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区分小麦赤霉病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小麦霉了怎样检验(小麦霉了怎么处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小麦霉了怎样检验

一般小麦赤霉病在穗期发生,在小麦扬花期如果遭遇*雨天气则容易发生赤霉病。赤霉病很好判断,小穗上产生红色霉层的就是赤霉病。赤霉病不传染,但是一个麦穗中有一个小穗产生赤霉病,那么这个小穗上部所有的小穗都会干枯,最终变成瘪粒,所以说赤霉病很好判断。如果小麦已经收割,那么在麦堆上看就更清楚了,麦粒有红色霉层的就是赤霉病粒,那些白枯的瘪粒就是赤霉病发病小穗上部的瘪粒。

小麦赤霉病有什么症状?小麦在什么时期得这病

小麦霉了怎样检验

小麦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是穗腐。   1.苗腐 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2.穗腐 小麦扬花时,衩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  3.茎基腐 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
小麦赤霉病,扬花期染病,灌浆期见病,一旦发生,很难防治。防治该病,预防为主,要掌握两点,一是时间上,二是药剂。在小麦抽穗后扬花5-10%进行喷药预防,这几年提倡见花就打的防治措施。选用氰烯菌酯、氰烯.己唑醇、 戊唑.多菌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咪鲜.多菌灵、多.铜喷雾防治,间隔5-7天“齐穗期”再防治一次。

小麦**病都有哪些症状?该如何预防?

小麦**病是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小麦被**病侵染后,在发病早而且重的情况下,严重阻碍小麦的正常生长发育,造成小麦叶片早枯,分叶数,成穗率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

病害症状:小麦从幼苗到成株,均可被小麦**病菌侵染,病菌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为害叶鞘、茎秆和穗。病部表面覆有一层**状层。病部最初出现分散的白色丝状莓斑,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的较大霉斑,严重时可覆盖整个叶片,霉层增厚可达2毫米左右,并逐渐呈粉状(分生孢子)。后期霉层逐渐由白色变灰色乃至褐色,井散生黒色颗粒。在初期被害叶片霉层下的组织无显著的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叶片褪绿、变黄乃至卷曲枯死,重病株常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小。

发生规律:小麦**菌是专性寄生菌。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到感病小麦植株上后,遇到适宜的条件即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并产生较细的侵入丝,直接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吸收寄主营养。初生吸器形成后,即向奇主体外长出菌丝。菌丝扩展到一定程度后,在菌丝中心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由气流传播引起再侵染。病菌在其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丝上形成闭质売。

小麦**病的越夏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分生孢子在夏季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继续侵染繁殖或以潜育状态度过夏季。另一种是以病残体上的闭囊壳在低温、干燥的条件下越夏。在我国大部分地区,**菌有性时期产生的闭囊壳可通过侵染自生麦苗在病害循环中起作用。凡夏季最热一句的平均气温在24℃以下的地区,**菌可在自生麦苗上以无性分生孢子顺利越夏,在病菌以分生孢子越夏的地区,秋苗发病较早、较重,离越夏区远的地区则发病较晚、较轻或不发病,秋苗发病后病菌一般均能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丝体潜伏在寄主组织内越冬,越冬后的病菌在春季先在植株的底部叶片呈水平方向扩展,以后依次向中部和上部叶片发展,严重时可引起穗部发病。

小麦**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有菌源、品种抗病性温度、降水量、日照和栽培条件。

1、菌源菌源是病害发生的基础。**菌的越夏和越冬菌源的多少直接影响病害的发生和流行程度。

2、品种的抗病性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种植面积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的影响。

3、温度主要影啊越冬和越夏菌源的多少、始病期的早晚,潜育期的长短和病情的发展速度以及病害终止期的早迟。

4、降水量在北方降水较少的地区,降水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流行而在降水多的地区,降水过多特别是连续降水对病害的发生和流行不利。

5、日照小麦**病菌的分生孢子对直射阳光很敏感。在发病期间日照少、*天多,病害发生重:反之病害轻。

6、栽培技术小麦**病的发生与施肥、灌溉、种植密度种植方式等栽培技术有关。不同生态地区制约病害发生、流行的关键因子各不相同。

防治方法:采取以推广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控技术。

1、选种抗病和慢病品种根据各麦区的生态特点,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和慢病小麦品种。

由于小麦**菌群体快速变异和寄主的定向选择,大面积单一种植抗病品种很容易导致抗病性丧失。因此,在推广种植抗病品种时要注意品种合理的布局和多样化。在小麦**病、赤霉病等多种病虫害混合发生的地区,应选择种植兼抗多种病虫害的品种。

