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晋国前十贤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晋国时期有什么名人(晋国时期的名人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晋国时期有什么名人

1、介子推

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

2、师旷

晋国时期有什么名人

字子野,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洪洞县曲亭镇师村师旷墓遗址。师旷的**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其**活动最早见诸文献是在鲁襄公十四年。现存先秦文献记载,师旷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常向悼、平二公陈以治国安邦之策。

悼、平二公每每请教于师旷时,他都能“因问尽言”,引出一番严肃的治国宏论。师旷虽仅是一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对**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

也向晋王担出了许多治国主张,有一次,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则言天下有五种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

3、赵鞅

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他是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士鞅的老辣远非此时的赵鞅所比,其**资历更使其望尘莫及。就在魏舒执政的第二年,士鞅决定钳制魏舒,**其再次“胡作非为”,于是士鞅拉拢荀寅、控制赵鞅导演一出千古闻名的“铸刑鼎”大戏。

4、骊姬

或称丽姬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妃子,晋君奚齐的生母。骊姬姿色艳美。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获立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而骊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

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险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信任,参与朝政,但骊姬仍不满足,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

前651年,晋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主政,保护奚齐并辅助他继位。晋献公死后,荀息遵旨立奚齐继位,骊姬为太后。但在丧礼过程中,里克**奚齐,荀息于是改立卓子为君。不久,里克又杀害卓子。

5、晋穆侯

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九任统治者,前811年—前785在位,在位27年。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九任统治者。穆侯四年,取齐女姜氏为夫人。

七年,伐条。生太子仇。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成师。晋人师服认为嫡长子与嫡次子取的名字正相反,晋国迟早会出大乱。穆侯去世后,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穆侯之孙韩万,乃战国七雄的韩国的先祖。

晋穆侯十年,晋穆侯率军讨伐北戎,与北戎在千亩交战,晋军一战击败北戎,大获全胜。此时齐姜生下第二个儿子,于是晋穆侯便为他起名为“成师”。

晋穆侯二十七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殇叔自立为君,史称晋殇叔。太子仇出国逃亡。晋殇叔四年,太子仇率领其同*袭击晋殇叔而自立为君,是为晋文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介子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骊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穆侯

求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的历代君主

姫虞、奚齐、卓子、夷吾、圉、重耳

晋国时期有哪些名人(4个以上)?

王羲之、顾恺之、谢道韫、陶渊明、陈寿等。

1、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2、顾恺之

顾恺之(348年— 409年),字长康,小字**,汉族,晋陵无锡人(今江苏省无锡市)。杰出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

精于人像、佛像、**、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

顾恺之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合称“六朝四大家”。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等论点,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谢道韫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称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在卢循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逃出被抓后杀害。

谢道韫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韫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终生未改嫁。

4、陶渊明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5、陈寿

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

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

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

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局面后,陈寿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道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顾恺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羲之

春秋战国时晋国皇帝列表

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统治者不叫皇帝,都被称为王。
晋国,周代春秋时期诸侯国名,出自周成王之弟唐叔虞 姬虞。疆域约为今山西省南部。姬虞之子晋侯燮父徙居晋水,至晋孝侯时,国都名翼(今山西翼城);曲沃代翼之后,晋献公**绛(今山西翼城东南),别都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前403年,晋国卿大夫韩虔、赵籍、魏斯三家分晋。周威烈王赐三家为诸侯,晋国正式灭亡。



