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金属线的方块电阻怎么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方阻的概念是什么?(方阻的定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方阻的概念是什么?

方阻就是方块电阻,指一个正方形的薄膜导电材料边到边“之”间的电阻,如图一所示,即B边到C边的电阻值。方块电阻有一个特性,即任意大小的正方形边到边的电阻都是一样的,不管边长是1米还是0.1米,它们的方阻都是一样,这样方阻仅与导电膜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方阻的概念是什么?

在一长为l,宽w,高d(即为膜厚),此时L=l,S=w*d,故R=ρ*l/(w*d)=(ρ/d)*(l/w),令l=w于是R=(ρ/d),其中ρ为材料的电阻率,此时的R为方阻。

相关信息:

因万用表的表笔只能测试点到点之间的电阻,而这个点到点之间的电阻不表示任何意义。如要测试方阻。

首先我们需要在A边和B边各压上一个电阻比导电膜电阻小得多的圆铜棒,而且这个圆铜棒光洁度要高,以便和导电膜接触良好。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用万用表测试两铜棒之间的电阻来测出导电薄膜材料的方阻。

方块电阻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方块电阻是一种描述半导体导电性能的方法。设一块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为L、W、d,电阻率为ρ的半导体薄片,电阻的计算式为R=ρ(L/dW)=(ρ/d)(L/W),可以理解为,薄片的电阻正比于长度比宽度,比例系数为ρ/d。这个比例系数就是方块电阻,用Rs表示,Rs=ρ/d.利用方块电阻式,电阻计算式可以写成R=Rs(L/W),当L=W时,R=Rs,也就是说,方块电阻实际上表示的是一个正方形薄层边到边的电阻,而且它与正方形的边长无关,只与材料和厚度有关。

什么是电阻率?

电阻率是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电阻特性的物理量。某种物质所制成的原件(常温下20°C)的电阻与横截面积的乘积与长度的比值叫做这种物质的电阻率。

电阻率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等因素无关,是导体材料本身的电学性质,由导体的材料决定,且与温度、压力、磁场等外界因素有关。电阻率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Ω·m,读作欧姆米,简称欧米。常用单位为“欧姆·厘米”。

扩展资料:

影响电阻率的外界因素:

电阻率不仅与材料种类有关,而且还与温度、压力和磁场等外界因素有关。

金属材料在温度不高时,ρ与温度t(℃)的关系是ρt=ρ0(1+at),式中ρt与ρ0分别是t℃和0℃时的电阻率;

α是电阻率的温度系数,与材料有关。锰铜的α约为1×10-1/℃(其数值极小),用其制成的电阻器的电阻值在常温范围下随温度变化极小,适合于作标准电阻。

已知材料的ρ值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后,可制成电阻式温度计来测量温度。半导体材料的α一般是负值且有较大的量值。

制成的电阻式温度计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有些金属(如Nb和Pb)或它们的化合物,当温度降到几K或十几K(绝对温度)时,ρ突然减少到接近零,出现超导现象,超导材料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利用材料的ρ随磁场或所受应力而改变的性质,可制成磁敏电阻或电阻应变片,分别被用来测量磁场或物体所受到的机械应力,在工程上获得广泛应用。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电阻率

直流电阻测试仪如何接线?

三通道测量接线:(YN绕组的同时测量)接线

将电源线以及地线可靠连接到直阻仪上,然后把随机附带的测试线连接到直阻仪面板与其颜色相对应的输入输出接线端子上,将测试线末端的测试钳夹到待测变压器绕组两端,并用力摩擦接触点,以确保接触良好。

直流电阻测试仪测量电流通常为:1A,3A,5A,10A,20A,30A等不同测量档位,仪器由恒流电源和电压信号检测两部分组成,五位液晶数字显示。输出电流档可调,适于各种中小型变压器的直阻测量。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1、在测量完感性负载时不能直接拆掉测试线,以免由于电感放电危及测试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本机的输出端设有放电电路。关闭输出时,电感会通过仪器泄放能量。一定要在放电指示完毕后才能拆掉测试线。

2、对于无载调压变压器,不允许测量过程中切换分接开关。

3、 测量过程中如果电源突然断电,本机会自动开始放电,请不要立刻拆卸接线,至少等待30秒钟后才可拆卸接线。

4、测量时,其他未测试的绕组请勿短路接地,否则会导致变压器充磁过程变慢,数据稳定时间延长。

5、开机前请检查电源电压:交流220V土10%50Hz。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直流电阻测试仪

一道材料力学真题。材料相同,截面宽度相同,不同厚度的两块板放在一起,有叠放和粘合两种方式。

放在一起是各算各的,粘合是作为整体一起算

请问方阻和表面电阻有什么不同?可以换算吗?或者两个概念是一样的?

发铝膜、导电漆膜、印制电路板铜箔膜等薄膜状导电材料,衡量它们厚度的最好方法就是测试它们的方阻。什么是方阻呢?方阻就是方块电阻,指一个正方形的薄膜导电材料边到边“之”间的电阻,如图一所示,即B边到C边的电阻值。方块电阻有一个特性,即任意大小的正方形边到边的电阻都是一样的,不管边长是1米还是0.1米,它们的方阻都是一样,这样方阻仅与导电膜的厚度等因素有关。

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线电阻率,电阻有什么区别?

体积电阻率:是最常见的描述物质导电能力的参数,通常称为电阻率。在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的柱状材料的两个端平面上敷设电极,测量得到电阻R,电阻率ρ=RS/L,单位通常是Ωm(欧姆米)或者Ωcm(欧姆厘米),也有人用欧姆·毫米平方/米(Ω · mm2/m)。

铜的电阻率约为:1.75 ×10-8Ωm

100米常用的4mm²铜线电阻约为:ρ=RS/L得到:R=ρL/S,

R=1.75 ×10-8Ωm × 100m ÷ 4mm²=1.75 ×10-8Ωm × 100m ÷ 4×10-6m²=0.4375Ω

线电阻率:单位长度导线的电阻,常用单位为Ω/Km(欧姆每千米),或者Ω/m(欧姆每米)。如上所述4mm²铜线的线电阻率为:0.4375Ω÷100m=4.375Ω/Km。表面电阻率:是指表示物体表面形成的使电荷移动或电流流动难易程度的物理量。在固体材料平面上放两个长为L、距离为d的平行电极,则两电极间的材料表面电阻Rs与d成正比,与L成反比,可用下式表达:Rs=ρs*d/L

式中的比例系数ρs称作表面电阻率,它与材料的表面性质有关,并随周围气体介质的温度、相对湿度等因素有很大变化,单位用Ω(欧)表示。

电阻是一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它的英文名称为resistance,通常缩写为R,它是导体的一种基本性质,与导体的尺寸、材料、温度有关。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的基本单位是欧姆,用希腊字母“Ω”来表示。欧姆定律指出电压、电流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为I=U/R,亦即R =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