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佛教的约束作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看待佛教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佛教对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如何看待佛教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信仰佛教有对佛教一种高尚宣传作用,想要让佛教文化广为皆知;善知识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分享的积极意义;消极作用:对一些**好、坏习惯可以通过佛教、来消极这一些不好的缺点来端正自己;

佛教对社会有那些贡献?

如何看待佛教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续人慧命,让众生不在迷惑干种种蠢事恶事,同时引导世人走向光明正道。

佛教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信仰佛教,实施佛法,可以改善社会**风气,降低犯罪率,维护社会的**与团结,能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佛法有什么用?

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可以减少烦恼,明白宇宙人生的**、明白事物存在的真正规律,不会被外界事物的变化所迷惑,保持真心明辨是非按照客观规律做事自然少了很多麻烦和烦恼,如果真心修行精进较快一般1年左右就能明显感觉到心情平静舒畅,事事顺利。也可以作为为人处世的指引,如果你想求人间福报那么修习佛法可以增福添寿,比如不杀生多放生护生可以得到好身体,多行财布施可以有很好的财运,多行法布施会逐渐变的聪明等等。其实佛法没有电视剧中演的那么神通,学佛法并非为了求神通,只是为了明白世间万物存在的**,为了修身养性回归本来随意自在的快乐,超脱六道轮回远离一切烦恼。初学佛法可以求人间福报,因为每个人的缘分不同,佛接引众生的方式也不同,所以,初学者心性没有那么超然是很正常的,求人间福报也很正常,随着你修行深入,就会越来越有体会,你的心境和周围的人或物都会慢慢发生变化,心与佛就会慢慢感应道交正心就会显现,邪念就会消退,中途有退转也不要灰心,慢慢还会变回来,要坚持不懈。
学佛法首先要明白的是每个人所遭遇的一切幸或不幸都是命中注定的,都是无量劫来自己所造的因在因缘成熟下产生的果,一切都是自作自受,在遇到不幸时要时常反思自己是否做的不够,要时常克己慎独,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其次,学佛法切记贪心,不能对财物、美色、神通等产生贪念,贪念一起邪念就会增长,邪行就会产生,所以想要修行得力首先要努力克制自己的邪念,否则经常会被心魔困扰心情烦躁。最后,学佛法要虚心,学会尊重他人,时常发现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错误,眼睛努力去看别人的优点不理会别人的缺点。
如果修行得力渐渐地心境就会趋向追求美好的事物,讨厌虚伪丑陋的事物,时常听到他人说长道短就会反感,本能的躲避污染;下一个阶段就是,眼中只看得到美好,只看得到善,别人的恶如同耳边刮过的风留不下一丝痕迹。心中时常平静,常常觉得感恩少欲知足十分快乐。
学佛法从五戒十善开始学起,我们普通人杂念很多经常是非不分因果不明,所以,佛教中的戒律就是为了约束人们心中的恶念,你的恶念止住了善念产生了,就能够看得清事情的**了,智慧随之产生。所以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是第一要紧事。想要学佛法必须修五戒十善,戒*、戒杀、戒偷、戒妄语,这个清净明诲中说的很明白,可以看一下。否则,心不是正心是邪心,修的不是正道而是魔道、邪道、鬼神道。
五戒十善慢慢来,一心修慈悲心对学佛很有好处,从不杀生开始,修个1年让你杀你都下不去手的,逐渐慈悲心升起会渐渐的摆脱肉食,再喜欢放生,然后你会逐渐发现干扰你的小动物少了,身体也健康了。修行很重要的一点还有要戒掉邪*,这个一定要戒掉,邪*的危害很大,除了损害身体,损精气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外,还会破坏运气,尤其对学习成绩和事业有影响,坏功名。这个必须要戒掉。
初学佛可以多看看佛经,比如: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心经、无量寿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等一些短的大乘经典,弄清楚学佛的目的,每天念佛回向给你想回向的人最好能回向给你的冤亲债主六亲眷属及十法界一切众生,这样你与十法界众生皆结善缘,修行精进的快,具体方法就是每天坚持在睡前念“南无阿弥陀佛”然后一定将此念佛功德回向西方极乐世界求阿弥陀佛佛力加持自己修行精进,断恶修善不退转,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多将佛描绘成为头顶金光、轻举飞升的神仙。例如“明帝感梦”的记载即是如此:“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为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帝于是遗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明帝梦见金人,形象高大,头顶有日月一样的光芒。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在人们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明帝以此询问群臣,就有人将明帝梦中的形象与佛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的思想体系。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道教和儒教在很多方面也学习了佛教的一些思想。而在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之时,道教也逐步形成,双方同时面临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传播的问题,造成了佛、道互争高下的局面;魏晋以后,佛教的发展逐渐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程度,于是导致了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上与儒、道的争辩。西晋道士王浮与僧人帛法祖争辩屡败,遂编造《老子化胡经》以贬损佛教。它称佛教是老子西行为教化凶顽的胡人而设,这也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到东晋时佛教方面侧出现了《清净法行经》予以回应,它提出“三圣东行”说,即老子、孔子和颜回分别是佛的三个弟子摩诃迦叶、儒童菩萨、光净菩萨所化现,以证明佛教高于道教。在其后更是进一步将道教中的伏羲、女娲也看作是宝应声菩萨和宝吉祥菩萨。《清净法行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与道教之争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更是激烈。尽管它们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但作为在同一地区发展的宗教,必将趋于融合。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提出了三点:一是区别了“在家”、“出家”修行所应遵循的不同规范;二是指出了佛教的特点在于“不存身以息患,不顺化以求宗”;三是认为佛儒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根据在于“内外之道可合而明”。佛教与名教、如来佛与儒家圣人唐尧、孔子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相互影响,最后的目的和归宿是一致的。随后,三教逐渐开始融合,在道、儒的书籍上经常出现佛教的专有名词,并且接受佛教上的众神。在西汉时期,儒家的董仲舒对儒家文化进行改造,就是吸收了一部份的佛教思想进行改造,从而将儒教改造成为中国第一大教,成为中国的正统;在宋朝时期,名儒朱熹再次吸收包括佛教在内的思想将儒教进行改造,确保了儒教的统治地位。就这样,佛教和道教、儒教再也不是绝对**的宗教,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慧远直接将儒家的“忠”、“孝”引为佛教信徒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故悦释迦之风者,则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论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在家信佛者,首先应当伺奉双亲,礼敬国君;想要出家修行者,必须等待君亲的同意,遵行他们的意愿而后行。这也表明了佛教顺从儒家的统治地位。

