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混凝土控制标准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对混凝土性能要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对混凝土性能要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和方法)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对混凝土性能要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混凝土的性能主要有以下几项:
和易性 混凝土拌合物最重要的性能。它综合表示拌合物的稠度、流动性、可塑性、抗分层离析泌水的性能及易抹面性等。测定和表示拌合物和易性的方法和指标很多,中国主要采用截锥坍落筒测定的 混凝土现场坍落度(毫米)及用维勃仪测定的维勃时间(秒),作为稠度的主要指标。
强度 混凝土硬化后的最重要的力学性能,是指混凝土抵抗压、拉、弯、剪等应力的能力。水灰比、水泥品种和用量、集料的品种和用量以及搅拌、成型、养护,都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按标准抗压强度(以边长为150mm的立方体为标准试件,在标准养护条件下养护28天,按照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具有95%保证率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划分的强度等级,称为标号,分为C10、C15、C20、C25等。 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仅为其抗压强度的1/13~1/8。 提高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的比值是混凝土改性的重要方面。
变形 混凝土在荷载或温湿度作用下会产生变形,主要包括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收缩和温度变形等。混凝土在短期荷载作用下的弹性变形主要用弹性模量表示。在长期荷载作用下,应力不变,应变持续增加的现象为徐变,应变不变,应力持续减少的现象为松弛。由于水泥水化、水泥石的碳化和失水等原因产生的体积变形,称为收缩。 混凝土的变形分为两类,一类是在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变形,如单调短期加载的变形、荷载长期作用下的变形以及多次重复加载的变形;另一类与受力无关,称为体积变形,如混凝土收缩以及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
耐候性 在一般情况下,混凝土具有良好的耐候性。但在寒冷地区,特别是在水位变化的工程部位以及在饱水状态下受到频繁的冻融交替作用时,混凝土易于损坏。为此对混凝土要有一定的抗冻性要求。用于不透水的工程时,要求混凝土具有良好的抗渗性和耐蚀性。抗渗性 、抗冻性 、抗侵蚀性 为混凝土耐久性。

关于混凝土的标准和规范有哪些?

  混凝土工程应执行的规范、标准有哪些。
  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2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0
  3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1
  4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 50082
  5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T 50107
  6 《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
  7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 50164
  8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
  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
  10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
  11 《预防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技术规范》GB/T 50733
  12 《通用硅酸盐水泥》GB 175
  13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 1596
  14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 6566
  15 《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
  16 《混凝土搅拌站(楼)》GB 10171
  17 《预拌混凝土》GB/T 14902
  18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粒化高炉矿渣粉》GB/T 18046
  19 《高强高性能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GB/T 18736
  20 《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钢渣粉》GB/T 20491
  21 《混凝土膨胀剂》GB 23439
  22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 10
  23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JGJ 52
  24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JGJ 55
  25 《混凝土用水标准》JGJ 63
  26 《清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 169
  27 《补偿收缩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178
  28 《海砂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JGJ 206
  29 《混凝土耐久性检验评定标准》JGJ/T 193
  30 《纤维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JGJ/T 221
  31 《混凝土用粒化电炉磷渣粉》JG/T 317
  32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JG/T 5094
  33 《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 270
  34 《公路工程混凝土养护剂》JT/T 522
  35 《混凝土防冻剂》JC 475

求商品混凝土的质量控制规范

商品混凝土企业检测标准、规范、规程和试验方法目录
序号
类别
标准名称和标准号
备注
1












预拌混凝土 GB/T14902-2003

2

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规程 JGJ55-2000

3

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0-2002

4

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标准GB/T50081-2002

5

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GBJ82-85

6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92

7

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 GBJ107-1987

8

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JGJ/T10-1995

9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GB50204-2002

10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

11

早期推定混凝土强度试验方法JGJ15-1983

12

**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02

13

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02

14

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9-2002

15







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T175-1999

16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及粉煤灰硅酸盐水泥GB1344-1999

17

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GB/T17671-1999

18

泥胶砂流动度测定方法GBT/T2419-2005

19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GB/T1345-2005

20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

21

水泥的取样方法GB12573-1990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最新规范是多少

这些版本是:GB 50164-2011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商品混凝土国家执行标准