晋国为周之宗裔,故为姬姓。后因王孙燮封迁于晋水而为晋氏,故为姬姓,晋氏。

君位顺序 君 主 谥 号 国君 在位年数 即位 退位 世系 备 注

本名 时间 时间 关系

1 唐叔虞    虞    前1033 ? 周武王之子   

2 晋侯燮    燮          唐叔虞之子   

3 晋武侯 武侯 宁族          晋侯燮之子   

4 晋成侯 成侯 服人          武侯之子   

5 晋厉侯 厉侯 福    ? 前859 成侯之子   

6 晋靖侯 靖侯 宜臼 18 前858 前841 厉侯之子   

7 晋僖侯 釐侯、僖侯 司徒 18 前840 前823 靖侯之子   

8 晋献侯 献侯 籍 11 前822 前812 釐侯之子   

9 晋穆侯 穆侯 费王 27 前811 前785 献侯之子   

10 晋殇叔 殇叔 4 前784 前781 穆侯之弟   

11 晋文侯 文侯 仇 35 前780 前746 穆侯之子   

12 晋昭侯 昭侯 伯 7 前745 前739 文侯之子   

13 晋孝侯 孝侯 平 15 前738 前724 昭侯之子   

14 晋鄂侯 鄂侯 却 6 前723 前718 孝侯之子   

15 晋哀侯 哀侯 光 9 前717 前709 鄂侯之子   

16 晋小子侯    小子 4 前708 前705 哀侯之子   

17 晋侯缗    缗 27 前704 前678 小子侯之叔   

曲沃桓叔 桓叔 成师 14 前744 前731 昭侯之叔   

曲沃庄伯 荘伯 鱓 15 前730 前716 桓叔之子   

18 曲沃武公/晋武公 武公 称 39 前715 前677 庄伯之子 (前678年受王命称晋武公,纪年沿用曲沃武公纪年)

19 晋献公 献公 诡诸 26 前676 前651 武公之子   

晋奚齐 奚齐 十个月 前650 前650 献公之子 即位不久被杀

晋卓子 卓子 一个月 前650 前650 献公之子 即位不久被杀

20 晋惠公 惠公 夷吾 14 前650 前637 献公之子   

21 晋怀公 怀公 圉 1 前637 前637 惠公之子 未及改元就被杀

22 晋文公 文公 重耳 9 前636 前628 怀公伯父   

23 晋襄公 襄公 欢 7 前627 前621 文公之子   

24 晋灵公 灵公 夷皋 14 前620 前607 襄公之子   

25 晋成公 成公 黑臀 7 前606 前600 灵公之叔   

26 晋景公 景公 左传作獳 19 前599 前581 成公之子   

  史记作据

27 晋厉公 厉公 左传作州蒲 8 前580 前573 景公之子   

  史记作寿曼

28 晋悼公 悼公 周 15 前572 前558 厉公堂侄   

29 晋平公 平公 彪 26 前557 前532 悼公之子   

30 晋昭公 昭公 夷 6 前531 前526 平公之子   

31 晋顷公 顷公 弃疾 14 前525 前512 昭公之子   

32 晋定公 定公 午 37 前511 前475 顷公之子   

33 晋出公 出公 凿 23 前474 前452 定公之子   

34 晋哀公 哀公、 懿公、 敬公 骄 15 前452 前438 出公堂兄弟   

35 晋幽公 幽公 柳 18 前437 前420 哀公之子   

36 晋烈公 烈公 止 27 前419 前393 幽公之子   

37 晋孝公 孝公、桓公 颀 15 前392 前378 烈公之子   

38 晋静公 静公 俱酒 2 前377 前376 孝公之子   

春秋战国晋国历代君主姓名

1、唐叔虞 姬虞 (前1042年--前???)

2、晋侯燮 姬燮 (前???--前???)

3、晋武侯 姬宁族 (前???--前???)

4、晋成侯 姬服人 (前???--前???)

