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佛教思想对现代作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佛教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佛教对现代社会的积极影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佛教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

一、运用佛教理论化解现代人的心理疾病
二、运用佛教知识改善人际关系
三、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现代社会某些工作人员,他们信佛,希望佛菩萨保佑他们稳享官福,即使过去有些以权谋私的**行为,亦希望借着去僧寺进香减罪灭罪。一时间他们的劣迹没有显露,并不是由于菩萨佛收受了他们的贿赂,只是他们当初种下的恶因还缺一点恶缘,他们才没有受到恶报。
一般社会从众,他们来拜佛的目的,是为着要求长官求发财求健康求爱情。在他们看来,佛菩萨不是智慧的代表,而是公司的法人,我已经上香给您的,您把平安给我我们的交易就成功了。如果我发财了,我以后会再来;如果没有发财,这佛这菩萨就不够灵验。
至于那些更有些冒名佛签招摇撞骗的人,打着寺僧的旗号却不读经不打坐的人,穿了僧衣只为骗吃骗钱的人,冒充开功开悟混淆视听妖言惑众的人,看上去似乎也在“弘扬”佛法,其实做的是败佛坏法的事,对于正传佛教只有负面作用。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有何影响

在公元1世纪前后,印度佛教开始由西域传入中国。自从中国有了佛教之后,中国的宗教、哲学、伦理、建筑雕刻、语言文学以及生活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大的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有关佛教传入中国的各种传说,多将佛描绘成为头顶金光、轻举飞升的神仙。例如“明帝感梦”的记载即是如此:“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为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金**。’帝于是遗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明帝梦见金人,形象高大,头顶有日月一样的光芒。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这表明当时流行的神仙方术在人们头脑中有很深的印象;明帝以此询问群臣,就有人将明帝梦中的形象与佛联系起来,体现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了比较快的发展。

在哲学方面,佛教哲学的基本点是否认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佛教各派都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证据来论证客观世界的虚幻性,同时又千方百计地论证主观精神世界的绝对性,因此佛教哲学属于唯心**的思想体系。这一种唯心哲学对我国原有的哲学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宋朝时期的朱熹把这一理论渗入到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之中。佛教的三论宗主张“诸法性空”,又称法性宗、空宗。该宗以真俗二谛为纲,以“无得正观”为基本思想,认为一切万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是无自性的,也就是毕竟空无所得,但为引导众生而以假名说有,这就是“中道”。该宗通过重重否定的“四重二谛”,表明佛所说任何言教不过是权教,只有忘言绝虑才能真正体悟佛说的真理。而佛教的其它体系还有“性具实相”、“三谛圆融”等等学说,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哲学体系。

在宗教方面,佛教输入了新的观念、新的教义,形成了新的教派,而且对道教和儒教也有重大的影响。佛教作为外来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儒、道为代表的高度发达的本土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与儒、道的交融互动中,最终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佛教以其特有的教义教导人们要空灵、空寂、空无,不要怨怨相报,忍耐人间百般苦,以求西登极乐世界。另外,佛教以其浩如烟海的宗教文献和其宇宙论及其精密的宗教仪规,大大地扩展了中国人的精神领域。

道教和儒教在很多方面也学习了佛教的一些思想。而在佛教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之时,道教也逐步形成,双方同时面临在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中如何传播的问题,造成了佛、道互争高下的局面;魏晋以后,佛教的发展逐渐达到影响整个社会生活的程度,于是导致了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上与儒、道的争辩。西晋道士王浮与僧人帛法祖争辩屡败,遂编造《老子化胡经》以贬损佛教。它称佛教是老子西行为教化凶顽的胡人而设,这也就是著名的“老子化胡”说;到东晋时佛教方面侧出现了《清净法行经》予以回应,它提出“三圣东行”说,即老子、孔子和颜回分别是佛的三个弟子摩诃迦叶、儒童菩萨、光净菩萨所化现,以证明佛教高于道教。在其后更是进一步将道教中的伏羲、女娲也看作是宝应声菩萨和宝吉祥菩萨。《清净法行经》的出现标志着佛教与道教之争的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道之争更是激烈。尽管它们之间的争斗十分激烈,但作为在同一地区发展的宗教,必将趋于融合。慧远在《沙门不敬王者论》中提出了三点:一是区别了“在家”、“出家”修行所应遵循的不同规范;二是指出了佛教的特点在于“不存身以息患,不顺化以求宗”;三是认为佛儒相互融合、互为补充的根据在于“内外之道可合而明”。佛教与名教、如来佛与儒家圣人唐尧、孔子的出发点虽然不同,但是相互影响,最后的目的和归宿是一致的。随后,三教逐渐开始融合,在道、儒的书籍上经常出现佛教的专有名词,并且接受佛教上的众神。在西汉时期,儒家的董仲舒对儒家文化进行改造,就是吸收了一部份的佛教思想进行改造,从而将儒教改造成为中国第一大教,成为中国的正统;在宋朝时期,名儒朱熹再次吸收包括佛教在内的思想将儒教进行改造,确保了儒教的统治地位。就这样,佛教和道教、儒教再也不是绝对**的宗教,而是相互融合,相互发展。慧远直接将儒家的“忠”、“孝”引为佛教信徒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是故悦释迦之风者,则先奉亲而敬君;变俗投簪者,必待命而顺动。若君亲有疑,则退求其志,以俟同悟。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论者立言之旨,貌有所同,故位夫内外之分,以明在三之志。”在家信佛者,首先应当伺奉双亲,礼敬国君;想要出家修行者,必须等待君亲的同意,遵行他们的意愿而后行。这也表明了佛教顺从儒家的统治地位。