对混凝土性能要求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法律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预拌混凝土(GB/T 14902-2012)》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代替GB/T14902—2003《预拌混凝土》,本标准由全国混凝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58)归口。

法律依据:《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2013)》

3.1.8混凝土或细石混凝土地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混凝土地面采用的石子粗骨料,其最大颗粒粒径不应大于面层厚度的2/3,细石混凝土面层采用的石子粒径不应大于15mm;

2混凝土面层或细石混凝士面层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20;耐磨混凝土面层或耐磨细石混凝土面层的强度等级不应小于C30;底层地面的混凝土垫层兼面层的强度等级应小于C20,其厚度不应小于80mm;细石混凝土面层厚度不应小于40mm;

3垫层及面层,宜分仓浇筑或留缝;

4当地面上静荷载或活荷载较大时,宜在混凝土垫层中按荷载计算配置钢筋或垫层中加入钢纤维,钢纤维的抗拉强度不应小于1000MPa,钢纤维混凝土的弯曲韧度比不应小于0.5。当垫层中仅为构造配筋时,可配置直径为8mm~14mm,间距为150mm~200mm的钢筋网;

5水泥类整体面层需严格控制裂缝时,应在混凝土面层顶面下20mm处配置钢筋直径为4mm~8mm、间距为100mm~200mm的双向钢筋网;或面层中加入钢纤维,其弯曲韧度比不应小于0.4,体积率不应小于0.15%。

3.1.9水泥砂浆地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泥砂浆的体积比应为1:2,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5,面层厚度不应小于20mm;

2水泥应采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应小于42.5级;不同品种、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不得混用,砂应采用中粗砂。当采用石屑时,其粒径宜为3mm~5mm,且含泥量不应大于3%。

3.1.10水磨石地面,应符合下列要求:

1水磨石面层应采用水泥与石粒的拌和料铺设,面层的厚度宜为12mm~18mm,结合层的水泥砂浆体积比宜为1:3,强度等级不应小于M10;

2水磨石面层的石粒,应采用坚硬可磨白云石、大理石等**加工而成,石子应洁净无杂质,其粒径宜为6mm~15mm;

3水磨石面层分格尺寸不宜大于1m×1m,分格条宜采用铜条、铝合金条等平直、坚挺材料。当金属嵌条对某些生产工艺有害时,可采用玻璃条分格;

4白色或浅色的水磨石面层,应采用白水泥;深色的水磨石面层,宜采用强度等级不小于42.5级的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同颜色的面层应使用同一批号水泥。