5、晋厉侯 姬福 (前???--前859年)

6、晋靖侯 姬宜臼 (前858年--前841年) 18年

7、晋厘侯 姬司徒 (前840年--前823年) 18年

8、晋献侯 姬籍 (前822年--前812年) 11年

9、晋穆侯 姬费王 (前811年--前785年) 27年

11、晋殇叔 姬殇 (前784年--前781年) 4年

12、晋文侯 姬仇 (前780年--前746年) 35年

13、晋昭侯 姬伯 (前745年--前740年) 6年

14、晋孝侯 姬平 (前739年--前724年) 16年

15、晋鄂侯 姬却 (前723年--前718年) 6年

16、晋哀侯 姬光 (前717年--前709年) 9年

17、晋小子侯姬小子 (前708年--前705年) 4年

18、晋缗侯 姬缗 (前704年--前679年) 26年

19、曲沃桓叔姬成师 (前744年--前731年) 14年

20、曲沃庄公姬鳝 (前730年--前716年) 15年

21、曲沃武公姬称 (前715年--前677年) 39年

22、晋献公 姬诡诸 (前676年--前651年) 26年

23、晋惠公 姬夷吾 (前650年--前637年) 14年

24、晋怀公 姬圉 (前637年--前637年) 1年

25、晋文公 姬重耳 (前636年--前628年) 9年

26、晋襄公 姬欢 (前627年--前621年) 7年

27、晋灵公 姬夷皋 (前620年--前607年) 14年

28、晋成公 姬黑肩 (前606年--前600年) 7年

29、晋景公 姬据 (前599年--前581年) 19年

30、晋厉公 姬寿曼 (前580年--前573年) 8年

31、晋悼公 姬周 (前572年--前558年) 15年

32、晋平公 姬彪 (前557年--前532年) 26年

33、晋昭公 姬夷 (前531年--前526年) 6年

34、晋顷公 姬弃疾 (前525年--前512年) 14年

35、晋定公 姬午 (前511年--前475年) 37年

36、晋出公 姬凿 (前474年--前452年) 23年

37、晋哀公 姬骄 (前451年--前434年) 18年

38、晋幽公 姬柳 (前433年--前416年) 18年

39、晋烈公 姬止 (前415年--前389年) 27年

40、晋孝公 姬欣 (前388年--前357年) 32年

41、晋静公 姬俱酒 (前356年--前349年) 8年

扩展资料

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

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 。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

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前349年,末任晋侯晋静公被杀,晋国覆灭。

晋国鼎盛时期,地域囊括今山西省全部、陕西省东部与北部、河北省中部与南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东西北部与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

甚至学者全祖望评春秋五霸时,晋国占四席,分别是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晋国

晋国时期有什么名人

1、介子推

又名介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历代诗家文人留有大量吟咏缅怀诗篇。

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宵小之徒视之为迂腐,然则体现了正道之义。介子推的行为并非忠君而是爱国,以后世儒家评价必为“忠君之典范”,而成为中国儒家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

2、师旷

字子野,春秋时著名乐师、道家。他生而无目,故自称盲臣、瞑臣。为晋大夫,亦称晋野,博学多才,尤精音乐,善弹琴,辨音力极强。以“师旷之聪”闻名于后世。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欲,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屡省考绩,以临臣下。

他艺术造诣极高,民间附会出许多师旷奏乐的神异故事。洪洞县曲亭镇师村师旷墓遗址。师旷的**业绩并不亚于其艺术成就,其**活动最早见诸文献是在鲁襄公十四年。现存先秦文献记载,师旷几乎参与了晋国内政、外交、军事等一系列事务,常向悼、平二公陈以治国安邦之策。

悼、平二公每每请教于师旷时,他都能“因问尽言”,引出一番严肃的治国宏论。师旷虽仅是一乐官,一生均在宫中生活,但他的地位不同于一般乐工,对**有自己的见解,敢于在卫侯面前发表自己的意见。

也向晋王担出了许多治国主张,有一次,晋平公感叹师旷生来就眼瞎,饱受昏暗之苦,师旷则言天下有五种昏暗,其一是君王不知臣子行贿博名,百姓受冤无处伸。

3、赵鞅

春秋时期晋国赵氏的领袖,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赵氏孤儿》中的孤儿赵武之孙。晋昭公时,公族弱,大夫势力强,赵简子为大夫,专国事,致力于改革,为后世魏文侯李悝变法、秦孝公商鞅变法和赵武灵王改革首开先河。

