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成为孔子所说的君子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子路问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怎样才能成为君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子路问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认为君子首先应该能安天下。对吗?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子路问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君子

翻译这句:

子路问怎么样算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来严肃认真的对待工作."

【原文】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古代对君子的定位首先是有社会地位的人

因而说君子应修己以安百姓

怎样做好一个君子?

1)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谨慎地进行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十分谨慎,不说违背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故《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

(2)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则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戒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 矩之道”。《大学》说:“所恶于上, 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 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论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实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

《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达到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3)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 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则,才能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善良的天性,就能感化他人、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就能充分发挥万物良天性;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达到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称为君子?

①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
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文质兼备、心存仁礼的人可以称为“君子”。要成为君子,就要文质兼修,才能达到内在本质与外在表现
的统一;不仅要心存仁礼,更要付诸实践,坚持用仁礼之心去爱人、敬人。
望采纳o(∩_∩)o谢谢

孔子认为怎样的人可称为君子?

孔子教导学生要做“君子儒”不作“小人儒”,在这里,“君子”是指有道德的人。道德修养达到较高的水平,可以称为君子。《论语》有关修养的言论大约将近全书一半,除了仁、礼和本讲中上面所讲的各种品德,还有一些是针对君子的修身作出的论述,成为千古传诵的修身格言。这些格言,涉及修养的各个方面,至今对我们仍有指导意义,因为范围太广,现统一辑录于下。鉴于有译文即极易理解,所以只作今译,不再一一讲析。

子曰:君子病**焉,不病人之不己知。(《卫灵公》第十九章)(孔子说:君子怕自己没有能力,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第十六章)(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第十一章)(孔子说: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而获得新的、更深的认识,可以做老师了。)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第十三章)(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然后再说。”)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第十四章)(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哀公问曰:“何为**服?(这里有问号)”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服;举枉错诸直,**不服。”(《为政》第十九章)(鲁哀公问:“怎样做老百姓就会服?(这里有问号)”孔子回答说:“提拔正直的人放在枉人之上,老百姓就服;提拔枉人放在正直的人之上,老百姓就不服。”)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智)者动,仁者静。知(智)者乐,仁者寿。(《雍也》第二十三章)(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好动,仁者好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子曰:奢则不孙(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述而》第三十六章)(孔子说:奢华就显得夸耀,俭朴就显得寒碜。与其夸耀啊,宁可寒碜。)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第三十七章)(孔子说:君子胸怀坦然宽广,小人经常忧愁畏惧。)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第十四章)(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不考虑它的政务。)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里有问号)(《颜渊》第四章)(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自我反省而问心无愧,有什么可以忧愁和恐惧的呢?(这里有问号))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宪问》第一章)(孔子说:国家**清明,做官领俸禄;国家**昏暗,做官领俸禄,是耻辱。)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宪问》第二章)(孔子说:士留恋安居,不配作士。)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第二十七章)(孔子说: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第二十一章)(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卫灵公》第二十二章)(孔子说:君子庄重矜持而不与人争斗,合群讲团结而不搞小宗派。)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第二十三章)(孔子说:君子不因为某个人说的话而提拔他,不因为他这个人不好而鄙弃他的好话。)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