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临桂什么节日比较注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广西的春节有哪些习俗(广西春节传统节日风俗)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广西的春节有哪些习俗
广西的春节习俗:
1、南宁崇左地区
每当春节来临之际,南宁市民便会准备许多过年食品,其中,年糕、粽子、粉利是南宁人过春节必备的传统食品,民间俗称春节食品“三件头”。
年糕与粽子寓意“年年高(糕)中(粽)”,南宁人买年糕要印“发”字;而粉利则与春节期间摆设在门户两边的盆桔组合成“岁岁吉(桔)利”之意。
2、桂林-柳州-河池一带
舞龙舞狮拜年是桂柳人喜爱的传统项目,因此每到春节前夕,舞龙舞狮队都将龙和狮子装扮一新,苦练龙和狮子舞的传统套路。
3、北海-钦州-防城港北部湾一带
春节──农历年初一通通关门闭户,家家贴上红对联。惯例初一不街。“恭贺新禧,添丁发财”这句话随时随地可以听见。过年习俗“初一吃斋”,不得倒水落地,拜年道贺是新年见面的礼节,长辈惯给封包给小孩。
正月初二头牙要拜,生意老板特别盛大,新年出街要择日,择时辰,择方向才有吉利。
4、桂平-玉林-梧州一带
这一方向的人们过春节颇具地方色彩。年前数日,人们便开始“三忙”:
一忙“洁户”,家家要打扫卫生,去污除垢;
二忙“办年”,准备过年所需的鸡(阉鸡为主,陆川一带则以鹅为主)、鸭、鱼、肉,各类蔬菜。以及春联、鞭*、香纸蜡烛等;
三忙“炸食”,制作各种油炸食品如“白散”、酥角、脆子、薄脆之类。
守岁至午夜零时,家家户家争先恐后鸣放鞭*,在一片喜气洋洋之中辞旧迎新,并开始以最美好的言词互相祝福。 在容县、博白等地除夕守岁大多彻夜不眠,守一个通宵。
5、百色-德保-靖西=隆林一带
在桂西百色市不少县农村,每每大过年的时候,至今仍然沿袭着一些各地不一、各有特色、饶有兴味、多姿多彩的古老旧习俗。
每年过年的时候,不少地方的农村都杀猪过年。
扩展资料:
广西,简称“桂”。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得名于古地名“广信”,两广以广信为分界,广信之西谓广西。与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相邻,并与海南隔海相望,下辖14个地级市,111个县级行政区(40个市辖区、8个县级市、52个县、12个自治县)。南临北部湾,是中国唯一沿海的自治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广西瑶族风俗习惯
广西的春节习俗有哪些?
1、挑新水、喝伶俐水
按壮家独特的习俗,春节要挑新水、喝伶俐水。挑新水又称汲新水,挑伶俐水、挑乖水;喝伶俐水又称“喝智慧水”,流行于广西巴马、凌云等县。
大年初一的拂晓之前,壮族家家户户的大姑娘、小媳妇都要挑着水桶,拿着三柱香火,唱着歌,去河边挑水,到了河边或者取水处,先把香插好,用红纸包好的钱币作“利市”往水里投放。
在挑新水时,还要捡几块与家畜相像的石头回家,并且一路走一路模仿六畜的叫声。
2、舞鸡、舞春牛
桂西一带的舞鸡、舞春牛更是别具特色。大年初一,由舞鸡的青年提着用木头、木瓜做成的两门鸡,打着锣去各家各户贺年,他们唱起吉庆幽默舞鸡歌,使主家喜笑颜开。
主家从“鸡”身上拔几根鸡毛插在自家的鸡笼上,祈求六畜兴旺。
3、打扁担
“正月舂堂闭轰轰,今年到处禾黍丰。”这是广西马山、都安、上林、忻城等地壮家流传的一首古谚。从每年的除夕到正月十五,轻快悦耳的“登登打、登登打、登登打嘟打”的打扁担声,响遍了壮族山乡。
打扁担是一种由壮族生产劳动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体育活动,也是壮家人传统的娱乐活动,在古代,每年秋收以后,人们用树木挖成槽(也有用石槽的),槽中注入稻谷。用木杵椿谷。每边站五人,男女间立。在椿打中,时而敲击槽边,发出有节奏的敲打声。
4、吃白薯籺
京族春节家家都要做“白薯籺”,籺,粤语读音yeat,发音接近亦,下同,用糯米粉包糖心做成的一种糕点,年初一早餐不吃荤不喝酒,只吃糖粥、粽粑和白薯籺。
春节期间全村都要到哈亭以猪、鸡、鱼为供品祭拜诸神,回家后要拜祖先。岁守时,必须在祖先牌位前,摆上白薯壹方能入睡。
5、敲锣鼓
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
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主要活动为祭祀和**。水历的除夕与初一相连的两顿饭要忌荤食素,但不忌鱼虾。水族妇女泡制的“鱼包韭菜”也是端节酒席上必备的佳肴。
禁风节是怎么一回事?
