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送米宴什么时候送合适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山东省的风俗习惯(山东地区风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山东省的风俗习惯
齐鲁之地,人素善饮,天下皆知。
先说入座,山东自古是礼仪之帮,酒桌上的宾主、长幼之分是不能马虎的。酒桌上,一般冲门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东家(买单请客的人),酒桌上有时戏称为庄主。在他对面的位置是同主人一起来招待客人的,叫主陪。这两个位置在山东各地叫法也有点差异,但意思差不多。在高档些的餐厅包间里,这两个位置桌子上杯中餐巾的叠法是与众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折叠成圆筒状,插在杯子里面。而主陪的餐巾则叠成扇面状,其他位置的餐巾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状。总体上看,整个餐巾的布局就象是展翅的凤凰。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宾,右面的是次宾。相对应,左面挨着主宾的是副主陪,右面挨着次宾的叫次陪,也有叫做**的。其余的位置宾主可以随便坐,一般也都是相互间隔穿插或因依年龄性别而坐,酒桌上戏称这些人为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没有三宾、四陪的叫法。
宾主落座之后,开始倒酒。山东人自古喜欢大碗喝酒,似乎有梁山好汉遗风。如今虽然不用大碗,但小小杯一般是不用的。流行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山东人不太喜欢喝高度酒,白酒度数大多是38度左右。当然也可以喝啤酒,但要按照白酒、啤酒1:3或1:6的比例折算,也就是说人家喝一杯白酒,你必须喝掉三杯或六杯啤酒。山东沿海许多地方**规定中午不准喝酒,但有些场合如高层视察、部门检查、媒体观察、来宾访察等,主管领导又不得不应付相陪,便应运而生出一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中酒杯,算得上是山东的特区现象。
在山东许多地方,入席后每位先满上一杯,叫门前杯,意思是让各位自扫门前雪。这第一杯酒当然要由主人带领大家喝,一般先有个开场白,主人客套一番,然后定个标准,即这杯酒要分几次喝完。一般是6次,叫六起。起的意思包含有发达的意思,图个吉利。这样大家在主人带领下,边喝、边吃、边说话。这杯酒是每位到场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对主人或者东家的不尊重。这杯酒一般不碰杯,山东人叫做碰杯喝了不算,但在举杯的时候可以在桌子上点一下,叫过电。据说兴起于广东,后普及内地。这种酒杯磕碰桌子的乒乓声,酒桌上戏称丐帮开会。
等主人带领大家满饮第一杯后,就轮到主陪发言了。同样是客套一番,也带领大家喝一杯酒。一般情况下,两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与客面红耳赤,脚下升云。这时,主人宣布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即可以和任何人单独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不加限制。一般在这个时候,客人要对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谢意,第一轮一般是主宾与主人,次宾与主陪,依此类推,也有主宾带领随行来宾一起回敬主人,再回敬主陪及其他主方人员的。这期间,是酒桌上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感觉宾主关系一下子拉近许多。但这个时候也往往是比较头疼的时候,因为已经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间劝酒的花样又多,特别容易喝醉。
山东人请客,酒桌上基本都要有鱼。鱼在山东酒桌上算大菜,叫大件。山珍海味、陆地**,和鱼相比只能叫小菜。这可不是山东人稀罕鱼,主要是为图个吉利,取年年有余之意。一般上鱼的时候,鱼头冲客人,表示对客人尊重。客人要喝鱼头酒,尾巴方向的人要喝鱼尾酒,喝的名堂叫做头三尾四,然后大家一起才开始吃鱼。剩下的鱼骨头一般不撤,等主人叫端走再用剩下的鱼骨头做个汤时,就意味着酒席进行的差不多,该结束了。鱼骨头做的汤叫杂鱼汤,就是把鱼骨头和碎鱼肉加汤,加胡椒、醋再炖,味道很鲜美。也有一鱼两吃做汤或选材其它汤的,等汤上来,大家喝掉自己的杯中酒,吃饭,吃水果,筵席结束。
山东人喝酒时间一般比较长,除了一些礼仪性的筵席控制在1小时左右外,一般酒席时间要超过3小时,而一些挚友之间的聚会则时间更长。山东人好喝酒,喝酒也豪爽。不过酒喝多了对身体毕竟不好,某的山东几个熟悉朋友,许多由豪饮变为了少饮或不饮,也采纳我们建议,接待我们少了许多繁文缛节,算是破了酒桌规矩。但他们与其他人一起时却丝毫马虎不得,其理由是,酒可以不喝,礼数是不能坏掉的。
朋友,不知道能不能帮到你?
