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梅州的文化典故有哪些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梅州有哪些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我要答案!!!快快快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梅州有哪些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我要答案!!!快快快快!!!!
梅州有许多传说,其中有落弟秀才李文古的人物传说比较多,灰谐风趣,耐人寻味。
李文古,又曾称李文固,其实从其墓碑文上看,其真实名字叫李文古。汉族,系明末清初丙村(今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花管理区)人。
从有关他的种种故事传说来分析,可知他是个非常聪明机智的人物,又有民族气节的人。同时又是则正不阿的人,也是个风趣诙谐的人,还是个非常好胜和善于报复的人。
李文古的故事传说很多,基本上都是诙谐风趣、寓庄于谐的故事,生动、形象、古怪。作别人想不到的事,说别人说不出的话,听了令人捧腹、一听难忘。故"李文古的故事"不胫而走,由梅县区传遍全梅州,由梅州而传至闽粤赣台,以至五大洲客家居地流传这些故事,也是客家民间文化的精华。
"捉弄嚼舌头的人"
有一次李文古等五个人同坐一条小船,另外四个人是一伙的。这四个人天南地北地聊起来,聊得起劲,就骂起了李文固,说他人不仅长得丑,还是个跛脚佬,个性专横,喜欢作弄人……李文固听着,知道他们不认识自己,所以不动声色,随他们说去。到了晚上,四个人呼呼地睡着了,李文固看到他们盖的都是新被子,于是,就写了四张字条,分别贴在被子的一个角上。
早上起床后,他们各自将被子叠好,打好背包,上船准备离去,李文固大喝一声:“你们给我站住。”
他们莫明其妙看着李文固说:“干吗?”
“干吗?你们偷了我的被子。”
“有没有搞错,明明是我们一起到店里买的。”
“不把被子还给我,我要到县衙告你们。”
“想打官司?去就去,谁怕谁呀。”
他们想,没偷被子,一对四,肯定能赢官司。他们背着被子走在前头,李文固在后面跟着。
县官听完双方的陈词,问:“你们说没有偷被子,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被子是你们的?”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一起去买的新被子,可以互相证明。”县官说:“你们不能作为证人。”
县官问李文固:“你说被子是你的?有证据吗?”李文固说:“有啊,我的被子写有我的名字。” 四个人感到奇怪,刚买的被子怎么会有他的名字,忙打开被子,被子的一角上还真有李文固的名字,四个人被弄糊涂了,被打了二十大板。
李文固背着四张被子走出衙门,四个人摸着**,垂头丧气地走出来。李文固用关心的口吻对他们说:“你们挨了打,不好意思,四张被子本来就是你们的,现在还给你们了。”他们不知是计,连连说:“谢谢!谢谢!”抱着被子正要离去。李文固又击鼓鸣冤,县官问:“刚刚离去,又怎么啦?”李文固说:“县官判还给我的被子,又被他们抢去了。”县官一看四个人抱着被子,下令:四个人再重打四十大板。
四个人被打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李文固在门口候着,他们出来了,看都不敢看一眼李文固,李文固把被子丢在他们面前:“喂,以后还敢不敢乱嚼舌头,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再也不敢了,您就放过我们吧。”
这个故事说明李文古聪明机智,善于报复。当时李文古处于明末清初,不愿出仕清庭做官,又不得志,把气发泄在他人身上,也未免太过了。
梅州客家有什么历史文化
梅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汉族客家人最集中的聚居地,素有“世界客都”之称。客家民系深厚的文化积淀,独特的民俗风情,神奇的迁徙历史,被誉称为中
华传统文化的“活化石”、“生活中的古典”,在我国民俗史上占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很高的研究价值。
梅州又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杰出的外交家、**家和教育家黄遵宪的故乡。他的爱国**精神和他在近代中国外交史上作出的重大贡献都具有深远
的**影响力,被“黄学”研究专家称为中国近代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谁知道广东梅州的客家风俗
广东梅州客家习俗,迎老爷跳火堆,惊险万分
长城民间传除了孟姜女哭长城还有哪些?他说的主要是什么?
