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抗震分析步骤有哪些方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包括什么内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包括什么内容呢)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包括什么内容

抗震规范对建筑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规定:①结构体系应具有明确的计算简图和合理的地震作用传递途径;②结构体系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应避免因部分结构或构件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或对重力荷载的承载能力;③结构体系应具有必要的抗震承载力,良好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④结构体系宜具有合理的刚度和承载力分布,避免因局部削弱或突变形成薄弱部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或塑性变形集中,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⑤结构在两个主轴方向的动力特性宜相近,在结构布置时,应遵循平面布置对称、立面布置均匀的原则,以避免质心和刚心不重合而造成扭转振动和产生薄弱层。

地震地层分析研究现状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包括什么内容

地震地层学及层序地层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众多成就(Payton,1980),它帮助石油地质学家认识**构造的形态,进而对地层的岩性、岩相作出某些判断(李庆忠,1994)。近年来,利用地震地层学及地震相的研究,进行沉积相的分析,研究储层的空间展布特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地球物理资料地质解释中,使用地震地层方法,已卓有成效地解决了一批非背斜储层的油气勘探问题(王永刚等,1997)。

地震相分析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地震相这一名词出自石油地震勘探技术,来源于沉积相(刘葵等,2005)。“相”是一定岩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及其物质表现的总和(S1oss,1962),地震相就是沉积相宏观特征的地震反射响应,代表了产生其反射的沉积物的一定岩性组合、层理和沉积特征(刘震,1997)。Sheriffu(2000)将地震相定义为“由沉积环境所形成的地震特征”,因而地震相研究首先是为了研究沉积相。目前国内用地震相来研究沉积相的实例很多,主要是利用地震振幅强弱、频率变化、地震反射波组连续性以及地震结构来对不同的地震相进行分类,然后将这种分类与沉积相进行联系。这些地震相分析的方法都能解决一定的问题,但是还存在以下**,使得地震相研究在目前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

1)地震相分类过于简单,大多数将地震反射波组的振幅及连续性特征作为分类的标准,也有利用地震结构进行分类的,但是将这些分类直接与沉积相挂钩,不具有说服力。诸如单强连续相、弱反射低频相之类,这些分类通常很难直接表达沉积相。例如,一些地质工作者通过对某盆地研究后认为,地震波组单个强相位属浅滩沉积相,两个强相位对应暴露滩相沉积,多强相位属浅滩间或暴露沉积。用这样的地震相分类来对应沉积相显得过于简单,在大多数地区这些关系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2)地震相向沉积相转换的关系可信度不高。地震相在平面上的组合关系才能较好地表征沉积相特征,而常规研究中地震相在横向上的变化趋势与沉积相之间还缺乏有机联系。

3)地震相与储集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不够深入。很多典型的储集体在地震相上都有一定的反映,如何用地震特殊处理手段并结合常规剖面来使这些储集体的地震特征更为突出,也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问题。

4)地震相综合研究程度不高。地震反射波组特征和反射结构特征及其组合方式,能反映沉积相特征、水动力条件、物源方向等地质情况,利用这些地质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对沉积相及储层预测起到有益的作用,但这在常规地震相分析中常被忽略。试图直接用某一类地震相来表达沉积相而不综合分析地震相的地质意义往往很难有好的效果。

什么是传统的抗震设计方法

【结构设计师】

传统抗震,就是“以刚克刚”,就是提高建筑结构的强度、刚度来抵抗地震作用。好理解吧。

就是加强混凝土,多用钢筋等等。

相对于传统抗震的是“结构减震”,这种抗震理念在国内的结构设计中应用还不是很多。但是日本作为一个在地震中死去活来的国家,已经有了很多的成功做法。

例如:把楼梯的一段设为滑动支座,以此释放地震作用对结构产生的内力。

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步骤是什么

抗震设计理论经历了静力理论、反应谱理论和直接动力分析理论.抗震设计方法经历了:刚性设计、柔性设计、延性设计及、结构控制设计、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几个阶段.具体的内容前者可以参考包世华所写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和计算(下册)》;后者可以参考李刚,程耿东的书《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理论、方法与应用》.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着重在概念设计,框架结构在进入弹塑性阶段后的抗震性能主要还是依靠抗震措施来保证。重点是在保证构件延性的同时对框架做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电弱杆件”。即要满足规范6.2节的计算调整和其它一些构造措施。总之严格按照规范执行即可。但如何实现框架结构的延性和抗震措施之间的量化关系,并在设计中实现,仍是需要研究的课题。

请问设计地震分组,地震烈度和场地类别,分别在抗震规范哪里可以找得到?第多少条?

设计地震分组是新规范新提出的概念,用以代替旧规范设计近震、设计远震的概念。根据《抗规》第3.2.3条条文及第3.2.2条条文说明,设计地震分组实际上是用来表征地震震级及震中距影响的一个参量,实际上就是用来代替原来老规范“设计近震和远震”,它是一个与场地特征周期与峰值加速度有关的参量。

一般而第一、第二分组大概相当老规范的“设计近震”,它仅与特征周期有关,且周期越长,分组越大;而第三分组大概相当于老规范的“设计远震”,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中,它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而在特征周期区划图中,它不仅与峰值加速度衰减区段有关,还与特征周期有关。具体的对应关系如下:

1 区划图B1中0.35s和0.40s的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一组;

2 区划图B1中0.45s的区域,多数作为设计地震第二组;其中,借用89规范按烈度衰减等震线确定“设计远震”的规定,取加速度衰减影响的下列区域作为设计地震第三组:

1)区划图A1中峰值加速度0.2g减至0.05g的影响区域和0.3g减至0.1g的影响区域;

2)区划图B1中0.45s且区划图A1中≥0.4g的峰值加速度减至0.2g及以下的影响区域。

根据《抗规》第3.2.3条:

对Ⅱ类场地,第一组、第二组和第三组的设计特征周期,应分别按0.35s、0.40s和0.45s采用。

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的适用范围:①国家经济建设和国土利用规划的基础资料;②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③制定减轻和防御地震灾害对策的依据。

“中国地震参数区划图”中的“两图一表”,其中两图是“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

两张区划图的设防水准为50年超越概率10%,即相当于GB 50011-2001 规范所定的设防烈度(或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对应烈度)的概率水准。

“两图”的场地条件为平坦稳定的一般(中硬)场地。“两图”定义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最大之相应的水平加速度;定义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为地震动反应谱开始下降点的周期。

“一表”为“地震反应谱特征周期调整表”,它采用四类场地划分。

“两表”提供了特征周期分区:1区(近震区),2区(中远震区),3(远震区),设计地震分组是将特征周期的各区调整为设计地震的第一,二,三组,并按场地内给出设计特征周期值。

抗震设防标准和抗震设防目标有什么不同

抗震设防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建筑抗震级别的标准 如

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乙类建筑:地震作用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一般情况下,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对较小的乙类建筑,当其结构改用抗震性能较好的结构类型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丙类建筑:地震作用和抗震措施均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 丁类建筑:一般情况下,地震作用仍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抗震措施应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抗震设防目标是 你要建的建筑想要达到什么标准,比如你要达到甲级标准,这个甲级标准就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