禁风节”是桂林市临桂县庙坪瑶旋传统节日。传说远古时,风神发怒,村寨受灾。有神仙指点众人,正月二十日禁声禁风,祭祀风神,果然灵验,这一天便成了禁风节。节前,人们用稻草扎些十字架,压在田头屋角,挂上屋檐。节日期间,禁止一切声音,连晾衣服也只能铺在草地上,为了避免人来人往弄出声响,全寨人都离家到庙坪圩去过节。节日活动多姿多彩,敲锣打鼓,舞狮唱戏,夜幕降临时,对唱山歌。这个原是禁声禁风的日子,变成庙坪圩一次欢乐的盛会。这些民俗给桂林旅游带来了很大的乐趣。
桂林的风俗习惯有什么?
桂林捕鱼习俗
古时桂林地区大江大湖很少,山塘水库不多,除桂北几县盛养禾花鱼,山区少数民族用坑塘养鱼外,其余多为依靠小江、小溪白生的鱼类捕捞,以作食用。桂林地区江河虽少,但鱼类诸多,除主要捕捞的鲢、鳙、青、草、鲤、鲫、鳊鱼等外,河溪中还有泥鳅、黄鳝、湖鲇、班醴,光倒剌鲅针、桂花鱼、白甲鱼、白鳝、鳖鱼,山区深山溪中还有娃娃、扒石鱼等等。鱼的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人们为捕捞这些天然美食,便采取了五花八门的方式。就其捕捉工具就有:鱼刀、鱼叉、鱼箭、竹梁、竹筌、竹虾拔、罩网、鱼罾、钓竿、拦江网、鸬鹚、竹筏、鱼船等。捕鱼方式更是五花八门,最简单是放水捉鱼,翻泥巴捉鱼,用钓竿钓鱼,晚上用灯火照着,拿鱼刀砍鱼,用鱼叉叉鱼,撒网捕鱼,用罾搬鱼,用拦江网拦捕,放鸬鹚鸟追捕鱼等等。
最土俗、最简单而又最有趣的是捉黄鳝和泥鳅了。这两种鱼不光生活在水里,而且会钻洞。也是道高一尺,魔高就有一丈,乡村里就是有精通捉鱼绝技的人。相传从前有个捉泥鳅的渔翁,他进入水田,把手指在田水里一弹,就看出田里有多少条大泥鳅。他在水田里边走边看,见水冒出泥巴里藏有鱼的水泡,将一只手伸进泥里,用两个手指,就把泥里的鲜鱼夹出来,那鳅鱼在他的指头间,象条面片一般,一点也不动弹,直码码地吊在两指之间,乖乖地凭他丢进鱼篓里。这还不算功夫,更胜者是,下到大田角后,渔翁知道哪里是泥鳅的窝。他站在鱼窝中间,两手在泥里一摸,捉出一条大泥鳅,用嘴咬掉它的尾巴,又将它丢进田里,渔翁再重新捉鱼,把田里所有的鱼捉完了,最后,捉到那条咬了尾巴的鳅鱼,这渔翁才肯离开这块田,再到别的田里去。渔翁不能在动手捉鱼时与别人讲话,据说一旦讲话就砍了封彩,田里的鳅鱼就拿不完。所以用这种方法捉鱼的人,总是个人单独行动,很少有结伴、合伙捕泥鳅的。
老人说捉泥鳅的渔翁晓得软功,这话谁也难以断定是真是假,但渔翁捉黄鳝的硬功,就让人不得不佩服了。每年插上的早稻由转青到抽穗这段时间,是黄鳝在田埂边出入最频繁的时节,它钻的洞*,很容易让人辩认出来。
这时,趁大白天黄鳝在自己筑造的泥窝里睡觉时,捉黄鳝的人沿着田埂一路察看,见到黄鳝钻的洞就捞衣卷袖,下到水里,伸出手指顺洞道推进,触摸到黄鳝时,就伸手紧紧地抓住不放,即可将黄鳝捉住。这种捉法,一动手黄鳝会迅速窜泥潜逃,难以抓住。凡有经验的老手,他不轻易下田,在田埂上走着时就注意观察黄鳝的行踪了。只要发现有黄鳝洞*,他站在田埂上轻重适度地跺上一脚,那黄鳝受到突如奇来的震动,就会吓得从洞口逃出来。渔翁等它一窜出洞口,眼明手快地伸手一夹,就把黄鳝拦腰夹住。这种提法俗称“惊鱼捉鳝”。这种方法讲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讲技术,脚跺轻了黄鳝不出来;脚跺重了黄鳝受惊一窜就出洞,伸手慢了它满田乱窜,捕捉就会难上加难。
