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 成为好的倾听者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当一名优秀的倾听者(如何当一名优秀的倾听者心得体会)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如何当一名优秀的倾听者

好的倾听不仅仅意味着在别人说话时保持安静。与之相反的是,人们认为最好的听众是那些能够常常询问的人,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发现和了解(倾诉者的问题所在)。这些问题是一种以建设性方式对旧有假设提出温和质疑。坐在那里点头并不能确切证明一个人在倾听,但问出一个好的问题却能使说话者知道倾听者不仅仅听到了他们所说的,还真正理解了并需要更多额外的信息。良好的倾听一直被视为一个双向的交流,而不是一个单向的“诉说者对倾听者”的互动。最好的谈话是积极活跃的。良好倾听包括通过互动重塑他人自信。最善于倾听的人使对话成为另一方的积极经历,而这种对话往往是在倾听者颇为被动(乃至批判)的时候所无法产生的。好的倾听者使别人感受到支持,同时也传达了信心。良好倾听的特点是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中问题和分歧可以被公开讨论。

良好倾听被视作合作性质的对话。在这种互动中,双方的反馈意见得以流利的传递,任何一方都不会因为对方所做的评论而警惕。相比之下不好的听众被视作有竞争性的——倾听只是为了辨别推理中的错误,将沉默视为准备下一个响应的机会。那也许会使你成为一位杰出的辩手,但绝不会使你成为一个好听众。好的倾听者也许会向假设和反对挑战,但被倾听的人会感觉倾听者正在想方设法施以帮助,绝非赢得一场争论而已。优秀的倾听者倾向于提出建议。良好的倾听总是包括一些反馈,它以一种别人可以接受的方式提出,并且为倾诉者提出了另一条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这个发现让我们有些惊讶,因为我们经常能听到有人抱怨“某某不听,他只是跳了进来试图解决问题”。可能这份数据想告诉我们的是,提出建议本身并非不可取;问题可能出现在这些建议提出的方式和技巧。另一种可能是,那些我们认定为好的倾听者所提出的建议,我们更容易接受。(一个在整个对话中沉默的人,然后突然提出一个建议,这可能看上去不大可信。而一个看上去比较暴躁,或比较挑剔的人提出的建议可能也不大值得信赖。)虽然我们很多人都认为,一个好的倾听者应该像海绵一样,准确地吸收对方在说什么。然而与之相反,这些发现告诉我们优秀的倾听者像蹦床。他们是那些可以将你的想法反弹回来,而非仅仅吸收你的想法和能量的人。他们放大、激励,并且使你的想法变得清晰。他们使你感觉更好,并非被动地接受你的想法, 而是主动地支持。这些可以使你获得能量,提升看问题的高度,就像一个人正跳跃在蹦床上一样。

当然,倾听的水准也不尽相同。并不是每一段对话都需要最高水平的倾听。然而更好的关注和倾听技巧会对许多谈话有好处。看看你希望达到哪一种倾听水平:

第一种:倾听者创造一种安全感,使得那些棘手复杂或情绪化的问题能够被拿出来讨论。

如何当一名优秀的倾听者

第二种:倾听者拿开诸如电话、笔记本这类分散我们注意力的东西,专注于他人,并且进行适当的眼神交流。(这个行为不仅影响着你作为倾听者给人的感受,它还可以很快地作用于倾听者自身的态度和内心感觉。这一部分的表现可以改变你的内心想法,相应地,它可以使你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

第三种:倾听者力求于去理解他人的谈话内容。他们抓住主要思想,提问,并且重申问题以确认他们的理解是否正确。

第四种: 倾听者观察着非言语的提示,例如面部表情、汗水、呼吸速率、手势、姿势以及许多其他微妙的肢体语言信号。据估计,我们80%的沟通都来自这些信号。这听起来有些奇怪,但(实际上)你是同时在用你的眼睛和耳朵倾听。

第五种:倾听者越来越能了解对方的情绪和对方对目前话题的感觉,并且能自我识别和认同这些情感。倾听者应该以一种支持、无偏见的方式来认同和感受这些情绪。

第六种:倾听者会提一些问题,用来阐明对方持有的疑惑,并且帮助对方在一个新的角度上看待问题。 这会包括倾听者(在倾听时)提出一些 对对方有用的思考和想法。 然而,好的倾听者从来不会抢夺会话中的主动权,使得自己或是自己的问题变成讨论的中心话题。

以上每一种水平都建立在其它水平上。因此假如你因过多提供解决方案而非倾听而受到批评,这可能意味着在你的建议被接受之前,你需要考虑**下其他水平(例如将分散注意力的东西移开或者试图理解他人)。

在成为一个好的倾听者的道路上,我们怀疑,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更倾向于止步不前,而非走得更远。我们所希望的是这份调查在倾听他人这一方面能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我们希望那些得意于自己的倾听技巧的人可以摆正自己的位置。我们也希望,良好的倾听便是做一块消极吸收观点的海绵这一普遍观念可以被打破。最终,我们希望所有人都能看到,最高水平、最好的倾听方式是:倾听者对于说话者就像蹦床对于孩子一样。它会给予能量,加速度,高度和振幅。这些都是良好倾听的标志。

怎样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

1、做一个空瓶子

每个人的生长经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对事物的认知也会不同,但是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直带着自己的认识,想法和判断。

我们可以尝试把自己变成一个空瓶子,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地接受对方,体会对方话语中的感受、需要、渴望以及对我们反应的期待。

2、忽略语言,体会意图

情绪是一种很微妙的东西,有时候情绪感知有助于沟通,但是有时候会阻碍沟通,只相信自己感知的,而不去理解对方的背后意图,有时候就会使聊天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

不在一个频道,是因为交流双方都站在自我的立场上说着自己的话,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不愿意进入到对方的领域去展开讨论。

道德经里面说,无执故无失。当你固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时候,都无法倾听对方的声音,交流就无从谈起。

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你的情绪开关被触发,你要去理解管理你的情绪,透过自己的情绪,去体会或者寻找自己的真正意图,这样你才能感受到自己真实需要。

3、敞开心门,大胆说出来

在倾听到自己的内在需求之后,我们要透过观察,主动表达我们的需要。

比如:我听明白了你的意思,到我想说说我的感受、观点、看法。我认为………

在表达的时候可以用:我看见,我听见,我感受到………

表达与描述过程中,要不带情绪,以描述客观事实为主。勇敢表达自我,是良好沟通的基础。

4、注意背景

一般在交流过程中有三个主体,交流的双方,还有交流的背景。但是交流背景往往是我们非常容易忽视的。

背景不仅是指沟通的现场环境,还包括沟通时双方的心境,以及对方为了这次沟通做了哪些时间、空间以及内心的心理准备。

了解对方的情绪状态,才可以让我们更好了解对方的渴望,以及表达的意图。语言说起来就是口腔里发出的一股气流,说完就会消散在空气中,情绪才是最为真实的。

所以良好沟通要放空自己,觉察自己交流的意图、对方的感受,充分觉察背景。沟通是彼此思想的流动和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