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脑颅压标准是多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脑压的正常值是多少(正常脑压是多少毫米水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脑压的正常值是多少
颅内压(就是常说的脑压),缩写为ICP,指的室密闭头颅内实际存在的压力。
正如血压有正常值,脑压也有正常值。一般认为正常脑压界于0-15毫米汞柱(mmHg),但我们会在脑压高于20毫米汞柱以上才会进行较积极的降脑压步骤。不过神经外科加护过程中,我们真正介意的是保持大脑血液循环足够维持脑部代谢。局部大脑血液循环可透过特殊感应器来测量,但是整体的循环却只能透过脑压和血压之间的换算,间接求得。简单来说,我们认为大脑的血流灌注量,可以用大脑灌注压(CCP)来表示。
简单的公式可以们进一步了解血压和脑灌注压的关系:
脑灌注压=平均血压-颅内压(= 脑压)。
正常脑灌注压需在55-60毫米汞柱以上,一但降太低就将造成脑部循环不足,大脑即有缺血,缺氧的危险。换句话说,当颅内压力过高,将会抵销脑灌注压,减少脑的血流供应到大脑,生成进一步的脑组织缺血,而脑组织缺血又引发脑部血管扩张,使脑水肿更加恶化,脑压进一步升高。如此恶性循环,如果没有适当处置,将造成脑部严重缺氧,出现不可逆伤害,甚至脑血流停止而脑死。脑压增高的情形最常见为脑外伤出血或脑肿,中风性脑出血,各式脑瘤,水脑,脑脓疡等。虽每种脑病变皆各有各的神经功能影响,脑压高却是共同面临需立即处理的问题。若是出血,脑瘤,脓疡等造成的急性脑压过高,手术移除病变组织是唯一法则,至于外伤性,或炎性脑水肿可先借助降脑压药物配合脑压监测器来治疗,当然,当无法有效维持脑压正常时,颅骨移除术是最后不得已的治疗方式。已严重头部外伤为例,约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病人会发生颅内压过高的现象。虽说正常脑灌注压需在55-60毫米汞柱以上,但在严重头部外伤我们希望将脑灌注压维持在70毫米汞柱左右,至少要大于60毫米汞柱。有实验比较,脑灌注压维持在60mmHg以下和80mmHg以上的两组严重脑外伤病患,发现死亡率可由小于60mmHg的95%降至大于80mmHg者的40%。临床上,很多前瞻性治疗也证实维持脑灌注压高于70mmHg,可降低严重脑外伤死亡率至5-32%(平均21%),远小于过去的40%死亡率。很明显我们可以知道脑压升高对生命和大脑功能的威胁,而我们也有各种药物和手术法来降低脑压并维持脑灌注压和脑血流。然而在治疗病患之前必须先知道颅内压的真正数值,也就是要以适当的脑压监测器来测量脑部压力维持,并换算成脑灌注压,如此医师才能给予适当的药物及降脑压处置。就像如果没有配备心电图,要怎么治疗心率不整的病人? 没有血压监测器,你如何知道高血压治疗果效如何?有效的使用颅内压监测器,可让们得知脑压的真正数值,还可以知道我们的处置效果如何。
什么是颅内压,有什么表现,该怎么样降低颅内压啊
人的脑袋里面有脑脊液再循环。脑脊液来源于静脉。如果液体生成增多的话,或者脑脊液循环障碍,生成没变,但是会去的路堵上了。颅内压就会增高了。颅内压增高会有喷射状呕吐,头痛,还有视*头水肿。
以下来自百度百科。。。
(一)发病原因
引起的常见病因有:
1.颅脑损伤,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手术创伤、广泛性颅骨骨折、颅脑火器伤、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等。
2.颅内占位**变,包括各种癌瘤、脓肿、血肿、肉芽肿、囊肿、脑寄生虫等。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病因。
3.脑血管疾病,常见疾病为脑梗死、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等。
4.颅内炎症,如各种脑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5.脑缺氧,如多种疾病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窒息、心搏骤停、一**碳中毒及缺氧性脑病等。
6.中毒及代谢失调,如肝性脑病、酸中毒、铅中毒、急性水中毒和低血糖等。
7.假脑瘤综合征又名良性颅内压增高。
8.先天性异常,如导水管的发育畸形、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可以造成脑脊液回流受阻,从而继发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狭颅症,由于颅腔狭小,限制了脑的正常发育,也常发生颅内压增高。
(二)发病机制
1.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机制 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脑组织的体积增加,这是由于脑水肿的原因。
(2)颅内血容量增加,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的二**碳蓄积或碳酸血症,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急剧增加;丘脑下部、鞍区或脑干损伤时,可导致脑血管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脑血管反应性扩张,使脑血流量急剧增加。
