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水文地质国家标准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水文地质现行规范有哪些?所有的,越详细越好啊!!急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水文地质现行规范有哪些?所有的,越详细越好啊!!急要~

DL/T 5034-2006 火力发电厂供水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范 电力行业标准
SL 373-2007 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水利行业标准(SL)
《铁路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CJJ 16-1988 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城镇建设工程行业标准
EJ/T 1194-2005 地浸砂岩型铀矿水文地质勘查规范
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50027-2001
GB 12719-1991|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其中GB标准更新了好几次。另外还有关于地质钻孔的规范:
DZ-T0047-1993_水文水井钻机技术条件
DZ/T0181—1997 水文测井工作规范

突然找到一个之前下载的表格,也给你吧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HG/T 20578-1995 真空预压法加固软土地基施工技术规程
HG/T 21587-1995 岩土工程勘察资料整理标准
CJJ 16-1988 城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CJJ16-88
CJJ 56-1994 市政工程勘察规范CJJ56-94
CJJ 57-1994 城市规划工程地质勘察规范CJJ57-94
CJJ 61-1994 城市**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94
CJJ/T 76-1998 城市**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
GB 50021-19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94
GB 50218-1994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
GB 50307-1999 **铁道、轻轨交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T 50266-1999 工程岩体试验方法标准
GBJ 27-198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J27-88
GBJ 112-1987 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
GBJ 123-1988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GBJ123-88
GBJ 145-1990 土的分类标准
JGJ 69-1990 PY型预钻式旁压试验规程JGJ69-90
JGJ 72-1990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90
JGJ 83-1991 软土地区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GJ83-91
JGJ 84-1992 建筑岩土工程勘察基本术语标准JGJ84-92
JGJ 87-1992 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JGJ87-92
JGJ 89-1992 原状土取样技术标准JGJ89-92
JGJ/T 8-1997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GB/T 18507-2001 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
GB/T 18508-2001 城镇土地估价规程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7-200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GB 50324-2001 冻土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SL 299-2004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测绘规程 SL 299-2004
SL 286-2003 **水超采区评价导则 SL 286-2003
SL 245-1999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观测规程 SL 245-1999
SD 128-1987 土工试验规程(第三册)
DL/T 5034-1994 火力发电厂供水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范
DL/T 5074-1997 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
DL/T 5096-1999 电力工程地质钻探技术规定
DL/T 5102-1999 土工离心模型试验规程
DL/T 5104-1999 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测绘技术规定
DL/T 5109-1999 水电水利工程施工地质规程
DL/T 5125-2001 水电水利岩土工程施工及岩体测试造孔规程
SL 326-2005 水利水电工程物探规程
DZ/T 0223-2002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
DZ/T 0227-2002 滑坡、崩塌监测测量规范
DGJ 08-37-2002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附图A、B、C、D)
CJJ 61-2003 城市**管线探测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
CECS 34-1991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遥感技术规程
CECS 99-1998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附条文说明)
DBJ 08-37-199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DBJ 08-72-1998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附条文说明)
DLJ 206-198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规程 (电法勘探部分、地震勘测部分、测井部分)
DZ 44-1986 城镇及工厂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DZ/T 0017-1991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JG/T 5061.7-1995 黄土取土器
JTJ 269-1996 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附条文说明)
JTJ/T 320-1996 疏浚岩土分类标准(附条文说明)
SDJ 24-1988 火力发电厂工程地质勘测技术规程
SL 237-20001-1999 土的工程分类(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2-1999 土样和试样制备(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3-1999 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4-1999 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5-1999 比重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6-1999 颗粒分析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7-1999 界限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8-1999 湿化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09-1999 毛管水上升高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0-1999 相对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1-1999 击实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2-1999 承载比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3-1999 回弹模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4-1999 渗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5-1999 固结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6-1999 黄土湿陷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7-1999 三轴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8-1999 一个试样多级加荷三轴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19-1999 孔隙水压力消散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0-1999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1-1999 直接剪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2-1999 排水反复直接剪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3-1999 无粘性土休止角试验
