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为什么不注重灵枢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医古籍中关于消渴的记载都有哪些?(中医古籍中关于消渴的记载都有哪些方面)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医古籍中关于消渴的记载都有哪些?

1)消渴泛义

中医古籍中关于消渴的记载都有哪些?

厥*病为什么会导致消渴呢?历代的很多医家都认为是肝胃之热耗伤津液所致,包括现代通用的教材都是这个说法。但是,我们细细地来思考这个问题,就感到以热伤津液来解释厥*的口渴未必恰当。厥*的这个渴应该有它很特殊的意义。为什么这么说呢?道理很清楚,如果以热盛伤津来解释消渴,那厥*的这个热怎么能跟阳明的大热相比?阳明的白虎人参汤证是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所以,要讲热盛伤津,那么这个消渴理应放在阳明篇中。应该将阳明的提纲条文改为:“阳明之为病,消渴,胃家实。”而张仲景没有这样,反而将消渴置于厥*提纲证之首,这就很明确地告诉我们,厥*之渴是另有所因的。

口渴虽是极普通和极常见的一个证候,但是,我们回看六经提纲条文,却只有厥*提纲言及渴,这便提示我们消渴是厥*病最容易出现的一个证,也是厥*病最重要的一个证。因此,消渴对于厥*病的诊断而言,便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依据。

(2)厥*何以渴

消渴为什么是厥*病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厥*病为什么最容易致渴?我们首先可以来感受一下口渴的过程,人之所以口渴,是因为口舌没有津液了,口舌干燥了。所以,阳明病在描述口渴的时候,多用舌上干燥。因此,口渴这个过程的感受**是什么呢?应该就是口与舌。而口为脾之窍,舌为心之苗,所以,我们讲口舌,实际上就是讲了心脾,讲了火土。渴必由口舌,必由心脾,必由火土,这说明厥*是最容易影响口舌、心脾、火土的因素,此亦为厥*病渴的一个重要前提。

渴与旱实际上是很相类似的,在天地则曰旱,在人则曰渴,都是缺少水来滋润的缘故。如前所云,水在江河湖海,其性本静,故水不能自润万物,必须借助其他中介的作用,方能滋润万物。那这个中介是什么呢?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中介就是厥*,就是木。因为木为水所生,是水之子,所以,在五行中,离水最近的应非木莫属。故前人将这样一个关系形容为“乙癸同源”。乙癸同源,实际上就是水木同源,既然是同源的关系,那当然最容易得到它。而心作为五行中的火,又为木之子,由木所生。因此,心的苗窍———舌要想得到滋润,就必须靠木吸水以上养,就必须靠木的中介作用。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就是木土的关系,木为什么能使土保持湿润,或者说厥*为什么能够保证脾的口窍滋润呢?这一点我们看一看自然就会很清楚。在自然界,植物较多的地方,它的保湿性往往比较好,特别在原始森林里,不管春夏秋冬,它的土质都是湿润的。而在没有植被的地方,在黄土高坡,在沙漠里,这个情况就完全不一样,这里的土质往往都很干燥。可见太*虽称湿土,如果没有木,这个土是湿不了的。前面我们曾经谈到,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是兴云布雨的东西,当然也就是保持天地不旱的重要因素。而龙属东方,龙归于木。这便彻证了木在滋润万物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厥*能使心脾的苗窍———口舌保持充分的滋润,从而无有渴生。而一旦厥*发生病变,心脾的苗窍便无法得到滋润,消渴便很自然的发生了。

(3)六经辨渴

上面我们谈到了厥*与渴的特殊关系,厥*病虽很容易致渴,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它不是惟一的因素。所以,六经病中除太*不言渴以外,其余各经皆有渴,这就有必要对六经口渴的各自特征作一个鉴别。首先我们看三阳的口渴。太阳口渴见于太阳府证中,由太阳气化不利所致,所以,太阳之渴必兼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之证;接下来是阳明之渴,阳明之渴系热盛伤津所致,故常与四大证相伴,即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剩下的是少阳之渴,少阳之渴由枢机不利,影响开合,影响三焦所致,故少阳之渴多伴枢机不利之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细,口苦,咽干,目眩等。三阳之渴各有特征,在鉴别上不会有太多困难。治疗上,太阳之渴用五苓散,阳明之渴用白虎汤,少阳之渴用小柴胡汤化裁,或柴胡桂枝干姜汤。

