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资政院的作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清朝资政院是什么 资政院有什么作用(清朝资政大夫名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清朝资政院是什么 资政院有什么作用
资政院,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成立于1910年9月,终止于1912年初。由**临时参议院替代。院址在北京西城区象来街,**时期改名为国会街,1949年后又改为象来街。资政院的建制在各省地方叫咨议局,咨议局作为各省的议事机构,其权限是讨论本省应兴应革事宜,讨论本省的预决算、税收、公债以及单行章程规则的增删和修改,选举资政院议员,申复资政院或督抚的咨询等。但是,它的权力受到本省督抚的严格限制。
清末预备立宪系列措施之一。是清**仿照西方的法规体制设立的**谘议机关。清**设立资政院,是考虑到"中国上下议院一时未能成立,亟宜设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也就是说,目的在于培养锻炼议员的能力,为成立两院制的正式国会奠定基础,是一个过渡性的立法机构。
名义上凡国家每年收入支出、法典朝章、公债税率及皇帝交议之事,均经议员议决后,会国务大臣奏报皇帝决定,实际仅为筹备立宪的形式。《资政院章程》在1908年--1911年间,先后四次公布,三次修改。设总裁2人,副总裁2至4人。会期分常年会(每年一次)、临时会两种。职权是议定国家出入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制定法规、**大臣等。采一院制。为限制资政院的实际权力,规定议决事项须具奏请旨可否,以便使资政院成为无碍于清王朝,而又能维护**统治的装饰工具。
根据资政院院章,资政院总裁出自钦定,清廷视之为控制资政院的工具。资政院第一任总裁为 溥伦和 孙家鼐。但在全国上下要求立宪的洪流中,即使是由清廷从忠于清廷的王公大臣中简派的总裁,也不得不基本上尊重资政院的议事规则和议员的议政活动。溥伦作为资政院总裁,主张凡事“先交资政院参议”,他与度支部(主管财政)大臣载泽经常发生争论。他们之间的争端已不是单纯的个**力之争,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行政机构同准议会机构已发生相互制衡。
武昌起义之后,“皇族内阁”提交辞呈,清**批准,并宣布“袁世凯著授为内阁总理大臣”。资政院为维护《宪法重要信条》尊严,提出该程序违宪,摄政王收回上谕,等候选举结果,随后资政院以无记名投票公选总理大臣,袁世凯得票最多,摄政王再次发布任命上谕。虽然前后结果相同,但第二次任命的**遵守宪法程序,程序正义是现代**得以公正运行的重要原则。这一事件在中国的法律史、**史乃至整个社会历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
什么叫历史?
清末五大臣出洋:展现了怎样的中国形象
1905年12月19日,上海吴淞口,清朝钦差大臣戴鸿慈和端方率领的**出洋考察团,乘坐清军的小火轮,直抵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的巨型邮轮“西伯利亚”号前。代表团的随员们已经在恭候了。他们登上了“西伯利亚”号,下午2时,邮轮拉响汽笛,缓缓启航,驶向日本。
自从西历12月7日在北京正阳门火车站上火车,到天津后换汽车到秦皇岛,再换乘当时中国最好的军舰“海圻”号到上海,一路上都被袁世凯等官员精心安排严密保护。
约一个月后,1906年1月14日,中国**出洋考察团的另一路由载泽、尚其亨、李盛铎率领,登上法国轮船公司的“克利刀连”号后,也驶往了日本。
史无前例的出洋团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出访团。在此前,清廷不是没派出过官方考察团。第一次,如果可以算官派的话,很不伦不类。那是1866年,时任清**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要回国,清**派了前山西襄陵县知县斌椿率其儿子和三个同文馆学生一块跟着去,算是开开眼界。
第二次,在1868年,应是朝廷正式派的代表团,但是团长却是美国人,名蒲安臣,是刚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当时中国与列强们签的那些不平等条约要修约了,朝廷一是怕列强们“索要多端”,二是担心中外礼仪不知怎么摆平,灵机一动,竟然想到了派外国人去。这个使团访问了11个国家,历时2年8个月,走到**时,连团长都病故了,这样使团中的中国人志刚才接任过来。再往后,1896年,有李鸿章访欧美,事由是为贺**沙皇的加冕典礼,实际是想搞“联俄拒日”,访问完**,就顺便欧洲美国游历一番;1901年7月,因德驻华公使被杀一事,清廷特派醇亲王载沣去德国道歉。
