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都督府干什么用的啊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古代的“都督”,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都督在古代是什么官)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古代的“都督”,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如果要说相当于什么官职的话,其实也就是最高行政官一类的官职。但是如果要说具体到什么官职的话,也要看根据哪个朝代来决定了。因为在每个朝代来说,他们行使的权力也是不一样的。

都督做为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起源于三国。后来慢慢的变成地方军事长官。主要管理民政一方面。所以古代的都督在治国方面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古代的“都督”,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职?

都督是汉末三国时期形成的一种军事职称。到了后来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在明代以后又成为了**军事,长官,其实也就是相当于**的司令。或者是现代的军司令一类的官职。而在唐朝都督带使持节的,又被称之为节度使。所以在各个朝代,其所代表的官职也是不一样的。

但最终来说其实也就是相当于现在公务员正干部一类的职称。也就是**到四级的公务员。都督它是中国历史上古代军事指挥官的一种官名的名称。其实也就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务员一类正干部级是差不多的。最初的时候可能是**中的检察官。之后在魏晋朝代又变成了军事长官。最后到了清朝初期变成军事**。直至后来才被废止了都督这一个职称。

所以说其实它这个职称在每个朝代的演变都是不相同的。同时他们代表的权利也是不相同,但是归结于到现代的话,其实也就是公务员正级干部一类的职称。这和古代的都督其实是差不多的一种职位。

唐朝的都护府和都督府有什么区别?

唐朝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逐步确立了府制。唐朝的府制,依其形式和地位,分为三种类型:府、都督府、都护府。

"府″:是唐王朝统治核心区内正常行政辖区,军事、民政、人事、税赋都在朝廷的绝对管辖下。

"都督府″:都督府,是唐朝在边疆民族地里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 都督由辖区内势力首领担任。需要向朝廷纳税,需要上报户口户籍。首领不再有“国王”、“单于”的头衔。名义上是唐王朝官员中的一份子。都督一般兼任治所州的刺史,也就是说:都督府范围内,军事、民政,名义上都在唐王朝的管控之下。但是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 名义上是唐朝的一个地方辖区,实际是还是**王国。

"都护府":都护府,也是唐朝在边疆民族地里设置的特别行政机构。“抚慰诸藩,辑宁外寇”。也就是说,只是唐王朝在辖区内驻扎一定的**,震慑管辖区内臣服大唐的各方势力。辖区内的各个势力头领,依然使用各自的头衔,比如“高昌国王”、“龟兹国王”等等。唐王朝也不能管理干涉地方的军事、民族,也不向朝廷征税。是一种象征性存在。如同俄罗斯的“独联体”。

"都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都督
官名。中国古代军事长官。

一、汉末军中执法和办理事务的武官。《三国志·吴书·吕范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谓吕范以孙策军中“纲纪犹有不整者”,自愿暂领都督。孙策不肯,谓“岂宜复屈小职,知军中细碎事?”终以吕范坚持,乃“委以众事”,“由是军中肃睦,威禁大厅”。据此都督所司极繁杂。

二、三国初年始为领兵将帅的官号。俗传周瑜为大都督非事实。汉末领兵官多称督,驻一地者为某地督,攻城者为升城督,领某部者为某部督。后渐以大督、都督,都督中外诸军事等为统率诸军者的官号。魏黄初二年(221),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为设大都督之始。建安二十一年(216),始有都督诸军事。黄初三年,魏始置都督中外诸军事。两晋、南北朝均以以都督中外诸军事或大都督为统帅的称号。后世南宋也有以宰相充都督,或以执政充同都督及督视军马等,总领兵马,均为临时统帅的称号。元大都督府大都督则专领左右钦察卫军。

三、地方军政长官。都督诸州军事,始见于曹丕即魏王位时,以曹真假节都督雍、凉州诸军事。后渐多,偶有兼领刺史者。西晋初,都督知军事,刺史治民。惠帝时遂兼任。自此都督诸州军事常兼驻地的州刺史,并总揽本地区军民之政。南北朝沿袭。东魏、北齐时,此职为“行台”取代,虽仍有都督诸州军事之官,并不多设。北周及隋,改为总管。唐初为总管,旋改大都督、都督。大都督多由亲遥领,边地重镇,另加旌节,称节度使。景云二年(711),以驾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后至辛亥**前无以都督为地方军政长官者。

四、西魏、北周与隋文帝时,府兵各军府,以大都督统团,帅都督统旅,都督为队官。大都督所统仅数百人,与前述为元帅者高下悬殊。隋炀帝改为校尉、旅帅、队正。

五、明五军都督府分中、左、右、前、后五军佥事,统辖全国各卫所。左右都督正一品,同知从一品,佥事正二品,位高责重。后各卫仅存虚名,都督亦成虚衔。六、辛亥**时,各省多以都督为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后分行政、军政为二。行政长官先称民政使,改巡按使,又改省长。军事长官先称某某将军督理某省军各。**五年(1916)袁世凯死后,改称督军。十一年(1922)又改为督理。

“都督”是什么意思?

