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巴解哪个朝代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巴以之间的五次大战始末?(巴以战争是指哪两个国家)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巴以之间的五次大战始末?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古称迦南,包括现在的以色列、加沙、约旦河西岸和约旦。历史上,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曾在此居住过。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地区,成为巴勒斯坦最早的居民。公元前13世纪未,希伯莱各部落迁入巴勒斯坦,并曾先后建立希伯莱王国及以色列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又先后被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及罗马人占领和统治。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在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后不断迁入,并被当地土著人同化,逐渐形成了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19世纪末,犹太复国**运动在世界各地兴起,各地的犹太**批移入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英国将其分为两部分:即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即今约旦王国),西部仍称巴勒斯坦(即今以色列、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此后,世界各地犹太人开始陆续移居巴勒斯坦地区。在犹太人纷纷涌入巴勒斯坦的过程中,犹太人与当地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生过多次流血冲突。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第181号巴勒斯坦分治决议。决议规定,在2.7万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犹太国和阿拉伯国,耶路撒冷国际化。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宣告成立。由于这项决议遭到巴勒斯坦人以及阿拉伯方面的强烈反对,巴勒斯坦国却未能诞生。以色列宣布建国后,阿以之间爆发了5次大规模战争。以色列通过战争占领了包括耶路撒冷在内的大量的巴勒斯坦领土,数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逐出家园,沦为难民。长期以来,以色列在被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实施犹太移民政策,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力求通过改变其占领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大以色列国。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成立,其目标就是要在“巴勒斯坦领土上消灭犹太复国**”。从此,巴勒斯坦开始了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多年的战争使双方认识到,谁也无法消灭谁,战争解决不了问题。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巴以双方开始寻找**解决的途径。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在阿以和谈中,巴以和谈是构成中东和平进程的关键。1993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以来,双方还签署了一系列协议,然而这些协议由于以历届**的有意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尽管根据有关协议,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自治,但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却因双方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分歧太大,巴以双方至今没有达成永久性和平协议。2000年9月,以强硬派***沙龙强行进入***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巴以流血冲突,特别是2001年3月沙龙**上台以后,由于沙龙采取了一系列强硬政策,巴勒斯坦一些激进组织针对以色列人制造了一系列“恐怖活动”,致使以色列采取了强烈打击报复,巴以双方陷入报复与反报复的恶性循环。中东和平进程为了恢复民族权利,重返家园,巴勒斯坦人开始了武装斗争。1964年5月,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巴解组织”)宣告成立,开始反对以色列入侵的武装斗争。此后,巴解组织改变谋求建国的斗争方式,开始以和平谈判来实现建国的漫长历程。1988年11月15日,巴解组织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通过《**宣言》,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巴勒斯坦国。此后有130多个国家先后承认巴勒斯坦国。