四大民间传说有《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
《孟姜女》
相传在秦朝的时候,有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秧顺着墙爬到姜家结了瓜
。瓜熟了,一瓜跨两院得分啊!打开一看,里面有个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方圆十里、八里的老乡亲,谁都知道她是个人好、活好、聪明伶俐,又能弹琴、作诗、写文章的好闺女。老两口更是把她当成掌上明珠。 这时候,秦始皇开始到处抓夫修长城。有一个叫万喜良的公子,是个书生,吓得从家里跑了出来。他跑得口干舌燥,刚想歇脚,找点水喝,忽听见一阵人喊马叫和咚咚的乱跑声。原来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来不及跑了,就跳过了旁边一堵垣墙。原来这垣墙里是孟家的后花园。这功夫,恰巧赶上孟姜女跟着丫环出来逛花园。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见丝瓜架下藏着一个人,她和丫环刚喊,万喜良就赶忙钻了出来,上前打躬施礼哀告说:“小姐,小姐,别喊,别喊,我是逃难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万喜良是个白面书生模样,长得挺俊秀,就和丫环回去报告员外去了。老员外在后花园盘问万喜良的家乡住处,姓甚名谁,何以跳墙入院。万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员外见他挺老实,知书达礼、就答应把他暂时藏在家中。 万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两口见他一表人材,举止大方,就商量着招他为婿。跟女儿一商量,女儿也同意。给万喜良一提,万公子也乐意,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 那年月,兵荒马乱,三天两头抓民要夫,定了的亲事,谁家也不总撂着。老两口一商量,择了个吉日良辰,请来了亲戚朋友。摆了两桌酒席,欢欢喜喜地闹了一天,俩人就拜堂成亲了。常言说:“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小俩口成亲还不到三天,突然闯来了一伙衙役,没容分说,就生拉硬扯地把万公子给抓走了! 这一去明明是凶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没有盼到,信儿也没有盼来。孟姜女实实地放心不下,就一连几夜为丈夫赶做寒衣,要亲自去长城寻找丈夫。她爹妈看她那执拗的样子,拦也拦不住,就答应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过一道道的山、越过一道道的水。 孟姜女打整了行装,辞别了二老,踏上了寻夫的行程。饿了,啃口凉饽饽;渴了,喝口凉水;累了,坐在路边歇歇脚儿。有一天,她问一位打柴的白发老伯伯:“这儿离长城还有多远?”老伯伯说:“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是幽州,长城还在幽州的北面。”孟姜女心想:“就是长城远在天边,我也要走到天边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着风也走,下着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庙去了。破庙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龇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个年轻女子,怕得不得了。可是她也顾不上这些了,找了个旮旯就睡了。夜里她梦见了正在桌前跟着丈夫学书,忽听一阵砸门声,以为闯进来一帮抓人的衙役。她一下惊醒了,原来是风吹得破庙的门窗在响。她叹了口气,看看天色将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精疲力尽,又觉得浑身发冷。她刚想歇歇脚儿,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苏醒过来,才发觉自己是躺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房东大娘给她擀汤下面,沏红糖姜水,她千恩万谢,感激不尽。她出了点汗,觉得身子轻了一点,就挣扎着起来继续赶路。房东大娘含着泪花拉着她说:“您大嫂,我知道您找丈夫心切,可您身上热得象火炭一样,我能忍心让您走吗!您大嫂,您再看看您那脚,都成了血疙瘩了,哪还是脚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脚,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两天,病没好利索就又动身了。老大娘一边掉泪,一边嘴里念道:“这是多好的媳妇呀!老天爷呀,你行行好,让天下的夫妻团聚吧!”孟姜女终于到了修长城的地方。她打问修长城的民工:您知道万喜良在哪里吗?打听一个,人家说不知道。再打听一个,人家摇摇头,她不知打听了多少人;才打听到了邻村修长城的民工。