在伦理方面,佛教加强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若干特点,包括仁慈及重视人命在内,并且使这些特有的德性更进一步,而力主重视一切有生命之物。所有中国的教派和学派,诚然都是劝导我们应该仁慈及爱好和平。但每一学派都有一种显著的人性上的缺点。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孟子是被认为唯一感到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的人,但是孟子也并不弃绝肉食,这样他只能提出一个“君子远庖厨”的主张来杜绝杀生,有点像“掩耳盗铃”的作法。

然而,自从佛教传入了中国,中国的伦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杀生这一方面,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万物皆生命,认为杀生不仅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更是神所不允许的事。在佛教的**上留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佛陀遇见老鹰猎食,因不忍老鹰吃掉兔子而从自己身上割肉喂鹰,以致身死,而终不悔。要这样的一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是宁可牺牲自我,也不愿看到其它生命的流失,由此可见,佛的教义是怜惜生命的。

在建筑雕刻方面,佛教的影响特别显著。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出现了完全源自印度的宝塔,并且随处可见。在佛教未传入之前,我们是从来都没有这东西的,它是由印度的圆顶宝塔略加修改而成。这一种建筑形式,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山川景色的自然之美。如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和南京市栖霞;三大石窟艺术:云冈、敦煌、龙门三处规模最大的石窟。

另外,在雕刻方面,中国古代只有石刻,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是没有立体的雕刻的,而佛教在这一方面却带来了立方体的雕刻。这一种立方体的雕刻首先出现在宗庙之中,随后出现在人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如桥上的浮雕,生活饰品的雕刻等等。

在语言文学方面,中国文字没有字母,而是属于象形性,在某一些方面造成非常的不便。当佛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他们设法以他们自己的文字来解决我们的困难,从而发明了一种应用字母的方法。虽然它是很粗率而并未产生十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他们藉所谓起首字母和末尾字母所作的语音分析,其后成为中国的语言文学的一部份,它并为我们作进一步的实验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另外,佛教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用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事不登三宝殿“、“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庙小菩萨大”、“临时抱佛脚”、“不见真佛不烧香”等等。