由于没有自己的领土,巴勒斯坦国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1991年10月马德里中东和会召开,阿以间开始艰难的和平谈判。这是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第一次坐到一起试图解决长达40多年的冲突。这次会议构筑了中东和谈的基本框架——和谈分成双边会谈和多边会谈两个层次,确立了以“土地换和平”的基本原则。1993年9月13日,巴以双方第一个和平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原则宣言》在华盛顿签署。根据协议,巴勒斯坦人首先在加沙-杰里科地区实行自治,临时过度期为5年。根据1994年5月,巴以双方签署的关于实施加沙-杰里科自治原则宣言的最后协议,5月4日巴勒斯坦开始自治。1995年9月巴以双方签署了塔巴协议,以色列**先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7座主要城市,由巴方自治。1996年5月4日,巴以开始就关于巴勒斯坦最后阶段谈判进行了首轮会谈。但以色列在1996年6月内塔尼亚胡执政后,背弃以“土地换和平”的原则,强调以“安全换和平”的原则取而代之,使中东和平进程停滞不前。尽管巴以先后签署了《希伯伦协议》和《怀伊协议》,但终因以**的拖延而未能彻底执行。1999年5月,巴拉克当选以色列总理。为落实怀伊协议,巴以签署了《沙姆沙伊赫备忘录》,双方同意1999年9月13日开始最终地位谈判,并于2000年2月15日前就耶路撒冷地位等问题达成框架协议,9月13日前达成最终协议。由于以方蓄意拖延,协议条款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2000年7月巴以美三方首脑会晤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戴维营举行。因涉及耶路撒冷地位、边界划分、犹太人定居点前途、巴难民回归以及水资源分配等棘手问题,会谈未能达成协议。同年9月28日,以色列强硬派***沙龙强行进入***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引发了巴以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流血冲突。2001年3月沙龙**上台以后,巴以关系更加恶化。阿拉伯与以色列矛盾概况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矛盾的实质是领土问题,双方的领土争端是在过去几十年中陆续形成的。1947年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巴勒斯坦分治决议,把总面积为2·6万多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领土一分为二,14477平方公里划给犹太人建以色列国,11655平方公里划给阿拉伯人建立巴勒斯坦,并将耶路撒冷暂定为“国际城市”,即归属未定。在以色列建国的第二天,即1948年5月15日爆发的阿以战争中,以色列吞并了划归给巴勒斯坦的62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并强行占领了西耶路撒冷。当时的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占领了划归巴勒斯坦的约旦河西岸领土,包括东耶路撒冷,共5268平方公里。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同时还占领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埃及西奈半岛、1600平方公里的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管辖的加沙地带,又从约旦手中夺走了东耶路撒冷,并宣布整个耶路撒冷为以色列的首都。1982年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又占领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公里宽的狭长地带。根据1978年埃以达成的戴维营协议,以色列把西奈半岛归还了埃及。1974年,以色列曾把戈兰高地的一部分退还给叙利亚,但继续占领戈兰高地其余的700平方公里的土地,并于1981年宣布将其并吞。近几年来,以色列在它所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大量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以色列已建立200个定居点,犹太移民达10·4万。以色列的犹太移民政策是谋求通过改变其占领的阿拉伯领土上的人口结构,建立一个从约旦河直至地中海的大以色列国。多年来,阿拉伯国家要求以色列遵照联合国242号和338号决议,在被占领土上停止兴建犹太移民定居点,撤出1967年其占领的领土,以“土地换和平”。以色列却认为,西奈半岛归还埃及后,它已完成履行联合国决议的要求,现在只需要以“和平换和平”。巴勒斯坦人民要求在被占领土上建立自己**的国家,以色列却只顾同西岸和加沙地带的代表讨论“有限自治”问题。叙利亚要求以色列归还戈兰高地,黎巴嫩要求以色列撤出黎巴嫩南部,而以色列却一再表示坚持“寸土不让”。以巴分治和以色列建国公元70年,古罗马大军占领耶路撒冷,摧毁犹太教圣殿。公元135年,犹太人被逐出巴勒斯坦,由此开始了持续1800多年的漂泊生涯。从被逐出故土那天起,犹太人就没有忘记过重返故园。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大规模反犹太**浪潮,犹太复国**的**和运动也由此相应兴起。1881年,俄籍犹太医生平斯克尔出版了《自我解放》一书,提出了建立犹太民族国家的想法。该书被认为是犹太复国**的发端。1896年,匈牙利犹太律师赫茨尔又出版了《犹太国》一书,完整地提出了犹太复国**的思想。针对当时欧洲到处可以听到的“犹太人滚出去”的口号,他这样写道:“我现在要以最简单的形式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要‘出去’吗?