SL 237-20024-1999 自由膨胀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5-1999 膨胀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6-1999 收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7-1999 膨胀力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8-1999 静止侧压力系数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29-1999 弹性模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0-1999 土的变形参数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1-1999 单轴抗拉强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2-1999 振动三轴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3-1999 共振柱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4-1999 冻土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5-1999 冻土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6-1999 冻结温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7-1999 冻土导热系数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8-1999 未冻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39-1999 冻胀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0-1999 冻土融化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1-1999 原位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2-1999 原位渗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043-1999 原位直剪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4-1999 十字板剪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5-1999 标准贯入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6-1999 静力触探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7-1999 动力触探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8-1999 旁压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49-1999 载荷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0-1999 波速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1-1999 原位冻胀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2-1999 原位冻土融化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3-1999 粗颗粒土的试样制备(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4-1999 粗颗粒土相对密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5-1999 粗颗粒土击实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6-1999 粗颗粒土的渗透及渗透变形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7-1999 反滤料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8-1999 粗颗粒土固结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59-1999 粗颗粒土直接剪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0-1999 粗颗粒土三轴压缩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1-1999 化学分析试样风干含水率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2-1999 酸碱度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3-1999 易溶盐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4-1999 中溶盐石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5-1999 难溶盐碳酸钙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6-1999 有机质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7-1999 游离**铁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8-1999 阳离子交换量试验(附条文说明)
SL 237-20069-1999 土的矿物组成试验(附条文说明)
SLJ 7-1982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物探规程 (电法勘探部分、地震勘测部分、测井部分)
SYJ 58-1989 静力触探技术规定(含条文说明)
TB 10014-1998 铁路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TB 10017-1999 铁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
TB 10042-1995 铁路工程地质膨胀土勘测规则
TB 10055-1998 铁路工程地质黄土地区勘测规则
YBJ 31-1986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YBJ 42-1992 土工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TBJ 37-1993 静力触探技术规则
TD/T 1004-2003 农用地分等规程
YB/T 9009-1998 岩土工程勘察结果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
YB/T 9033-1998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和供水管井工程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附条文说明)
YS 5205-2000 岩土工程现场描述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06-2000 工程地质测绘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07-2000 天然建筑材料勘探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08-2000 钻探、井、槽探操作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13-2000 标准贯入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14-2000 注水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15-2000 抽水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16-2000 压水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18-2000 岩土静力载荷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19-2000 圆锥动力触探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20-2000 十字板剪切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21-2000 现场直剪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22-2000 动力机器基础地基动力特性测试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23-2000 静力触探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24-2000 旁压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SJ 225-1992 土工试验规程(附条文说明)
YB 9010-1998 岩土工程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附条文说明)
YS 5227-1995 湿陷性土起始压力测试规程(附条文说明)
JGJ/T 143-2004 多道瞬态面波勘察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
YS 5229-1996 岩土工程监测规范
YS 5230-1996 边坡工程勘察规范(附条文说明)
DL/T 5074-2006 火力发电厂岩土工程勘测技术规程
DL/T 5034-2006 电力工程水文地质勘测技术规程
SY/T 0049-2006 油田地面工程建设规划设计规范
HG/T 20691-2006 高压喷射注浆施工操作技术规程
HG/T 20693-2006 岩土体现场直剪试验规程设计规定
HG/T 20694-2006 振动沉管灌注低强度混凝土桩施工技术规程
CECS 55-1993 孔隙水压力测试规程
DBJ 08-1972-1998 岩土工程勘察文件编制深度规定(附条文说明)
DL/T 5385-2007 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施工监理规范
TD/T 1009-2007 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技术规范
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0221-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0222-200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JGJ 8-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附条文说明)

