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澄迈古村落排名前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的具体介绍(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的具体介绍图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广东十大最美古村落的具体介绍
广州市海珠区琶洲街道黄埔村:海洋文化的代表。北宋时期已聚居成村,并修有北帝庙等宫庙建筑,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南宋时期,黄埔古港已是“海舶所集之地”。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上金瓯松塘村:书香底蕴浓厚。至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2010年12月,成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奉直”、“培元”、“致和”、“忠心”等古老坊巷为肌理,宗祠家庙、家塾书社、古树众多,构成完整的历史风貌。河源市和平县林寨:清代至**期间,林寨村民兴建起颇具规模的古民居群,为典型客家风格的方围屋,每座占地1000至3000平方米不等,四角置碉楼,高达8至10米,主体建筑为三进院落厅堂式布局。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桥溪村:陈、朱两姓于明朝万历年间在该村卜筑营居,经历数百年艰苦创业,营造了富有客家特色的自然村落,村中数十座古近代建筑古色古香,民族文化氛围浓厚。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范和村:范和古称“饭箩冈”,相传地理地貌酷似饭箩而得名,亦有取“富饶之地”之意。早在明洪武元年,朝廷已在范和设置巡检司,派驻官员进行管理。枕山面海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范和这个富甲一方的村落。江门市开平市塘口镇自力村: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有15座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内涵丰富的碉楼,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杰出代表。自力村碉楼将中国传统乡村建筑与西方建筑文化巧妙融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华侨文化的纪念丰碑和独特的世界建筑艺术景观。肇庆市高要市回龙镇黎槎村:典型的广府水乡。始建于南宋嘉定年初,形如八卦图,布局精巧。村中有主巷15条,横巷84条,共99条巷道,彷如迷宫。设有十座门楼,称为“九里一坊”。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三排镇南岗村:被誉为“中国瑶族第一寨”。古寨建于宋代,依山而建,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据专家考证,南岗是全国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最有特色的瑶寨。潮州市潮安县龙湖镇龙湖古寨:南宋初年建寨,至今八百多年,寨**直街形似“龙脊”,四周韩江水、池塘湖水环绕,故称“龙湖”。街巷中,宗族祠堂、名宦府第和商贾富绅豪宅100多座,不少有五进、十进之深,素有“潮居典范、祠堂千家、书香万代”之美誉。寨以重文崇教著称,历代涌现出进士、举人、贡生达600多人。普宁市燎原街道泥沟村:以侨乡和文化之乡著称。泥沟村文化积淀深厚,泥沟古民居群、泥沟灯谜、泥沟英歌舞享誉海内外。如今,泥沟村还建有书画室、归根阁、烈士纪念陵园等精神文化活动阵地。
澄迈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文笔峰塔
在海南的古代建筑中,塔是其中洋洋大观的一个重要部分。据最新文物普查资料显示,海南目前现存的古塔有五十多座,广泛分布于沿海各地。从功能类别上看,海南古塔大体上可分为风水塔、敬字塔、佛塔、墓塔及灯塔功五个大类。这些功能各异、形制缤纷的琼州古塔,不仅是海南建筑史上的宝贵财富,同时也是研究海南民俗文化的重要物证。本期《足尖海南》透过实地走访,为读者带来海南古塔的故事。
