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我们如何修行成为佛陀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修了几年的佛法,结果却收效甚微,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修了几年的佛法,结果却收效甚微,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阿弥陀佛!
因地不真,果遭迂曲。
真正的学佛修行人,出发心是要认识宇宙生命的**,了脱生死,超越轮回。**时期古人福德深厚,社会风气淳朴。
像法时期,修行人以戒为师,依教奉行,严格自律,所以成就的人无数。
末法时期,世间道德沦丧,人心变坏,风气毁败。此时学佛人难有出离心去修行,而逆度者居多,因对三宝产生亲近之”情“,而学佛入门,甚至怀着某种目的目标去学佛。
人行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
人行恶,祸虽未近,福已远离。
从无始劫以来,并不是只是刚刚有这个”我“,而是生生世世在六道里轮回,流浪生死,诸世之中,结下的因果,欠下的债码,都要轮回递偿,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而且,我们现在学佛修行,因为自身福德浅薄,难遇名师大德,身边有没有善知识,所以找不到门路,不知从何出入手,也不知道学佛做什么,大多数出家师只是让你念佛号,戒杀放生,跑山拜庙,捐塔建寺,做一些布施福报。而于佛法问题,却都说不出什么。于实际问题又没有什么办法解决,只能讲认因果。
这种情况很多很普遍,可越是这样,越应该学明白弄清楚,深入经藏,悟佛知见,与佛相应,若知佛法真谛,应为一切众生。自度度人,为众生服务奉献,舍小我成大我,逆来顺受虽受不苦。得无生法忍。明确目标,榜样,参照地藏菩萨,观世音菩萨,从无始劫以来救度无量受苦难众生,而我们,做什么不是为了自己?利乐有情利乐过谁帮助过谁?
学佛修行,了业受报,只管付出,不求收获。悟佛知见,证佛知见,与佛相应,自然感降。
怎么样才可以成为佛,菩萨,罗汉呢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
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 !
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
(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
(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心)
(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
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
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
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
《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
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
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
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
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4.修行需要先消业障,在消业障方面《地藏菩萨本愿经》甚佳,读经、念:南无(音:那摩)地藏王菩萨 名号。
《地藏菩萨本愿经》:更能每日念菩萨名千遍,至于千日,是人当得菩萨遣所在土地鬼神,终身卫护,现世衣食丰益,无诸疾苦,乃至横事不入其门,何况及身。是人毕竟得菩萨摩顶授记
我想修行入佛道首先怎么做呢
以戒为师
学佛到底应该怎样学,这是我们最常听到的问题。很多的朋友学佛看着三藏经典,无从着手。面对着禅、净、唯识等等宗派,无所适从。佛法广博,如同浩瀚的海洋,我们怎样能够在这里找到一个正确的方向、快捷的道路,以便今生能够获得佛法的无穷利益呢?其实释迦牟尼佛早已为我们指出了其中的规则。三藏佛法并非无迹可循。该如何学习佛法的原则是很简单的。