然而,以专程前往西方的**代表团级别之高、目的之明确,这次的五大臣出访团都是史无前例的。
五大臣中的头一名,是载泽。载泽的身份是皇室宗亲,康熙的第六代重孙,出生第二年就被封为镇国公。他也是五大臣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出洋时尚未满30岁。其余四人,都在四五十岁,最大的戴鸿慈,已经52岁。
五大臣中的端方,是个参与过戊戌变法又在地方上厉行新政的大员,时任湖南巡抚。另两位,李盛铎时任驻比利时大使,尚其亨是山东布政使。
出动这样一个空前高规格的**代表团,要去干什么?1905年7月16日光绪发的谕旨说得很明确:“考求一切**,以期择善而从”。光绪说:方今时局艰难,百端待理,为什么变法总是没什么实效?恐怕是承办人员“未能洞悉原委”。所以要派人分赴东西洋各国,“悉心体察”。
1905年时的中国,义和团的庚子之乱刚刚过去数年。而在中国土地上刚刚结束的,是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立宪的日本胜出,**的**落败,这给当时中国朝野上下带来的,又是一种立宪改革的**。社会上的报章杂志吵得热火朝天,连袁世凯、张之洞等国内重臣也加入进来,联名电奏要求立宪。
这就是清廷最终下决心派要员“考求一切**”的背景。这份光绪的谕旨,已将身段放得相当低,昔日天朝帝国睥睨番夷诸国的威仪已经被列强打得一败涂地,这时候,清廷的想法是:只要是富强之法,管它合不合**先例,都先去看,拿来再说。
正在改变的声望
1900年10月,美国传教士、同文馆总教习丁韪良回到美国。当时,八国联军刚进驻北京不久。丁韪良在纽约港上岸的时候,还挎着一杆长*。替他搬行李的男孩问他,是不是刚打猎回来,丁回答说,是的,从亚洲,大海的那一边回来。“打的什么猎物?”男孩问。“老虎,哦,应该是鬣狗。”
在英语中,鬣狗代表着凶残、*险、贪婪。这里下意识流露出的,是西方人因义和团运动对中国人的恶劣印象,他们留辫子、打阳伞、动作呆板、抽**、撒谎偷窃。
1901年,在伦敦街头就出现过关于义和团在北京**外国使馆的木偶活报剧,而西方记者对义和团的报道和一批当时在北京外交官的“日记”出版,更让西方民众对中国人的野蛮愚昧印象深刻。
然而,清朝将派大员出洋考察**这件事,让外国人对中国人又有了正面看法。英国《新达泰晤士报》、《摩宁普司报》、《纽加司络报》等纷纷发表文章评述,德国的著名汉学鼻祖福郎克在《科隆日报》上写道:“他们此次出洋是为了学习日本、美国和重要的欧洲国家的宪法、**制度和经济体系,特别是有着极大的可能,将西方的宪法、**制度和经济体系结合中国的情况移植到中国去。”~
晚清的3次变法。 急、
1.洋务运动:主要方向是提高发展“国有”重工业,由有学识的地方官绅承办,主要有轮船招商局、福建船政局、汉阳铁厂等。
2.戊戌变法:由康有为梁启超谭祠同等领导,主要是改变中国封建**体制,主张学习英国、日本采用君主立宪制,进行**化改制,失败/
3.清末**化改革:与戊戌变法的不同是此次是由于地方**化潮流推动,清**为维系家族统治故而含糊化的**改制,增加公民权利、改善**体制等,但很快就被**吞没。
什么是辛亥**?
历史上有哪些惊人的相似事件
概述清朝的**制度有哪些特点
清朝**制度的突出特点有四:
一、制度与“家法”相联。清朝“家法”森严,其宗旨是严密防范一切侵犯皇权、威胁国家安全的举动。家法成为第一**。针对明末的诸种社会弊端,清廷各种制度凸现“家法”精神。
二、糅入周边民族的多种文化。军政合一的八旗制度就借鉴了契丹的“八部大人”,金朝的“猛安谋克”制,以及明代卫所的总旗、小旗等;部分机构名称又吸纳朝鲜称谓,例如,崇德时期设立内三院,即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它们的名称及其职掌均参酌了朝鲜王朝承文院、承政院、弘文院等制度。就连六部早期正副长官的名称承政、参政都参用朝鲜部院职官之名。[24] 文化上彼此相互借鉴,这也是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王朝在政权建设上的一个共有特征。
三、彰显满洲贵族与官员的地位。在“首崇满洲”的清代社会,官员虽设满蒙汉复职,但制度本身却凸显满洲的地位。
四、“仿古效今”,承袭明制。后金初创,制度未全,多仿明制。皇太极指出:“凡事都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清定都燕京,多尔衮摄政期间也一如明制。也就是说清前期基本上是继承明朝的一整套**制度,定内外文武官制[27] 。比如,清代从**的内阁、六部、翰林院、六科给事中、都察院等,到地方的行省、道、府、县衙门的建置,与明朝大同小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