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古代战场如何区分敌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打仗都是近战肉搏的,他们是如何分清敌我的呢?(古代打仗真的是肉搏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古代打仗都是近战肉搏的,他们是如何分清敌我的呢?
每个阵营的士兵无论是服饰还是装备都会存在一些差异,所以一般是不会出现分不清敌人和自己人的情况。虽然近身肉搏会导致士兵敌我不分,但是其实**为了预防这些事情发生,早就想好了办法,首先就是服装方面,不同阵营的士兵穿着差异是非常明显的,一般士兵会穿上带有独特标志的衣服,而为了防止打斗中看不到自己人,士兵们会穿着用上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比如头上的头盔,身上的铠甲或者是头巾的颜色。
其次,一个阵营的士兵一般都是相互认识的,彼此之间也都非常的熟悉。日常休战的期间,士兵们也都没有闲着,而是在训练场上进行操练,这就好像是一个学校一样,士兵们进入训练营的第一天就是互相认识,增进了解,在战场上,每个士兵都会把自己的后背交给战友,而一场战役最后是否能够取得胜利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士兵之间的配合和信任,所以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
除了这些因素,在真实的战场上,阵营各异的士兵往往在神情上也是不一样的。因为战争的残酷性,士兵们都是抱着一死的决心在战斗,双方交战之后,士兵的表情都会非常的严肃,几个回合下来,战况总会因为交战双方的战斗实力发生变化,而占据优势的一方,表情上相比处于弱势的一方,往往会更加的轻松和斗志昂扬,而另一方的表现会更加的畏惧和害怕,有的时候甚至会出现退缩的现象。
另外就是士兵的作战路径,士兵总是跟着主将展开厮杀,所以阵营双方的作战路径也是各不相同的。敌方阵营的路径往往会和我方阵营相反,但是不会导致错杀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前文中提到的士兵之间都是互相认识的,服装也是有差别的。
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大的朝代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每一个王朝都有其特点,我们在对比朝代的强弱,需要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对比,不能忽略时间去对比,毕竟时代在进步,后面王朝的**要强于前朝,尤其是出现了热**之后,如果抛弃时代特点,单纯对比军事实力是没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需要将朝代至于当时,来看军事实力,***历史上哪个朝代的军力最强。
以上面的条件作为对比,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王朝应该是汉朝,为什么是汉朝了,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中间有短暂的新王朝,但是整体军事实力都是非常强悍的,尤其是作为当时来看,汉朝是不受外族威胁的。
汉朝期间,如果说受到外族威胁,也只是在汉武帝之前,匈*鼎盛时期,汉朝甚至要称臣来保证本国的休养生息,积蓄对抗匈*的力量。不过当汉武帝强硬态度下,汉军不断的进攻匈*,不断消耗匈*的力量,终于将匈*击败,汉朝北方再也不受到匈*的威胁,从此汉朝基本没有外患,因为自身的军事实力是在是太强悍了。
汉朝的军事实力强悍在末期体现的更加明显,即使汉朝都要**的时候,其军事实力都对外族形成碾压,周边国家根本没有能力进攻汉朝,即使后来军阀林立,不管是公孙瓒、袁绍、董卓、马超,在面对北方名族的时候,随便一个军阀都能对其形成碾压,更不用说整个大汉的军事实力了。
有人会说唐朝和秦朝也很强,确实不错,但是唐朝和秦朝不如汉朝的地方在于,不能对周边国家形成碾压,甚至长期受到北方民族的威胁。虽然秦朝让匈*不敢南下牧马,但是统一后的秦朝,衰败的实在太快了,所以中国历史上军事实力最强的王朝,应该是汉朝。
古代战场上杀敌怎么区分敌我双方
古代两军在战场上肉搏的时候,如何才能分辨出敌我?
(古代战场是两军肉搏,那战至酣处要如何区分敌我?总不可能像李逵一样不分敌我全都一概**吧!)
咱们现代战争讲究信息化和科技化,首先从出动空军对地方进行“手术”一般的打击,再由陆**伍出马从容消灭敌人,像古代那种人山人海的肉搏战现在估计只能出现在小混混们打群架或者是电视剧中了,但话又说回来,如果是战事胶着,双方全挤在一起了,古人们要怎么区别谁是敌人,谁是战友呢?总不可能像李逵一样,打仗就图个开心快活,战场上看谁不爽就一斧子抡过去吧?