邻村的民工热情地领着她找和万喜良一块修长城的民工。 孟姜女问:“各位大哥,你们是和万喜良一块修长城的吗?” 大伙说:“是!” “万喜良呢”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着泪花谁也不吭声。孟姜女一见这情景,嗡的一声,头发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问:“俺丈夫万喜良呢?”大伙见瞒不过,吞吞吐吐地说:“万喜良上个月就——就——累累-累饿而死了!” “尸首呢?” 大伙说:“死的人太多,埋不过来,监工的都叫填到长城里头了!” 大伙话音未落,孟姜女手拍着长城,就失声痛哭起来。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万的民工,个个低头掉泪,只哭得日月无光,天昏地暗,只哭得秋风悲号,海水扬波。正哭,忽然“哗啦啦”一声巨响,长城像天崩地裂似地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头。那么多的白骨,哪一个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记起了小时听母亲讲过的故事:亲人的骨头能渗进亲人的鲜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认尸。她又仔细辨认破烂的衣扣,认出了丈夫的尸骨。盂姜女守着丈夫尸骨,哭得死去活来。 正哭着,秦始皇带着大队人马,巡察边墙,从这里路过。 秦始皇听说孟姜女哭倒了城墙,立刻火冒三丈,暴跳如雷。他率领三军来到角山之下,要亲自处置孟姜女。可是他一见孟姜女年轻漂亮,眉清目秀,如花似玉,就要霸占孟姜女。孟姜女哪里肯依呢!秦始皇派了几个老婆婆去劝说,又派中书令赵高带着凤冠霞帔去劝说,孟姜女死也不从。最后,秦始皇亲自出面。孟姜女一见秦始皇,恨不得一头撞死在这个无道的暴君面。但她转念一想,丈夫的怨仇未报,黎民的怨仇没伸,怎能白白地死去呢!她强忍着愤怒听秦始皇胡言乱语。秦始皇见她不吭声,以为她是愿意了,就更加眉飞色舞地说上劲了:“你开口吧!只要依从了我,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金山银山都行!” 孟姜女说:“金山银山我不要,要我依从,只要你答应三件事!” 秦始皇说:“莫说三件,就是三十件也依你。你说,这头一件!” 孟姜女说:“头一件,得给我丈夫立碑、修坟,用檀木棺椁装殓。” 秦始皇一听说:“好说,好说,应你这一件。快说第二件!” “这第二件,要你给我丈夫披麻戴孝,打幡抱罐,跟在灵车后面,率领着文武百官哭着送葬。” 秦始皇一听,这怎么能行!我堂堂一个皇帝,岂能给一个小民送葬呀!“这件不行,你说第三件吧!” 盂姜女说:“第二件不行,就没有第三件!” 秦始皇一看这架式,不答应吧,眼看着到嘴的肥肉摸不着吃;答应吧,岂不让天下的人耻笑。又一想:管它耻笑不耻笑,再说谁敢耻笑我,就宰了他。想到这儿他说:“好!我答应你第二件。快说第三件吧!” 孟姜女说:“第三件,我要逛三天大海。” 秦始皇说:“这个容易!好,这三件都依你!” 秦始皇立刻派人给万喜良立碑、修坟,采购棺椁,准备孝服和招魄的白幡。出殡那天,万喜良的灵车在前,秦始皇紧跟在后,披着麻,戴着孝,真当了孝子了。赶到发丧完了,孟姜女跟秦始皇说:“咱们游海去吧,游完好成亲。”秦始皇可真乐坏了。正美得不知如何是好,忽听“扑通”一声,孟姜女纵身跳海了! 秦始皇一见急了:“快,快,赶快给我下海打捞。” 打捞的人刚一下海,大海就哗——哗——地掀起了滔天大浪。打捞的人见势不妙,急忙上船。这大浪怎么来得这么巧呢?,原来,龙**和龙女都同情孟姜女,一见她跳海, 就赶紧把她接到龙宫。随后,命令虾兵蟹将,掀起了狂风巨浪。幸亏秦始皇逃得快,要不就被卷到大海里去了。
为什么梅州有**之乡、华侨之乡、文化之乡的美称?麻烦详细点。。。
文化之乡是因为历史上梅州出文人众多,像宋湘,丘逢甲,黄遵宪等
华侨之乡是因为梅州籍的华侨分布在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在全国占有一定的比例。
梅州**人才辈出,亚洲球王李惠堂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梅州的**发展也是比较早的,为国家,广东省输送了不少的**人才.
客家山歌的传承与发展
客家山歌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变得回环曲折、委婉动听。客家山歌有多种唱腔,包括松口原板山歌、梅县区山歌、兴宁罗岗山歌、蕉岭长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客家山歌题材广泛,意境含蓄,善用比兴手法,尤以双关见长,语言生动通俗,押韵上口。如:“郎有心来妹有心,铁杵磨成绣花针;郎系针来妹系线,针行三步线来寻。”这首山歌用比喻词“恰似”直接把男女不分离的恋情比作始终不曾分离过的针和线,通俗易懂,形象可见,情真意切,生动传神;“橄榄好食核唔圆,相思唔敢乱开言;哑子食着单只筷,心想成双口难言。”这首歌利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并带双关,用于抒发相思之情,诉说倾慕对方想与之结成一对夫妻但又难于开口,委婉含蓄、耐人寻味。客家山歌有较强的艺术想象力。