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成为故宫博物院员工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学历要求是什么?(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是什么级别待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学历要求是什么?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学历要求是: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经历。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包括: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岗位、古代书画鉴藏史研究岗位、故宫学研究岗位、器物类研究岗位和建筑研究与保护岗位,具体岗位要求如下:

(一)甲骨文整理与研究岗位: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的学历要求是什么?

1、岗位职责及要求:主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要项目的整理与研究工作。应聘者需具有扎实的先秦史及甲骨文基础,具备较高的学术素养,具备摹写经验和拼缀复原能力。能够**承担制作模本、校核释文、缀合甲骨工作,熟稔甲骨形态,对缀合甲骨有一定深度的研究。

2、专业要求:古文字学(历史学和甲骨文方向)。

3、基本条件: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经历,且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甲骨文方向),年龄不超过35周岁;有古文字学专业背景、博物馆工作经历者优先。

(二)古代书画鉴藏史研究岗位:

1、岗位职责及要求:主要参与《古代书画鉴藏史》课题的研究工作,承担宋元书画的研究和相关子课题的撰写,并进行古代书画鉴藏史的其他相关科研工作。应聘者需具备扎实的文史功底及良好的古文素养。发表过宋元书画鉴藏史相关文章,对鉴藏史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

2、专业要求:艺术史、古代文学及古书画鉴藏史。

3、基本条件:具有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经历,且研究方向为宋元书画鉴藏史,年龄不超过35周岁;有古代文学专业背景、博物馆工作经历者优先。

(三)故宫学研究岗位:

1、岗位职责及要求:主要从事故宫学方向深入化研究,应聘者需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

2、专业要求:明清宫廷历史及文化遗产保护。

3、基本条件:博士研究生毕业。具有故宫学研究科研工作经历者优先。

(四)器物类研究岗位:

1、岗位职责及要求:主要从事器物类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应聘者需具备历史、考古和博物馆跨学科研究基础,又有博物馆策展经验。

2、专业要求:考古类、器物类、艺术类。

3、基本条件:博士研究生毕业。具有较好的英语、法语等外语水平及博物馆工作经历者优先。

(五)建筑研究与保护岗位

1、岗位职责及要求:主要从事故宫古建筑研究以及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聘者需热爱故宫事业,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专业素养。对元明清建筑的形态变迁与保护有着较深的研究和理解。

2、专业要求:建筑学

3、基本条件:博士研究生毕业。相关工作经历者优先。

参考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故宫博物院2018年度公开招聘公告

参考资料来源: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2018年度公开招聘公告

故宫"看门人"为啥给15个年轻人解决北京户口?

原因:

近年故宫博物院为了使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得以传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5名年轻人,按照“三年零一节”的学徒方式,制订较为详细的从“应知应会”到实际操作等培养计划,以口传、心授、手教的形式随同师傅到施工现场边干边学。

通过近四年师徒的共同艰苦努力,这批年轻人已经分别掌握了官式古建筑营造中多项操作技艺。但是目前进入事业编制的人员需具有北京市城镇户口,受户籍制度等政策限制,他们很难获得事业单位编制而成为故宫博物院正式员工,因此面临人才流失的状况。

现有古建筑修缮工人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1/10,修缮队伍技术水平普遍下滑,由于修缮队伍缺乏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施工操作中表现出种种不规范。不但与故宫官式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应有质量相差甚远,而且使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难以为继。

详细介绍:

故宫古建筑修缮面临着人力物力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市场上传统古建材料的品质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修缮技艺传承方面存在危机,身怀绝技的古建工匠越来越难寻觅,这似乎意味着故宫在古建筑保护与传承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单霁翔:故宫古建筑在建造、维修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具有严格形制的宫殿建筑施工技艺,被称为“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故宫博物院拥有专业的修缮队伍。这支队伍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陆续进行过600多项古建筑修缮工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档案资料。

但是,2010年,故宫古建筑修缮队伍解体,因为古建筑修缮工程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体系中被视为一般性的土木工程,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确定施工单位,造成一系列保护和传承方面的问题。如此下去,“故宫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将面临“人去艺亡”的严峻局面。

单霁翔:故宫博物院现有木、瓦、油、画、石等各项作业的专业**大都具有30年以上的从业经历,具有丰富的专业技能和实操经验,绝大多数已经接近或达到退休年龄,仅2016年,修缮技艺部退休的古建**就有7人。按照有关人事制度规定,他们属于工人身份,不能够返聘工作岗位。

