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英诗汉译的技巧有哪些文章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英语翻译请提供“诗体移植”的权威定义,包括什么是诗(诗体的名称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英语翻译请提供“诗体移植”的权威定义,包括什么是诗

英语翻译请提供“诗体移植”的权威定义
Please provide English translation "authoritative definition of poetic transplantation"

曹明伦的简介

1953年生,四川自贡人,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四川省翻译文学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英语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教于自贡师专、四川教育学院、美国斯普林阿伯学院(客座)及河北大学,讲授“英语精读”、“英语泛读”、“英汉翻译”、“中国文明与文化”等本科课程,以及“翻译中的语篇、语境和语域”、“翻译研究的基本学术理路”等研究生课程。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文学翻译、翻译学及比较文化研究。已翻译出版英美经典文学作品30余部(册),计800余万字,其中《爱伦·坡集》《弗罗斯特集》《威拉·凯瑟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全集》《培根随笔集》和《司各特诗选》等已成为我国英美文学和翻译研究经常引用的文本。其经典译著在港澳台亦有影响,**出版了他4种(6部)译著,并将其译诗编入国中国文教材,香港《文汇报》称曹译“《弗罗斯特集》的出版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值得写上一笔”。他在《外国文学研究》《国外文学》《名作欣赏》《中国翻译》《上海翻译》和《文学翻译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近百篇,其中不少文章被广泛转载引用。曹明伦教授近年专门从事翻译学与比较文化研究,连续在《中国翻译》和《上海翻译》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绘制了翻译理论定位图,辨析了Translation Studies在中国的名与实,提出了“文本目的乃译者之根本目的”的观点,指出了翻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和途径,发出了“翻译学应明确学科概念,划定学科范围,保持学科特点”的呼吁,倡导“最接近、最自然”二元简单翻译标准,赢得学界好评。

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翻译家有哪些

英语翻译请提供“诗体移植”的权威定义,包括什么是诗

季羡林、傅雷、杨绛、草婴、刘殿爵等

一、季羡林(1911-2009年):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季羡林精通12国语言。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他曾直接从梵文翻译了《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等印度古典名著。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

二、傅雷(1908-1966年):上海市南汇人。宇恕安,号恕庵。雷系我国现代杰出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他从1929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介绍工作,几十年来,一直奋发不辍,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使他的许多译作已近乎炉火纯青的境界,在国内外赢得崇高的声誉。他一生所译世界名著达30余部,其中巴尔扎克的名作占了14部。

由于他对巴尔扎克深有研究,曾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协会吸收为会员。其主要译作有:《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伏尔泰小说选》、《幸福之路》、《贝多芬传》等。

三、杨绛:英国文学专家,翻译家。江苏无锡人。原名季康。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系。1935年赴英国、法国留学。1938年回国。曾任苏州振华女中分校校长、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教授。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国翻译家协会第一届理事。

1986年获西班牙智慧国王阿方索十世勋章。著有剧本《风絮》、论文集《春泥集》、散文《干校六记》等,译有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小癞子》等。

四、草婴:原名盛峻峰。浙江镇海(今宁波)人。南通农学院肄业。曾任时代出版社编译。建国后,历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兼职教授。曾将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小说翻译成汉语,1987年获前苏联高尔基文学奖。是世界上第一个获奖者。

五、刘殿爵: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生于香港的他中英文修为皆高,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任教近30年,期间英译《道德经》《论语》《孟子》等经史典籍。但凡刘教授的英译著作,均被视为严谨学术的典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翻译家

杨牧的资料???

诗人杨牧2012年1月22日因病在成都去世,享年六十八岁。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什么意思

老教授说的是一首诗
诗的作者是Dylan Thomas(狄兰·托马斯)诗名是: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Old age should burn and rave at close of day; 白昼将尽,暮年仍应燃烧咆哮;
Rage, rage against the dying of the light. 怒斥吧,怒斥光的消逝。
Though wise men at their end know dark is right, 虽然在白昼尽头,智者自知该踏上夜途
。。。。。后面还有很多就不贴上来了

诗歌中的“良夜”(that good night)和“光的消逝”(the dying of the light)都比喻死亡。诗人用激烈的口吻劝解人们不要听从命运摆布,不要放弃活的希望,绝对不能“温和地就走进那个良夜”
ps:这是狄兰·托马斯写给他父亲的一首诗。当时,他的父亲生命垂危,已经放弃了活下去的期望,准备安安静静地离开这个世界。狄兰·托马斯和父亲的感情很深,他走上文学这条道路就和自己曾作为英国文学教师的父亲有直接关系。诗人希望自己的这首诗可以唤起父亲战胜死神的斗志,不放弃任何活下去的希望。

结合剧情而言

老教授是希望男主以及男主的女儿乃至其他人,不要放弃任何希望,不向现实屈服,要和命运抗争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