学佛的朋友经常会问的问题就是我该学什么法门?我该念佛?还是该持咒?是该参禅?还是该修止观?很多人就徘徊在这样的犹豫中。更有许多争论。有人说要一门深入,有人说要多方参学。有人说要系统学习,有人说这太费事,念佛足以。在这些纷杂的言论中,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学,不知道该怎么修,有人甚至经过了长年累月的时间,依然是没有感应,没有受用,感觉不到学佛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我们没有按照世尊教导去学习。被上面所说的繁杂遮住了我们的眼睛,迷失了我们的道路。这些内容其实不过是细枝末节,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这些问题上困扰。因为这些都是修行的方法,不是修行的原则。就如同我们要达到一个目标,手中的地图是指引我们方向,这是原则、宗旨。那么我们是坐船,乘车,这是方法。如果我们太关注于方法的区别,却忽略了所要行进的方向,那么当然不会到达目的地。
原则其实是十分简单的 。《楞严经》 中说:【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戒定慧就是原则,就是我们学佛的方向。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就是我们学佛的宗旨。掌握自己的心不犯恶业,奉行善业,这是戒律,由戒律的成就会出生禅定,由禅定而产生智慧。
只要我们按照这个原则来修行,都会有成就,都会得到益处。你想求现生的福报,想往生净土,想获得禅定,想辩才无碍,没有问题,都可以获得。但是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原则修行,那么结果就十分有限,甚至会有副作用。
《佛遗教经》 中讲: 【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后世我们就把这句话概括为“以戒为师”。世尊说:在我离开以后,应该尊重戒律,如同黑夜遇到光明,如同贫穷的人得到宝藏。应该知道戒律是你们伟大的老师,就如同我住世教导一样。
世尊为什么这样教导我们?因为这是我们要犯的毛病!我们学佛都有各自的目的,福也好,慧也好,具体起来还有各种各样的愿望。但是这些目的怎样实现?靠什么实现?要靠戒。要 摄心为戒 。学佛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习这个。你用什么样的方式,那是个人的因缘,也绝对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念佛?持咒?念那本经典?这都是方法,而且也不能概括 摄心为戒 的含义,因为我们普通人,甚至出家人,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少有机会24小时去念佛、持咒。更不会每天都闭关打坐。这都是帮助的方法。摄心为戒是要我们把自己修正到一个正常的状态,把自己维护好,远离恶业痛苦。我们学佛的基础、基石就是这一条。没有这一条,用什么样的方法也不可能有所成就。哪怕是一点点人天的福报也难以获得。
学佛的朋友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学佛第一步不是去琢磨着怎样得定,怎样得神通感应。因为福报也好,智慧也罢无不是由戒产生的。经常见到有***一学佛就把目标定在“一心不乱”上、定在往生上、定在实现什么愿望上。但是什么是戒,不知道,什么是善恶业?不知道。什么话都敢说,什么样的事都敢做。这个样子学再长的时间也没有用。为什么?福报是从善业来的,不 修善哪里有福报,哪里能实现我们的愿望?一心不乱是定,定是怎么来的?是由戒生定。如果身口意的恶业不断,想得到一心,简直是缘木求鱼。
相反只要我们把 摄心为戒 这一步做好了,那么一切都好说。不需要特别的方法,自然得定。能够没有贪欲、嗔恚、嫉妒、邪见的人自然在定中,我们无论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能轻松得益,顺利成就。
就拿往生净土来说。大家都十分希望的 。《观无量寿经》 中讲的清楚。想自主往生,那么最低要中品才行。那么中品最低的条件是什么?戒律成就。没有这个条件,你念再多的佛也没有用,不会有十足的把握。一切都是未知数。其中的道理在哪里,我们在后面的十善业中会详细说明。