笔者手记
“条条小巷有来历,幢幢建筑有故事”。海南的古塔建筑,除具有了工艺上的观赏价值,那些与建筑相关的人文故事及民风民俗,同样是一份珍贵的文化财富。
美榔双塔
从起源上看,塔跟佛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中原的传播,这种建筑形式也在华夏大地广泛扩散,“塔影钟声”在古代就成了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作为移民岛屿,佛塔随着中原移民的到来也开始在海南出现。位于澄迈美亭乡美榔村的姐妹双塔及海口市琼山区石山镇儒符村的儒符石塔就是海南古代佛塔的代表作。有意思的是,这两座佛塔并不是什么高僧大德的埋骨之处,而是为了纪念平常女性而建。在民间传说中,这两处佛塔还有着美丽动人的故事。
精雕细琢的姐妹双塔
姐妹双塔位于海南澄迈县美亭乡美榔村东南面,亦称美榔双塔,始建于元朝。据《正德琼台志》载,在元朝时期,地方乡绅陈道叙育有二女,长女灵照出嫁,小女善长出家为尼。陈道叙为了纪念二女,捐钱“一千缗”在小女出家的辑瑞庵前建起双塔。此外,还捐出田地给小女出家为尼的辑瑞庵。老父亲对二女的殷殷关爱之情,从中可见。
来到美榔村,在村民的指引下,步行前往村东南方向,远远即见两座石塔一左一右矗立在两池碧水之中,郁郁葱葱的榕树和高耸入云的椰子树环伺四周,古朴之余又多了一份和谐之美。两座古塔均为石筑仿木结构,其中的姐塔高六层,正六角形,塔西北面正中刻有带冠人像一尊,左角*刻“大石塔”三字,在数百年风雨侵蚀之下,字迹仍然依稀可辩。塔基台面有石柱围栏,基座雕有狮子戏绣球、祥云等图案;六面各有文臣武将等雕像。旁边的妹塔,呈四角方形,塔高七层。在塔身的雕饰上,由于妹妹是出家僧尼,妹塔也纳入了更多的佛教元素,除了刻有狮、獬豸麒麟等瑞兽;四角还雕有大力士;底层正面塔心室还供有释迦、弥陀二佛。塔体每层外壁龛内均雕有佛像及六大**金刚,姿态各异。站在塔前,看着这些美轮美奂的石刻艺术,不由得感慨琼北地区文化积淀之深厚。
有别于正史的严肃,笔者从村民口中听到的双塔故事却是颇具传奇色彩的另一种版本。相传在古代,美榔村有一对姐妹,他们从附近的水潭中得到了一个神奇的聚宝盆,从盆里总能舀出不尽的大米和金银财宝,但姐妹俩人却不是将此占为己有,而是常常用“聚宝盆”里取出的财富帮助穷苦的百姓,感恩的村民为了纪念善良的两姐妹,就为她们建起了这两座精美的石塔。
经历700多年沧桑,曾经的辑瑞庵已经不见踪迹,只留下这两座紧紧相邻的姐妹塔在向世人展示这美榔村曾经有过的一段历史。作为海南现存最完整的元代古塔,美榔双塔不仅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对研究海南古代建筑工艺乃至佛教文化都有重要的作用。
神秘的儒符石塔
儒符石塔海口市琼山区石山镇儒符村,紧邻环城高速公路。作为一座建于宋代末年的佛教名塔,经历800多年岁月的儒符石塔在去年刚刚经过修葺,在这次的修复行动中,除了让儒符石塔恢复往日英姿,还从石塔中挖掘出了一批内容丰富的文物,让**开眼界。
儒符石塔坐北向南,为大块的火山石干摆而成。石塔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四个部分组成,塔基一侧筑有25级台阶可以拾级而上,顶部为一座三层的小石塔,高约2.6米,刹呈四角攒尖。这种形制的石塔,不仅在海南独一无二,在国内也是极其罕见。
由于儒符石塔年代久远,缺乏相关的详细史料,就算是在儒符村村民的口中,关于此塔的故事也有不同的版本。一种版本认为,在说宋代末年,儒符村有一位符姓姑娘,心灵手巧的她能用藤条、麻线编织各种生产用具。由于符姑娘一心向佛,更是立誓终身不嫁,她的心愿是要用一生的心血建造一座佛塔。于是,她每天编一些藤筐、竹篮和草鞋挑到附近的墟市出售,经过多年的积攒,她用这些钱财购买了足够的石料,并聘请工匠建成了儒符石塔。为此,当地人将这座石塔称为“草鞋塔”。另有一种说法是这座石塔也是守节塔,相传古时儒符村有一位与人订了亲的姑娘,不幸的是还未完婚男方即已早逝。该女子立志守节,再也没有嫁人,而是用自己辛勤赚得的钱建了这座石塔,因此这个石塔被村人也称作“守节塔”。
前些年规划海口市环城高速公路时,曾一度威胁到了这座佛教古塔的安全,相关部门为此特意修改规划而绕过古塔。随后,文物部门对这座古塔进行了挖掘,在地宫中发现了几串铜钱,其中有几枚可以清晰看到“太平通宝”的字样,串起铜钱的棉线,经过了数百年却仍然完好,让人称奇。
浩然文峰塔