三*病中,太*没有渴,即便有渴也不欲饮,所以,三*病只有少*和厥*言渴。少*病的渴已如前述,它是小便色白,一派*寒之象。因此,少*之渴也是容易区别的,特别很容易与三阳之渴区别。对付少*的口渴,需要动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上述三阳的口渴,及少*的口渴都各有千秋,易于鉴别,除外上述这些口渴,其他的就都属于厥*的口渴。所以,厥*渴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凡是上述四经之外的,一切不典型的口渴,皆属于厥*渴的范畴。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厥*之于渴,就像太阳之于脉一样。我们说一个人脉浮了,大致就可以断定他是太阳病,至少也是八九不离十。除极少数虚阳外越的病人也可以见到脉浮外,大部分的脉浮都与太阳相关。所以,我们根据一个脉浮,就可以下一个大致的判断,这个病与太阳有关。同样,我们根据一个口渴,如果这个口渴不具备上述四经的特殊表现,那就可以大致地判断这是一个与厥*相关的疾病。因此,口渴,特别是渴而能饮,渴而能消者,对于厥*病的诊断无疑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4)厥*治渴方

上面我们讨论三阳的口渴,它都有专门的方剂对治,少*和厥*的口渴《伤寒论》中却没有提到对治的方剂。对于少*而言,口渴并不是一个很主要的证,大可以随证治之即是。但是,对于厥*病,就不能不立一个治渴的专方了。那么,这个治渴的专方是哪一个方呢?我想非厥*的主方———乌梅丸莫属。

最近治疗一例结肠癌术后的病人,患者男性,术后已近一年,大便仍不正常,每日腹泻五六次至七八次不等,初为烂便,后即纯水。除泻利以外,口渴很厉害,终日饮水不止,每日至少需饮两大暖瓶水。半年以来,叠进中医治疗,然效不甚显。观前医所用方,多是健脾燥湿一类,兼或有固肾收涩一类。像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汤,补脾益肠丸一类皆在常用之列。用上述这些方药有没有错误呢?应该没有错误。慢性腹泻,又是肿瘤术后患者,不用苦寒抗癌一类已是高手了。不从脾去治,不从太*去治,还能从哪儿下手呢?但是,若要学过《伤寒论》,学过六经辨证,我想就断然不会去从太*下手。为什么呢?以“自利不渴者,属太*也”,现在病人每日渴饮两瓶水,怎么可能病在太*呢?所以,用上面的方剂当然就没有效果了。

那么,对上述这样一个疾病该从何处入手呢?病人下利,然六经皆有下利。病人口渴,且饮水甚多,此即为消渴也。又下利,又消渴,这就非六经皆有,而是厥*独具了。所以,毫无疑问地应该从厥*来论治,应该投乌梅丸。于是为病人开具乌梅丸原方,不作一味增减,每诊开药三四剂,至第三次复诊,渴饮减一半,每日仅需喝一瓶水,水泻亦大大减轻。

由上述这个病例,大家应该初步地感受到六经辨证是一个很方便的法门。只要我们将六经的提纲把握实在了,六经病的切入是很容易的。像这个病,你若是不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很容易就切入到太*里面,脾胃里面去了,而一旦你用六经的方法,那无论如何是不会把它摆到太*脾胃里去思考的。因此,六经辨证不但具有上述的方便性,而且还有很大的可靠性。这样一个既方便又可靠的法门,为什么不去把握它呢?当然应该把握它!

(5)对糖尿病的思考糖代谢与木土的关系。

谈到消渴,大家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现代的病名,就是糖尿病。从文献记载来看,实际早在隋末的时候就已经把消渴病当作糖尿病了。那么,厥*提纲条文中提到的这个消渴与隋唐以后的消渴病,亦即与现代的糖尿病有什么联系呢?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在讲到厥*提纲证时,老师还会专门强调不要将厥*的消渴当成现代的消渴(糖尿病),教材的释义也这样明文规定。厥*病很主要的一个证是消渴,而现代糖尿病很主要的一个证也是消渴。虽然厥*提纲证的消渴不一定就是糖尿病,但是,糖尿病与厥*病会不会就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萦绕心头,久久难去。

我们知道,糖尿病很直观的一个情况就是血糖升高,当血糖升高到一定时,超过了肾的糖阀值,这时就会连带出现尿糖。所以,古人对糖尿病的诊断就主要通过对尿糖的观察。尿糖怎么观察呢?那个时候又没有尿糖试纸,这就要靠蚂蚁帮忙。蚂蚁嗅觉很灵,尤其对于糖更是灵敏,一般的尿拉到地上是不招蚂蚁的,蚂蚁也怕这个臊味,可是糖尿病人的尿拉到地上,很快就会招来许多蚂蚁。古人就通过这个方法来诊断糖尿病。