学佛是一件十分简单,十分幸福的事情。我们要把握住‘ 以戒为师’ 的原则,只要落实了,那么学佛就上路了。不是我念了多少佛,磕了多少个头,就说明我们有修行,说明是佛弟子了,不是的。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中讲: 【若不真实希求如是十善业道所证佛果。及不真实下至守护一善业道。乃至命终而自称言。我是真实行大乘者。我求无上正等**。当知如是补特伽罗。是极虚诈是大妄语。对十方界佛世尊前。诳惑世间无惭无愧。说空断见诱诳愚痴。身坏命终堕诸恶趣。】 大意是:如果没有真实修行诸恶莫作,诸善奉行,甚至不真实守护一善业道,临命终的时候而自称我是大乘行者,我求无上**,这样的人是极为虚诈,犯大妄语。对十方诸佛前没有惭愧,诳骗世间。说断见邪见。定堕恶趣。
这就是说我们 摄心为戒 是我们学佛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关系到我们能否有成就的根本问题,是判别我们是否是合格佛弟子的标准。
没有“ 以戒为师 ”,把目光放在学佛的细枝末节上,自然会引起混乱,不知所宗。甚至会导致上面所说的严重副作用。我们学佛怎样看自己有无进步?那就看看自己杀盗*是否避免了,恶语、妄语、绮语、两舌的话是否还挂在嘴边?自己的心里贪欲、嗔恚、骄慢、嫉妒、邪见是否还蠢蠢欲动?这些就是标准。这个标准每个人都能搞清楚。每个人都能知道。
学佛怎么学?就是要学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偷盗、不嗔恚、不骄慢嫉妒、不邪见。 这个标准不仅我们自己衡量,别人也会衡量我们,我们学佛与否,别人很容易就知道,他可能不知道这个标准,但是他知道你身上起什么变化。
如果有一个‘老师’告诉你,不必去学什么戒律,不必修什么善业就可以成佛,就可以如何如何,乃至身体力行去做恶,那么一定要分辨清楚。远离这样的人。远离这样的恶友。
没有 摄心为戒 我们不可能得定,不可能有智慧,有也是小聪明,而小聪明是最容易惹祸的 。《遗教经》 中谈到:【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就是说:我们的心十分可怕,甚至毒蛇猛兽、强匪冤家、水火之灾都不能比喻其可怕。如同有人手中拿着蜜罐玩弄,却没有看到路上有很深的坑一样;如同疯狂的大象失去了束缚,矫捷的猿猴进入了树林,辗转腾跃无法禁止。一定要及时控制我们的心,不要放逸,放纵自己的心会败坏人的善业。如果能够制心一处,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到了。
我们学佛的效果在哪里?其实就是在这里,能否制心一处,不丧善业。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我们不可能有什么正见,即便对佛法经典能够有所解悟,有所理解,也仅仅是表面的东西。放在现实生活中起不了作用,也感受不到学习佛法的真实益处。这就是我们现代人学佛,经典看了不少,师傅拜了不少,道理也知道了一大堆,时间匆匆数年、数十年之后却仍没有什么把握,心里没底的原因。学佛没有按照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的原则来。总是想速成,想走捷径。结果是捷径走多了,反而原地踏步。
释迦牟尼佛在经典中把这个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的原则称为 三无漏学 ,没有缺憾、**的、圆满的佛法。学佛无不是通过 戒定慧 这个阶梯而成就。我们这个时代更加应该踏踏实实按照这个原则来修学佛法,也唯有如此才会得到真实的佛法利益,获得安乐受用。
【转自地藏论坛】
怎样修行佛法
《佛教修行法》
1 持戒。以戒入定,以定生慧﹝慧可觉悟、觉悟即佛﹞。
2、佛教有五种修行法:即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佛乘。
一、――人乘道的修行法为,以三归(皈依身外三宝佛法僧;归依内三宝佛·觉——觉而不迷、理智处事,·法·正——正而不偏、正行求真,僧·净——净而不染、修心不邪);五戒为主(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不妄语、不饮酒)。可以不失人身,得到吉祥福乐康寿。
二、——天乘道的修行法为,即修十善道业的不杀生而慈悲护生;不偷盗而清廉;不邪*而贞洁自爱;不妄语而讲实话;不恶口而全讲良言;不绮语而满口善文;不贪心而热心布施;不瞋怒而祥和慈悲;不痴迷而无所执着;不邪见而正见断惑。再结合人乘道的三皈五戒,如此修行可生天界。