在生活方面,宽大的僧衣、精美的素食和各种各样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佛教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捉到其中的影子。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中国的信仰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上更添一分色彩。


参考文献:

1、林中泽主编《宗教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2、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专著] / 石峻著·第一卷.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6

3、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专著] / 方立天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4

佛教在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怎样的重要作用

佛法与中华文化中的思维与智慧,“仁爱慈悲、无我利他”理念可以帮助人们净化心灵,扭转原有的思维方式,使世界能够变得更加包容、更加无私,舍弃自我。以慈悲的心对待所有人,以理解来解决争斗,以佛法的平等心来为人处世,那么世界将充满爱与和平。

心灵的慈悲宽容是和平的基本要素;改变人的自我意识,就犹如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分子结构。每个人都有和平意识,每个家庭都充满爱,整个社会才能真正和谐。作为现代高僧大德和佛教弘扬者,有责任以佛教的和平理念和价值观来改变人类的心灵。今天的文明文化与宗教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支柱,用文明的对话与理解,化解文化与宗教的冲突,创建世界繁荣与稳定,改变自己和社会。

佛教有哪些戒律?

一、戒的类别有那些?
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规、法律是来自外在的约束,属于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属于自律。佛教的戒律分为:
1.通戒与别戒:七佛通戒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通于僧俗二众的禁戒。三聚净戒也是通戒,凡发**心的僧俗二众皆得受持。别戒则为僧团七众所各别制定的戒律,又可分为在家戒与出家戒,在家戒有:优婆塞、优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关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2.声闻戒和菩萨戒:声闻戒,指声闻乘所受持的戒律,如《四分律》、《十诵律》等。菩萨戒,指大乘佛教所受持的三聚净戒,即:断一切恶的摄律仪戒,积集一切善的摄善法戒,摄受一切众生的饶益有情戒。
3.止持戒和作持戒:护持所受的戒体,停止恶业的造作,称为止持戒;策励修习善业的行为,就是作持戒。七佛通戒偈中的‘诸恶莫作’属于止持戒,是消极的止恶,‘众善奉行’则属作持戒,是积极的行善。
4.性戒和遮戒:本质上是罪恶的行为,称为性戒,例如杀生、偷盗、邪*、妄语等行为,无论佛教是否制戒,国家是否订法,本质上为天理所不容,是社会所公认的罪行,属于性戒。如果本质并非是罪恶的,只是容易产生讥嫌,或诱发其他本质上罪恶的行为,则称为遮戒。例如饮酒本身不是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失去理智,转而犯下杀、盗、*、妄等恶行,属于遮戒。从性、遮这两种戒,可以看出佛陀制戒所考虑的层面是十分圆融的。
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杂阿含经》卷三十三载:云何名为优婆塞戒具足?应远离杀生、不与取、邪*、妄语、饮酒等,而不乐作,是名优婆塞戒具足。可见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应持守的戒律。

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

五戒的内容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蟑螂、老鼠、蚊蚁等,都是杀生。不过,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根本大戒,是不通纤悔的。如果**蟑螂、蚊蚁等,是犯突吉罗[轻垢罪],属于恶作,虽然一样有罪,但跟杀人不一样。

此外,浪费时间,破坏物质,也是杀生,因为生命是时间的累积,所以浪费时间如同杀生;相同的,随便浪费物品也是杀生,因为物品是大众的资源,是大众集聚因缘而成的。

戒杀生,主要是培养我们的慈悲心,《涅盘经》说:‘食肉者,断大慈种,行住坐卧,一切众生闻其肉气悉生恐怖。’所以佛**吃素,主要是不忍心杀害鸡、鸭、猪、羊等动物的生命,是为了长养慈悲心。有人认为植物也有生命,但佛教认为动物有心识的反应,而植物只有物理的反应,因此吃素不算杀生。

◎不偷盗;就是不侵犯别人的财富。简单的说,不是自己的东西,未经许可便占为己有,就是偷盗;光天化日之下,强取他人的财物,更是盗窃。根据戒律,**价值五钱[古印度摩揭陀国钱币单位]以上的东西,这样的偷盗行为,就犯了根本大戒。平时顺手取用公家的信纸、信封、**笔等,乃至借用东西末还,叫做不清净的行为,虽然不是犯了根本戒,但还是要负因果责任的。在戒律中,最难受持的戒律,就是盗戒,因为凡将无主以外的东西,私自据为己有,就犯了盗戒。