在伦理方面,佛教加强了中国人传统道德的若干特点,包括仁慈及重视人命在内,并且使这些特有的德性更进一步,而力主重视一切有生命之物。所有中国的教派和学派,诚然都是劝导我们应该仁慈及爱好和平。但每一学派都有一种显著的人性上的缺点。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孟子是被认为唯一感到杀生是一件残忍的事情的人,但是孟子也并不弃绝肉食,这样他只能提出一个“君子远庖厨”的主张来杜绝杀生,有点像“掩耳盗铃”的作法。

然而,自从佛教传入了中国,中国的伦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特别是在杀生这一方面,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万物皆生命,认为杀生不仅是一件不人道的事情,更是神所不允许的事。在佛教的**上留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佛陀遇见老鹰猎食,因不忍老鹰吃掉兔子而从自己身上割肉喂鹰,以致身死,而终不悔。要这样的一则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是宁可牺牲自我,也不愿看到其它生命的流失,由此可见,佛的教义是怜惜生命的。

在建筑雕刻方面,佛教的影响特别显著。从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出现了完全源自印度的宝塔,并且随处可见。在佛教未传入之前,我们是从来都没有这东西的,它是由印度的圆顶宝塔略加修改而成。这一种建筑形式,大大的增加了我们山川景色的自然之美。如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和浙江普陀山;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和南京市栖霞;三大石窟艺术:云冈、敦煌、龙门三处规模最大的石窟。

另外,在雕刻方面,中国古代只有石刻,在佛教未传入中国之前是没有立体的雕刻的,而佛教在这一方面却带来了立方体的雕刻。这一种立方体的雕刻首先出现在宗庙之中,随后出现在人民百姓的生活之中,如桥上的浮雕,生活饰品的雕刻等等。

在语言文学方面,中国文字没有字母,而是属于象形性,在某一些方面造成非常的不便。当佛教传教士来到中国之后,他们设法以他们自己的文字来解决我们的困难,从而发明了一种应用字母的方法。虽然它是很粗率而并未产生十分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他们藉所谓起首字母和末尾字母所作的语音分析,其后成为中国的语言文学的一部份,它并为我们作进一步的实验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另外,佛教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用语,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成语、俗语、谚语和惯用语。如“一尘不染”,佛家把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无事不登三宝殿“、“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庙小菩萨大”、“临时抱佛脚”、“不见真佛不烧香”等等。

在生活方面,宽大的僧衣、精美的素食和各种各样的故事丰富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佛教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捉到其中的影子。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的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得中国的信仰有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上更添一分色彩。


参考文献:

1、林中泽主编《宗教史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2、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专著] / 石峻著·第一卷. - 北京: 中华书局 1981.6

3、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专著] / 方立天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8.4

佛教对社会有那些贡献?

续人慧命,让众生不在迷惑干种种蠢事恶事,同时引导世人走向光明正道。

试述佛教在现代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有哪些指导意义

佛教对人的思想行为有很多意义,但是这些意义对了普通人来讲根本听不进去的。
这里大体上说几点吧!
意义1:世界和平,社会稳定
意义2:身心**
意义3:可持续发展
意义4:超越轮回
意义5:增长慧命,福寿安康
等等。

佛教对社会有什么好处

佛教对于现代社会有什么积极作用?