三、声闻乘、缘觉乘的修行法合称就是小乘佛法。——小乘佛法的修行入门为,先发愿出离心【感切欲界六道轮回之苦,发志求超脱出轮回之愿】。接着修禅定观识四谛【乃苦集二谛染缘因果及灭道二谛净缘因果】。进入道谛后用三法印灭却无明。然后在定中修观修慧【先修习五停心观、接着进入修四念住观、直至入正定观之七贤位的修行】。
苦谛——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炽盛;
集谛——由自心所起见惑贪爱瞋痴等相集而成的烦恼;
灭谛——息灭烦恼即入涅槃,不生不灭,寂静自在;
道谛——修三学、八正道而实现神通及解脱轮回业力的牵引。
四、——菩萨乘、佛乘的修行法合称就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的修行方法为,先发愿具足**心【愿普渡众生皆趋于最究竟圆满的大觉之域~~佛境】。接着修三学、三十七道品、四摄六度。信、受、行、证,直至修成佛果。
四摄——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慧度。
3、修行过程的五果位:佛法修证过程分十住、十行、十回向为资粮位;四加行为加行位;初地为见道位;二地至十地为修道位。十地之上立等觉、妙觉为佛位。
4、南传上座部另外有一个捷径:一心持念“南无阿弥陀佛”佛号,秉承阿弥陀佛的愿力,可以直接进入佛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法门】。
5、无上瑜伽部有即身成佛的密宗法门,属高深佛法。如**转世、尸解外游等等。
学佛法如何修行
在家人的修行方法
来源:给孤独园林
有很多人误会学佛就是要吃素,或者不可追逐财富名利,硬是把自己搞得僧不僧、俗不俗,整个人看起来怪异。其实,出家人的生活与在家人是截然不同的,比丘应守的戒律至少有270条之多,而在家人生活在五欲世界,有其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佛陀从不否定在家人所享受的快乐,只是告诉我们这些快乐本质上都无常变易不定,不值得迷恋。但他也很明白要在家人立即放弃这些享受是不可能的事,因此他教导我们应循正道追求(也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能不择手段,不可以伤害他人的方式满足私欲,因为我们对别人所造成的伤害,都已经为自己做好了准备,就算今生算不了帐,终有一天会连本带利的回到自己的身上。
佛陀最诃斥的就是不僧不俗的伪君子,换言之,在家人应有在家人的样子,享受财富、情爱、亲情、名声等快乐并不是罪恶,与修行也不冲突,只要建立在「将心比心」的前提上,一样可以迈向解脱大道,品尝清凉的法味。
选译自南传《巴利英译相应》
乔正一译于农历大年除夕夜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与许多**丘一起来到古印度拘萨罗国,并住在该国的一处村子。村内有一位信奉婆罗门教的在家人,名叫鞞纽多罗,他听说佛陀难得来到此地,已久仰佛陀的圣名,便慕名前往佛陀的住处,并且请教一些问题。
他见到了佛陀,恭敬的向佛陀顶礼后,便坐在一旁,他问道:「瞿昙啊!我是一名在家人,也是一名凡夫俗子,有七情六欲,我有妻妾,有儿女成群,我住在繁华热闹的都市里,身穿华服锦衣,享受美食。我希望能保有这一切,但也很希望够跟您学习修行,死后来世能够生天,我不知这样子会不会跟您的教义冲突?」
佛陀说:「居士啊,其实并不会冲突,在我的教法里是有方法,可以让您在享受世间快乐的同时也提升您的心灵。」
鞞纽多罗听到佛陀这麽说,感到很兴奋,他请求佛陀为他解说该怎麽做。
佛陀说:「居士啊,我现在就为您解说能帮助自己的修行方法,请您仔细的听好,并牢记在心。」
鞞纽多罗说:「谢谢您,我一定会专心听您讲解。」
佛陀说:「身为一名在家人,他应培育同理心,时时刻刻保持以下的思惟,便能兼顾世间快乐与修行,在家人应这麽思惟:『我清楚知道,如果有人想要杀害我,我一定不快乐,我会心生恐惧,我如果不喜欢如此,别人一定也是这样,所以我怎可以去杀害别人的生命。』
当他如此正确思惟后,便会至诚受持不杀生戒,心中也不乐于杀生。
同上开情形,『我若不喜别人偷盗我的财物,别人一定也不喜欢如此,我又 岂可去偷盗他人财物?所以我愿持不盗戒,不乐于偷盗。』
如同上开道理,『我既不喜欢别人**、*扰、侵犯、**我的妻女(或丈夫),别人一定也不喜欢受到如此对待,我今又岂可去**、*扰、侵犯、**别人的妻女(丈夫)?所以我愿受持不邪*戒。』