都督[dōu dū]的意思如下:

1、指总兵,古代的军事长官。

2、清初总兵一般都兼都督。

3、同知、都督佥事官衔。

4、**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出处

1、宋代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中:统率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2、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

3、清代全祖望的《梅花岭记》中:至小东门,大兵如林而至,马副使鸣騄、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造句

1、 头部已建立民事行政制度是民事管理员,通常被称为都督。

2、东吴与刘备联合抗曹,东吴大都督周瑜命诸葛亮十日内制作十万支箭。

长史是干什么的

官名,长史是中国历史上职官名,其执掌事务不一,但多为幕僚性质的官员。长史最早设于秦代,当时丞相和将军幕府皆设有长史官,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或幕僚长,将军下的长史亦可领军作战,称作将兵长史,(著名的班超即是将兵长史),除此之外,边地的郡亦设长史,为太守的佐官。其后魏晋南北朝时州郡官员底下多设长史。唐代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却无实职。但大都督府的长史则地位非常高,相当于上州刺史,甚至会充任节度使。明清时代的长史设于亲王、公主等府中,执管府中之政令。

唐朝洛州牧是几品

从二品。

唐朝原本不存在所谓“洛州牧”这一职位,历史上,洛州即洛阳,唐朝东都(陪都)。李渊时期,将隋朝洛阳改称洛州,置洛州总管(总督),这个总管就是李世民。李世民贞观年间,改洛州为东都。武则天初改东都为神都,后仍称东都。

李隆基又改东都为河南府,又称东京。各地的府中,京师(京兆)、东都(洛阳)、北都(太原)仿古制设“牧”,一般由亲王担任,常常不实际管理政务,也经常缺位。

京师、东都、北都、凤翔、成都、河中、江陵、兴元、兴德九府各设“尹”一名,是常置最高长官,其下有“少尹”二名为副。唐高宗永徽年间,尹改名“长史”。

因此,按唐朝官职品级,洛州牧为从二品,与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同级。

扩展资料:

唐初依隋旧制,地方上有州(郡)、县两级。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全国有358州,1551县。州县均按其地位之轻重,辖境之大小,户口之多寡以及经济开发水平之高低分为上、中、下三等。

三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二万户以下为下州;五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其余为下县。近京之州称辅州,京都所在县名赤县,京之旁邑谓畿县,此外还有雄、望、紧、上、中、下等级,一般也是按户口多少而定的.州的长官为刺史。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州为郡,改刺史为太守。后复称州,上州刺史从三品,其下佐官有别驾1人,从四品下,长史1人,从五品上,司马1人,从五品下,录事参军事1人,从七品上,录事2人,从九品下。

此外还有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1人,皆从七品下。又有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士等;中州刺史正四品上、下州刺史正四品下,其下佐官仿上州,但不全置。别驾(中州不置)、长史、司马称为“上佐”。

唐制规定,凡刺史缺员或为亲王兼领时,上佐可代行州事。但在一般情况下,上佐并无具体职任,因其品高俸厚,又不亲实务,故多用以优待宗室或安置闲散官员等,所以白居易称这类官为“送老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官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朝官员品级

明朝陆炳是干什么的?

  号称为明朝第一锦衣卫,任指挥使。
  史料:
  陆炳(1510-1560),字文孚,浙江平湖县人。祖陆墀,以军籍隶锦衣卫为总旗。父陆松,袭职,从兴献王驻守安陆,为仪卫司典杖,累官后府都督佥事,协理锦衣事。母为世宗*媪。陆炳幼即从母入宫中。嘉靖八年(1529)武会试,授锦衣副千户。其父死,袭指挥佥事,寻进署指挥使,掌南镇抚事。嘉靖十八年,从世宗南巡至卫辉,入夜行宫起火,从官仓猝不知世宗所在,陆炳从大火中救出世宗,自是益得宠,擢都指挥同知,掌锦衣事。陆炳骤贵,又得阁臣夏言、严嵩欢心,以故权益重。后夏言劾其不法事,遂严嵩陷夏言至死。不久进左都督,加太子太保。又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复加太保兼少傅。明代三公无兼三孤者,仅陆炳而已。陆炳势倾天下,积赀数百万,营别宅十余所,庄园遍四方。世宗数起大狱,陆炳多所保全。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十一日暴死于官,年五十一,赠忠诚伯,谥武惠。
  个人品行的话:
  陆炳虽出身于名门望族,自幼苦读圣贤之言,他知道严嵩是坏人,知道他做了很多坏事,但他依然与坏人合作,同流合污。最终害死了夏言。随着严*的不断壮大,国家祸患的日益严重,陆炳的立场也在不断摇摆着,作为一个既得利益者,他仍然保持着与严*的合作关系。他看重自己的利益,不愿也不敢去对抗那股可怕的势力。
  但他虽贪财,却只向为富不仁的大户下手,从不为难穷人,而且他还经常拿钱出来接济一些正直的大臣,遇上皇帝发怒要整人,他会站出来说情保全,绝不落井下石。
  应该说,陆炳大致还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精于权谋的**。明朝除了洪武一朝,其余时候均是太监权势超过锦衣卫,唯独陆炳统领锦衣卫时不是。终其一生,陆炳“多所保全,折节士大夫,未尝构陷一人”“周旋善类,亦无所吝”。他平反过冤狱,掩护过沈錬,保护过裕王,帮助过俞大猷,但是也勾结过严嵩,害死过夏言。因此,既算不上好人,也算不上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