佛教宗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对人类社会起到指导,规范,净化的作用。唐朝信奉佛教,成为当时世界最繁荣的国家,清朝信奉佛教,二十万铁骑竞能接替明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成为当世强国,后因慈禧废除佛法,改信鬼神扶乩,占卦。导致了**。证明佛教确实对社会,对人类的贡献太大了!

佛家是什么?佛家对现代社会有什么启示和意义?

意义,佛教是什么。佛教呢,叫人多修法,多年佛号。叫人放下执著,远离恶事,多做善事。佛陀说,二十一世纪,世界末日。你看看现在的社会,天灾不断。
佛陀教我们,放下执著,放下贪嗔痴。你看,人们因为贪财,才会去做恶事。人们因为贪与执著,造下了许多的恶业,所以才受报。

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源流是什么,当今时代如何认识

星云法师:人间佛教回归佛陀本怀

青年于佛光山体验‘过堂’

第四章 佛教东传中国后的发展(一)

所谓‘人间佛教’,不是哪个地区、哪个个人的佛教;前文所述,人间佛教就是佛陀的教法,是佛陀为人说法的宗教。佛陀降诞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弘法利生在人间,三藏十二部经典等,都是为人而说;就是大乘佛法的净土观,所谓娑婆即净土,烦恼即**,心净国土净……这些都是告诉我们佛陀的教示,以人为本,不离开人间,成道也必须在人间完成。正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所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一切法无非真理,一切法都是人间佛教。

佛陀灭度后,弟子们将佛法弘传各地,成为亚洲世界的共通文化,到了现今二十一世纪,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宗教之一。

佛教东传中国,到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正式派遣博士弟子蔡愔等人前往西域求法,将月氏国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沙门请回洛阳白马寺,于此,从皇帝由上而下,佛教就正式在中国传扬开来。

从东汉到现在,佛教在中国历经二千多年的流传,从传入、融和到本土化对中国**、经济、文学、语言、艺术、音乐、建筑等面向的影响深远,并且进一步弘扬至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成为东亚文明的基石。

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恢宏的效应,中国佛教继承大乘、小乘佛法的人间性格与积极入世的精神,并予以发扬光大,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无不生活在佛教深厚的文化内涵当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原因。

虽然历朝佛教时有兴衰更替,但僧信二众秉持人间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怀,注重利生的事业,拥护国家**的领导,关怀社会大众,福利群生,建设中华文化。从历代高僧大德身上,处处可以看见人间佛陀的示现、人间佛教精神的发扬。他们有的辅佐皇帝担任国师,有的西行取经从事翻译、文化交流的工作,有的创建丛林、订立清规,或开凿石窟、植树造林、开设碾米厂,施设无尽藏、修桥铺路、提供避难所、从事僧侣救护、施诊医疗、教育讲学、传戒住持**等等,无一不是人间佛教的阐扬。今天,我们要继往开来,也必须本此精神,所以本章就历史面向作一纵览,期能收到以古鉴今之效。

一、人间佛教的生活行仪

衣食住行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即使成了觉者的佛陀,也不能离开衣食住行的人间生活。在五乘佛法中,人天乘入世生活的需要,到声闻乘的出世思想,在大乘菩萨道之下,把人天、声闻、缘觉融和起来,就叫做菩萨道的**心。**心就是人间佛教。

这里就从衣食住行等生活行仪,讲述佛教东传中国后发展的概况。

所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生重要的大事。从现今中国人的饮食文化里,可以看见佛教带来的深远影响。好比我们常吃的蔬果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伴随佛教东传,从西域丝路引进的外来品种。例如:大麦、荞麦、扁豆、豌豆、茄子、哈密瓜、葡萄、西瓜、石榴、西红柿、胡瓜、胡桃、胡萝卜、菠菜、波罗蜜等,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主要食物。假如没有这许多蔬食,中国这么多人口,在生活上,你说又要增加多少不便吗?