划分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的步骤

矿床水文地质类型的划分
矿床水文地质类型是指导矿床水文地质调查和研究,以便合理选择勘探方法、正确布署勘探工作、有效地防治与利用矿坑水的重要依据。地质矿产部1982年颁发的《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普查勘探规范》,根据矿床充水的主要含水层的类型,将固体矿床划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以孔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孔隙充水矿床。其矿床充水条件和矿坑涌水量的大小取决于充水岩层的颗粒成分、孔隙大小、胶结程度、埋藏条件及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程度
第二类:以裂隙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裂隙充水矿床,其矿床充水条件和矿坑涌水量的大小取决于充水岩层的裂隙发育程度,构造复杂程度以及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程度。
第三类:以岩溶含水层充水为主的矿床,简称岩溶充水矿床。其矿床充水条件和矿坑涌水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充水岩层的岩溶发育程度及分布和埋藏条件、矿区的构造复杂程度。
本类矿床又划分为三个亚类:
第一亚类:以溶蚀裂隙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第二亚类:以溶洞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第三亚类:以暗河为主的岩溶充水矿床。
各类充水矿床根据矿层与当地侵蚀基准面及**水位的关系,地表水体的影响程度,主要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的富水性补给条件,矿层直接顶底板隔水层的稳定性等影响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程度的因素,划分为三型:
第一型: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矿床
(1)主要矿**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地形条件有利于自然排水,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或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
(2)主要矿**于当地侵蚀面以下,附近无地表水位,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或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弱,补给条件差。
第二型:水文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床
(1)主要矿**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上,**水位以下,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富水性中等,区域补给条件好,但地形条件有利于自然排水。
(2)主要矿**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附近无地表水体或虽有地表水体但对矿床充水影响不大,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的富水性中等,构造破碎带不沟通地表水体及富水性强的含水层。
第三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矿床
(1)主要矿**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附近有地表水体并对矿床充水具有威胁,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和构造破碎带富水性强。
(2)主要矿**于当地侵蚀基准面以下,矿床充水主要含水层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或构造破碎带沟通区域富水性强的含水层。

什么叫水文条件?

水文特征是指水体径流量,含沙量,有无汛期(凌汛),有无结冰期,水能资源是否丰富
,补给类型(**水,雨水,冰川融水,冰雪融水等)等诸多因素。
水文条件是指已知水体的具体特征状况。比如含水量多少,汛期什么时候,水能资源多丰富等等

GB/T 14823.1-1993是否废止

水文地质现行规范有哪些?所有的,越详细越好啊!!急要~

  2012年12月31日国家质检总局 、国家标准委公告废止了电气安装用导管的标准GB/T 13381.1-92 和GB/T14823.1~14823.2-93、GB/T14823.4-93 ,标准废止的日期为2012年12月31日。
2013年1月22日,全国电器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文件《关于电气安装用导管适用标准的技术解释》:电气安装用导管产品适用GB/T 20041《电气安装用导管系统》系列标准。

**水资源概念及分类

一、**水资源概念

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存在于地壳**裂缝或土壤孔隙中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为**水。大气降水是**水的主要来源。

**水资源是指有使用价值的各种**水量的总称,它属于地球水资源的一部分,具有流动性和可恢复性。**水是否具有使用价值需从水质和水量两方面判断,故**水资源评价应分别进行水质和水量的评价,由于**水量的计算和确定比评价水质复杂,故一般进行**水资源评价时,在水质符合要求的前提下,着重对水量进行评价。

二、**水资源的分类

**水资源分类能客观地反映**水资源形成的基本规律及它的经济意义,便于我们在实践中对它进行研究和定量评价。正确地进行**水资源分类,是**水资源评价的重要理论基础。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水资源的分类进行了研究,至今仍不断提出新的分类方案。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分类方法。

(一)国外**水资源分类

1.普洛特尼柯夫分类法

由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提出,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我国曾广泛采用。这种分类方法以自然界**水存在的空间和时间形式,把**水资源分为天然储量和开采储量,其中天然储量又分为静储量、动储量、调节储量。

(1)动储量:指单位时间流经含水层横断面的**水体积,即**水的天然流量;

(2)静储量:指**水位年变动带以下含水层中储存的重力水体积;

(3)调节储量:指**水位年变动带(多年最高与最低水位之间)内的重力水体积;

(4)开采储量:指经济技术合理的取水工程从含水层中取出的水量,并在预定的开采期内,不致发生水量减少、水质恶化等**现象。

普氏分类法只反映了**水资源在天然条件下的各种数量组成,没有明确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数量之间的转化关系。尤其是没有明确地指出在开采条件下,结合开采方案,开采量的组成成分是什么,以及天然储量成分对开采资源起什么样的作用。因此,过去按上述分类法评价**水资源时,往往只能按照天然条件计算出各种储量,但提不出可靠的开采资源数量,相应也就难以解决开采资源的正确评价问题。