◎不邪*:所谓邪*,是指合法的夫妻关系以外的男女**行为。例如强*、*妓、重婚、诱拐、贩卖人囗、妨碍家庭、强迫别人从事卖*等有伤社会风化的行为,都犯了邪*戒。至于心中恋慕某人,但末付诸行动,虽然没有触犯根本戒,但是心中不清净,烦恼妄想扰动,日子也不好过,而持戒的目的,主要是使身心清净。

邪*,是***乱的导火线。例如**.**问题,是文明社会的一大耻辱。他如同性恋衍生的爱滋病,更引起了廿世纪的大恐慌。如果人人都能持不邪*戒,便不会发生这些问题;夫妻坚持不邪*戒,则家庭是个和乐的家庭,社会是个守礼的社会。

◎不妄语:妄语,就是说虚妄不实的话,包括挑拨离间的两舌、恶毒伤人的恶囗、欺瞒不实的妄言、阿谀奉承的绮语。妄语依其性质又可分为:大妄语、小妄语、方便妄语三种。

大妄语:指没有证果的人,说证果了,没有得到神通,说得神通了。此种未证谓证、未得谓得,是属于大妄语的行为。另外说四众的过失,尤其说出家二众的过失,也犯了严重的根本大戒。

小妄语:见言不见,不见言见;是说非,非说是;乃至知而不言,不知而言,这些都属于妄语。

方便妄语;就是俗称的善意的欺骗。譬如医生为顾及绝症病人的情绪,因此隐瞒实际病情,这种为别人利益着想而说的妄语,就是方便妄语。

不饮酒:虽然明指为酒,但是凡能**神经,使人丧失理智、败坏德行的东西,诸如**、**、****、速赐康、强力胶、玛啡、红中白板等,都是不饮酒戒所要戒除的。

五戒中的前四戒,所禁戒的行为本质就是罪恶,因此称为性戒;不饮酒戒是佛教五戒的特色,酒的本质虽非罪恶,但是饮酒容易引起世人诽谤,或诱发其他的性罪,因此称为遮戒。

《大毗婆娑论》卷百二十三说:印度有位优婆塞,由于饮酒,于是**邻居的鸡,犯了偷盗戒;烹杀做为下酒菜,犯了杀生戒;邻妇问起,他妄言说没看见鸡,犯了妄语戒;此时又见邻妇貌美,非礼她,犯了邪*戒。喝酒使人无惭无愧、丧失理智,由于喝酒而造下杀、盗、*、妄等四重罪,所以应该戒除喝酒。

佛教是重视般若智慧的宗教,唯有戒酒,才能使神智清楚,理路清晰,智慧明朗。

五戒的意义

五戒虽然分别为五,但是根本精神是不侵犯;不侵犯而尊重别人,便能自由。譬如:不杀生,就是对别人的生命不侵犯;不偷盗,就是对别人的财产不侵犯;不邪*,就是对别人的名节不侵犯;不妄语,就是对别人的名誉不侵犯;不饮酒,就是对自己的理智不伤害,从而不去侵犯别人。一般人总以为受戒是增加束缚,因此有人说:何必受戒,自找束缚!其实,凡是身陷牢狱失去自由的人,探究其原因,都是触犯了五戒。譬如:杀人、伤害、毁容,是犯了杀生戒;**、侵占、窃盗、勒索、抢劫、绑票,是犯了偷盗戒;强*、*妓、拐骗、重婚,是犯了邪*戒;毁谤、背信、伪证、恐吓,是犯了妄语戒;贩毒、吸毒、运毒、吸食烟酒等,是犯了饮酒戒。由于犯了五戒,于是身系囹圄,失去自由。所以受戒也是守法,能够受持五戒,真实认识五戒的人,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因此,戒的真义是自由,而非束缚。

有人认为受戒难免会犯戒,不受戒就不会有犯戒的担忧。事实上,受戒后纵使犯戒,因为有惭愧心,懂得忏悔,罪过较小,还是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的人,犯了戒,不知忏悔,罪过加重,因此**三涂恶道。所以,宁可受戒而犯戒悔过,也不要不受戒而犯戒,因为受戒才有得度的机会,不受戒就永无成佛的可能。何况不受戒,并不代表做错事就不犯戒,不受戒而犯戒,仍然有罪,仍然难逃因果业报。