当然不可能,古人们通过这几个特点进行区分。
方向
(方向是最重要的一点,拿着**迎面而来的肯定是敌人,别管这么多照揍就是)
首先当然是方向,两军对阵,冲过来的肯定就是敌人,总不可能是战友吧?当然也有战场上胆小的想往回溜,但首先不说您这后背直接就让给对方砍,这大后方拿着明晃晃大刀的督战队可正虎视眈眈的等着你呢,所以在打仗前将士们往往会灌输这种思想“打仗只有努力向前才有活路,后退逃跑只是死路一条!”真要打起来,蒙着头就往前冲吧,对面的肯定是敌人!
旗帜
(鸣金收兵、击鼓进军同样是区分敌我的重要方式,将士们根据指令采取相应行动来区分敌人或战友)
旗帜、鼓、锣等通讯工具同样也非常重要,“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就是主将给士兵们发布的指令,听从命令行动当然不会出乱子。
(帅旗在战场上十分醒目,所以同样起着指示的作用)
而写有自家主帅名字的帅旗或将旗也同样有着非常特殊而重要的意义,在古代战场,帅旗代表着大本营安全,主帅稳如泰山,而将旗在某种情况下就代表着进攻方向,大家团结在将旗旁边进行战斗,只要旗帜不倒就说明该**首脑仍在,如果是大旗一倒,要么说明将领战死,要么说明大势已去,主将先找借口溜走,总之旗帜与士兵的士气息息相关,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大旗倒后士兵们一哄而散,大家撒丫子逃跑的场景,在历史上这类情况也并不少见,比如说朱棣靖难时的白河沟之战,眼看朱棣就要吃败仗了,这时候老天帮忙“会旋风起,折大将旞,南军相视而动。”李景隆的帅旗稀里糊涂被旋风吹断,这下可不得了,正完全占据上风的士兵军心大乱,朱棣稀里糊涂的赢了这场战斗。
装备
(唐代明光铠,这属于中高层将领才能享受到的铠甲)
这一点大家肯定也不陌生,咱们看《三国演义》电视剧,魏蜀吴三国的士兵装备就各不相同(魏国尚黑,吴国穿绿,蜀国身黄),而从中国不同朝代来说,不同国家,不同朝代的正规军装备也各异,但相同的是朝廷肯定会对其尺寸、样式做严格要求,装备统一由国家作坊进行制造。比如说《唐六典》就有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白布、皂绢、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铠甲,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乌锤、细鳞是铁甲,供**的高级将领享用,而普通士兵则是能穿皮甲或者是木甲了。
(北宋士兵装束,在与外族交战和**农民起义时,装束同样起着区分敌我的作用)
宋代士兵除了头戴斗笠,身着铁甲之外,还会在外面再套上战袍或者是短身绣衫(高级将领所批战袍比较精美,所以也被称为“衷甲”,而普通士兵则简单套一件绣衫即可);而明代士兵则多穿“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的鸳鸯战袄,但不管如何,国家对盔甲器械监管甚严,所以一般的老百姓是没条件接触,所以在战场上,根据这些装备和穿戴不同,同样可以区分敌人还是友军。
(农民们没有资本去统一打造装备,所以一般采用简单好区分的方式,如头巾、纹眉等)
那这些是有统一制式,如果不能做到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又该怎么办呢?那可能会通过一些特殊的识别(一般是奇装异服)标记来进行区分,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军、黄巾军是在头上绑上红布或黄布,这在战场上就比较显眼,或者像赤眉军那样把眉毛染红,这样也比较好区分。不过说句实话,对于正规军们来说,拿着锄头菜刀,穿得破破烂烂的农民起义军们好像也不怎么需要区分......所以红巾、黄巾,更多的是一种宗教信仰,倒不是为了在战场上区分敌我。
那万一要是两支队伍装备都极为类似,或者是已经陷入了肉搏,凭借防线也不好使了要怎么区分呢?