2.法国的**水储量和资源分类法

法国常称的**水储量是指储存于含水层空隙中的重力水体,是一个单纯的物理量。而**水资源是指从含水层中能提取出来的水量,它不仅与储量有关,而且又受一定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所以资源又含有经济的概念。研究储量的目的是为合理地确定资源,由此**水储量又可分为地质储量、天然储量、调节储量和开采储量四类。**水资源分为理论潜在资源、实际潜在资源和可采资源三种。

3.美国、日本等国的**水储量和资源分类法

**水水质及水量随开采区经济发展需要、取水设备的能力、水质及水量允许的变化范围及法律等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不是一个常量。

(1)持续开采量:指能从含水层中连续地抽水,不致于引起**后果的**水量,也称为安全开采量。

(2)疏干性开采量:在天然补给量较少,而固定储存量较多的地区,在符合经济效益的前提下,有计划的过量开采量。其开采结果是开采区的**水位(头)逐年稳定下降。

(3)最大常年开采量:指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措施和水源(包括引进水及处理后的废水等)来补给含水层所获得的常年使用的最大水量。

(二)国内**水资源分类

我国曾广泛采用的前苏联普洛特尼柯夫分类法,仅反映了**水量在天然状态下的客观规律,存在一些缺点。随着**水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水资源的认识不断深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了不同的**水资源分类方案。

1.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分类法

1983年由地质出版社出版的《供水水文地质手册》将**水资源划分为补给量、储存量和消耗量,其中消耗量包括天然消耗量和允许开采量两部分。

目前,我国广泛采用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分类方案,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国标(GB50027—2001)执行该方案。既不用储量也不用资源(资源包括质和量两方面,单纯指水量时用资源描述不合适),直接叫做**水的各种量。

(1)补给量:指天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含水层的水量。补给量根据其形成阶段的不同,又可分为天然补给量、人工补给量和开采补给增量。

①天然补给量:是指在天然条件下进入含水层的水量。一般包括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入渗补给量、越流补给量和侧向径流补给量等。

②人工补给量:是指采用人工回灌、引渗等方式进入含水层的水量。

③开采补给增量:又称激发补给量,是指在开采条件下,除天然补给量外,由于**水开采条件和循环条件的改变所增加的补给量。它包括开采袭夺河水水量的补给、夺取泉水排泄量的补给、增大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增大的相邻含水层的越流补给量、增加的侧向径流补给量、增加的人工补给量等。

补给量的计算是**水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从理论上讲,上述三类补给量应分别计算。但实际上,由于许多地区的**水都已不同程度的开采,很少有天然状态存在。因此,计算补给量时,首先是计算现状条件下的**水补给量,然后再计算扩大开采后可能增加的补给量。开采补给量的大小,除了与含水层的导水能力、**水流域的大小、边界性质和水源有关外,还与具体的**水开采方案(取水建筑物的形式、布置方式等)及开采强度有关。当开采方案合理,开采强度较大时,可以夺取大量补给量。如在傍河地段取水,沿河岸布置井群,开采时可以获得大量的地表水补给,补给增量可远远大于原来的天然补给量,成为可采量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开采时的补给增量并不是无限制的,必须从全区水资源循环转化和合理开发利用的观点出发,制定合理的开采方案,以便获得合理的开采补给增量,否则,将会造成顾此失彼、掠夺开发的**后果。我国有些地区河流基流量大幅度减少,甚至干涸,使已建水利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甚至产生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究其原因,往往和**水的不合理开采有关。

人工补给量的确定,首先必须研究各种补给源的水在含水层中的运移规律,再确定人工补给水量与含水层实际获得的补给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便确定所需的人工补给水量。

(2)储存量:指**水补给与排泄的循环过程中,某一时间段内在含水介质中聚积并储存的重力水体积。按其埋藏条件可分为容积储存量和弹性储存量。容积储存量是指含水层空隙中所容纳的重力水体积,亦即含水层疏干时能得到的重力水体积。潜水含水层的储存量主要是容积储存量。而弹性储存量是指将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降至隔水底板时,由于含水层的弹性压缩和水的弹性膨胀所释放出的水量。

由于**水位受补给条件和排泄条件的制约,所以**水储存量与其补给量和消耗量是密切相关的。若**水的补给量大于消耗量,则多余的水量便在含水层中蓄存起来。相反,补给量小于消耗量,则动用储存量来满足**水的消耗。所以,**水资源的调蓄性是通过储存量来体现的。