到哪里去呢?”“应该把地球的某一部分的主权授予我们,其面积足以满足一个民族的正常需要;其余的事情将由我们自己来做。”赫茨尔的著作在犹太人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这个民族家园究竟建在何处,犹太人内部也有过分歧。他们设想过在南非和阿根廷,还认真考虑过乌干达,并为之进行过投票。直到1897年8月29日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世界犹太复国**者代表大会,才将其最终定在犹太人心目中的文化根——巴勒斯坦。这次大会提出,犹太人应建立“一个得到公众承认的、有法律保障的家园(或国家)”。与此同时,“世界犹太复国**组织”成立并开始活动。他们组织犹太人向许多世纪以来阿拉伯人聚居的巴勒斯坦移民,并成立了“犹太国民基金”和“巴勒斯坦土地开发公司”等相应机构。这次大会召开的1897年,被认为是犹太人将自己的家园梦想开始付诸实践的一年,也被认为是巴以争端的开始之年。从《贝尔福宣言》到《巴勒斯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勒斯坦被英军占领,战后成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地”。1917年11月2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写信给犹太复国**者联盟副**罗斯查尔德,声称“英王陛下**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国家,并将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此信后被称为《贝尔福宣言》。犹太人据此开始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但是,此举遭到巴勒斯坦当地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他们以**和**的方式向英国施加压力,要求限制犹太人移民。这场**一直持续了3年之久。与此同时,在纳粹**下生计无着的犹太人继续向巴勒斯坦大批移民,至1939年,移居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总数已增加到44.5万人。1936至1939年期间,英国曾建议在巴勒斯坦分别建立一个犹太人国家(面积远比后来联合国划定的小)和一个阿拉伯人国家,但被阿拉伯人拒绝。1939年5月,英国**害怕进一步激起阿拉伯各国的反抗,遂主动向阿拉伯各国示好,提出了所谓的《巴勒斯坦***》。***提出:在今后5年中,每年只限移入1.5万名犹太人;限制犹太人购买阿拉伯人的土地,准备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给一个阿拉伯人占多数的当地**,犹太人可在该**管辖下实行高度自治。阿拉伯人的**是平息了,但是,在对立情绪强烈的犹太人与阿拉伯人之间建立信任,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巴勒斯坦***》公布之时,恰是欧洲犹太人为逃避纳粹大**,苦苦寻求安身立命的绿洲之日。在纳粹惨绝人寰的大**中,全世界1/3的犹太人被杀害,遇难者总数达600万,欧洲犹太人所剩无几。英国在向德国宣战前,由于坚持***的立场,不让受**的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进入巴勒斯坦,使得当地犹太人和托管**处在了战争边缘。只是基于对德国法西斯的共同仇恨,才使**活动有所限制。但是,在战时,犹太突击队从未停止过对拦截非法移民的英军设施的破坏。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和以色列立国二战结束后,从纳粹集中营里解放出来的几十万波兰犹太囚徒,成了无家可归之人。他们不能返回故园,因为此时在波兰各地相继发生了杀害返乡犹太人的事件;除了几个北欧国家之外,饱受战争**的西欧国家无力收容他们;连素以移**家著称的美国都不愿敞开大门。此时,惟一张开臂膀欢迎他们的,就是巴勒斯坦的犹太社区。由于英国继续坚持***的政策,导致犹太突击队同英国托管**的冲突不断升级。犹太人炸路断桥,袭击拘禁非法移民的营地,**英国官员。对英国而言,这将是一场不得人心的战争。此时,希特勒杀害600万犹太人的罪行,正被逐步揭露,国际**一边倒地同情犹太人。让那些被解放的波兰犹太人继续住集中营,实在是说不过去。随着轴心国秘密文件的曝光,英国当年拒绝意大利的提议、不同意德国和奥地利犹太人经意大利转送巴勒斯坦的决定,也大白于天下,**视英国为残杀犹太人的帮凶。在国际**的压力下,英国决定从巴勒斯坦脱身。1947年2月15日,英国宣布把巴勒斯坦这块烫手山芋转交联合国。1947年11月29日,第二届联合国大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其中10个是***国家)、10票弃权的结果,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即联合国第181号决议。决议规定:英国于1948年8月1日之前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并撤出其**;两个月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两个国家,即阿拉伯国和犹太国。根据分治决议的蓝图,阿拉伯国国土可达11203平方公里,约占当时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人口中阿拉伯人为72.5万人,犹太人为1万人;犹太国国土为14942平方公里,约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人口中阿拉伯人为49.7万人,犹太人为59.8万人。决议还规定:成立耶路撒冷市国际特别政权,由联合国来管理。