(3)脑脊液过多,见于各种脑积水。
(4)颅内占位**变,为颅腔内额外增加之内容物,除病变本身占有一定的颅腔容积外,还可引起病变周围的脑水肿或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阻,从而导致颅内压增高。
2.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1)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当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后,为了保持需要的脑血流量,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使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搏出量增加,以提高脑灌注压,同时伴有呼吸节律减慢,呼吸深度增加。这种以升高动脉压,并伴有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加和呼吸节律减慢加深的三联反应,即称为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或库欣(Cushing)三主征。多见于急性颅脑损伤或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
(2)颅内压力和容积的关系:Langfitt等(1965)经动物实验表明,由于颅内容物的代偿作用,外界病理因素的存在并不一定引起颅内压变化,颅内容物体积与颅内压力的数量增加并不呈直线关系,而是呈指数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用颅内的可塑性 (plasticity)与顺应性(compliance)来表示。可塑性来自颅腔内的软组织的可塑性与弹性,是单位容积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变化,用 △P/△V表示。顺应性代表颅腔内的容积代偿功能,是单位颅内压的变化所产生的容积变化,用△V/△P表示。在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早期,有足够的空间可供调节,即顺应性(代偿)较强;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后期,可供调节的空间越来越少,病变扩张遇到的阻力愈来愈大,故颅内压急剧增加。通过检查顺应性和可塑性,有助于判断颅内压增高的严重程度。临床使用的方法如下:脑室引流或腰穿时放出1ml脑脊液,若压力下降甚少说明还在代偿期内,若压力下降超过0.39kPa(3mmHg),则提示颅内压力/容积曲线已超过临界点,即代偿功能已消耗殆尽。
(3)脑疝形成:颅内病变尤其是颅内占位和损伤,引起颅内压的增高不均匀时,常使脑组织受压移位,部分脑组织通过某些解剖上的裂隙移位到压力较低的部位时,即为脑疝(brain herniation)。这是颅内压增高最致命的紧急情况。
常见症状与体征
颅内高压综合征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颅内高压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本身所致的临床表现,以及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所致的神经系统**。
常见症状与体征:
1.头痛 部位不定,进行性加重。
2.呕吐 可为喷射性呕吐。
3.视盘水肿 可伴火焰状出血与渗出。
4.展神经麻痹伴复视 因展神经在颅底走行最长,高颅压时易受**而产生单侧或双侧麻痹及复视,无定位意义。
5.癫痫样发作 高颅压后期及昏迷时可出现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
6.生命体征变化
(1)脉搏:急性高颅压时可产生缓脉,颅内压增高愈快,缓脉愈明显。
(2)呼吸:急性高颅压时,最初呼吸深而慢,至延髓衰竭时,转为呼吸浅、慢而不规则呼吸或叹息样呼吸,最后可突然停止。
(3)血压:高颅压增高愈快,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愈高,至晚期延髓衰竭时血压下降,出现脑性休克。
(4)意识:因高颅压和脑水肿,使大脑皮质及脑干网状结构缺血、缺氧,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慢性高颅压可先出现躁动不安,再出现嗜睡至昏迷。高颅压与意识障碍不一定成正比,视部位而定,如丘脑下部肿瘤或脑干挫伤意识障碍可很重,颅内压不一定很高。
(5)瞳孔:早期忽大忽小或缩小,如一侧散大,光反应消失说明形成了颞叶钩回疝。
7.耳鸣、眩晕 高颅压可使迷路、前庭受**,以及内耳充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和眩晕。
主要临床表现为“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眼底视盘水肿。其他常见表现为意识障碍、视力减退、复视、抽搐及去皮质强直。有些可表现为情绪不稳、易于激怒或哭泣,或情绪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和思维缓慢等精神症状。