田埂宽的地方,土质较硬,跺脚惊动不了黄鳝窜的洞*,用手抠泥也不便,就要用“赶鱼法了!”即用手指在洞*的进口处拨弄一下,黄鳝受惊,就会从出口处窜出来,照用“惊鱼捉鳝”招式,便可手到擒来。
若是两种方法都失去效果,那只有用“钓鱼法”了。这种方法在池塘、水库特别适用。只要找一根缝衣针,如姜太公钓鱼_般用直钩即可。依四时季节,在钓钩上穿上蚯蚓、菜虫、粪蛆、蜻蜓为饵,寻着黄鳝洞*,或估计黄鳝出入之处,将钓放下,黄鳝就会上钩,且钓着的黄鳝都是大条的。
捕捉黄鳝除白天的惊、赶、钓之外,到了天高气爽或气候闷热的晚上,黄鳝出洞乘凉,可用灯笼烧起松光火或用电筒照明工具,走到田问、清水塘中或河边照鱼,只要一发现,可用鱼刀一砍,便十拿九稳,顺顺当当地把黄鳝、泥鳅捉入笼中。
捕捉黄鳝多用赤手擒拿,捉泥鳅一般无擒拿手艺的人,就多藉用捉鱼工具鱼筌,这鱼筌是用竹篾织成的,一头留有入口。织有倒签,鱼进去后就出不来。放筌捉泥鳅、黄鳝都是在插完田后进行。其方法是:先把螺丝、蚯蚓和韭菜加细糠锤溶成鱼铒,用小钵子装好备用。将近傍晚,把鱼筌提到田垌放进禾田的小槽里,将鱼饵放在鱼筌上面,并用泥巴覆盖好,然后将鱼筌放在小槽中。一切做好后,用一根小竹子插在旁边。有的人一晚安放数十个鱼筌。第二天清早,赶到田中,看到禾田中的小竹竿,就知道那里放有鱼筌,走过去把鱼筌拿起,就可得到鱼筌中的鳅鱼和黄鳝。这样捉拿到的鱼又无伤害,又鲜活,自己吃味道鲜美,变卖价好, 有的农民**间能捉几斤。故有鱼筌捉鱼,无本利足之说。
在龙胜的大河、小溪中有一种个小味美的扒石鱼,常生活在大河的沙卵石狭缝之中。侗家人为捕获这种爽口味美的佳肴,就用铜丝磨成尖形的利刃,做成能发射的鱼箭,再戴自制的防水眼镜,潜入一米多深的水里,见到扒石鱼就抠动扳机,把扒石鱼射中。如此一沉一浮,射鱼老手,一沉下水后,可得五六条扒石鱼。这种在工余时间的射鱼活动,不仅可解疲劳和烦恼,而且使自身完全融入山野捕鱼的情趣和侗家自我休闲的欢乐之中。
恭城的瑶乡风行闹鱼。他们不仅要选好藏鱼的河段,还要选择闹鱼的日子。更为有趣的是,凡去江中捞鱼的人,都要穿上自己最喜爱的服装,每个人还要带上午餐,到用餐时好多人围在一起,将各自带来的午餐摆在一起,不分你我,大家一起共同享用。这种闹鱼又热闹,又有趣味。
桂北地区的农户风兴养鱼、捕鱼,除鱼的口味甚佳,有“鱼仔送饭,鼎锅刮烂”的俗语外,再就是有一种传统习俗和吉祥的潜在意念。那就是“鱼”与“余”谐音,含有剩余、多余、用之不尽、食之不完的寓意。于是在逢年过节,办喜事设宴,都要有鱼上席。而且节的鱼不能吃完,故意要留下部分,以示餐餐有鱼(余),年年有鱼 (余)之意。办酒席鱼是最后一道压席菜,有“鱼到酒止”的传统礼俗。
桂林临桂现在的房价在多少左右,能帮忙推荐一下临桂的楼盘吗,临桂老区位置好还是临桂新区位置好一点,买
当然是新区好啊,何况新区以后也是新桂林市的城区啊 老城区的楼盘环境都没有什么优美可言
均价到4000多了 推荐碧园印象桂林,里面很漂亮,各种花草树木和水景 房型比远辰好,外观比山水凤凰城好,楼距比奥林匹克花园远 而且就在机场路边上,现在收费站被铲除了,直接从桂林开下来 我家也是走了好几个楼盘才选的那里
哦对了,上面说的这几个楼盘都不在老城区 要是有时间的话还是建议你自己实地考察一下,毕竟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嘛
各地过春节的习俗?