近年故宫博物院为了使官式古建筑营造技艺得以传承,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5名年轻人,按照“三年零一节”的学徒方式,制订较为详细的从“应知应会”到实际操作等培养计划,以口传、心授、手教的形式随同师傅到施工现场边干边学。

通过近四年师徒的共同艰苦努力,这批年轻人已经分别掌握了官式古建筑营造中多项操作技艺。但是目前进入事业编制的人员需具有北京市城镇户口,受户籍制度等政策限制,他们很难获得事业单位编制而成为故宫博物院正式员工,因此面临人才流失的状况。

现有古建筑修缮工人中,受过专业技术培训的不足1/10,修缮队伍技术水平普遍下滑,由于修缮队伍缺乏专业知识与基本技能,在施工操作中表现出种种不规范。不但与故宫官式古建筑修缮工程的应有质量相差甚远,而且使传统营造技艺传承难以为继。

政知局:今年新实行的制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单霁翔:故宫的这些官式古建营造技艺老工匠们默默无闻,应该明确师承制的这种体制,给他们一定待遇,走出故宫自己的一条路来,要让这些老师傅承担起故宫修缮工程把关指导的角色,才能使我们的修缮确保质量。

好消息是,故宫面临的“制度困境”经过政协提案与多方呼吁,这一情况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目前,以上状况都获得不同程度的解决。在多方协调下,7位师傅目前已经全部返聘。故宫建立特殊人才选聘制度,对于经过系统培养的保护传承人员,经过严格考核后,可以不受户籍制度限制,作为专业亟需人才加以安排使用。

政知局:这些传承人员的身份是什么?不受户籍制度限制是否意味着他们会有北京户口?

单霁翔:这些传承人员的身份是工人,只要他们经过考核留在故宫,我们就给他们解决北京户口问题。

单霁翔:我们的办法是老员工现在大量退休,过去一些老员工的重复性工作,比如售票、验票、安检、食堂……这些有500多人。现在,我们把这500多个岗位社会化了。通过招投标,由社会公司来做,由此腾出500多个名额用在我们最需要的技术岗位和专业部门。

一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片子使大量的学子希望能到故宫来参与到修复工作中。我们最多一年应聘故宫的有18000人。因此我们抬高了门槛——一流高等院校硕士以上的毕业生。这样的我们的录取可能性会比较大。

他们报名以后,我们会进行系统的培训,因为他们离故宫学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来看,进入故宫的百里挑一的年轻人非常珍惜这个岗位。工作比较稳定,虽然我们工资不高,但他们接触的都是国宝级的文物,他们有一种自豪感。

在故宫工作是什么体验?

在故宫工作是非常好的一件事情,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留在故宫工作的,故宫作为一个非常神圣的地方,空气当中都弥漫着一种温暖的气息,所以在这里工作过每一天都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开心和激动,也很希望能够一直留在这里工作。

故宫博物院什么级别

故宫博物院级别是国家一级博物馆。

北京故宫博物院建立于1925年10月10日,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是在明朝、清朝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其文物收藏主要来源于清代宫中旧藏,是第一批全国爱国**教育示范基地。

北京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即紫禁城内。北京故宫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单位,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资料:

1925年10月10日,北京城发生了一件令世界瞩目的事情:紫禁城的神武门城楼上挂出一块青石匾额,上面是时任故宫博物院临时理事会理事长李煜瀛先生手书的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这一天,故宫博物院正式开放。此事被时人赞誉为“辛亥**未竟之事业”。

几百年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地,第一次向大众开放。从此,明清皇宫内廷禁地的原状,集中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精华的宫殿建筑群,庋藏深宫、曾仅为一人所独享的大量艺术瑰宝及文物,以完全不同的面貌一一展现在广大民众面前。封建王朝独据紫禁城、老百姓不得靠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翻阅故宫博物院90年来的记载,有一个词深深印在了记者脑中——典守。典守,就是“主管、保管”。可是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对故宫人来说,却是一份重如泰山的职责,是一份需要用毕生精力甚至生命来恪守的职责。

故宫博物院与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始终休戚与共。抗战期间,为确保文物的安全,从1933年2月开始,故宫人守护着1万余箱国宝先后南迁华东、避地西南,行程数万公里,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建立了南京分院等机构,其间做了多次国内外文物展览。

谱写文化抗战壮歌的他们说:“只有被侵占的国土,没有被侵占的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故宫博物院发展九十年:典守历史 开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