在婴幼儿患者,头痛症状常不明显,常出现头皮静脉怒张、头颅增大、囟门扩大、骨缝分开、前囟张力增高或隆起。头部叩诊呈“破壶音”(Macewn征)。
对慢性颅内高压综合征,头颅X线平片可发现蝶鞍,尤其是鞍背及前、后床突骨质破坏或吸收;颅骨弥漫性稀疏变薄;脑回压迹增多和加深;15岁以前的儿童可见颅缝增宽和分离,年龄越小越多见。因颅内占位引起者,还可见松果体等正常钙化点移位,病理性钙化,颅骨局部增生或破坏,内耳道及其他脑神经孔的异常变化等。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发现颅内占位**变,明确诊断,且这两项检查既安全简便又准确可靠。对于那些具有颅内压增高的客观体征或神经系统检查有阳性发现或临床上高度怀疑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早期行CT或MRI检查。
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腰椎穿刺有促使脑疝发生的危险,应禁止或慎重做腰穿。必要情况下,应在给予脱水剂后进行腰穿密闭测压为妥。腰穿后还应加强脱水和严密观察。
典型的颅内高压综合征具有头痛、呕吐及视盘水肿等表现,其中尤以视盘水肿最为客观,依据这一体征,诊断不难。但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或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早期,多无视盘水肿,患者可能仅有头痛和(或)呕吐。容易误诊为功能性疾病,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应慎重对待每一个头痛和(或)呕吐患者,警惕颅内压增高的可能。
**的颅内压正常值是多少?
70-200mmH₂O(0.69-1.96KPa)。
相关:儿童颅内压 50-100mmH₂O(0.49-0.98KPa)
颅内压随着心脏的搏动而波动,波幅为0.27~0.53kPa(2~4mmHg)不等,这是由于心脏的每一搏出引起动脉扩张的结果。随着呼吸动作改变,颅内压亦有缓慢的波动,波幅约为0.7~1.33kPa(5~10mmHg),这是由于胸腔内压力作用于上腔静脉引起静脉变动的结果。
此外颅内压还有自发节律性波动,是全身血管和脑血管运动的一种反应。由于颅内受多种因素影响是波动的,因此在单位时间内所测得的压力只有相对的意义。
较正确地了解颅内压的情况,应采用持续的压力测量和记录的方法。连续测量并记录压力,可随时了解颅内压变动情况,并可取得更精确的颅腔颅内压数据,这种方法称为颅内压监护术。
临床上表达颅内压都采用平均值,即曲线图上相当于波幅的1/3处,也就是曲线下缘的舒张压加上1/3得脉压(曲线上、下压力之差),相当于0.7~2.0kPa(5~15mmHg)。
扩展资料:
相关疾病:颅内压增高病因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原因可分为三大类:
1、颅腔内容物的体积增大如脑组织体积增大(脑水肿)、脑脊液增多(脑积水)、颅内静脉回流受阻或过度灌注,脑血流量增加,使颅内血容量增多。
2、颅内占位**变使颅内空间相对变小如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等。
3、先天性畸形使颅腔的容积变小如狭颅症、颅底凹陷症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颅内压增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颅内压
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高是什么意思
穿刺后应由医师做压力测定,正常人脑脊液压力卧位为0.78~1.76kPa(80~180mmH2O),儿童为0.4~1.0kPa(40~100mmH2O)。任何病变使脑组织体积或脑脊液量增加时,脑脊液压力均可升高。
ICP医学上是什么意思
ICP医学上是颅内压。
颅内压是颅腔内脑脊液的压力,正常为100-150毫米水柱。
**颅内压70-200mmH2O(0.69-1.96KPa)
儿童颅内压 50-100mmH2O(0.49-0.98KPa)
由于存在于蛛网膜下腔和脑池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并于脑室和脊髓腔内蛛网膜下腔相通,所以脑脊液的静水压就可代表颅内压,通常以侧卧位时颅脑脊液压力为代表。
穿刺小脑延髓池或侧脑室,以测压管或压力表测出的读数,即为临床的颅内压力。这一压力与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接近,故临床上都用后一压力为代表。
扩展资料:人体的颅内压保持在一定正常水平,如果出现增高或者减低,临床上会出现一些明显的症状。尤其是颅内压增高,可以引起明显的头痛,呕吐等症状。所以出现颅内压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明确具体的病因。
颅内高压综合征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颅内高压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本身所致的临床表现,以及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所致的神经系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