各地过春节的风俗如下:
江苏:"挖元宝"
江苏各地过年习俗都有一些独特之处。苏州人除夕在饭内放进熟荸荠,吃时挖出来,谓之"掘元宝",亲友来往,泡茶时要置入两只青橄榄,谓之喝"元宝茶",恭喜发财。武进人过年扫地不许从家里往外扫,惟恐把"财气"、"如意"扫了出去,只能从外往里扫。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山西:年夜饭不能说话
在山西,有着"年三十的晚饭上不能说话"的规矩。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为求吉利。驱**。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的一年像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年年有余"。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祈求人丁兴旺。
湖北:中午吃团年饭
湖北有一个风俗,已经出嫁的女儿大年三十可以回娘家吃团年饭,但不能留在娘家过夜。为了方便女儿吃完饭后赶回婆家,当地的团年饭一般会选择在中午十二点左右吃。而团年饭桌上必有"全鱼"这道菜,以求"年年有余",这道菜是最后才上桌,只能看不能吃,一定要留到初三以后才能动筷,否则会挨长辈训。
江西:女儿女婿回娘家不能**
在江西的一些地方,已经出嫁的女儿携丈夫回娘家过年,夫妻俩是不能同床睡的,连**都不行,独生女才有可能冲破这种习俗,否则岳父岳母情愿女婿睡地板,也不允许女儿女婿**。而且只能在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到年三十)期间回娘家,过了这个时间段都是不允许的,否则被认为对娘家不吉利。
天津:"剁小人"
天津人称正月初五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咚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把不顺心的事归结到"小人"身上,除掉"小人"新的一年才能大吉大利,顺顺当当。晚上还要放鞭*,祈求避邪免灾。
天津还有春节贴吊钱的习俗,吊钱是用彩纸剪刻成的图案,贴在门窗的玻璃和横棱上,作为春节喜庆气氛的点缀。
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1、吃粽子:粽子也是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2、挂艾叶菖蒲:端午过后,邪气主要是湿热、秽浊,所以要芳香化湿,芳香化浊,端午节的习俗中总离不开芳香。
3、佩戴香包:端午节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夺目。
4、饮雄黄酒: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
5、赛龙舟: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俗活动,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史**载,赛龙舟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全现了爱国**、集体**精神。
扩展资料:
端午节风俗的起源故事: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
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端午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资料?
1、躲端午,旧时端午节习俗,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家度节。躲端午简称“躲午”,亦称“躲端五”,此习俗宋代似已形成。
2、沐兰汤,是中国节日端午节的一种卫生习俗。首先一身着汉服的女性端着一盆艾叶水,人们排好队依次走到主祭面前,主祭用菖蒲草沾盆里的水,在参加活动的人双手、额头、脖颈轻轻拂拭一下,以示驱除晦气。
3、画额,传统节日习俗,在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
4、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5、放风筝是民间传统游戏之一,清明节节日习俗。风筝又称风琴、纸鹞、鹞子、纸鸢。起源于中国,是一种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通信工具,第一个风筝是鲁班用竹子做的,后来只有皇宫里才有纸鸢。闽南语称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