(3)允许开采量消耗量:指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建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水水质、水量的变化保持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地的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工程地质现象的前提下,单位时间从水文地质单元(或取水地段)中能够取出的水量,也称为可开采量。

允许开采量与开采量的概念是不同的。允许开采量指在一定范围平衡单元内含水层中,单位时间内以最优取水方案可以取出的最大水量,而且这个允许开采量在技术经济上既要合理又要可行,同时也不会引起其他的一些**后果。而开采量是指目前实际正在开采的水量或预计开采的水量,它仅代表取水工程的产水能力。开采量应小于允许开采量,否则会引起一些**后果。

允许开采量的确定是**水资源评价的核心问题。一般来说,允许开采量的大小是由**水的补给量和储存量大小决定的,同时还要受到技术经济条件的限制。由于**水的排泄量或多或少总是存在的,所以,允许开采量要比补给量小。如果开采后产生较大的开采补给量时,允许开采量有可能大于天然补给量。

上述**水资源分类方案以水均衡为基础,并由此按天然状态和开采状态,提示了**水资源的三项因素,尤其是突出了**水补给量的计算,同时还注意到了开采前后补给量和排泄量的变化,从而使**水资源评价成果更加接近于实际。但是该分类方法也有不足之处,主要是对开采量的定义比较概念化,影响允许开采量的众多因素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同时考虑,因此,有必要针对不同情况对开采量再作进一步的研究。

2.陈梦熊、曹万隶等学者提出的分类法

(1)陈梦熊、方鸿慈等提出的分类法。陈梦熊、方鸿慈等提出,把**水资源划分为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

①天然资源:指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区域的总体或整个含水层组)内,**水在天然条件下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大气降水或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化学特征、可以利用并按水文周期规律变化的多年平均补给量。一般可用区域内各项补给量的总和或各项排泄量的总和来表征。

②开采资源:指在经济合理的开采条件下,并在开采过程中不发生水质恶化或其他的**地质现象,对生态平衡不致造成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有保证的可供开采的**水资源。

该提法中,开采资源与允许开采量含义相近。天然资源的丰富程度主要取决于补给量;而开采资源的多少取决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其大小与技术经济条件、开采条件有关。该分类方法突出了在一个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内,一年或多年的天然平均补给量和平均排泄量是平衡的,同时明确了天然资源和开采资源的组成,有助于生产实践和应用。

(2)曹万隶提出的**水资源分类法。该分类把**水资源划分为补给资源、储存资源两类。

①补给资源:是指降雨入渗补给量、灌溉入渗补给量、河渠渗漏补给量、侧向补给量、人工补给量及越流补给量与弹性释水量。这些量不仅随时间而变,而且也与开采条件有关,是计算总补给资源时必然考虑时间、开采水平及开采条件。

②储存资源:指在多年中不能动用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该水体若被动用(开采),则被开采部分的**水量,在天然条件下无法使其恢复。一般情况下**水储存资源不宜动用,应使其相对稳定。但在不同区域或不同水文地质条件的地区,**水的储存资源也是不同的。该量相当于**水库的“死库容”。

该分类方法中的关键问题是如何从**水开发利用的角度,研究**水的补给资源、可能最大补给量及**水可开采量。

3.其他分类方法

(1)根据埋藏条件和水理性质的分类。根据埋藏条件和水理性质,可把**水分为包气带水、潜水和承压水。

①包气带水:指潜水面以上包气带中的水,这里有吸着水、薄膜水、毛管水、气态水和暂时存在的重力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之上季节性地存在的水称上层滞水。

②潜水:是指存在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上面、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它主要由降水和地表水入渗补给。

③承压水:是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它承受压力,当上覆的隔水层被凿穿时,水能从钻孔上升或喷出,形成自流水。

另外,按埋藏深度的不同,**水又被分为浅层水和深层水。浅层水一般指潜水或微承压水,深层水为承压水。

(2)根据含水介质空隙性质的分类。按含水介质空隙的性质,将**水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和岩溶水。

孔隙水是存在于岩土孔隙中的**水,如松散的砂层、砾石层和砂岩层中的**水;裂隙水是存在于坚硬**和某些碎屑岩层裂隙中的**水;岩溶水又称喀斯特水,指存在于可溶**(如石灰岩、白云岩等)的溶蚀、洞隙中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