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跑步前后的运动量怎么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运动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每周锻炼几次是最适宜(运动频率每周至少3-5次为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运动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每周锻炼几次是最适宜

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频度(即每周锻炼的次数)与锻炼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一次适量的运动后,对肌肉(如肌糖元的储备)和全身各**系统的健身效果,可以保持一定的时间(从几个小时到几天)。例如,运动后,肌糖元的浓度逐渐增高,在第24小时达到最高点,以后又逐渐减少。所以,最合适的运动频度应该这样掌握,即在前一次锻炼的效果尚未消失之前,进行第二次运动,这样,每次锻炼的健身效果逐渐积累,就能够达到提高体能、增进健康的目的。否则,每次运动之间的间隔时间过长,破坏了运动训练的连续性,就难以取得应有的健身效果,还容易在每次运动后产生肌肉酸痛、疲劳及某些运动创伤。

初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开始锻炼时,运动频度更少些,以每周3次、每次15―30分钟较适宜。以后,随着运动进程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每周可运动3―5次,每次30―50分钟。

进行有一定运动强度、运动量及运动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时,每周进行3―4次,隔日1次即可。有研究表明,采用间歇训练法进行身体锻炼,6―7周之后,最大吸氧量可明显提高。

体质稍差、年龄偏大或初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可以进行慢跑或跑走交替的运动方式,每次15―30分钟,频度为每周2―3次。经过几周或几个月后,根据体质情况再增加运动频度。增加频度时,一定要结合本人的实际情况,如年龄、身体情况、进行运动的时间及运动后的反应(如心率、呼吸次数和肌肉是否酸痛)等综合考虑。年龄较大、身体较胖、体质较弱的人易产生呼吸、循环、消化等系统的反应及肌肉酸痛等,在增加运动频度时应特别慎重。

如果您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消除体内多余的脂肪、减轻体重,那么,每周运动5次比运动3次的效果要好一些,但运动强度不可过大,运动方式不要过于剧烈。您可以通过增加运动频度和延长运动时间来增加身体的热能消耗,从而达到控制体重的目的。

跑步消耗卡路里的计算公式、指数K是怎么计算的?

跑步时的热量消耗计算公式:

(1) 已知体重、时间和速度

跑步热量(kcal)=体重(kg)×运动时间(小时)×指数K

运动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每周锻炼几次是最适宜

指数K=30÷速度(分钟/400米)

例如:某人体重60公斤,长跑1小时,速度是3分钟/400米或8公里/小时,那么他跑步过程中消耗的热量=60×1×30/3=600kcal(千卡)

此种计算含盖了运动后由于基础代谢率提高所消耗的一部分热量,也就是运动后体温升高所产生的一部分热量。

拓展资料已知体重、距离

跑步热量(kcal)=体重(kg)×距离(公里)×1.036

例如:体重60公斤的人,长跑8公里,那么消耗的热量=60×8×1.036=497.28 kcal(千卡)

如何确定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可以按以下级别来划分:

0级:没感觉,没有任何疲惫,呼吸平缓,休息时的状态。

1级:很弱,没有任何疲惫,呼吸平缓,看书时的状态 。

2级:弱,没有任何疲惫,呼吸平缓,穿衣服时的状态

3级:温和,没有任何疲惫,呼吸缓慢而自然,从卧室走到客厅的状态

4级:稍强,呼吸略微加重,散步时的状态

5级:强,明显能感受到呼吸,快走时的状态

6级:中强,呼吸急促,追赶公交车时的状态

7级:很强,感到疲惫,喘气,勉强能和人说话

8级:非常强,极度疲惫,呼吸非常急促,不能和人说话

9级:超强,呼吸困难,不能和人说话,接近人体运动的极限

10级:极强,精疲力尽。

而通常我们可以采用自我感觉的疲劳程度而感知运动强度,这是一个约数。

1-4相当于低强度运动;

5-7相当于中强度运动;

8-10相当于高强度运动。

当然这个疲劳程度的估计还应与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水平关联。

身体活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身体活动的消耗水平或对人体生理**的程度。

一般,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是指需要一些用力但是仍可以在活动时轻松的讲话的活动。比如像快走、跳舞、打网球、打高尔夫球、悠闲游泳、做家务,像擦窗子、拖地板、手洗大件衣物等。

而高强度的运动一般需要更多的用力,这样心跳会更快,呼吸会更急促,比如跑步、快速蹬车、做健身操、比赛训练或者重体力活动,比如举重、搬重物或挖掘等,往往更适合健康的成年人、有运动习惯的青少年。

扩展资料:

运动强度≠运动量

拿跑步来说,“运动量”是你跑了几公里,而“运动强度”是你跑的速度是多少。同样是8公里(相同运动量),40分钟内跑完,强度是挺大的(速度快);但如果2小时才跑完,就只能说是小强度了(速度慢)。

再拿举铁来说,“运动量”是你举了多少组、每组举了多少次,而“运动强度”一般是指这每一次动作的负重是多少。

此处的“给我再加10斤”是加运动强度,“再多做几组”就是加运动量了。

拿打篮球来说,“运动量”是你打了多久、跑动距离是多少,而“运动强度”是你的跑动速度是多少,你单位时间内变向次数是多少等等。

总结的话,“运动强度”是“多累、多使劲儿”,“运动量”是在时间或次数上的累积。

如果你的目的是增加肌肉耐力,那么训练计划就应该是:小重量(强度),多次数(运动量)。

如果目的是增加肌肉围度,那么训练计划就应该是:大重量(强度),少次数(运动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动强度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运动强度多少才算合适?

微信运动怎么计算步数

苹果iPone手机内置了振动传感器或协助处理器,根据这些设备的震动频率来储存数据。简单的说,就是人在步行时重心都有一点上下移动,传感器和协作器感应到这种重心移动并进行记数。
而Android、iPhone5及以下的手机用户,只要购买支持与微信互联的手环,或下载相关的计步类APP,就可以将自己的运动量导入运动排行榜中。
爬陡坡、上楼梯、挥手机三个实验揭秘计步**
那么,步数的计算与什么有关?网上有两名微信运动爱好者小方和小陈,做了一系列实验。
实验准备:26岁微信运动使用者两名;iPhone6手机一部;
运动手环+安卓手机一部;移动4G网络
实验1计算的是步数还是距离?
小方和小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小方携带iPhone6手机,小陈使用运动手环。小方小碎步前进,小陈则大步流星,行走15米的既定距离。小方用了30步走完了15米,小陈只用了20步。
而手机上显示的数据,小方走了34步,小陈走了17步,与他们自己默数的步数相比,误差在4步以内,基本准确。
结论:微信运动确实是计算步数,与距离无关,也与步伐大小无关。
实验2斜坡陡坡、上下楼梯怎么算?
楼道阶梯一层9步,小方走完一层,转角再上了一层,共走了18步台阶,再加上转角走了2步,小方共踏了20步。而小方手机上显示增加了22步。斜坡实验得到的数据也基本类似。
结论:计步数据不会受地形影响。无论是走路还是爬楼梯,都是走一步记一步,误差基本在2步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