如:“新打戒指九连环,一个连环交九年;九九还归八十一,还爱相交十九年。”客家山歌中万事万物都是有感情、有生命的,戒指本来是没有感情的饰物,但它一般又多作“定情信物”,因此,歌中的戒指便成了爱情的见证,表现了男女同结百年之好的炽热恋情;“见妹挑担百二三,阿哥心头着一惊;心想同你分多少,又见人多唔敢声。”歌中叙述了客家妹子勤劳能干,长途能挑担一百二三十斤,使男的为之吃惊心疼的同时,细致刻画了男青年对**既关心又怕羞的复杂心情,抒情叙事,浑然一体。第二次国内**战争时期,江西兴国等**根据地群众,用客家山歌编唱新词,歌颂**,如《鸡心岭上金灿灿》等传唱各地,人们称为“兴国山歌”。20世纪40年代来,广东梅州地区的文工团,创作了《花轿临门》、《回心转意》等剧本,配以客家山歌的曲调,有唱有说,从而发展成为客家地区的方言剧种。著名作曲家徐沛东认为,客家山歌流传了千百年,保留了很多古语的成分,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应该与时俱进,要在原来山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用今天的眼光和时代的特征来审视山歌,以此为灵感,把客家风情融入到歌曲的创作中去。著名作曲家陈小奇指出,客家山歌由于语言的局限性,限制了它在全国的传播。但它的旋律在全国却是首屈一指,在编配上可以有较大的变化,结构也只有四五句,所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他表示,客家音乐的创作素材非常丰富,艺术界对此开掘得还不够充分。著名词作家阎肃认为,客家山歌极具艺术开发的潜力和价值。他说:“客家山歌的即兴演唱和含蓄的意境、多达100多种的曲调触动了大家的灵感。我们将运用客家山歌的音乐旋律,创作出一批兼具时代感和客家风味的新山歌,将客家山歌发扬光大。”专家们认为,当前要振兴和繁荣客家山歌文化,应当走**齐下的路子:既要整理和保存原腔原板的山歌资料,又要鼓励创作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山歌。把传统和时代的东西糅在一起,使传统山歌焕发出时代的艺术魅力,从而带动和推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梅州有哪些传说故事和风俗习惯???? 我要答案!!!快快快快!!!!
梅州有许多传说,其中有落弟秀才李文古的人物传说比较多,灰谐风趣,耐人寻味。
李文古,又曾称李文固,其实从其墓碑文上看,其真实名字叫李文古。汉族,系明末清初丙村(今梅州市梅县区丙村镇梅花管理区)人。
从有关他的种种故事传说来分析,可知他是个非常聪明机智的人物,又有民族气节的人。同时又是则正不阿的人,也是个风趣诙谐的人,还是个非常好胜和善于报复的人。
李文古的故事传说很多,基本上都是诙谐风趣、寓庄于谐的故事,生动、形象、古怪。作别人想不到的事,说别人说不出的话,听了令人捧腹、一听难忘。故"李文古的故事"不胫而走,由梅县区传遍全梅州,由梅州而传至闽粤赣台,以至五大洲客家居地流传这些故事,也是客家民间文化的精华。
"捉弄嚼舌头的人"
有一次李文古等五个人同坐一条小船,另外四个人是一伙的。这四个人天南地北地聊起来,聊得起劲,就骂起了李文固,说他人不仅长得丑,还是个跛脚佬,个性专横,喜欢作弄人……李文固听着,知道他们不认识自己,所以不动声色,随他们说去。到了晚上,四个人呼呼地睡着了,李文固看到他们盖的都是新被子,于是,就写了四张字条,分别贴在被子的一个角上。
早上起床后,他们各自将被子叠好,打好背包,上船准备离去,李文固大喝一声:“你们给我站住。”
他们莫明其妙看着李文固说:“干吗?”
“干吗?你们偷了我的被子。”
“有没有搞错,明明是我们一起到店里买的。”
“不把被子还给我,我要到县衙告你们。”
“想打官司?去就去,谁怕谁呀。”
他们想,没偷被子,一对四,肯定能赢官司。他们背着被子走在前头,李文固在后面跟着。
县官听完双方的陈词,问:“你们说没有偷被子,有什么证据可以说明被子是你们的?”他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们是一起去买的新被子,可以互相证明。”县官说:“你们不能作为证人。”
县官问李文固:“你说被子是你的?有证据吗?”李文固说:“有啊,我的被子写有我的名字。” 四个人感到奇怪,刚买的被子怎么会有他的名字,忙打开被子,被子的一角上还真有李文固的名字,四个人被弄糊涂了,被打了二十大板。
李文固背着四张被子走出衙门,四个人摸着**,垂头丧气地走出来。李文固用关心的口吻对他们说:“你们挨了打,不好意思,四张被子本来就是你们的,现在还给你们了。”他们不知是计,连连说:“谢谢!谢谢!”抱着被子正要离去。李文固又击鼓鸣冤,县官问:“刚刚离去,又怎么啦?”李文固说:“县官判还给我的被子,又被他们抢去了。”县官一看四个人抱着被子,下令:四个人再重打四十大板。
四个人被打得腰都直不起来了,李文固在门口候着,他们出来了,看都不敢看一眼李文固,李文固把被子丢在他们面前:“喂,以后还敢不敢乱嚼舌头,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再也不敢了,您就放过我们吧。”
这个故事说明李文古聪明机智,善于报复。当时李文古处于明末清初,不愿出仕清庭做官,又不得志,把气发泄在他人身上,也未免太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