2、药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在小麦**病越夏区及其邻近地区,采用**类杀菌剂拌种或种子包衣可有效控制苗期病害,减少越冬菌量,并能兼治小麦锈病、散黒穗病等其他病害。选用20%**酮(粉锈宁)*油、15%**酮可湿性粉剂或12%烯唑醇可湿性粉剂等杀菌剂,按种重003%(有效成分)的剂量拌种,或用2%皮唑醇悬浮种衣剂1:14稀释后按1:50进行种子包衣防病效果均较好。

3、合理施肥在施用基肥时,注意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适当增加磷.钾肥,以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在追施拔节肥和穗肥时,要适当控制氮肥的使用量。黄淮海地区基肥亩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中氮高磷低钾复合肥25–30千克,拔节肥和穗肥每面分别追施尿素15–20千克和4-5千克:长江中下游地区基肥亩施有机肥2000–3000千克,中氮高磷低钾复合肥15-25千克,拔节肥每亩追施尿素8–12千克。在土壤肥力较好的地块,可酌情不施或少施拔节肥和穗肥,以免贪青晚熟,加重**病为害。

4、适期播种根据当地品种特性,气候特点和肥力水平,选择合适的播期和播量,避免早播、晚播以及播种密度过大。黄淮海地区适宣播期在10月上旬至中句,亩播种量为8-10千克: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适宜播期为10月底至1月上旬,南部适宜播期为11月上句至中句,亩播种量为9-10千克。

5、消灭自生麦苗秋播前尽量清除田间和场院等处的自生麦苗,以减少秋苗期的菌源。田间的自生麦苗可结合秋播耕地清除,尤其是要在秋播前铲除场院中的自生麦苗。

药物防治:春季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应结合病害预测预报,及时喷药防治。在小麦孕穗至扬花期当病茎率达15%–20%或病叶率5%–10%时,选用20%烯肟菌*油、15%氯啶菌酯*油、10%苯醚菌酯悬浮剂、20%烯肟菌胺悬浮剂、20%菌酯悬浮剂、25%菌酯悬浮剂等,每亩5–10克(有效成分),对水30–50升喷雾,根据田间病情和天气情况喷药1-2次。也可选用25%丙环唑30–35毫升(有效成分5-8毫升),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克(有效成分5–8克)、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10–15克(有效成分4-6克)等,对水30–50升喷雾,重病年份或地块15天后可再喷1次。每亩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40–50克(有效成分28–33克)或44%己唑醇・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900倍液喷雾,间隔期7–10天,连续使用2–3次,防治效果也较好。

由于小麦**菌已对**类杀菌剂产生了抗药性,因此,在小麦**病防治中,应将**类杀菌剂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苯并咪唑类杀菌剂轮换使用,以避免病菌抗药性的迅速发展。在病害需要防治2次的地区或地块,**类杀菌剂和其他类型的杀菌剂各使用1次,效果更好。

小麦赤霉病有哪些?

症状

小麦生育阶段均能受害,引起苗枯、茎基腐、秆腐和穗腐,在田间以穗腐最常见。通常在*熟期于小穗颖片基部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病情扩展可达整个小穗或多个小穗。病小穗或病穗呈枯**,潮湿天气在颖片合缝处或小穗基部长出粉红色粘胶状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若穗轴或穗颈受侵染可造成白穗。在病害发生后期,若遇潮湿天气,长粉红色霉层的地方会长出黑色小颗粒,即病菌子囊壳。种子萌发至幼苗期若病菌侵染幼芽鞘、根鞘或根,可引起褐色腐烂,使种子不出苗或出土后死亡,即苗枯,病部也可长出粉红色霉层。茎基部受害后变褐色,后期变软腐烂,造成整株死亡,即茎基腐。拔起病株时,易在茎基腐烂处撕断,不能连根拔起。

病原

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其中最主要的种类为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其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有3~5个横隔;有性世代为玉米赤霉菌〔Gibberelle zeae(Schw.)Petch.〕属子囊菌。子囊壳散生或**于病组织表面,卵状至圆锥状,顶部有瘤状突起。子囊壳在最适温度15~20℃之下,2~3天即可形成,在25℃条件下子囊壳5~10天可形成子囊孢子,如土壤湿度80%以上,地面的玉米秸秆即可产生很多子囊壳。子囊孢子在小雨或有露水时释放量最多。子囊孢子萌发最适温为25~30℃。