(然而真正训练有素的强军则不需要刻意去区分敌我,只需要听从长官指令操作即可)
到了这一步也就只能看队伍的训练成果了,一支训练有素的**应当是主帅通过金鼓、旗帜发号施令,而将士们如臂使指听从指挥,根据鼓声、喇叭声进军或后退,戚继光就在《纪效新书》中说:“凡你们的耳,只听金鼓,眼只看旗帜,夜看高招双灯,如某色旗竖起点动,便是某营兵收拾,听候号头行营出战。不许听人口说的言语擅起擅动;若旗帜金鼓不动,就是主将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就是天神来口说要如何,也不许依从,只是一味看旗鼓号令。兵看各营把总的,把总看中军的。如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若擂鼓不住,便往水里火里也要前去;如鸣金该退,就是前面有金山银山,若金鸣不止,也要依令退回。肯是这等,大家共作一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个心,有何贼不可杀,何功不可立?
”
(戚家军鸳鸯阵)
(戚家军讲究配合,由数人组成战斗小队,真正做到了即使数千数万人也形同一体)
在戚继光看来在战场也也不用考虑这么多,经过充分训练的将士会在把总、中军的带领下听从指挥进行战斗,而不是到了战场上就四散厮杀,如同没头的苍蝇东砍一刀西捅一*,那是混混打群架,要真在战场上这么来,就算是李逵也得小命玩完!
除此以外戚继光还发明了“鸳鸯阵”等战阵,十几名将士各持长*、狼筅、标*和腰刀等,分工明确又互相配合,于是呈现在敌人面前的是一个严丝合缝的“杀人机器”,在它面前所有的个人勇武全都白搭,人家能远了能投标*,3米长的长*直接就捅了过来,到跟前就是腰刀、大刀招呼,所以戚家军在战场上不需要区分啥敌我,跟随命令走两步,哪一方是正规军,哪一方是游兵散勇都一目了然,我相信古代的那些有名**也一定像戚家军那样令行禁止,军容整齐,在战场上只要看纪律表现就能区分谁是战友,谁是敌人。
(当然,大多数战斗没这么多讲究,就是拿着**向前冲,一直到把对方冲垮为止)
但戚家军这种强军毕竟是少数,所以在古代要真遇上肉搏了,就只能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双方硬着头皮交战,这时候就算是局势混乱,杀的不管是敌人还是战友也只能坚持下去,只有杀到一方彻底坚持不住朝着自家大本营撤退才算结束。所以这也是游牧民族这么能打的原因,人家也没啥纪律,也不需要怎么操练,在战场上只要向前冲,只要拦住自己脚步的一定是敌人!
(与中国不同,日本采取的方式简单粗暴,图上足轻所背的旗子名为指物,战场上通过此物区分敌我)
而我们的邻国日本就简单粗暴多了,人家直接剑走偏锋,在足轻、武士们参战士兵的背后插个白旗子,旗上描绘有各大名、武士特定的家纹,两军交战时便一目了然,虽然对战斗状态会有所影响,但好处的简单省事儿。
(战国三杰:织田、丰臣和德川家纹)
何谓家纹?这其实是日本公卿、武士家族的一种标志,比如说日本天皇的家纹就是十六瓣的菊花(所以我们也称呼日本天皇为菊花王朝,可见家纹在某种意义上就代表了某个家族),喜爱玩日本战国题材游戏的朋友们也对家纹不陌生,比如说织田家的家纹是樱花,明智家的家纹是桔梗花,羽柴家的家纹是“五三の桐纹”等等,家纹最早见于日本的公卿,比如包办了日本关白职位的五摄家:近卫、九条、二条、一条、鹰司五族,为了夸耀家族门第,显示自家与他人不同,于是各自选择了固定的家纹图案。
(源平之战后,武家家纹被大名们迅速采用,他们纷纷选择独特的图案作为本家的家纹)
而家纹很快也从政坛转移到了战场上,平安时代末期爆发的“源平合战”中,对阵双方的**、服装和旗帜的颜色就有所不同,源氏皆为白旗,而平氏皆为赤旗,麾下的武士们也根据旗帜的不同判定敌我。而源氏获取胜利后规定白旗为源氏嫡系子孙所特有(也就是其他武士家族在战斗中没有资格使用白旗,那具体是用蓝旗还是绿旗您就自己费脑筋去想吧),但这一时期日本已经涌现了不少武士家族,如果仅靠着旗帜的颜色进行区分,不但颜色的数量种类不够而且也很容易造成混淆,武士家纹便应运而生。