苏联出于争取以色列执政的工*的考虑,一改从帝俄时期就固有的反犹态度,为以色列建国出了大力,并对以色列国的建立和巩固给予了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苏联常驻联合国代表葛罗米柯在联大一番感人的演讲,对181号决议的顺利通过起了重要作用。而曾在《贝尔福宣言》中信誓旦旦地表示支持犹太人复国的英国,却在此时投了弃权票。当时,巴勒斯坦地区的阿拉伯人有120多万,占总人口的2/3强。但分治决议中的阿拉伯国的领土只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43%。更令阿拉伯人难以容忍的是,阿拉伯国的领土支离破碎,互不相连,大部分是丘陵和贫瘠地区。犹太国则不然,犹太人虽仅有60万,不到总人口的1/3,然而其领土却占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大部分又位处沿海地带,土地肥沃。1948年5月14日下午,特拉维夫现代艺术博物馆前面的广场上,挤满了犹太人。下午4时,身高1.6米的“以色列建国之父”本—古里安宣布《以色列国**宣言》。本—古里安就任以色列第一任总理。以色列建国的消息通过电波传遍了全世界,大部分国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本—古里安宣布建国17分钟后,美国白宫新闻秘书查理·罗斯向记者宣布:美国承认以色列。承认以色列的文告是美国人在还不知道这个新国家叫什么名字的时候就拟好的。当得知这个国家取名“以色列”时,杜鲁门总统用笔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字样划去,改为“以色列”。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建国次日即爆发战争1948年5月15日,也就是以色列宣布建国的第二天,英国宣布结束在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天,阿拉伯联盟国家埃及、伊拉克、黎巴嫩、叙利亚以及外约旦(1950年改称约旦)的**相继进入巴勒斯坦,同时,阿拉伯联盟发表声明,宣布对以色列处于战争状态,第一次中东战争由此爆发。这次战争史称“巴勒斯坦战争”。与以后的几次中东战争不同,英美两国出于在阿拉伯世界的长远战略考虑,在巴勒斯坦战争中站到了阿拉伯人一边。倒是苏联为争取这个新生的国家,对以色列给予了充分的支持。当时在苏联控制之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不仅为以色列提供了大量的**,而且为以色列提供专用机场、建立空中走廊,为以色列训练空军和伞兵**。战争进行之时,几名驻欧美国空军犹太裔士兵冒着军法审判的危险,偷了3架重型轰炸机,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机场装满**后,起飞轰炸开罗和大***。由于参战的阿拉伯各国彼此之间心存疑忌、内部不和,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和埃及国王法鲁克各打算盘,使得只有游击队实力的以色列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7月中旬,在英、美的催促下,以色列宣布停火,但零星战斗持续到1949年。这次战争后,巴勒斯坦被分为三部分: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总面积的78%,超过“分治决议”规定面积5700多平方公里;约旦河西岸归约旦管辖;加沙地带归埃及管辖。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逐出家园成为难民。第一次中东战争的失败使周围阿拉伯国家备感耻辱,到处弥漫着**的气息。1949年3月、8月和12月,叙利亚先后3次发生**。1951年7月,约旦国王阿卜杜拉父子被巴勒斯坦难民刺杀。阿卜杜拉国王18岁的孙子侯赛因由于**击中了祖父亲手别在他胸口上的一枚勋章而幸免于难,于1953年继位成为约旦哈希姆王国国王。1952年7月,埃及军人**法鲁克王朝,自由军官组织***纳赛尔于1956年6月成为总统。
巴勒斯坦和黎巴嫩历史?
黎巴嫩历史:1、古代历史黎巴嫩旧译利巴嫩,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地区,早在2000多年前,腓尼基人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现在黎巴嫩小店里经常可以看到出土的腓尼基小人的仿制品。腓尼基人是第一个环非洲航行的民族,发明了腓尼基文字。黎巴嫩过去曾经盛产香柏,这些参天巨树都是邻近国家的重要建筑材料。这些有关黎巴嫩的零散记录,都可以在旧约圣经里看得到。公元前64年,古罗马占领了黎巴嫩,并修建了举世闻名的巴尔贝克神庙,该神庙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整的最大的罗马古建筑之一。2、被侵略时期由于黎巴嫩扼守亚非欧战略要道,所以不少民族都曾经占领过黎巴嫩。公元前16世纪以后,黎巴嫩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统治。后被亚历山大大帝占领,并于公元前198~前82年成为塞琉西王国的一部分。公元前64年被并入罗马帝国。4世纪罗马帝国**后,黎巴嫩成为拜占廷帝国的一部分。7世纪中叶以后,黎巴嫩为阿拉伯帝国所统治。11世纪末,十字军侵占了黎巴嫩;十字军被赶走后又为埃及所统治。1516年,黎巴嫩沦为奥斯曼帝国的属地。16~17世纪,黎巴嫩人民多次举行起义,反对土耳其苏丹和当地封建主的双重**。黎巴嫩人民多次举行起义,反对土耳其苏丹和当地封建主的双重**。17世纪初,黎巴嫩埃米尔法赫鲁丁二世势力逐渐壮大,新建了一支**并实行社会改革,建立起事实上**的大黎巴嫩。但土耳其大军压境,法赫鲁丁二世投降并被处死。18世纪末,黎巴嫩埃米尔贝希尔·谢哈布二世继承法赫鲁丁二世的未竟事业,利用农民起义铲除了几个强大的封建家族,将统治权集中到自己手中。1831年他与反抗土耳其统治的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结盟,把土耳其人逐出黎巴嫩。