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铜雀台是干什么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铜雀台是干嘛用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铜雀台是干嘛用的?

历史上曹操到底为何要建造铜雀台呢?

公元210年,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建了一座高15丈的台子,取名铜雀台。铜雀台右有金凤台,左有玉龙台,台高各10丈,以桥相连,宏伟壮观,曹操一生简朴,为什么又大兴土木,建造铜雀台呢?铜雀台刚修好后的一天,曹操携曹丕、曹植,还邀请了蔡文姫、陈琳等一众文武大臣登上铜雀台,大摆宴席。为了增加气氛,蔡文姫还一展歌喉,演唱了《胡笳十八拍》,一时间觥筹交错,热闹非凡。酒过三巡,一些势利之辈便献诗歌功颂德,建议曹操称帝。曹操不动声色,还发表了一段慷慨激昂的演讲:诸公的美意曹某实不敢当,我年轻的时候,自知**,最多想当个郡守,好好为人民造福。为此,我在济南作官时,除弊去秽,不怕得罪人;后来,朝廷任命我为典军校尉,当时也只是为国家讨贼立功,当上一名征西将军,死后,能在墓碑上写上一句‘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心满意足了。接着,讨董卓,剿黄巾,破吕布,击刘表直至身居丞相,人臣之贵已极,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可是,现在竟有人怀疑我有不臣称帝野心,真是妄加猜度。过去,周文王得到三分之二天下还服从商朝,齐桓公、晋文公那么大势力仍尊奉周天子。我的祖父、父亲到我兄弟三代受汉室厚恩,我要像前人一样忠于汉室,这才是我的心里话,我可以说,国家如果没有我这个人,真不知道有多少人称王称帝!这段表白,听得文武百官们感动备至,纷纷竖大拇指称赞:“即使周公也比不上曹丞相啊!”

这就是曹操此行的目的,因为当时社会传言很多,都说曹操很快要篡位称帝。他修铜雀台,是要人们以为他好像已经厌倦了东征西讨,对现在地位很满足,开始追求于晚年享乐了,根本无心谋帝位。也因为这一点,为他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和同情,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杀了关羽,怕刘备联合曹操报复,便把关羽人头装在匣子寄给了曹操,还在信中表示愿意归顺曹操,并劝曹操顺应天命,趁早即位称帝。曹操见信后,随手递给大臣传阅,笑着说:“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意思是说:“小儿孙权这是要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

由此表明,曹操对时局、对自己的处境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称帝容易,但必然成为众矢之地,不得人心。修铜雀台,虽耗费巨大,但却可以收买天下人特别是那些文人雅士们的心,堵住对他不利的一切流言蜚语。

铜雀台有何用途?铜雀是什么有什么用?

曹操所建筑的铜雀台是用来干什么的?

铜雀台是干嘛用的?

曹操建筑的铜雀台是用于欢晏、文人创作诗歌。

简介:1.铜雀台与建安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2.曹操既是一个伟大的**家、军事家又是开一代文风的文学家,**在他身边的这些文学家被称为"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是由于曹操对文学的热爱。他在为诸子设置的官署中专门有"五官中郎将文学"一职,于是曹丕、曹植大都以这一名义将建安七子等众多文人网络门下,形成集团。虽然这不是专为文学创作而成立的组织,但却是文学家的核心,为组织文学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其活动方式主要有游铜雀台欢宴时的赋诗,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诗;命题创作,始自铜雀台新成时"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后成为习惯;同一题目大家同时作,如《柳赋》即曹丕、王粲等同时所作;文学家之间赠答、品评之作,如大量的赠诗及曹丕的《与吴质书》、《典论》、《与杨德祖书》等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集等。这种组织起来的文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文学繁荣,并为后世的文学活动提供了范例。由于这些人深受曹氏父子的影响,创作风格大体相近,一改东汉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弥漫的华而不实之风,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现实**风格的"建安风骨"。曹植的《登台赋》、《步出夏门行》,王粲的《初征》,曹丕的《典论》,曹植的《洛神赋》,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爱。这些作品大都是在邺城铜雀台所作。

曹操建筑的铜雀台是干什么的啊?

  曹操建筑的铜雀台是用于欢晏、文人创作诗歌。
  简介:
  铜雀台与建安文学有着不解之缘。东汉末年,北方一大批文学家,如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桢、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他们**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慷慨任气,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闵时悼乱,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群众的悲惨生活,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
  曹操既是一个伟大的**家、军事家又是开一代文风的文学家,**在他身边的这些文学家被称为"邺下文人集团",他们的**是由于曹操对文学的热爱。他在为诸子设置的官署中专门有"五官中郎将文学"一职,于是曹丕、曹植大都以这一名义将建安七子等众多文人网络门下,形成集团。虽然这不是专为文学创作而成立的组织,但却是文学家的核心,为组织文学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其活动方式主要有游铜雀台欢宴时的赋诗,如建安七子中大量的《公宴》诗;命题创作,始自铜雀台新成时"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后成为习惯;同一题目大家同时作,如《柳赋》即曹丕、王粲等同时所作;文学家之间赠答、品评之作,如大量的赠诗及曹丕的《与吴质书》、《典论》、《与杨德祖书》等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集等。这种组织起来的文学活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的文学繁荣,并为后世的文学活动提供了范例。由于这些人深受曹氏父子的影响,创作风格大体相近,一改东汉以来在文学创作上弥漫的华而不实之风,形成了具有鲜明的现实**风格的"建安风骨"。曹植的《登台赋》、《步出夏门行》,王粲的《初征》,曹丕的《典论》,曹植的《洛神赋》,蔡文姬的《悲愤诗》、《胡笳十八拍》等至今仍深受世人的喜爱。这些作品大都是在邺城铜雀台所作。

铜雀台是干什么用的

铜雀台及其东侧的铜雀园,当时是邺下文人创作活动的乐园。曹操、曹丕、曹植、王粲、刘帧、陈琳、徐干、蔡文姬、邯郸淳等,经常**在铜雀台,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

扩展资料:

铜雀台初建于建安十五年(210年),十六国后赵石虎时,在曹魏铜雀台原有十丈高的基础上又增加二丈,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十五丈,共去地二十七丈。窗户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又作铜雀于楼顶,高一丈五尺,舒翼若飞。《中记》记载。

北齐天保九年(558年),征发工匠三十万,大修三台。整修后,铜雀台一度改名为“金凤台”。到唐代,又恢复了旧名“铜雀台”。元末,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角,周围尚有一百六十余步,高五丈,上建永宁寺。

明朝中期,三台还存在。明末,铜雀台大半被漳水冲没。如今的铜雀台,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后面,只剩下一掊不足十米高的夯土堆,在其前方的金凤台也只有不足二十米高。

参考资料:铜雀台-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