除了蔬菜,中国人早斋吃粥的习惯也与佛门文化有关。经典记载吃粥有消食、除饥、益寿等多种利益,逐渐成为百姓早斋的饮食之一。甚至为了纪念佛陀成道,每年农历十二月初八,寺庙道场就会烹煮腊八粥分送给社会大众。延续至今,腊八节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也是全球华人重要的节庆之一。像佛光山海内外道场,每年这一天分送的腊八粥,就不只百万碗以上。

禅茶一味 喝茶融入仪轨

再者,中国人吃茶也与古代丛林茶文化的推动有关。像客堂奉茶是待客之道,一般僧众集合饮茶叫‘普茶’;特别是,禅僧打坐最怕昏沉疲倦,茶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成为僧侣合适的饮品。

更进一步的,喝茶被融入到禅堂的仪轨、生活中,好比禅堂清规中的仪节、职务等。像禅宗‘赵州茶’等脍炙人口的公案,可以看出茶对中华文化的影响,透过禅者的点拨,提升到不同的境界,可谓贡献甚大。

今日,享誉世界的名茶,许多也都与僧人有所因缘。例如:江苏洞庭山‘碧螺春茶’,福建武夷岩茶的‘大红袍’,杭州玉泉寺的‘龙井茶’;还有西双版纳的‘普洱茶’等,最初都是出自佛门的茶种。

像西藏人士他们多以**肉食为主,没有普洱茶来帮忙消化,生活也难以生存。全国种茶的地方,大多靠近寺院的名山大川,供应全国人的饮茶,‘禅茶一味’,就这样的跟文化结合在一起。

乃至唐朝鉴真大师把茶带至日本,成为日本茶文化的始祖;宋代荣西禅师到中国留学,回到日本极力宣扬饮茶等等;也可以说,透过佛教,日本吸收了中国文化并且发展了自己的‘茶道文化’。佛门僧侣对茶文化的发扬与中华文化的传播,实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此外,佛教对世界最大的贡献之一,是素食文化的实践与推广。最早,佛世时为顺应当时社会习俗,僧众托钵乞食,除了不拣精粗,也随顺信徒供养的方便而食用,并没有荤素的分别。

及至佛法东传中国,由于托钵乞食在地理、气候上不易适应,安居一处弘法利生成为常态,寺院于是设置库房、厨房,自炊自食。中国佛教倡导素食,是为了实践慈悲的精神,再加上儒家的‘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思想影响,素食于是成为中国佛教日常习惯和修持生活的特色。佛儒的文化结合,成为现在世界素食的良好生活习惯,人间佛教尊重生命的重要理论。

佛教虽然没有反对肉食,但主张不杀害生命,充分体现慈悲平等,生命一体的精神,与现代提倡环保、护生的理念相呼应。

食文化说过之后,我们再说衣的文化。

中国服饰在魏晋南北朝以后,受到佛教与中亚文化的影响很大,不论是衣服样式或色彩选用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与改革。从代表中华文化的唐朝时期妇女的装扮,就可以看到佛教与中华文化融和的成果。

好比唐朝妇女喜爱穿着来自西域的大红石榴裙,这类似于佛教飞天图像的‘飞天髻’,以及由释迦牟尼佛的发髻演变而来的‘螺髻’,都是当时宫廷妇女喜爱的发式之一。此外,璎珞原本是佛菩萨颈项上的装饰,也随佛教传入中国,成为妇女与乐技喜爱的配件。还有,来自印度的‘忍冬纹’、‘莲花纹’以及‘八吉祥纹’等,也都是来自佛教的纹样。

特别是一直到现在,中国僧侣穿着的长衫、大袍(海青),甚至偏袒右肩的袈裟,都来自于印度,成为汉服的代表,可谓现代僧侣保持了传统的中华文化。

再说到住。佛教崇尚自然,修行**多澹泊物欲,喜爱与自然为伍;佛世时,因为印度天气炎热,弟子们日中一食,树下一宿,有的比丘在山间结集而居,便能安度终生。但中国有些地方天寒地冻,在大雪飘飘的天气里,哪里能到处去居住呢?因此就有了寺院的建设。

中国最早的寺院是东汉永平年间的鸿胪寺(白马寺),本来是官方接待贵宾的官署,但因为印度的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位僧人驻锡很久,后来国家的宾馆‘寺’,就成为中国僧侣居住修行的道场。

不但‘寺’,后来中国佛教在建筑又增加,如:‘院’、‘庵’、‘讲堂’等多种名称,都是佛教的居处。甚至佛教的寺院建筑的巍峨庄严,成为中华文化建筑的特色,影响皇宫的建设也参照了佛教宫殿的样式,乃至中国农村许多排列式的房屋,也是受佛教僧侣群居一地的影响。

后来,中国寺院有所谓‘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中国佛教就有了典章制度,历代的皇朝受佛教规范的影响,对于居住规章也有许多的改良。

