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大学生幸福的标准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简述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幸(简述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幸福人生观)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简述大学生应当树立怎样的幸
建立当代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途径
(一)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
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我们在养成正确幸福观的时候,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牺牲中获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
(二)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则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
(三)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
《道德生活论》中指出,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说大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马克思**在确认以往的阶级社会只有至善的理论而没有至善的现实的同时,更指出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渴求至善、探寻至善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至善和人自身的历史,从而认同了个体由来已久的对至善的追求。
(四)培养当代大学生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
文素质使人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文艺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历史赋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哲学让人透悟智慧,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五)进行幸福观教育并将其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我们树立系统思维和全局观念
在认识幸福观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力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榜样教育。通过典型示范、榜样教育,以典型和榜样的美好品质去感染广大民众的内心,引导他们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观教育的意义和内容。与此同时,引导人们寻找身边的榜样,通过他们“现身说法”,讲述奉献故事,分享奋斗经历,从身边的榜样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向模范看齐,形成先进带动后进、少数带动全体的共同进步局面。雷锋传人郭明义的幸福观是助人为乐,他坚信奉献使人快乐、助人使人幸福,因而他说“每做一件好事,就有一股幸福感涌上心头”。这种幸福观虽简单却纯粹,是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个体维度和社会维度的协调,闪烁着道德与人性的耀眼光芒。他用言行为我们诠释了幸福的内涵,也为我们思考幸福观问题提供了颇多启示。
幸福究竟是什么呀?拜托各位了 3Q
所谓幸福就是心理**得到满足时的状态。 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对生活的满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乐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续久远的愉快心情。
大学生的责任是什么?
试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摘要:当今时代,大学与社会的日益紧密,大学生勤工助学现象日益增多,然而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却常常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笔者认为,以往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躬行实践的能力,却希冀通过灌输道德规范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道德品质的养成,从而事倍功半。本文基于“道德本质是实践的”思想,始终把受教育者当做实施社会责任感的主体,重视在实践性的德育过程中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关键词:勤工助学;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身处21世纪,当代大学生已不再是困于“象牙塔”之内、“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了。当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把步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加强与社会的紧密,以培养自身的综合能力,提高自身整体素质作为大学阶段学习生活的最高目标。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在校大学生自己创业或参与各种勤工助学活动的现象屡见不鲜。毋庸置疑,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尤其面向21世纪的教育要求培养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也就是说,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要有完善的人格。要关心环境、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具有对环境对社会的责任感。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年提出,未来的人都应掌握三张“教育***”,一张是学术的,一张是职业的,第三张***能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因此,勤工助学适应了时代的要求。然而大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表现出社会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例如勤工助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庸懒、推脱、违约、注重金钱、不关心他人和集体、自我中心等现象。尤其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和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相应地对人的道德品质要求的也越来越高,要求每个公民都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为人类的未来着想,并懂得如何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为自己服务。以往的责任感教育常常无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不重视培养受教育者躬行实践的能力,却希冀通过灌输道德规范的做法来促进学生包括社会责任感在内的道德品质的养成,结果往往事倍功半。
现代社会生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不仅要求学生的人性的健康发展,而且还需要他们具有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共同的生活观念和与人合作相处的能力,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核问题等,都要求人们具有体意识甚至全球意识。
二、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及原因
不无公允地说,其实中国历来都重视对年轻一代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耳熟能详的格言警句无不蕴涵着有识之士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使命感。然而,时至今日,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学生中自私、冷漠、懦弱等**品性大量滋生;极端的后果是,近年来,学生中各种越轨行为日益严重乃至对同伴、亲友的生命漠然视之,连基本的出于人道的社会责任感都丧失殆尽……所有这一切决不是危言耸听!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