1840年埃及**从黎巴嫩撤退后,英、法两国为争夺黎巴嫩的市场,不断挑起**教马龙派与***教德鲁兹派之间的斗争。土耳其乘机于1842年重占黎巴嫩,并将黎巴嫩分为两个省,北部由亲法的马龙派封建主管辖,南部则归亲英的德鲁兹派封建主统治。1860年,黎巴嫩发生马龙派**与德鲁兹派穆斯林之间的激烈冲突,法国出兵干涉。此后黎巴嫩成为得到国际承认和保证的自治区,由土耳其**任命并经法、英、俄等国同意的一个信奉**教的行政长官统治。3、黎巴嫩**1920年,黎巴嫩成为法国委任统治地。1926年5月,黎巴嫩宣告成为共和国,颁布了宪法,但仍保留法国的委任统治权。1941年6月,英军在自由法国**协助下占领黎巴嫩。同年11月自由法国**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摆脱法国委任统治正式宣布**,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英、法军全部撤离黎巴嫩。因黎巴嫩总统加米耶·夏蒙宣布接受艾森豪威尔**,1958年5月,黎巴嫩爆发了反对夏蒙政权的武装起义。7月15日,美**队以维护黎巴嫩**和保护美国侨民安全为借口,在黎巴嫩**,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10月26日,美军**撤出。1969年黎巴嫩**与巴勒斯坦游击队发生军事冲突,后来双方就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基地及活动范围等作了具体规定。巴勒斯坦历史:1、早期历史巴勒斯坦古称迦南。早在旧石器时代,巴勒斯坦即有人类居住。公元前第3千纪,闪族的迦南人在今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一带定居,创造了有名的“迦南文化”,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冶炼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公元前20世纪前后,闪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公元前13世纪腓力斯丁人在沿海建立国家。公元前13世纪末希伯来各部落入侵迦南地区从而定居。公元前12世纪初,“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控制了巴勒斯坦沿海地区。“巴勒斯坦”这一地名即源于“腓力斯丁” (philistines),意为“腓力斯丁人的土地”。公元前11世纪希伯来人(公元前6世纪起称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了*隶制王国。公元前1020年~公元前923年,犹太人建立希伯来王国,后亚述、巴比伦、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领巴勒斯坦。公元前10世纪,希伯来王国**为北部的以色列王国(最后定都撒马里亚)和南部的犹太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亡于亚述帝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亡于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539年,波斯王居鲁士二世灭新巴比伦王国,巴勒斯坦由波斯帝国统治。公元前332~前63年,巴勒斯坦先后为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创建的帝国及其**后的托勒密王朝和塞琉西王朝统治。公元前141年,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建立了哈斯蒙王朝。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侵入,绝大部分犹太人流往世界各地。公元前63年,巴勒斯坦被纳入罗马帝国版图(公元395年后属东罗马帝国)。在罗马人统治的最初100年间,犹太人多次举行起义,遭到残酷**,绝大多数犹太人逐渐流散到世界各地。公元622年,阿拉伯人战胜罗马帝国,接管巴勒斯坦,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随着阿拉伯人不断移入并和当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现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公元637年,阿拉伯人征服巴勒斯坦,巴勒斯坦随之阿拉伯化和***化。阿拉伯人同当地原有居民互相融合,逐渐形成现代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此后,巴勒斯坦阿拉伯人一直是巴勒斯坦居民的主要成分。2、被侵略时期11~13世纪,巴勒斯坦经受了两次严重的外族**:十字军东侵和蒙古人西征。十字军曾在巴勒斯坦建立耶路撒冷王国(1099~1187)。巴勒斯坦人民为驱逐十字军和蒙古人,为捍卫阿拉伯-***文明,做出了贡献。1516年,巴勒斯坦沦为奥斯曼帝国的领地,属沙姆行省的总督管辖。在土耳其人统治的400年间,巴勒斯坦人民深受土耳其苏丹、总督和当地封建主的三重**和剥削。巴勒斯坦经济衰退,民生凋敝。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曾由埃及入侵巴勒斯坦,同年败归。19世纪,奥斯曼帝国解体。巴勒斯坦成为英、法、俄、德等国争夺的目标。1831~1833年,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侵占巴勒斯坦、黎巴嫩和叙利亚,威胁着英国在中东的既得利益。1840年,英国和土耳其**在贝鲁特**,迫使穆罕默德·阿里撤回埃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军占领巴勒斯坦(1917)。1918年10月,英、土签订停战协定,土耳其对巴勒斯坦的统治结束。