5彩色水磨石面层使用的颜料,应采用耐光、耐碱的无机矿物质颜料,宜同厂同批。其掺入量宜为水泥重量的3%~6%或由试验确定。

混凝土施工质量要求规范有哪些

1.在浇筑工序中,应控制混凝土的均匀性和密实性。混凝土拌合物运至浇筑地点后,应立即浇筑入模。在浇筑过程中,如发现混凝土拌合物的均匀性和稠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应及时处理。
2.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防止混凝土的分层离析。混凝土由料斗、漏斗内卸出进行浇筑时,其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宜超过2m,在竖向结构中浇筑混凝土的高度不得超过3m,否则应采用串筒、斜槽、溜管等下料。
3.浇筑竖向结构混凝土前,底部应先填以50~100mm厚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4.浇筑混凝土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钢筋、预埋件和预留孔洞的情况,当发现有变形、移位时,应立即停止浇筑,并应在已浇筑的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好。
5.混凝土在浇筑及静置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防止产生裂缝。混凝土因沉降及干缩产生的非结构性的表面裂缝,应在混凝土终凝前予以修整。在浇筑与柱和墙连成整体的梁和板时,应在柱和墙浇筑完毕后停歇1~1.5h,使混凝土获得初步沉实后,再继续浇筑,以防止接缝处出现裂缝。
6.梁和板应同时浇筑混凝土。较大尺寸的梁(梁的高度大于1m)、拱和类似的结构,可单独浇筑。但施工缝的设置应符合有关规定。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 GB5016421992)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3年5月1日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2〕667号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委(建设厅)、有关计委,各计划单列市建委: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的《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3年5月1日起施行。 本标准由建设部负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解释。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1992年9月29日 编制说明 本标准是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 在编制过程中,对全国混凝土的质量状况和有关质量控制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吸取了行之有效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科研成果,并借鉴了国外的有关标准。在先后完成本标准的初稿、征求意见稿及征求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后,完成送审稿,经审查会审定稿。 本标准共分为四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混凝土的质量要求、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等。 本标准为首次编制,在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注意积累资料,总结经验,随时将发现的问题和意见寄交给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100013),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建设部 1992年9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混凝土的质量要求 第一节混凝土拌合物 (Ⅰ)稠度 (Ⅱ)含气量 (Ⅲ)水灰比和水泥含量 (Ⅳ)均匀性 第二节混凝土强度 第三节混凝土耐久性 第三章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 第一节组成材料的质量控制 (Ⅰ)水泥 (Ⅱ)骨料 (Ⅲ)水 (Ⅳ)掺合料 (Ⅴ)外加剂 第二节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与控制 第四章混凝土质量的生产控制 第一节计量 第二节搅拌 第三节运输 第四节浇筑前的检查 第五节浇筑 第六节养护 附录 附加说明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加强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促进技术进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制订本标准。 第1.0.2条本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普通混凝土质量控制。 第1.0.3条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应包括初步控制、生产控制和合格控制。实施混凝土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通过对原材料的质量检验与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的确定与控制、混凝土生产和施工过程各工序的质量检验与控制、以及合格性检验控制,使混凝土质量符合规定要求。 二、在生产和施工过程中进行质量检测,计算统计参数,应用各种质量管理图表,掌握动态信息,控制整个生产和施工期间的混凝土质量,并遵循升级循环的方式,制订改进与提高质量的措施,完善质量控制过程,使混凝土质量稳定提高。 三、必须配备相应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检验及试验设备,建立和健全必要的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制度。 第1.0.4条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除应遵守本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二章混凝土的质量要求 第一节混凝土拌合物 第2.1.1条混凝土拌合物的各项质量指标应按下列规定检验: 一、各种混凝土拌合物均应检验其稠度; 二、掺引气型外加剂的混凝土拌合物应检验其含气量; 三、根据需要应检验混凝土拌合物的水灰比、水泥含量及均匀性。 (Ⅰ)稠度 第2.1.2条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应以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表示,坍落度适用于塑性和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维勃稠度适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其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第2.1.3条混凝土拌合物根据其坍落度大小,可分为4级,并应符合表2.1.3的规定。 第2.1.4条混凝土拌合物根据其维勃稠度大小,可分为4级,并应符合表2.1.4的规定。 第2.1.5条坍落度或维勃稠度的允许偏差应分别符合表2.1.5-1和表2.1.5-2的规定。 (Ⅱ)含气量第2.1.6条掺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工艺的要求。根据混凝土采用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其含气量的限值不宜超过表2.1.6的规定。 