在源氏征讨日本的陆奥地区时,出身源氏本家的佐竹隆义前来助战,也不知是这哥们性格太虎还是来的匆忙未做准备,这家伙所用战旗竟然是源氏嫡流才能使用得白旗,这就让源氏首领源赖朝十分不爽,但又不好打击人家的积极性,于是把军扇赐给他,让他把这扇子绘在战旗上当做自家的象征(这种战旗在日本又被称为“指物”)
(电影《影子武士》,足轻们背后都有象征着武田家的指物,上面就有武田菱家纹)
于是日本的武士大名们纷纷效仿并给自家选定家纹,由于日本小国林立(弹丸之地有着66个国家,各大大名手下的家老、武将们在合战时也需要区分)家纹在战场上就起了很好的区分作用,这对于参战的足轻和农民们也是个好事,毕竟在背后插根白布画上家纹这种方法简便快捷,花费甚少,于是从镰仓时代后,日本的战场上便盛行起了通过指物来区分敌我。
(除了在战场上,大名们还将家纹绣在了随身衣物、建筑和各种日用品上)
发展到后来大名们不但在营帐、**、马车和铠甲绘上家纹,就连住所、衣物、茶杯上都日常用品也不放过,这就起到了双方一见面,不用说话只看对方家纹就知道出身何方的作用。
(母衣众,在战场上负责传递消息,发布命令,所以装束十分特殊)
当然了,除了“指物”外,战场上根据兵种的重要性不同其服侍也有所不同,比如说武田信玄的传令兵背后的指物上就绘有“红底蜈蚣”,德川家康的传令兵背后绘有“五”字等。大名们的亲卫队装束也非常拉风,比如说信长手下有赤母衣众和黑母衣众等,所谓“母衣”其实就是用竹子编成一个大球,再套上不同颜色的布料,在士兵策马狂奔时背后的母衣变回被风撑起来,非常拉风,而这些母衣众们承担的任务是在爆发合战时到各武将处传达主将的命令,所以在战场时看到颜色鲜艳灿烂的骑士时,很可能就是自家主将派来发令的(但不得不说,母衣众们穿着如此独特,也让他们成了在战场上的靶子,毕竟有名的武士才有资格担任母衣众)。
(武田信玄的孙子四如军旗,它代表着本阵安泰)
除此以外,各大名也有特殊意义的军旗,不同的旗帜则代表不一样的意义,武田信玄有著名的孙子四如真言“疾如风、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军旗,只要军旗竖起,武田将士们就知道主公稳坐后方,各个奋勇杀敌;
(上杉谦信的乱龙旗,上杉家的将士们看到这面旗帜后就开始全军冲锋)
而与之相对的“越后之龙”上杉谦信则以“毗”字为军旗(谦信自认为是战神毗沙门天转世),平时本阵竖立“毗”字军旗,而到了紧要关头时则竖起乱龙旗,这代表号令将士们全军突击,谦信将亲自率领将士们冲锋在前,这时候也别管什么敌我了,直接向前进攻就完了!
古代打仗时,敌我双方是如何分辨对方的,如果衣服一样咋办?
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敌我双方还是很容易分辨的,如果衣服一样,那也可以通过他们的**和标志,还有方言来分辨。
如果打仗时候的衣服是一样的话,那么这两方也肯定会用一个非常明显的标志来区分的,就比如说红领巾,帽子,还有头巾这种东西来区分。这样子就很容易分辨对方的,不容易发生混乱的现象。
在两方交战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旗帜来分辨敌我双方。在打仗的时候,并不是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上去乱打。其实在这之中是有阵法的,肯定会有一个管着这些士兵的人来指挥,这个指挥的人也会极力地保持着自己这一方的阵型不被冲散,是不会发生混战这种情况的。
并且在双方交战的时候,是不会让同一个兵种对战对方的相同一个兵种的,对战的是不同的兵种,所以这样也会很容易分辨敌我双方的。在打仗的时候,这些士兵肯定会骂骂咧咧的,说着自己的方言,安排队伍的时候也经常会把同一个地方的人给安排在一起,在衣服一样的情况下,他们也可以通过方言来判断是不是自己的人。
在打仗的过程中,两方用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因为两个地方的传统不同,所以用到的**也是不同的。这些士兵在打仗的过程中,通过**可以判断是不自己的人。反正这两方是不会让人分不清敌我双方的,他们也不愿意看到自相残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