1920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称外约旦,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为英国委任统治地。19世纪末在“犹太复国运动”者策动下,大批犹太人移入巴勒斯坦,与当地阿拉伯人不断发生流血冲突。3、犹太复国**时期19世纪后期,散居欧美等地的犹太资产阶级极力鼓吹犹太复国**。1897年8月在瑞士巴塞尔召开的第一次犹太复国**者代表大会,决定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由公共法律保障的“犹太人之家”,即“犹太国”。英国凯觎巴勒斯坦已久,早想利用犹太复国**作为它侵占巴勒斯坦的工具。1917年11月2日,英国**发表贝尔福宣言,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之家”,并愿尽最大努力促其实现。美国出于染指巴勒斯坦的野心,对贝尔福宣言表示赞同。1920年4月,在圣雷莫举行的协约国高级会议,决定把巴勒斯坦划归英国委任统治(见圣雷莫会议)。1922年7月,国际联盟正式批准这一决定。1921年英国以约旦河为界,把巴勒斯坦分为两部分,西部仍称巴勒斯坦,东部称外约旦。委任统治时期,英国积极扶植犹太复国**,压制占巴勒斯坦居民绝大多数的阿拉伯人。英国**正式承认犹太**处(或译“犹太协会”)为代表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合法机构,并允许它参加英国殖民**的行政管理。犹太复国**者运用移民、夺取阿拉伯人土地、**阿拉伯人反抗等手段,逐步在巴勒斯坦站稳了脚根。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由1918年的5.6万人增加到1948年的70多万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由9%上升到30%。犹太复国**者把居民点建成叫做“基布兹”的军事据点,并成立了很多秘密的法西斯军事组织,如“哈格纳”、“伊尔贡”、“斯特恩帮”等。他们用恐怖手段**阿拉伯人的反抗,并迫使阿拉伯人逃离巴勒斯坦。到委任统治结束时,在巴勒斯坦已形成以犹太社团伊休夫名义出现的犹太**实体。英国的殖民统治和犹太复国**给巴勒斯坦人民带来巨大灾难。大批农民丧失土地,或被赶出家园。为了谋生,农民大量涌入城市。阿拉伯工人的处境也十分恶劣,劳动强度大,工资只有犹太工人的1/3。民族资本受到雄厚的犹太工商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面临犹太复国**的严重威胁,巴勒斯坦人民同犹太复国**和英帝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其中以1936~1939年的人民起义规模最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帝国**成为犹太复国**的主要支持者。在英、美的支持下,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181号决议,规定巴在1948年结束英国的委任统治后建立犹太国(约1.52万平方公里),和阿拉伯国(约1.15万平方公里),耶路撒冷(176平方公里)国际化。以色列方面支持该决议,并于1948年5月14日建立以色列国。阿拉伯国家反对和拒绝该决议,于以建国的次日即5月15日向以宣战,结果战败,以占领了上述决议规定的阿国地区大部分土地;另外,约旦占领了约旦河西岸4800平方公里土地;加沙地带的258平方公里则为埃及占领。1947年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巴勒斯坦分治的决议,决定英国的委任统治于1948年8月1日结束;在委任统治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的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市国际化,由联合国管理。犹太人同意分治决议。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工*领袖D.本-古里安在国民会议上宣告以色列国成立。英国委任统治结束。同日,美国第一个承认以色列国。犹太复国**者终于实现了在巴勒斯坦建国的目的。阿拉伯人反对分治决议,始终未建立国家。美国从以色列成立之日起就向它提供大量的经济和军事**。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于1948、1956、1967、1973年发生4次大规模战争。在1967年战争中,以色列侵占了按分治决议应属阿拉伯国的领土和整个耶路撒冷市,以及埃及的西奈半岛和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约8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使100多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以色列拒不承认巴勒斯坦人民合法的民族权利,除撤出西奈半岛(1989年3月归还塔巴地区)和戈兰高地部分地区外,拒不撤出它所侵占的其他阿拉伯土地,使巴勒斯坦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第一次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人民陆续成立了一些民族**组织和游击队。1964年5月,在耶路撒冷召开第一次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会议,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并制定了巴勒斯坦国民宪章。1967年6月5日,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占领了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即整个巴勒斯坦。