他是杰出的**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战国时代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

士鞅的老辣远非此时的赵鞅所比,其**资历更使其望尘莫及。就在魏舒执政的第二年,士鞅决定钳制魏舒,**其再次“胡作非为”,于是士鞅拉拢荀寅、控制赵鞅导演一出千古闻名的“铸刑鼎”大戏。

4、骊姬

或称丽姬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晋献公妃子,晋君奚齐的生母。骊姬姿色艳美。前672年,晋献公打败骊戎,骊戎求和将骊姬与其妹少姬献给晋献公。骊姬深得晋献公的宠爱,获立夫人,并生下儿子奚齐,而骊姬的妹妹少姬生子卓子。

骊姬以美色获得晋献公专宠,*险狡诈,献媚取怜,逐步博得晋献公信任,参与朝政,但骊姬仍不满足,使计离间挑拨晋献公与儿子申生、重耳、夷吾的感情,迫使申生**,重耳、夷吾逃亡,改立自己所生之子奚齐为太子,史称骊姬之乱。

前651年,晋献公病危,嘱托大夫荀息主政,保护奚齐并辅助他继位。晋献公死后,荀息遵旨立奚齐继位,骊姬为太后。但在丧礼过程中,里克**奚齐,荀息于是改立卓子为君。不久,里克又杀害卓子。

5、晋穆侯

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九任统治者,前811年—前785在位,在位27年。是西周诸侯国晋国的第九任统治者。穆侯四年,取齐女姜氏为夫人。

七年,伐条。生太子仇。十年,伐千亩,有功。生少子成师。晋人师服认为嫡长子与嫡次子取的名字正相反,晋国迟早会出大乱。穆侯去世后,其弟殇叔自立,太子仇出奔。穆侯之孙韩万,乃战国七雄的韩国的先祖。

晋穆侯十年,晋穆侯率军讨伐北戎,与北戎在千亩交战,晋军一战击败北戎,大获全胜。此时齐姜生下第二个儿子,于是晋穆侯便为他起名为“成师”。

晋穆侯二十七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殇叔自立为君,史称晋殇叔。太子仇出国逃亡。晋殇叔四年,太子仇率领其同*袭击晋殇叔而自立为君,是为晋文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介子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师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赵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骊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穆侯

中国历史上的贤君有哪些?

汉文帝刘恒:汉文帝在位期间,是汉朝从国家初定走向繁荣昌盛的过渡时期。“文景之治”就是对他政绩的充分肯定。汉文帝轻徭薄赋,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还施行刑法改革,废除肉刑。带头从皇宫中减少开支,死后下令薄葬。

汉景帝刘启:汉景帝延续文帝的治国方针,与父亲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武帝刘彻的“汉武盛世”奠定了基础,完成了从文帝到武帝的过渡。

汉昭帝刘弗陵:在霍光等的辅佐下,昭帝刘弗陵多次下令减轻人民负担,罢不急之官,减轻赋税,与民休息。 恢复了武帝前的国力。

汉宣帝:宣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贤相循吏辈出。他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昭宣中兴”。庙号中宗。

汉光武帝刘秀:结束新莽末年以来,二十多年纷争战乱。天下定后,刘秀推行“偃武修文”的国策,发展生产,大兴儒学,从而奠定了后汉王朝近两百年的基业。庙号世祖。

汉明帝刘庄:明帝之世,吏治非常清明,境内**。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当时民安其业,户口滋殖。明帝以及随后的章帝在位期间,史称“明章之治”。庙号显宗。

汉章帝刘炟:章帝在位期间,行宽厚之政,除去以往一人犯谋逆等大罪则亲属皆受牵连的禁令。命罪人减刑迁到边境地区。禁用酷刑。注重选拔官吏,以得廉能之吏为**清明的保证。打击豪强地主兼并土地,采取优惠政策募民垦荒,鼓励人口增殖,减轻徭役赋税。提倡儒术。与明帝创造“明章之治”。庙号肃宗。