如上所述,『我不喜欢被别人所欺骗,别人一定也是如此。我又怎可欺骗他人?所以我愿受持不妄语戒。』
如上所说,『我不喜别他人挑播离间我与亲人及朋友的感情,别人一定也是跟我一样的想法。我今又岂可去挑拨离间离别人与其亲友的感情?所以我不能去做挑拨离间的事。』
如上所述,『我不喜欢别人对我粗言辱骂,别人一定也是这样。我 又怎可去辱骂别人?所以我不应对别人恶言相向。』
如上所述,『我不喜欢别人对我虚情假意或说些毫无意义的杂秽语,别人一定也是这样。我又怎 能对别人说绮语?所以我不该对别人说那些虚情假意的甜言蜜语或无益的杂秽语。』
以上就是七种帮助自己修行的正道,我们姑且称之为七圣戒。又如果这位在家人能对于佛陀、佛法、僧伽产生正确的认识及坚定的信仰,那麽这位在家人便已证得四不坏净,他已可确定他自己未来的命运,对自己这麽说:『今后的生死轮回我已不会再堕入地狱、畜生、饿鬼道中,一切的恶趣因缘都已消失灭尽,我已得须陀洹果(初果),不堕恶趣法,必定正向解脱,今后的轮回次数只剩七次天上或人间的生死,必可抵达究竟解脱烦恼的目的。』」
鞞纽多罗听完佛陀的解说,心生无比的喜悦,他对佛陀表示:「实在太难得了!世尊!从今起我愿归依佛陀、归依您的教法以及比丘众,终生做一名标准的在家佛弟子,直到我生命结束的那一刻为止。」
http://hi.baidu.com/%BC%D3%C4%DA%C9%B3/blog/item/8c46c4df71b62114632798aa.html
标准优婆塞(在家居士)
来源:给孤独园林
该具备什麽样的条件才算是一位标准的在家居士?佛陀在本经里明白地教示应具备信仰、持戒、布施、听闻**、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等条件,才称得上是标准的优婆塞。
在家人又该如何自利利他呢?请参考以下的**。
选译自北传《杂阿含经》第三十三卷第九百二十九篇
译于西元2005/8/21八关斋戒日
我是这样听说的:
有一次,佛陀住在古印度迦毘罗卫国尼拘律园林中。当时,释族在家居士摩诃男来拜访佛陀。
他对佛陀稽首顶礼后,退坐一旁,对佛说:「世尊,请问什麽是优婆塞【在家居士】?」
佛陀告诉摩诃男:「所谓优婆塞【在家居士】,就是在家人过著清白的生活,乃至尽一生的寿命,归依三宝,就是优婆塞。」
摩诃男问佛:「世尊,该具备哪些条件才称得上是一位标准的优婆塞?」
佛陀说:「如果优婆塞只有信仰却不持戒,就不是标准的在家居士,所以应当努力学习,具足净戒;若具足信与戒却不肯布施行善,仍然不是标准的在家居士。因为在家居士的条件不齐全,便应精勤学习,修习布施,令条件圆满。
然而信仰、持戒、布施的条件虽圆满,却不能常常前往参访沙门,听受**,也不算是标准的在家居士,所以应精勤修行,时常前往参访塔寺,拜见诸沙门,否则如果不能专心听受**,仍不能算是标准的在家人;
信仰、持戒、布施、闻法的修习条件虽已满足,但听闻**后不依法奉行,仍不是标准的在家人,所以应精勤学习,时时前往参访沙门,专心听法;
但是闻法后虽能受持修行,却不能观察诸法深义(法、义的精髓),仍不算是标准的在家人,所以应精勤修行。
如果虽具备信仰、持戒、布施、听闻**、闻法后能依法奉行、依法奉行后能观察甚深妙义等条件,但却不能随顺知法次法向(按部就班向解脱道迈进),仍不能是标准的在家人,既然条件仍不齐全,便应精勤学习;
最后,当信仰、持戒、布施、听闻**、受持观察、了达深义、随顺行法次法向等条件一应俱全,摩诃男,此时才算是具备了一位标准的在家人应有的条件。」
摩诃男继续问佛:「世尊,在什麽样的情况下是指优婆塞只能帮助自己,却不能帮助他人?」
佛陀说:「如果在家人自己归信三宝,却不能引导他人归信三宝;仅自持净戒,却不能令他人持戒具足;仅自行布施,不能影响他人一起布施;自己参访塔寺礼见诸沙门,不能劝他人一起参访塔寺礼见沙门;自己专心听法,不能劝人乐听**;自己闻法后能受持,却不能令他人受持**;自己能观察甚深妙义,却不能劝他人观察深义;自知深法后能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却不能劝人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摩诃男,以上八种情形,就是优婆塞只能自利,却不能利他。」
摩诃男又问佛:「世尊,优婆塞应成就几法自安安他?」