“送祝米”抬礼盒,为什么忌讳用竹篮子?
在传统生育礼俗当中,无论谁家生了孩子,亲朋好友,尤其是产妇的娘家人都会带些礼品前去看望祝贺,俗称“送祝米”,或叫“送月米”、“送粥米”。
送祝米的时间男孩选在出生后的第十二天,女孩选在出生后的第九天,娘家一族的婶子、大娘、嫂子、姐妹,在产妇母亲的带领下,带着鸡蛋、红糖、大米小米、小裤、小褂,前往女方的婆家祝贺,
凡生头胎,要“抬盒”,把衣料、项链、长命锁、鸡蛋、红糖等装进大抬盒里,盒顶用绳子拴两只母鸡,外面用红纸贴封,写上喜庆祝词,由壮劳力颤悠悠地抬着,女人们带着孩子或坐车或步行,前呼后拥热热闹闹地拥进女方的婆家。
当姥娘的见到外甥或外甥女,要拿见面礼,俗话也叫拿“看钱”。坐月子的女人,经历了生育的生死劫,看到娘家的亲人,从心里透出无比的幸福。母亲或年长的至亲,则传授给产妇如何喂养婴儿、
保养身体的经验。婆家人便忙着递烟倒茶,大摆宴席,尽一切可能热情接待亲家客人,大家其乐融融,好不热闹。
宴罢回家,婆家还要煮上许多鸡蛋,染上粉红的颜色,在捧盒中压回去,给家中的孩子们吃,让所有人都分享得子添丁的快乐。
如今,谁家生了孩子,送祝米时就不再拿些鸡蛋米面的了,封上礼金就可以,亲朋一起在饭店庆贺一番,就图个喜庆吉祥气氛。
“米面之喜”是什么意思?
就是为新生儿的贺喜!
为新生儿贺喜,为何要吃稀面条,为啥要待米面客?传统的生育习俗让现在的很多年轻人疑惑不解。
其实,婴儿出世,合家欢喜,对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人们都报以真诚的礼赞和祝福。吃稀面条、送米面、报喜与添喜等一系列传统的生育习俗,凝结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子孙繁衍的渴望与欣喜,融入了人们对新生儿和其母亲的祝福。
吃碗稀面条,增增喜气
对新生儿的贺喜是从新生儿降生第三天开始的。新生儿降生第三天,**已相对安全,得子之家便通知全村各家各户(多为老年妇女和小孩)于当天到家吃喜面。一则向邻居传达生小孩的喜讯,二则让众人为小孩“咬灾”。喜面是清水下细面条,外加葱花和炒鸡蛋做成的稀面条,细、稀皆喜,面条寓意长寿。它是主家对上门看望、贺喜的邻居们表示的简单谢意,添些热闹,增点喜气。当然去吃喜面的多数不空手,一般都带点红糖、鸡蛋,也有送小孩衣帽甚至尿布的。在以往缺吃少喝的年月,吃喜面是许多孩子乃至大人们的一件快事。
吃喜面的当天,得子之家要派人到小孩外婆家报喜。生男孩者带一只公鸡,生女孩者带一只母鸡。外婆家一看报喜人所抱之鸡,便知是男是女。报喜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与产妇娘家当面议定“待米面客”的日期。
待米面客,是在孩子降生的第12天。产妇的娘家人带上米面、鸡蛋、衣服、玩具等上门慰问和祝贺。因所送礼物多为婴儿和产妇急用的米面等,所以称之为米面客。这时的小孩经过母*喂养,代谢功能日趋正常,抵抗疾病能力日渐增强,加上古历法“十二地支”说,小孩降生十二天叫“小满月”,因此,待米面客的日子定于婴儿产后第十二天。
送米面,添米添面添福气
待米面客当日,小孩外婆家的亲友们,你一瓢白面,我一升大米,他添些鸡蛋,你送些挂面,这些聚合在一起,便是一担或几担米面鸡蛋。孩子的外公、外婆还要配上小孩用的衣服、帽子、鞋子、小褥,及其“长命锁”、金镯子、银项圈等,外加一“抱裙”,寓意其女要抱一群小孩,多子多福。
米面担子合成后,把鸡蛋一个挨一个摆放在米面的最上边,再用红纸剪些花儿贴在鸡蛋上,格外喜庆耀眼。几个壮汉挑着满是鸡蛋的米面挑子,领着穿着一新的亲友团,浩浩荡荡地走进新生婴儿家。当日婴儿要换上红兜兜、戴上小红帽,让来客瞧看和夸赞。家人设“全场儿”隆重招待,即为“待米面客”。
“送祝米”为什么不能在中旬?