糖在身体的作用主要是为身体的组织**提供能量,那么,现在血糖为什么会升高呢?现代的说法主要是胰岛素的不足,所以,过去治疗糖尿病的惟一方法,便是设法补充胰岛素,或是设法**胰岛细胞的分泌。但是,最新的研究表明,胰岛素的不足仅仅是一个方面,而更主要的原因是机体组织细胞对糖的利用发生障碍。所以,看起来好像是血糖很高,好像是糖多了。而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真实的情况却是机体组织细胞内处于缺糖的状态。正是因为机体组织内处于这样一种糖缺乏的状态,所以,你不足我就得补足你。怎么补足呢?当然就需要机体启动各式各样的方法,其中一个我们能够直接感受到的方法就是易饥,就是多食。糖尿病人的易饥多食其实就是由此而来。而在生化上的一个集中表现,便是血糖升高。因此,对于糖尿病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个宏观的认识。它不是糖太多,而是糖不足。因而,糖尿病的关键问题是要没法解决糖的利用问题。扫除了糖利用过程中的障碍,糖尿病的诸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以上我们从现代的角度对糖尿病作了一个大致剖析,那么,从中医的角度,尤其是从伤寒六经的角度,我们怎样去看待这个问题呢?血糖升高是不是土跑到水里面去了?糖尿病属于糖的代谢利用障碍,糖在中医它属于哪一类的东西呢?糖是甘味的东西,而甘味于五行属土,所以,很显然,糖应归到土这一类。因此,糖的代谢、利用障碍,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就应该是土系统的障碍。土系统怎么障碍呢?从上述直观的角度我们知道,糖尿病就是血中的糖太多了,糖太多当然也就是土太多,而血于中医、于自然它可以与什么类比呢?它可以与江河类比。故古人云:人之有血脉,如大地之有江河。所以,把血中的糖分过多的这样一个病理情况放到自然里,实际就是水中的土太多了,江河中的土太多了。

过去,我们沿着长江往西走,江中的水是碧绿碧绿的,再加上两岸青山的依衬,真是青山绿水,美不胜收。可是现在我们再去长江看一看,原来的青山不在了,绿水也变得黄浊。绿水为什么会黄浊呢?水中的土太多了。土本来应该呆在它的本位上,不应该到河流里,可现在为什么会跑到河流里来呢?根子在木。这个原因我们在太*篇里已经讨论过,就是土的流失。由于树木砍伐,植被减少,所以,土就很难安住在本位上,几度风雨就把它带到河流里了。由此可见,水中的土太多,使河流变得浑浊,其根本的原因还是木少了,植被少了。看上去好像是土的问题,土不安分,跑到水里来滋事,使我们看不到从前的绿水,可是追溯它的根子,却是在木上面。

我们遵循老子的“道法自然”,将上述糖尿病的过程放到自然里,就知道糖尿病虽然是土系统的毛病,可是它的病根却在木系统上,却在厥*上。厥*的提纲证为什么首言消渴呢?这里的消渴与后世的消渴病(糖尿病)是不是没有关系呢?这个问题就很清楚了。很显然,我们将糖尿病放到厥*病里来思考,这便从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的三消学说,使我们得以从真正的源头上来设立对治的方法。这便将糖尿病的论治,糖尿病的研究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自然境界。迄今为止,现代医学还是认为糖尿病是不可治愈性疾病,必须终身服药。而我们从厥*的角度,能不能找到一个治愈的方法呢?对此我是满怀信心的。用中医的思想武装中医。我们通过思考,利用中医的方法治愈了现代医学认为不能治愈的疾病,这个算不算现代化呢?这个不但是现代化,而且应该是超现代化。作为人类,我想他更希望中医以这样的方式来出奇制胜地为现代提供服务。用现代的仪器设备将中医武装起来,甚至武装到牙齿,不是没有用处,但,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这不是惟一的方法。我们应该更多地开动脑筋,用中医的思想来武装中医,只有这样,中医的路才可能走得长远。

“灵枢”“素问”出自哪里?