很多巴人**流落到周围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各地,沦为难民。1969年以来,巴解组织执行委员会**一直由最大的游击队组织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简称“法塔赫”)**委员会**亚西尔·阿拉法特担任。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收复失地和恢复合法民族权利的斗争进入了新阶段。1978年9月,埃及、以色列和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被占领土的巴勒斯坦人获得了有限的自治权,巴勒斯坦民族解放组织则拒不接受自治。4、**建国1988年11月15日,在阿尔及尔举行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第19次特别会议上通过《**宣言》和《**声明》,庄严宣布成立**巴勒斯坦国,首都是耶路撒冷。《**宣言》接受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声明》明确接受联合国安理会242号和338号决议,并把它作为召开中东问题国际会议,通过谈判解决巴勒斯坦问题和实现和平的基础。1988年12月,阿拉法特承认以色列的生存权,秘密谈判之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签署了和平协定,提出了巴勒斯坦自治计划。1994年5月4日,巴以在开罗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关于在加沙和杰里科实行有限自治的协议,5月12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成立。同年7月12日,阿拉法特结束了27年的**生活返回加沙。1994年5月,根据巴以达成的协议,巴勒斯坦在加沙、杰里科等地实行有限自治。1994年5月12日,成立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1995年以来,根据巴以签署的各项协议,巴勒斯坦自治区逐渐扩大,巴勒斯坦逐渐收回并控制着包括加沙和约旦河西岸的约2500平方公里的土地。巴以和谈在耶路撒冷的归属、犹太人定居点、巴勒斯坦难民回归、巴以边界划定等棘手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冲突仍在继续。2007年6月,哈马斯在同法塔赫的冲突中夺取了加沙地带。此后,两大派别各自为政。其中,哈马斯占有加沙,而法塔赫则管治西岸,受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监督。
以色列的历史?
以色列历史: 圣经时代 犹太人历史始于公元前第二个一千年的头五百年,始祖是亚伯拉罕、其子以撒和其孙雅各。一场遍及全国的饥荒迫使雅各和他的儿子们,即以色列十二个部落的祖先移居埃及,在那里他们的后代沦为*隶。几个世纪之后,摩西率众人出埃及,摆脱*役,奔向自由,最终返回以色列故土。他们在西奈沙漠上流浪了40年,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民族,并接受了包括十诫在内的摩西律法,他们的始祖们所创立的一神教从此初具规模。 以色列各部落在约书亚的指挥下,征服了以色列故土,并定居下来,但它们往往只是在受到外来威胁时,才在被称为“士师”的领袖的统领下联合起来。公元前1028年,扫罗建立了君主国;他的继承者大卫于公元前1000年统一了各部落并建都于耶路撒冷。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把王国发展成为繁荣的商业强国并在耶路撒冷兴建了以色列一神教圣殿。考古发掘证实,在所罗门统治时期,曾在一些设防城镇,如夏琐、美吉多和基色设立了重要的城市贸易中心。所罗门去逝后,国家**成两个王国:一个是以色列王国,首都设在撒马利亚;一个是犹太王国,首都设在耶路撒冷。两个王国并存两个世纪之久,由犹太诸王统治,并由先知告诫人们主持社会正义和遵守律法。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王国遭亚述人侵占,它的人民****(史称“失掉的十个部落”)。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被巴比伦人征服,入侵者捣毁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并将大部分犹太人放逐到巴比伦。 犹太人自治时期(公元前538—60年) 公元前539年,巴比伦帝国被波斯人征服,之后,许多犹太人返回犹大(以色列故土),并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犹太人在故土上的生活方式也得以恢复。此后四个世纪,犹太人在波斯人和古希腊人的统治下,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由于叙利亚塞琉孤王朝强制实行一系列措施,禁止犹太人的宗教信仰,导致爆发了公元前168年由马加比家族(哈斯蒙尼人)领导的起义,随后建立了由哈斯蒙尼王朝犹太诸王统治、历时约80年的**犹太王国。 异族统治(公元前60年一公元1948年) 从公元前60年起,国家因内乱而削弱,日益为罗马所控制。为了摆脱罗马统治,犹太人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起义,其中最大的一次爆发于公元66年。经过4年的战斗,罗马人于公元70年征服了犹地亚(犹大),焚毁丁第二圣殿,并将国内的众多犹太人放逐。犹太人对罗马进行的最后一次反抗是千余人固守在马撒达山顶城堡中。这次反抗于公元73年以守卫者集体**而告终。它成为犹太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争取自由的象征。 在罗马(公元70-313年)和拜占庭(公元313-636年)的统治下,犹太人社会在故土上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法律、教育及文化制度。