发病特点

造成麦类赤霉病的初侵染源南方主要是水稻秸秆,华北主要是玉米和棉花秸秆,东北主要是小麦和杂草残体上越冬的子囊壳上产生的子囊孢子。常年以小麦扬花期子囊孢子的1次侵染为主,多雨年分后期的分生孢子也有重复侵染。小麦扬花期多雨是此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此外,地势低洼、排水**、土质粘重、偏施氮肥的麦田,因田间潮湿郁闭,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抓好麦田开沟排水系统,降低田间湿度;清除田间和田头玉米、棉花秸秆等病残体。

(2)药剂防治。扬花初期每667平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克或80%多菌灵微粉50克加水10千克进行低容量喷雾,若扬花期碰上连*雨天气,可第一次药后7天再用药1次。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是什么

小麦赤霉病的病原物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孢,半知菌亚门镰孢属。其他多种镰孢,如燕麦镰孢,弯角镰孢等均可引起赤霉病。

小麦**病和赤霉病治疗最好的药,请求答案

小麦赤霉病,扬花期染病,灌浆期见病,一旦发生,很难防治。防治小麦赤霉病,预防为主,要掌握两点,一是时间上,二是药剂。在小麦抽穗后扬花5-10%进行喷药预防,这几年提倡见花就打的防治措施。选用氰烯菌酯、氰烯.己唑醇、 戊唑.多菌灵、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咪鲜.多菌灵、多.铜喷雾防治,间隔5-7天“齐穗期”再防治一次。
小麦**病,可以选用苯甲丙环唑 ,丙环唑,己唑醇喷雾防治。

小麦赤霉病怎样防治

你好,小麦赤霉病防治,1,选用优良品种,2,用噻虫嗪加适乐时拌种,3,在小麦抽穗期至扬花期,用甲基托布津或戊唑醇或丙环唑或苯醚甲环唑加辛菌胺加海藻精原粉或氨基酸叶面肥加磷酸二氢钾叶面喷施,7--10天一次,根据天气环境,连喷2--3次,可以控制病菌感染