佛说:「优婆塞若能成就以下十六法,就是优婆塞能自安安他。是哪十六种呢?摩诃男,如果优婆塞具足正信,也能引导他人归信三宝;自持净戒,亦以净戒教授他人;自行布施,亦教人行施;自行前往塔寺见诸沙门,亦能教人前往礼见诸沙门;自己专心听法,亦教人听法;自己受持法义,亦教人受持法义;自己观察法义,亦教人观察法义;自知深义,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亦能教人解了深义,按部就班走向八正道。摩诃男,若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就是优婆塞能自利亦能利他。
摩诃男,若是优婆塞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大众眷属都会前来亲附,受他的影响,这名在家居士在婆罗门众、刹利众、长者众、沙门众、及其馀诸众中能发挥他深远的影响力,威德显曜。就如同太阳在一天当中的初、中及后时,都能光明显照。
就是这样,优婆塞若能成就十六法者,便能于初、中及后时,威德显照。就是这样,摩诃男,若优婆塞能成就以上十六法者,可说是世间难得。」
释族在家人摩诃男听佛说完后,心中欢喜,便从座位起身,礼佛后离去。
http://hi.baidu.com/%BC%D3%C4%DA%C9%B3/blog/item/d825adf0515704c47931aab1.html
普通人到外面修行是不是也能像释迦摩尼一样成佛?
以下为个人认识,仅供参考:
人都具有佛性,人通过**,是可以修成佛的。但不同的人,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悟性。佛法广大,修佛的方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法门都有自已的修法。
《西游记》中的这样一段话:“夫人身难得,中土难生,**难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寓意深刻啊!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觉者度人,古印度《吠陀本集》与佛教历史中都有这样的预言:转轮圣王是宇宙的万王之尊,他将在未来降世人间,救度众生。转轮圣王的特点是在家成佛,不脱离世俗**。
修**,才能得正果。
什么是宗教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华严五教章卷一有‘分教开宗’之说,即将宗教二字分开解释,一般以宗为主观的、个人的**信念;教则有客观教说之意。又一宗之教旨,亦称宗教。此外,或以宗为无言之教,以教为有言之宗;或以宗为宗门,教为教门。
扩展资料:宗教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多种功能:
(一)宗教之原始功能,在灭除苦恼不安,获得希望与安心,主要系感情方面之功用。
(二)在善恶意志方面,宗教力量有助于匡正世道人心,确立伦理道德,乃至于发动社会反省、调整**风潮等积极之价值。
(三)与‘科学’之关系,科学与宗教之间界限分明、不能互相取代,存在牢固的依存性。很多科学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从宗教中获得启迪,从而推动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宗教
罗汉能成为菩萨吗?
有的可以.有的不可以.
如果是”习种性”.需要证罗汉果后.再经过2万劫.才能成菩萨.
如果是”性种性”.不能成罗汉. 只能成菩萨.
如果既不是”习种性”.也不是”性种性”.就无法成菩萨.只能成罗汉.
如果是”无性有情”.那么无法成罗汉.也无法成菩萨.最高可以去天堂.
这种人.大部分是生生世世在外道.长期修行外道法.
因为这种人.喜欢诽谤三宝.所以经常去地狱.但他们又喜欢修行外道法.所以又会经常去天堂.他们一般长期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往来.
这种人.在网上很多.这是他们自身的”种性”所决定的.所以.佛弟子应该慈悲他们.
他们的阿赖耶识中.根本就没有得度的种子.佛经称为”断灭诸善根”.
佛陀在世是怎样修行的
你应该看过佛经吧,你就没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吗?佛经就是留给后人的修行教材,没有一点保留。佛往昔就这么修行成佛的,怎么回过头来还要问佛是怎样修行呢?如果不懂佛经,可以听经闻法。如果要修行佛法,可以到寺庙里请出家师教授你学佛,这都是很容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