塔这种佛教建筑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不论是外观还是功用上,都起了不小的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从埋骨塔成为了风水塔。按照堪舆理论,风水塔亦称文塔或文峰塔,“位居水口,乃一邑一郡一乡水门之华表”。在海南的古塔中,风水塔为数不少,算得上是当中的主流。
浩然文峰带来俊男女
从资料上获悉,澄迈县白莲镇儒扬村有一座建于1945年的浩然文峰塔,于是笔者决定前往探古。来到宁静的儒扬村,听说笔者要寻找浩然文峰塔,一名热情的村民给笔者当起了向导。在村民的带领下,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头村道一直往村郊走,穿过一片水田,就来到了古塔的所在之处。只见这座位居水田旁边高地的古塔已经被藤蔓所缠绕,资料所记的“浩然文峰”匾额已经被绿色植被所遮盖,但塔的整体概貌仍可辨识。四方形的石塔由规则条石干垒而成,共有八层,目测高度大约有八、九米。石塔坐西向东,正对着该村小溪流出的方向,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塔镇水口”吧。说起建塔故事,村民满脸骄傲地告诉笔者,在这座石塔未建起之前,该村村民经常生出各种各样的**儿,在风水先生的指导下,全村合力建起了这座风水塔,其后,村民子弟不论男女,个个都是让人惊艳的美少年。
文笔峰塔钟馗镇妖邪
在澄迈县老城镇文大村,也有一座类似的文笔峰塔。当笔者来到文大村北郊的时候,这里正处在一片开发的火热气氛中,滨海的这片土地将要迎来新的工业项目,古朴的石塔突兀其中,显得有些另类。文笔峰塔高约十米,呈四方形,共有十级,其中第四级上书有“文笔峰”三字,在第二层的四个转角处,还刻有钟馗画像。据《文大村志》的记载,文笔峰塔建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3年),相传明崇祯年间文大村附近的海边一带瘟疫横行,人畜死亡严重。文大村里的读书人因此提议建一个既能避邪又能开文运的塔,于是就有了文笔峰塔的落成。
当然,作为“镇水口,补风水”的风水塔有时候也并不灵验,万宁市万城镇的青云塔就是一例。据了解,青云塔前身“文魁塔”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可是,还没完工就被一场洪水冲得无影无踪。过了将近100年,在清朝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的时候,不信邪的当地人又凑足了银两原址重建,不久后也是被洪水所毁。由此可见,所谓风水之说,有时候也是颇具讽刺意味。
敬字塔
在海南的古塔建筑中,有一种形制独特的种类,那就是“敬字塔”。说它独特,其中之一是儋州独有,外地皆无;其二是这种“敬字塔”体现了当地一种崇学尚教、尊重文字的优良传统。在儋州地区,曾经有一首传统民谣这样传唱:
正月正,挂红灯;二月二,扎竹刺;三月三,插金簪;……
八月八,烧宝塔;九月九,熬盖酒;……
其中的“八月八,烧宝塔”说的就是敬字塔的传统风俗。据了解,在古代的儋州地区,所有写有字迹的废纸都不能随便丢弃,而是要集中存好,等到了八月初八这一天,由母亲带着家里的学童来到村里的敬字塔前,经过一番祷告之后将这些废纸放进敬字塔内点燃焚烧,这一习俗寓意着尊重文字的人会得到上天的保佑,家中的学童也会学有所成,最终金榜题名。儋州地区的这种民俗是如何形成,现今难以考究。相传文昌帝君曾作《劝敬字纸文》,要人珍惜写过字的纸张,用完以后要集中焚毁,以免文气流失。儋州的敬字烧纸习俗,或许因袭于此。
根据儋州文化部门的资料显示,目前发现的敬字塔共有17座,大部分分布在农村地区。最早的建于明嘉庆二
十七年(公元1548年)。这些敬字塔多为石头建造,造型多为方形或八角形,相比起风水塔和佛塔,儋州敬字塔显得袖珍不少。敬字塔的首层一般是实心,二层空心开门,供烧纸之用。塔刹有仰莲、宝珠、葫芦、雄狮等多种形制;塔身上或多或少雕刻着象征文运昌盛、福禄寿喜、子孙繁茂的吉祥图案。笔者在走访中发现儋州排浦镇的镇远村内还保存着一对石砌的敬字塔,虽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但据村民介绍,这对敬字塔应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塔内的烧纸室,还留有烧焦的痕迹。笔者询问了附近的几位村民,现在村里是不是还保留着这种传统的烧纸习俗?回答都说已经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