《灵枢》《素问》出自《黄帝内经》。

《灵枢》《素问》始见于《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无书名。汉晋时候被称为《九卷》或《针经》。

唐朝以后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

扩展资料

《灵枢》等多种书名的传本,但后来均已失传。南宋绍兴乙亥(1135年)史崧氏将家藏《灵枢》九卷重新校订,也扩为二十四卷,予以刊行。

从此《灵枢》成了《九卷》的唯一勘本。其后尽管出现过十二卷本等各种刊本,但皆以此为据。此后《灵枢》《素问》流传了许多版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灵枢素问

《黄帝内经 素问》 白话文 《黄帝内经 灵枢》 白话文

我只能笼统的跟你讲讲。以前素问和灵枢是分开了讲的,现在素问和灵枢合一起,称黄帝内经。素问主要是黄帝与岐伯之间的对话,讲疾病摄生等方面的问题,而灵枢则是一部针经。

在《黄帝内经》里关于经络和*位的名称有四百多个,都是什么意思呢?

多年来我对医生这个职业非常羡慕,尤其是中医,看到医生为病人诊病时,手一搭脉就能知道内脏得的什么病,然后,抓了几副草药病就好了而感到特别神奇,因此,对祖国传统医学充满了美好的幻想。是一个偶然的条件,一个*位的神奇作用,使我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走上了行医之路。
早在八十年代末,在全国各地形成一股习练气功的热潮,我也首当其冲的加入到气功班的行列,在气功班的学习中,略懂点有关经*方面的知识,看到了*位在治病、强身健体上的奇特作用,从此,对经*产生了好奇感和神秘感。为此,在书店就买下了一本《针灸腧*图谱》这本针灸专业书,想好好的学习学习医学知识,明白一些有关*位方面的道理。没想到书中介绍的什么十二经络、奇经八脉、*位、什么主治病症等等,书中的理论高深莫测,看后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些内容对我这个门外汉来说,真有点象看“天书”一般,我认为可能是与医学无缘吧!以后就打消了学医的这个念头。 记得九零年秋,出差回来前的一天下午,在招待所休息时我突然间感到左前胸发闷、气短、头晕脑胀,当时心跳可能要超过一百多下,胸腔象瘪了似的特别不舒服。与我同行的同事看到我当时的情形非常着急!劝我敢快去医院看看别把病耽误了。我自认为我的身体始终健康,不可能有太大的毛病,再有那时也不明白心脏发病时是个什么样的症状,当时我又处于身强力壮的年龄段,出现这些症症反映时根本就没有当个事,也没有什么恐惧感。但在这个时候突然间想起在气功班上老师讲过的几个*位,在这时何尝不试上一试呢?于是用手的大指按在*房外侧心包经中的天池*上,没想到手刚接触到*位的一瞬间,仅点按这一个*位,病症的感觉就好多了,几分钟以后感到心情也舒畅了,气力也足了,病症好了很多,然后,再品品脉搏的跳动,心跳的次数也缓解多了。这时我心想*位真的这么神奇,仅点按这一个*位就把病症控制住了,对取得这样的奇特疗效使我惊讶不已!这是我平生以来第一次为自己治病的感受。
仅此一次的自我治疗,心脏病的一些症状就慢慢的消失了。因当时缺乏医学常识,事后即没有想到去医院做检查,自己又没有再次运用点按*位方法巩固治疗。大概过了一年多以后,心脏病的的病症开始相继地出现了,如,左前胸发沉有下坠感,同时,伴随着出现心慌、气短、头晕、四肢乏力等表症,这些病症均发生在左侧**,这时我心里也在琢磨,这些病症为什么都发生在左侧,右侧怎么就没有反应呢?也曾几次去医院做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的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到了九二年初,我感到心脏病的一些症状更加频繁的出现了,几乎天天都有不同的反应,这时,再一次的到医院检查,终于被医院确诊为冠心病。病因确诊以后,也知道自己确实患有冠心病了,就遵从医嘱按部就班的开始服药,为了尽快的恢复健康,每天什么山海丹、维脑路通、脉通等五种药一起吃连服半个月,病情丝毫没有发生变化。这时我心想,为什么天天在吃药,而且这些药在当时还是比较好的药,病情怎么会没有好转呢?心情真的有些焦急!在怀疑药效的同时,我曾记得***报曾经有过一篇报道,介绍了一位女军医,用一双手治疗疑难杂症的文章,我想所谓用手治病不就是不用药吗?这篇文章对我的启发非常大。同时,又回想起在九0年出差途中发病后,自己初次尝试用*位治病的经历,这时何尝不用*位这种方法再次试一试呢?于是,就把存放多年的《针灸腧*图谱》这本书重新翻了出来,对照我的病症“带着问题学”,选用了治疗心脏病的有关经络,按照图谱中标定的尺寸,用手点心经中的几个*位,点按几秒钟后,心区顿时感到非常舒服,出气也均匀多了,病情明显好转,瞬时间体内就出现了这么大的变化,没想到运用*位这种疗法治病真比用药来的快,这时才真正体会到大家常说的,什么叫做心旷神怡,什么叫做心情舒畅的这句词语。