受持五戒的利益

受持五戒是人道的根本,五戒与儒家的五常有相通之处。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不杀曰仁,不盗曰义,不*曰礼,不妄曰信,不酒曰智。一个人受持五戒,会有无尽的利益。《灌顶经》卷三说:我们受持五戒,必感得廿五名善神的护佑。《月灯三昧经》卷六记载,持戒清净者能获得十种利益: 1满足一切智,2如佛所学而学,3智者不毁,4不退誓愿,5 安住于行,6弃舍生死,7慕乐涅药,8得无缠心,9得胜三昧,10不乏信财。

此外,如果我们不杀生而护生,自然能获得健康长寿;不偷盗而布施,自然能发财享受富贵;不邪*而尊重他人的名节,自然家庭和谐美满;不妄语而赞叹他人,自然能获得善名美誉;不喝酒而远离**的**,自然身体健康,智慧清明。

所以,受持五戒,现世可以免除苦恼、恐怖,可以获得身心的自由、平安、和谐、快乐;将来可以免堕三涂恶道,得人天果报,乃至成佛。受持五戒,如同在福田里播了种,纵使不求,自然有许多利益加身,自然享有无尽的功德善果。

五戒的受持

受持五戒是尽形寿受持,非一日**受持而已。五戒可以全部受持,也可以随分受持。如《十住心论》卷二引《大智度论》说:‘戒有五种,始从不杀,乃至不饮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满分。于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随意受之。’

由此可知,在家居士人人可就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容易受持的一戒、二戒,乃至三戒、四戒,精进受持,渐渐达到五戒圆满。甚至进一步受持八关斋戒、菩萨戒等,如此自然能得增上生,能得决定胜果,乃至大乘佛果。

佛教的发展,戒律起的作用是什么?

