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七言律排行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是谁?(古今七言律诗第一的诗作)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是谁?
被明代文人称为七言律第一的是杜甫。《登高》一诗围绕欲回家乡而不得的悲哀来写,意象鲜明,构思精巧,情感深沉,既体现了唐诗的宇宙气象,也创造性的将抒写客愁发挥到极致,是杜甫诗歌艺术性高度的标志。全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谁的律诗是唐律之最?
杜甫的律诗是唐律之最,其代表作《登高》被称为古今七律第一,究其原因,大致有三:1、格律精严。杜甫的《登高》,就是一首格律十分严谨的七律。平仄合律自不必说,诗评家赞赏最多的是此诗的对仗技巧。2、气象高浑博大,情感沉郁悲凉。诗中的气象、情感、意境是一首诗的核心。本诗在高浑博大的气象中,抒发其沉郁悲凉的情感,诗气浑灏流转,形成极为悲慨的艺术境界。3、后世盛赞。明代诗评大咖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诗)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言不虚也。
七言八律?
【恋】恋不舍情**, 【爱】意悠悠鸳鸯羡。 【两】情相悦长久时, 【周】园彩蝶春意澜。 【年】年恩爱日子甜, 【纪】游仙山双飞燕。 【念】念不忘如初见, 【日】出丹霞彩云间。
古今第一七言律?
诗家称为:“古今七律第一”!便是“诗圣”杜甫的这首《登高》。
登高 唐·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的这首诗想必大家在中学课本中都曾经学过。诗中前四句写登高之景,开篇便是千古名句,画出了一幅苍凉壮阔的秋江图。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虽有悲凉之态,但气势磅礴,令人为之一振!紧接着颈联则才开始写登高悲秋之情,可谓无限悲愁,秋景苍凉,而人亦悲苦。结尾更近一句,表达出无穷的悲凉之意。
杜甫的《登高》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书写悲愁,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答:《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七言排律最少几句?
排律是近体诗(格律诗)的一种。
不管哪种格律诗,都不是平起随平起写下去。
这种说法是不精确的,硬要这么形容的话,那也是“平起”-“仄起”-“仄起”-“平起”。句与句之间遵守的是格律诗的“对”、“黏”规则。
我们平时聊到遵守平仄的近体诗,一般就是说绝句、律诗,估计有些同学并不清楚排律。这是因为相对于古体诗和绝句、律诗来说,排律实在是有些难。因为难,所以写的人少,写得好的更少,到最后就没什么人写了。
写排律本身就有炫技的意思在里面。
排律和绝句、律诗的区别就在于句子数量。每句的字数也是分“五言”、“七言”。但是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而排律就是八句以上,也就是至少十句,多则没有限制。
虽然篇幅很长,能装下更多内容,但是并不好写。
排律
排律有以下要遵守的格律规则。
平仄首先,排律是近体诗,那么和绝句、律诗一样是要遵守平仄关系的,要遵守“对”、“黏”的句子关系,绝句四句,都经常有人晕头转向的出律,何况排律那么长的篇幅?要在篇幅超长的情况下保持平仄对应关系,这是第一点难处。
押韵第二点,押韵。因为是近体诗,所以只能押平声韵,并且一韵到底。那么就必须对韵部中的字非常熟悉了,而且严格用韵,不能平仄同押,不能邻韵通押,不能中途转韵。所以我们平时看到的很长的诗,只要发生了韵脚的变化,那就是古体诗,不是排律。这是第二点难处。
对仗第三点,对仗。这一点要求对普通诗歌爱好者来说,接近**了。绝句不要求对仗,律诗要求颌联、颈联对仗,甚至放宽到只需要颈联对仗,而排律除了首联和尾联,中间不论多长,都必须对仗!这就是排律佳作极少、创作萧条的原因。
近体诗
诗圣杜甫于格律,已臻化境,所以他的排律既多且精。选一首举例,大家对照着看一下排律的格式安排。
清明二首之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焦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平仄上首句“朝来新火起新烟”为“平平仄仄仄平平”,是平起押韵格式,根据对粘规则推出二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湖光山色净客船”,再根据黏的规则,得出第三句“仄仄平平平仄仄”,“绣羽衔花他自得”,这样可以一直推到最后一句,都是符合平仄格律的。
再看押韵,全篇押“一先”平水韵,没有转韵,没有出韵。
上面提到,排律除了首尾联,其他联必须对仗。杜甫显然意犹未尽,他的尾联细看也是对仗的,虽然是宽对。也就是说这首排律,除了首联,全部对仗。非高手不能为之。
平仄严和,通篇一韵,除首尾联全部对仗。
这就是排律的格式安排。
山满樓笺注唐诗七言律作者?
唐诗选本。6卷。又名《梅绕庄笺注唐诗七言律》;清赵臣瑗编。此书专选唐人七言律诗,共选有600多首。前有编者写的自序,认为金人瑞《贯华选批唐才子诗》提出“分解二字,自是律诗中妙谛,而亦有未尽然者。”而今人学诗都从七律下手,所以特意编成此书。其中以选杜甫最多,许浑次之,李商隐又次之,其他则以韦庄、罗隐、温庭筠、赵嘏各家为多。但初、盛、中、晚各个时期并不偏废,所取也多为工稳整饬之作。对于好的诗句,都有圈有点。笺注和评释也很详细。所论多着眼于章法结构,措辞比较温和,独到的见解却不多。有清刊本(山满楼藏板)。
言和律有什么区分? 比如五言和五律,七言和七律?
错!言表示的是字数,五言是每句五个字,七言就是每句七个字。而律表示的是句数,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