不比不知道,通过药物和非药物两种方法相比,才知道*位治疗比药物治疗来的快、效果好,从这时起下决心停药了!每天按照《针灸腧*图谱》书上的经络图,每天选用有关经络*位点按一到二次,经过一段时间的*位治疗,病情明显好转,病症一天好似一天,大概经过二个多月的自我治疗,在没有用药的情况下,用自己的一双手,运用点按*位、调整经络的方法治疗,使心脏的功能基本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通过这一段自我治疗心脏病的全程,体会到了*位的神奇作用,同时,看到了祖国传统医学的魅力。为什么*位能治病?为什么*位能治疗心脑血管这一类的疾病?只要懂得经脉、*位的功能,经脉、*位与脏腑之间的内在联系,*位可以治病的道理就不言而喻了。
经*在人体当中即看不见而又摸不到,而且又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 人体是由五脏六腑和与之相对应的十二经脉构成的。五脏六腑包括心包在内,共为六脏六腑,是十二经脉内联五脏六腑,外络四肢百骸,将人体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脉和*位是须臾不能离开的两个方面,经脉是纵行的一条线,是为脏腑输送气血的隧道,统管气血循环的路线;*位是经脉当中传输物质的一个点,通过*位上感受器的作用,调节血液的流动。十二条经脉及其若干条络脉,纵横交错布满全身,通过经*对气血物质的转运,调整气血,平衡*阳,维持脏腑的运转功能。
*位是构**体的基本物质,分布在血管、神经等**的外部,对血管、神经起到调节作用。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气血的流动是通过*位上感受器的主动转运,在经脉的作用下,传输到各个脏腑及其组织**,维持脏腑及其组织**的平衡;在病理的情况下,经*对气血的传输受阻,气滞血瘀,使*位的转运速度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气血循环的通路出现亢进、抑制的工作状态,使脏腑出现一系列的病理反应。
从经脉、*位、脏腑三者相互之间的关系上看,充分的证明运用点按*位、调整经络的方法是科学的、实用的、安全的治疗方法。当人体患病以后,确定患病的脏腑,然后,点按相对应经脉上的*位,通过这种外力**作用,可使被抑制了的*位兴奋,加快经脉气血的流速,活血化瘀,平衡*阳,及时满足脏腑运转功能的需要,达到了治疗作用。
常言道: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得病的。多年来我运用点按*位、调整经络的方法,为自己和家人及其朋友探索性的治疗,均取得较好的疗效。我本人二十年也曾患过很多疾病,其中包括高烧、房颤、心绞痛、农药中毒,以及外伤造成的大脚趾甲脱落,从未用过一粒药,均采用点按*位、调整经脉治疗,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病情得到恢复。九十年代末,开始了我的从医生涯,在二十多年的临床上攻克了很多疑难病症,如,痛风、肾小球肾炎、股骨头坏死、骨折、房颤、心脏病、*房肿块、顽固性头痛、手足多汗等等,甚至连肺气肿、肺大泡这些难症也都在不用药的前提下,通过一双手点按*位、调整经络而达到了治愈。经过广泛的临床验证:点按*位、调整经络的方法,治疗范围广泛,疗效显著、简捷便利,无毒害、无痛苦,无副作用,运用*位的方法治疗就这么简单,就是这么便利,因此,点按*位,调整经脉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好方法。
祖国传统医学中的外治法,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劳动中创立的,经过数千年的医学实践延续至今,说明这种方法是科学的,但并不是高不可攀、高深莫测的,都是有规可循的,只要你树立信心,掌握经络学的基本知识,都可以运用*位为己治病,有些病的治疗完全可以远离医院。*位和经脉就在你的身上,只要你及时的开通它运用的好,它就会为你忠诚服务,*位和经络是你贴身的医生和百宝箱,健康就握在你的手中。


文中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