这许多寺院,除了有集民间大众的力量兴建而成,也有由皇朝敕建;例如,金山江天禅寺、南京的栖霞古寺等,因为敕建的殊荣,成为国立的寺院,大多规模弘大,气势不凡。另外,在断崖山壁开凿而成的洞窟寺院,遍于中国西部、北部,为边陲地区的民众,带来心灵的慰藉,这也是中华文物的宝库。

总之,佛教发展至今,寺院建筑已产生多元风貌,为人间增加了许多彩色;凡此适应时代需求而作的改变,都可以看出人间佛教的弘传轨迹。

说到行,更是佛教重视的文化。因为早在佛世时代,如印度僧侣次第乞食,比丘们走路,眼看前方,心不外驰,双臂放平自然摆动,步伐稳重均匀,徐徐而行。

在中国,佛教讲‘三千威仪,八万细行’,就是注重行、住、坐、卧之间都要合乎威仪。所谓‘行如风、坐如钟、立如松、卧如弓’,来展现一位修道者由内而外相行仪上的庄严正派。

尤其,佛门特别注重排班的行仪,寺院僧团举凡早晚课诵、殿堂进出都要排班。除了重视走路威仪,也特别讲究要队形的整齐划一。经由这种排班训练,培养对空间、时间的敏锐度,不必争先恐后,这也是人间佛教必要的修行。

说来,现在更应该恢复这种排班的文化,特别是现在社会推挤、不排队、公共场合大声讲话,甚至喧哗呼叫等;如果能倡导这种中国佛教的轻声慢语,行走威仪,排班的次第,讲究生活教育,加上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温文儒雅,我们社会就会更详和有序。

中国佛教自禅宗一花开五叶,五家七宗之后,宗派多了,规矩也多了,钟板号令行仪也就更讲究,晨钟暮鼓,各家也都有一定规矩。比丘们出外参学,从这个寺院到那个寺院挂单,彼此寺院拜访问候,以及各个寺院的种种纪念日,诸山寺院也都依丛林规矩行仪,互相往来而不失礼。

生活即修行 佛门礼仪尽现

人间佛教对于生活即修行的重视,完全表现在五堂功课与三餐饮食,佛弟子们行仪如礼的节度中,也因此能获得信徒的恭敬尊重。所谓‘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这许多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渊源于佛陀的行仪教化所致。好比宋代大儒程颐在目睹定林寺众僧入堂,威仪济济的行世,发出‘三代礼仪,尽在斯矣’的赞言,则是佛门礼仪受到肯定的最好明证。可以说,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受佛教这许多影响。所以,中华文化、人间佛教都与佛陀遥相呼应。当今的教界,特别是佛教的僧侣,对于人间佛教这种致关重要的义理,不能不认识它。

所谓人间佛教,就是人所需要的,衣食住行都是人的生活所需,人间佛教要也顾念人的需要,有很多的规章、格式、规律,这些对于中华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已经水*交融不容分割。所以,我们更要重视中华文化人间佛教的发展,应该让它回归到佛陀的怀抱,这是当今佛**所应该努力从事的工作。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是否还有继承和发扬的意义和价值?为什么

不能说没有价值,有价值但是严重跟不上时代。
如果说我国的传统文化,世界上目前真正跟上时代,进入现代化的就是日本,日本文化源自于我国,而且经历了明治维新,与时俱进与现代化社会完全接轨,可以说其墙里开花墙外香。但是日本人的今天并不是国人真正向往的,因为很多在日资干的人都知道,那种长幼尊卑等级制度,真的很苛刻,甚至不近人情,叫人活的很累,而且压力很大。虽然报酬很高但是没有那个愿意遭那种罪,其实国人向往的是欧式**,和惬意的生活,因为欧洲人的创新能力和**活力,远远超过日本人文化所能发挥的力量,根本用不着像,日本人急功近利活的那么累。
而在我国传统文化,还没有发展到那么高就被打断了,首先蒙古灭亡南宋终其一朝也没有接受过汉文化,长达99年的摧残,使得明朝即便驱除蒙元依旧先天不全,加之朱元璋确立八股制度,更是使得传统文化出现严重**,继而满清入关又将中华传统文化大肆修改,加入了很多的*化思想建国后再次经历**的腥风血雨,已经丧失殆尽了!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

古代史:佛教传播——对中国思想界的一次改造。在东汉桓、灵二帝时,西域僧人安世高等来洛阳翻译佛经,从此佛教各派经典开始被陆续翻译介绍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