因为这是在孩子出生一个星期以后送的,人们认为在中旬送祝米对小孩子不好,因此不送。
送祝米是湖北省中南部,湖南北部农村的一种习俗,按照乡俗,出嫁的姑娘生小孩以后,娘家要“送祝米”。送祝米。这个风俗是过去流传下来的。
送祝米风俗:在鲁中,鲁南,湘南,湘西,鄂西,鄂南等地,传承着一种古老朴素的育儿风习:送祝米(也称"送粥米"或"送鸡米")。小孩出生以后,其父亲或家人赶紧带上礼物去岳父母家报喜;岳父母家再约定日子,邀集一些亲友挑着喜物前来女婿家祝贺,称为"送祝米"。
所谓"男家不报喜,女家无祝米。"送祝米的喜物和礼仪,往往因地(民族)而异,各具独特的风采。湘南的一些地方,去岳父母家报喜的是的多半是鸡。岳父母只要看看来人带来报喜的是公鸡或者母鸡,就知道女儿生的是男孩或女孩。回礼的时候,恰好相反,带来公鸡则回送母鸡,带来母鸡则回公鸡,不过,有时也不一概而论,较多提回送母鸡(当地俗称"鸡婆")。因为鸡婆好吃,营养价值高,对坐月子的人恢复健康,多发奶水都有好处。
湘西花垣一带苗族地区,送祝米的礼物有蛋,鸡,银饰,摇篮背裙等,有的给产妇补养身体,有的则供抚育婴儿。更为有趣的是,送祝米的人以女客为主,大半是产妇的姐妹,婶姨,细伢(姻侄子女);成年男客只能充当"挑夫"。按照"夜郎"(花垣一带原属"夜郎国")古俗,女人生孩子的"底细",是不能让男子汉知道的;男人去"送祝米",也是被嗤笑的;即使当作"挑夫"去了,也不能进入产妇房里,更不能与"月婆子"交谈。所以,吃过晚饭以后,"挑夫"只许在歌堂听歌,或者干脆去睡觉。这对于长期习惯处处以男子为中心的"挑夫"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可是,这是老**传下来的规矩,不得不遵从,这种古俗是氏族社会母权制的残余。
请土地菩萨择日子是双日还是单日
这个没有单双日之分,但天干*阳是要讲究的。
中国民风民俗有哪些
中国的民风民俗有:除夕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春节拜年、走亲戚;元宵节吃元宵;寒食节祭扫、踏青;清明节扫墓祭祖、踏青郊游等。具体介绍如下:
1、除夕
吃团圆饭,祭祀,熬夜守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贴窗花、贴福字。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等为主;放鞭*、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3、元宵节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5、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扩展资料:
在民间,特别是农村地区,有过小年和大年的习惯。
小年,即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或二十四),送灶**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画火化),向玉皇大帝报告他所在的一家,在过去一年的表现。为了让灶**说好话,要供奉糖瓜,送行时还要用糖糊在他嘴上,让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来,就是请(买)一张新的灶王画(画上画有灶**和他的太太灶王奶)供在厨房。画的两侧通常贴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一家之主。
大年从腊月最末一天开始,一般认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说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中国民风民俗 百度百科_中国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