小麦赤霉病的误区

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也是小麦穗期“三病三虫”中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据有关部门通报,2012年,黄淮海农业区某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约为2460万亩,占到了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68.3%,创下了该省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历史之最,虽经全力防治挽回产量损失20多亿斤,但仍然使小麦产量造成一定损失,有农户因此造成绝产,蒙受重大损失,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影响小麦优质高产的重大隐患,应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小麦感染赤霉病会影响到小麦产量和品质。如果防治不当会造成小麦减产,严重的会造成绝收,有媒体报道,2012年在安徽省某地就有农户将未成熟的已经感染赤霉病(确认已经绝产)的小麦提早收割,将秸秆以0.15元/斤的价格卖给奶牛养殖场来喂牛,这样的小麦麦秆青翠茁壮但麦穗已经枯死发白。同时,小麦感染赤霉病以后品质降低,籽粒干瘪,出粉率降低。小麦赤霉病不仅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产量损失和品质影响,更重要的是其病麦毒素影响食品安全,备受多方关注。赤霉病由镰刀菌属真菌引起,在给小麦的产量造成损失的同时,还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即呕吐毒素DON)为主的真菌毒素,对人畜都有较大的危害,食用病麦会引起眩晕、发烧、恶心、腹泻等急性中毒症状,严重时会引起出血,影响免疫力和生育力等,直接对人畜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小麦中病麦率含量达到4%以上时即不能食用,同时说明小麦已失去商品价值,需另作处理。在2012年,有媒体报道江苏某地因为小麦感染赤霉病,粮管所拒收小麦。总之,小麦感染赤霉病后要么没有产量,要么是有了产量但小麦卖不出去,没有收益。鉴于赤霉病的严重危害,已经引起了农户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据反映,防治效果差别较大。通过调查发现农户对赤霉病的认识仍然不够,防治赤霉病中仍存在诸多误区。  一:对赤霉病的发生心存侥幸,依赖老经验解决新问题。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由若干种镰孢属真菌引起,其发生流行受菌源量、品种抗性、农业生态环境及栽培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小麦赤霉病病害的流行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当春季平均气温为9℃以上,3-5天雨天时间,越冬菌源便产生子囊孢子,小麦抽穗扬花期在有大量成熟子囊孢子存在的情况下,遇降雨或空气潮湿,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药上,经花丝侵染小穗发病,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麦抽穗扬花期如遇连续3天以上有一定降水量的*雨天气,即可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连续三天降雨,雨量达12毫米以上,田间空气相对湿度达80%以上,十分有利于子囊孢子的释放和侵染,田间空气湿度达到80%以上时,极有可能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和流行,因此,在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中要三看,“看天、看苗、看地”,要综合考虑发病因素,有农户不能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未能充分认识赤霉病的发病症状、流行规律、发病因素,只参照老经验注重天气的变化(雨水及温度),而忽略田间湿度和品种差异的影响因素,虽没有出现大范围的病害发生,但同样也造成了病害的发生,影响到了小麦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二:重治轻防,见病用药,错过最佳防治时期。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应预防为主,主动防御,重治轻防的传统做法不利于赤霉病的防控。同时,对病害预防过程中用药时期的选择会直接影响着防效高低。众多资料介绍赤霉病用药时期为“抽穗期到扬花期”,如此长的用药时期内,不同时间段用药效果存在较大差异。有部分农户选择在孕穗期或是扬花末期用药,更有甚者见到粉红色霉层后再用药,都没有很好的把握住最佳防治时期,防效较低。通过实地调查发现,最佳的防治时期为小麦齐穗到扬花5%时。同时,有几种情况要充分考虑,抽穗期天晴、温度高,麦子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就可以用药;抽穗期温度低、日照少,麦子先抽穗后扬花,宜在始花期用药;抽穗期遇连*雨天气,赤霉病有流行可能时,喷药宁早勿晚,不要等到天晴时或扬花时再喷药,应抢雨隙多次喷药防治;若使用内吸性好、持效期长的药剂防治时期可提前到小麦抽穗初期。  三:盲目选择药剂,忽略药剂抗性及作用机理互补的问题。   当前,在农业部获得防治麦类及小麦赤霉病登记的药剂共248个(截止2013年3月)。其中登记数量较多的为多菌灵(97个登记证)、甲基硫菌灵(50个登记证)、多.酮(35个登记证)、福美双(21个登记证),占到了总登记证数量的81.85%,登记防治药剂涉及到14种成分,分别为: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低聚糖素、**酮、硫磺、福美双、己唑醇、井冈霉素、咪鲜胺、烯肟菌酯、烯唑醇、戊唑醇、蜡芽菌、氟环唑。  近几年,农户普遍反映多菌灵不灵了,其他药剂效果也不好了,不能排除部分药剂质量存在问题,还应考虑抗性菌株的关系,同时还与农户用药过程中不注意将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混配使用有密切关系。  喷施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是我国自20世纪70年中期以来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有资料报道,自1992年周明国(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文)在浙江海宁发现世界首例禾谷镰孢菌抗药性菌株以来,在浙、苏、沪、鄂等地进行了连年抗药性检测试,发现抗药**原菌群体比例迅速上升,在浙江等地已经成为致病优势小种,同时抗病**原菌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已从最初的浙江蔓延到上海和江苏大部分地区。时隔二十年时间,苯并咪唑类杀菌剂抗性问题已经引起行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在出现某些药剂防效减低的区域,建议积极关注新品种,如戊唑醇.咪鲜胺混剂(赞米尔)、氰烯菌酯(劲护)等。同时,要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混用,确保所使用药剂具备内吸治疗、保护铲除的多重功效,全面阻止病害蔓延。  四:亩用水量偏少,不利于药效发挥。  通过走访得知,部分麦区农户使用常规喷雾器喷雾亩用水量多为15升,更少者仅为10升,如此少的用水量,会影响到药效的正常发挥。为保证药效,若使用常规喷雾器亩用水量宜在45升-60升之间,或是加入药效保证剂,如展透等。  五:不能正确掌握用药次数。    用药次数没有固定的标准,要综合考虑菌源量、发病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对于往年发病重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两次防治,同时注意雨后补喷,对于第一次用药效果不好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在第一次用药后7天左右使用第二次药剂,可以更好的控制病菌的蔓延,减少损失。  全面认识赤霉病的发病特征,掌握发病规律,抓住最佳防治时期,选对防治药剂并正确应用,可将病害损失降到最低。 (作者/王国中)

,用什么药防治小麦赤霉病与全蚀病。它们有什么区别

今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小麦赤霉病!小麦在种植的时候最害怕碰到赤霉病,这种病菌会大大影响小麦的产量,我们本期视频就教大家在什么时间段去防治这个小麦赤霉病!并且用什么药剂来防治这个赤霉病!


本文标签属性:

推广种植:竹稻为什么不推广种植

种植方式:种植方式智能化有哪些 内蒙水培营养液种植方式

种植密度:种植密度是什么意思 种植密度越大群体中每个个体平均占有营养体积越大

种植面积:2023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 2023年花生种植面积

选择种植:选择种植业的理由

单一种植:单一种植的坏处 单一种植橡胶树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