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佛教对我国传统哲学的影响
佛教思想无可异议属于唯心**体系。但它对于“我”、“心”、“性”、“气”等关于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认识过程与主观能动作用等方面的思辨,对哲学思想的发展曾起过很大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批判机械唯物**的同时,对唯心**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作了评价。他指出:“唯心**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唯心**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佛教中关于“空有”、“生灭”“轮回”等都是辩证法中的宝贵遗产。在中外盛称的魏晋六朝、隋唐文化中,佛学成为我国该时期哲学主要思想潮流之一。佛教思想被儒家和道家吸收后形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教合一”的局面,以后又进一步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兴盛。
  二、对我国科学发展的影响
随着佛教传播的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以及健身术。一九五五年我国发行邮票纪念的古代天文学者一行,就是八世纪初的一位高僧,是由印度来华弘传密教的善无畏的弟子。他在天文学方面著有《大衍历》和测定子午线等,对天文学有着卓越的贡献。至于医药,隋唐史书上由印度翻译过来的医书和药方就有十余种,藏语系佛教中并且有医方明之学。佛教的刻经促进了我国印刷术的发展,至今仍被保存下来的世界上最古的木刻本书页,几乎都是佛教文物。著名的“少林拳”,据传是印度佛教的**达摩来我国开创禅宗时所授的“心意拳”,后经寺内僧徒操演、充实、发展而成的。
  三、佛教对我国文学的影响
佛教经典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并曾对中国文学史产生过影响。在禅宗的禅学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上,自六朝至两宋,佛学盛行,许多诗人涉足佛教、结交名僧,诗歌创作受到佛教的深刻影响,著名诗人谢灵运、王维、白居易、柳宗元、苏东坡等人就崇信佛教,其作品往往寓佛理禅意于其中。唐宋之后,禅宗盛行,许多诗人以禅入诗,以禅喻诗创作了大量禅诗,如王维的《终南别业》和《过香积寺》等。另外,佛界也出现了一批以诗讲佛理的诗僧,他们的诗,自然洒脱,言浅意深,别具境界,对当时的诗风产生了巨大影响,唐代的王梵志、寒山、拾得以及宋代的佛印就是著名的诗僧,而慧能的“**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更是禅诗的典范之作。佛教对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对小说的影响上,六朝时就有很多佛教感应、报应和灵验故事的志怪小说,如:刘义庆的《幽冥录》、颜之推的《冤魂志》。到后来章回体小说在题材、人物和情节等方面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逐渐出现了《西游记》、《济公传》等完全以佛教为题材的小说,《水浒传》、《红楼梦》、《说岳全传》等也带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另外,在我国民间,以佛教为题材的传说和故事更是比比皆是。这些都充分说明佛教对我国文学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佛教经典《法华》、《维摩诘》、《百喻》等影响了晋唐小说的创作;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的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佛经中不少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某些写意画,又与禅宗思想有关。至于音乐方面,公元二世纪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唐代音乐又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据传至今还有少部分唐乐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为佛化普及的目的而盛行于古代的歌呗产生一种特殊的文学--变文,这就是把佛经内容演为便于讲唱的通俗文词。敦煌石窟发现的各种变文,都是文词酣畅想象力都非常丰富的大众化的文艺作品。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后来的平话、小说、戏曲等中国俗文学的渊源所自。此外还有由禅师们的谈话和开示的记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文体--语录体,这种朴素而活泼自由的口语文体,后来被宋明理学家仿效而产生了各种语录。此外还有音韵学,如过去中国字典上通行的反切,就是受梵文拼音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总之,佛教在中国文学领域中的表现是丰富多彩的。
  四、佛教对建筑学和美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各地竞相修建寺庙,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正是当时寺庙状况的真实写照。魏晋南北朝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我国古代的雕塑在题材和艺术风格上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佛教的塑像、石雕、石刻逐渐成为当时雕塑的主要题材,西域粗犷豪放的艺术风格逐渐渗透并应用于雕塑。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的群雕佛像,气势宏伟,生动逼真,就是我国古代雕塑的典范之作。到现在为止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的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应县大木塔、福建泉州开源寺的石造东西塔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
壁画是中国古代绘画极为重要的艺术样式,佛绘画主要是壁画。现存于敦煌石窟中的壁画,供给我们非常丰富的艺术和历史的资料。值得注意的是,最初盛行的佛陀本生故事画,发展到唐代,逐渐为"经变"画所代替。正如文学中有变文一样,佛画中的"经变",也就是将佛经中的故事譬喻演绘成图。如敦煌石窟中的演绘《维摩经》的"维摩变" ,演绘净土经的"净土变"等,都是十分精彩生动的伟大作品。经变画的兴起,使壁画内容大为丰富起来,因而唐代佛寺壁画之盛,达到极点。当时名画家辈出,在姓名有记载的数十人中,如阎立本、吴道子等,大多是从事于佛画的。由此可见佛教对当时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般若和禅宗的思想,很有关系。佛教版画,随着佛经的刊印而很早就产生了,现在所看到的中国最早的版画是在大藏经上面的佛画。房山石经中有唐代的石刻线条佛画,宋元以来的观音画、罗汉画以及水陆画等都是很流行的.而且自佛教传入以后,各朝统治者广开石窟,石窟中绘制了大量关于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故事、西方极乐世界、佛像、菩萨以及飞天等佛教题材的壁画。这些壁画以敦煌石窟和新疆克孜尔石窟为主要代表,题材丰富,色彩绚丽,风格多样,笔法细腻,体现了各个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情趣以及古代画家**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笔重要遗产。同时从这些不同时代的壁画中我们能明显看出佛教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融合以及佛教在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化和世俗化。敦煌、云岗、龙门等石窟中所保存的佛教雕像与壁画更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它们吸收了犍陀罗和印度的特点而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造像艺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还有拉萨的布达拉宫、青海的塔尔寺等,建筑庄严雄伟,雕塑绘画精美。

佛教的完整戒律内容是什么?

只能是具足戒了

佛教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关于具足戒的条目,虽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内容是相同的。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根据《四分律》,比丘的"具足戒"有250条,比丘尼的具足戒有348条,共分为8大类:
一、波罗夷,指戒律中的根本罪或极大之罪,犯此类戒者要被逐出僧团。
二、僧残,指比波罗夷轻一些的罪行,僧残的意思就是犯此类戒者还有残余的法命。
三、不定,是指已经犯戒但犯戒程度还不明确的行为。
四、舍堕,是指由于贪心而追求财物的行为。
五、单堕,是指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戒。
六、波罗提提舍尼,意译为"悔过",是轻微的过失,主要涉及佛教关于饮食等方面的规定,犯此戒者只需向一僧忏悔即可。
七、众学,是较轻的过失,所涉及的是有关服装、食事、威仪等极细微的事情。
八、灭诤,是为裁断有关僧尼犯戒等之诤议而设的七种方法,称之七灭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