第2.1.7条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检测结果与要求值的允许偏差范围应为±1.5%。 (Ⅲ)水灰比和水泥含量 第2.1.8条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第2.1.9条混凝土拌合物的水灰比和水泥含量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实测的水灰比和水泥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Ⅳ)均匀性 第2.1.10条混凝土拌合物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第2.1.11条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第2.1.12条检查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时,应在搅拌机卸料过程中,从卸料流的1炖4至3/4之间部位采取试样,进行试验,其检测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0.8%; 二、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粗骨料含量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 第二节混凝土强度 第2.2.1条普通混凝土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划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12个强度等级。 第2.2.2条混凝土强度的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第2.2.3条混凝土强度,除应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规定分批进行合格评定外,尚应对一个统计周期内的相同等级和龄期的混凝土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计算强度均值 (μfcu)、标准差(σ)及强度不低于要求强度等级值的百分率(P),以确定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其中μfcu应符合本标准的第 2.2.7条规定,σ和P应满足表2.2.3的要求。 第2.2.4条对商品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统计周期可取一个月;对在现场集中搅拌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其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第2.2.5条混凝土强度标准差(σ)和强度不低于规定强度 等级值的百分率(P),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一、标准差: 二、百分率: P=N0/N×100%(2.2.5-2) 式中fcu,i——统计周期内第i组混凝土试件的立方体抗压强度值(N/mm2); N——统计周期内相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试件组数,该值不得少于25组; μfcu——统计周期内N组混凝土试件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平均值(N/mm2); N0——统计周期内试件强度不低于要求强度等级值的组数。 第2.2.6条盘内混凝土强度的变异系数(δb)不宜大于5%,其值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δb=σbμfcu×100%(2.2.6-1) 盘内混凝土强度均值(μfcu)及其标准差(σb)可利用正常生产连续积累的强度资料按下列公式确定: 第2.2.7条按月或季统计计算的强度平均值(μfcu)宜满足下式要求: fcu,k+1.4σ≤μfcu≤fcu,k+2.5σ(2.2.7) 式中μf——按月或季统计的强度平均值(N/mm2); fcu,k——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 σ——按月或季统计的强度标准差(N/mm2),确定标准差的试件组数不得少于25组。 注:对有早龄期强度和特殊要求的混凝土,其强度平均值可不受该上限限制。 第三节混凝土耐久性 第2.3.1条根据混凝土试件所能承受的反复冻融循环(慢冻法)次数,混凝土的抗冻性划分为D10、D15、D25、D50、D100、D150、D200、D250和D300等9个等级。 第2.3.2条根据混凝土试件在抗渗试验时所能承受的最大水压力,混凝土的抗渗性可划分为S4、S6、S8、S10、S12等5个等级。 第2.3.3条混凝土的抗冻性和抗渗性试验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实测的混凝土抗冻性或抗渗性指标,不应低于设计要求。 第2.3.4条混凝土拌合物中的氯化物总含量(以氯离子重量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对素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2%; 二、对处于干燥环境或有防潮措施的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1%; 三、对处在潮湿而不含有氯离子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0.3%; 四、对在潮湿并含有氯离子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0.1%; 五、预应力混凝土及处于易腐蚀环境中的钢筋混凝土,不得超过水泥重量的0.06%。 第三章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 第3.0.1条混凝土质量的初步控制应包括组成材料的质量检验与控制和混凝土配合比的合理确定。 第一节组成材料的质量控制 (Ⅰ)水泥 第3.1.1条配制混凝土用的水泥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矿碴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快硬硅酸盐水泥》的规定。 当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有关规定。 第3.1.2条应根据工程特点、所处环境以及设计、施工的要求,选用适当品种和标号的水泥。 第3.1.3条对所用水泥应检验其**性和强度。有要求时,尚应检验其他性能。其检验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水泥细度检验方法(筛析法)》、《水泥比表面积测定方法(勃氏法)》、《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性检验方法》和《水泥化学分析方法》的规定。 注:根据需要可采用水泥快速检验方法预测水泥28d强度,作为混凝土生产控制和进行配合比设计的依据。 第3.1.4条水泥应按不同品种、标号及牌号按批分别存储在专用的仓罐或水泥库内。如因存储不当引起质量有明显降低或水泥出厂超过三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为一个月)时,应在使用前对其质量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的结果使用。 (Ⅱ)骨料 第3.1.5条普通混凝土所用的骨料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的规定。 第3.1.6条骨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粗骨料最大粒径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不得大于混凝土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并不得大于钢筋最小净距的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