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区分庙号 年号 谥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庙号、尊号、 年号、 谥号的区别是什么?(庙号 尊号 年号 谥号的区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庙号、尊号、 年号、 谥号的区别是什么?
1、对象不同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庙号是帝王在供奉时所用的名号。
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
2、本质不同
庙号: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在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已死帝王的全号。
谥号: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和大臣议定,经过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而大臣、诸侯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
尊号:唐代为皇帝上尊号之风大盛,有生前奉上者,亦有死后追加者。如玄宗死后,肃宗于上元二年上尊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此乃玄宗又被称为明皇之缘故。唐代皇帝死后,尊号多有数次追加。
年号:年号蕴含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年号被认为是帝王正统的标志,称为“奉正朔”。一个政权使用另一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的重要的标志之一。
扩展资料
年号的字数一般为两字。有少数三字、四字乃至六字者。比如王莽的“始建国”,武则天的“万岁通天”,西夏景宗的“天授礼法延祚”。中国历史上的年号,据统计数目在数百以上。梁启超的统计是316个;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纪年表》的统计是500多个。
历代年号命名就像人起名字一样,追求好的寓意。以皇太极为例,1626年即汗位,年号“天聪”,意“得上天之智慧辅助”。
1636年改国号“金”为“清”,称皇帝,改元“崇德”。“崇德”即“崇尚德化”,指皇太极在“国立之初,崇尚德化”,除了良好寓意,也是他当时**理念的反映。起名因人而异,同理年号因朝代和帝王而异。
有些年号是根据两个前代年号合并而成,如贞元取自贞观开元,隆兴取自建隆绍兴,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绍熙取自绍兴淳熙,庆元取法庆历元祐、开禧取自开宝天禧等。
什么是年号,庙号,谥号?三者有何不同?
年号: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
庙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追尊的名号。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
谥号:所谓谥号,又称谥,乃帝王、大臣、士大夫身后,朝廷依其生前事迹予以之称号。皇帝谥号(包括庙号),多是由后一代皇帝追加。然亦有由隔代或后数代而追赠者。
三者的主要区别为:年号是帝王登基时的名号,而庙号与谥号均为其死后的名号,其中,庙号只针对帝王,而谥号除帝王外百姓也可有。称呼时,庙号常常放在谥号之前,同谥号一道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如汉武帝的全号是太宗孝武皇帝,隋文帝的全号是高祖文皇帝。
扩展资料:
帝王身后的三号:除庙号与谥号外,还有陵号
通常说来,谥号并非君王独有,上了秩品的公卿及入品的夫人都有,但皇帝的谥号里一定有“皇帝”二字。庙号、陵号则为皇帝专有,这是皇家的祖先祭祀和葬仪。
**之君,在新朝已成为臣子,所以庙号、陵号皆无。即使有谥号,也只是臣子的谥号。公卿大臣也有入太庙祭祀,陪葬皇陵的,但都是陪祀、陪葬,没有**的庙号和陵号。
著名的陵号,有唐高宗的乾陵(武则天也葬在乾陵,但因为她晚年退位,以唐高宗皇后身份去世,所以没有自己的陵号,照皇后葬仪),明十三陵,还有清东西陵。
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唐代以后由于尊号的出现,尊号、谥号加在一起很长,不便称呼,所以又改称庙号。到了明清两代,因为每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明英宗除外),所以明清两代的皇帝习惯上常称他们的年号。
称年号的皇帝生前也可以称呼,故而若康熙和乾隆皇帝在世时,称他们为“康熙帝”、“乾隆爷”,那就不能说是错误的,但如称他们为“圣祖”(康熙庙号)和“高宗”(乾隆庙号),就不对了。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号与帝王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谥号漫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