公元2世纪,涉及生活方方面面的犹太律法被编集成口传律法《密西拿经》,后于公元3-5世纪,又扩编成《塔木德经》。这些律法有些后来根据情况而变化作了修改,至今仍为恪守教规的犹太人所遵守。 犹太人重获国家主权的另一次尝试是公元132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其结果是在犹地亚建立了一个**的犹太飞地,以耶路撒冷为都城。但是,三年之后,罗马人打败了了巴尔·科赫巴,并且为了断绝犹太人与故土的联系,把耶路撒冷改名为埃利亚卡皮托利纳,把国家更名为巴勒斯梯那。 从公元7世纪始,国家先后被阿拉伯人(613—1091)、塞尔柱克人(1091—1099)、十字军(1099—1291)、马穆鲁克人(1291-1516)、奥斯曼帝国的土耳其人(1517一1917)和英国人(1918—1948)所统治。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任意变动疆界,更改国名。各***所建造的王宫殿宇是他们统治这片故土的历史见证。 尽管千百年来的异族统治使犹太人越来越少,但在这片故土上犹太人一直保持着他们的存在,而且随着散居各国的犹太人返回故乡,犹太人口也不断增加。到了19世纪中叶,稀少的犹太人口出现了猛增的势头。 犹太复国** 多少世纪以来,盼望有朝一日能返回锡安(锡安,传统上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故土的同义词),一直是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生活支柱。到了19世纪末,由于东欧的犹太人不断遭到**和**,而西欧的犹太人对既未结束种族歧视也未使犹太人与所在国家的社会融为一体的那种形式上的解放所抱幻想日益破灭,犹太复国**作为一种民族解放运动而出现。1897年,西奥多·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届犹太复国**大会。在会上,犹太复国**运动成为一个正式的**组织,它号召犹太人返回以色列故土,在祖先的家园复兴犹太民族生活。 在犹太复国**思想的感召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开始返回故土,当时这片故土是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人烟稀少,为世人所忽视。早期的开拓者在这里排干沼泽,开垦荒地,在秃山上植树造林,兴办工业,建设城市和乡村。他们建立了社区机构和服务设施,并使长期以来仅用于礼拜仪式和文学的希伯来语在日常生活中恢复使用。 一块土地,两个民族 国际联盟基于承认“犹太人与巴勒斯坦(以色列故土)有着历史的联系”和“在那个国家重建犹太民族家园”的考虑,于1922年委托英国统治这片故土,并特别责成英国“为这个国家创造各种确保建立犹太民族家园的**、行政和经济环境。” 同年,英国在这块托管地境内四分之三的土地上建立了阿拉伯外约旦酋长国(即今日的哈希姆约旦王国),只把约旦河以西的地方留作发展犹太民族家园之用。阿拉伯极端***就连在这样小的区域建立犹太民族家园也要反对,他们煽动袭击犹太社区,甚至打击主张阿拉伯一犹太人共处的阿拉伯人。英国对犹太移民和定居的限制并没有使阿拉伯好战分子善罢甘休,**事件屡屡发生,持续不断,直到二次大战爆发为止。 二战期间,纳粹杀害了约600万欧洲犹太人,其中包括150万儿童。战后,尽管迫切需要为在纳粹大**中幸免于难的犹太人寻找避难所,但英国并未取消犹太移民的限额。为了邮票说明:安娜·富兰克及家人在这所房子里躲避纳粹**达两年之久对付英国限制移民的政策,故土上的犹太社团与世界各地犹太人一起,动员一切人力物力,组织了一场“非法”移**动先后把85,000难民从欧洲转送到故土上。 阿拉伯人反对犹太人在故土上定居,犹太人则坚持要求解除对犹太移民的限制,英国在无法调解的情况下,遂将问题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大会于1947年11月29日表决在约旦河以西地区建立两个国家: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犹太人接受丁这个分治计划而阿拉伯 人则予以拒绝。 国家地位 1948年5月14日英国托管结束,犹太人随即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此后不到24小时,五个阿拉伯国家的**入侵了这个新国家。这场以色列**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一年多,于1949年7月以停火线为基础分别与接壤的阿拉伯国家签定了停战协议。 以色列在立国宣言中表明它“向所有邻国及其人民伸出和平及睦邻之手。”尽管历届以色列总理一再重申这一呼吁,但始终遭到拒绝或不受理睬。阿拉伯恐怖分子不断袭击以色列居民中心,阿拉伯国家不仅支持和鼓励袭击行动,而且还实行经济和外交**,**以色列海运的国际航道并挑起全面战争。1956年和1967年,以色列发动先发制人的攻击,对蓄意挑衅作出反应。1973年,以色列击退了阿拉伯邻国同时从三条战线发动的全面进攻。1982年,因加利利北部居民屡遭恐怖分子的袭击,以色列采取行动,摧毁巴解(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南黎巴嫩搞恐怖活动的基地。 1977年,埃及总统萨达特应贝京总理邀请访问耶路撒冷,从而打破了拒和的僵局。这次访问导致了双方的谈判,其结果是1979年3月26日签署《埃以和平条约》并达成《戴维营协》,该协议包括实现中东和平的有关条款及就1967年以来以色列管理的犹地亚、撒马利亚及加沙地带未来地位所做的一项安排。随着这些地区在1987年爆发了****行动,阿以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巴勒斯坦阿拉伯方面。以色列确信有关各方只有通过直接谈判才能解决问题,因此,对由美俄主持下,于1991年10月30日在马德里举行的中东和平会议提供的对话机会表示欢迎。这次会议使以色列、黎巴嫩、叙利亚以及约旦一巴勒斯坦代表团坐在一起,为以色列随后与其每个阿拉伯邻国间的双边谈判及为解决区域问题举行多边会谈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