唐太宗李世民:太宗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唐宣宗李忱:宣宗贬谪李德裕,结束牛李*争。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使十分**的唐朝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

宋太宗赵匡胤:太祖对民生问题十分关注。当天下初定的时候,他马上就实行了宽减徭役的政策,以便农民休养生息,发展生产。他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征用平民充当急递铺递夫的劳役,改用军卒担任。又免除征民搬运戍军衣物的劳役。多次就黄河的修治下达最高指示。

宋仁宗赵祯:仁宗性情宽厚,不事奢华,还颇能约束自己,因此他受到古代历史学家、**家的称赞,创造“仁宗盛世”。

宋孝宗赵慎:宋孝宗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太平安乐,一改高宗朝时**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国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现“干淳之治”。

明惠帝朱允炆:惠帝诏行宽政,实行惠民政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 ,兴办学校 ,考察官吏,任用贤能。

明成祖朱棣:成祖注意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鼓励垦种荒闲田土,实行迁民宽乡,督民耕作等方法以促进生产,并注意蠲免赈济等措施,防止农民破产,保证了赋役征派。使永乐时期出现**稳定、经济繁荣的局面。

明仁宗朱高炽:仁宗在位期间,褒奖直言,虚怀纳谏,减轻刑法,对开封、山东等地赈灾免粮。用人,行政均得后人称善。采取了一系列减少国家开支的措施,对国力的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明孝宗朱佑樘:提倡直言进谏,多次修省,求直言,并令讲官进讲直言勿讳。注意节俭,减免供用物料,节省各种费用。孝宗勤于政事,多次减免灾区粮赋。禁止廷臣请托公事,禁宗室、勋戚霸占土地,侵夺民利。重视司法,令天下诸司审录重囚,慎重处理刑事案件。创造“弘治中兴”。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圣祖慎选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等行为,又反映了康熙是一个出色的**家和睿智的君主。

清世祖爱新觉罗·胤禛:世祖进行了多项重大改革,**远瞩,又惟日孜孜,励精图治,十三年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为后代的乾隆打下了扎实雄厚的基础。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高宗实行宽猛互济的政策,务实足国,重视农桑,停止捐纳,创造“康乾盛世”。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仁宗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对于改变乾隆后期的种种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

列表二: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几位秦始皇赢政:(前259-前210),秦朝建立者,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集权国家,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始称皇帝,被称为千古一帝。

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西汉皇帝,在位期间是西汉的鼎盛时期。派遣张骞等人通西域,击败南越,东越,夜郎,朝鲜等国。罢黜诸家,独尊儒术。取得了反击匈*的决定性胜利。

汉光武帝刘秀:(前6-后57),东汉的建立者,以柔治天下,裁汰冗员,下诏释放*婢,死后薄葬。

魏孝文帝元宏:(467-499),抛弃民族偏见,实行均田制,进行汉化改革,**洛阳,用汉制,说汉话,穿汉服,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

隋文帝杨坚(541-604)隋朝开国皇帝,重新统一了中国确立了三省六部制**行政体制,开创科举制,以考试取士。缔造了开皇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唐王朝的缔造者之一,大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能接受直谏,对各民族一视同仁,击败突厥,与吐蕃和亲,知人善任,缔造了贞观之治。

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北宋开国皇帝,统一中原,集中大权,以文治国,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纷争的局面,生性节俭,不乱杀人。

元世祖忽必烈:(1215-1294),元朝立国皇帝,成吉思汗之孙。灭亡南宋,大理,统一了天下并设立行省。

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王朝建立者,出身贫寒,曾为僧,后灭元,统一中国。废宰相,加强君主**,重视农业。

清圣祖玄烨:(1654-1722),清代康熙皇帝,姓爱新觉罗,清世祖福临第三子,征**,平三藩,靖东北,修明**。在位61年,庙号清圣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