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佛教怎么才算重善的因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佛家中关于善的说法(佛教关于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佛家中关于善的说法
佛教中的十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 四不妄言。 **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
杀盗*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欲。导人邪念等。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毁佛经教等。
佛学的善恶标准是什么?
净师讲利益一切众生的是善,利益自己的就是恶。这是一个总的原理原则。
佛经上讲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的标准不一样!有的人我们看到他造了许多恶,佛还称他是善男子!为什么佛这样称呼呢?就是因为以前他迷惑颠倒自私自利,现在明白了能发心为一切众生了。这样的心一发,就是善!
《观经》上讲的净业三福,就是三种善的标准。
第一条是人天善的标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二条是小乘善的标准。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条是大乘善的标准。发**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善法的究竟标准。经上讲善法非善法,我们执着修善,就是有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四相善法就不是善法了。所以修善不执着修善的相,度众生不执着度众生的相,乃至成佛不执着成佛的相。这叫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度无所度,成无所成。
何为善?什么是真正的善?
⑴善的辨别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修善最重要的是出于真诚而无所求,这是真善。有条件的善,不但不是善,而且是造恶。譬如我们这个世间不少人——尤其是佛**,不明白佛陀教化众生破除妄想执着的道理;他们来佛寺烧香拜拜,都是有所求而来的;他要没有所求,就“无事不登三宝殿”。他在佛菩萨面前许愿烧香拜拜,求佛菩萨保佑,目的达到之后再来还愿供养奉献——谈条件,把佛菩萨当做什么人!不但心不诚,且把佛菩萨当做恶势力包庇者,岂非罪过!支立的父亲,是正人君子,囚犯那种做法,就等于把他当做小人看待。支立的父亲不生气,仍旧帮他忙,真是难中之难!所以他得的果报是应当的。前面举十个例子,现在再讲道理;也就是积善的事和理不可以不知道。先说真假——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我们对他应该相当熟悉,因为常常拜的《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和尚编辑的,这是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那时有一些念书人去拜访中峰禅师。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佛家常讲,道家也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们说‘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这是讲现世,现前的善人子孙不好;‘某人恶,而家门隆盛’,恶人反而‘家门隆盛’。他们就说:‘佛说无稽矣!’佛法说的果报与事实不符。拿这个问题来向中峰禅师请教。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一般人是肉眼凡夫——你的俗情,你的心地不干净;就是妄想执着还很多,没有慧眼,看不到事实**。‘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善恶颠倒了,这就叫迷惑颠倒。‘往往有之’,不但这样的人在世间确实有,而且还很多。禅师客气,不说很多,说有这种人就是了。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他不晓得自己反省,不辨是非,反而怨天尤人,说老天报应不公平。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世间迷人,为什么把善看成恶,恶看成善?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大师就叫他们自己说说。一个人就讲,‘詈人殴人是恶’,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这是那些学生自己说的,他们善恶标准在此地——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对人有礼这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禅师说:“你的标准不可靠。”一个人又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贪赃枉法是恶,廉洁有守有为的是好官。中峰禅师又说:‘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这些标准禅师皆不同意。‘因请问’,于是大家就请问老和尚,我们的标准你不同意,你的标准讲给我们听听。⑵善的定义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这是佛法讲的标准。‘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打他、骂他都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所谓有意讨好、巴结、谄媚之类是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这就找到一个真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存心利益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这是善。为大家造福,自己还要得相当的报酬,这是善里夹杂着恶——善不纯。先讲真善、假善,后面还讲圆满的善、不圆满的善掺杂在一起;有半满、有圆满,有纯、有杂,都要搞清楚。所以诸佛菩萨、世间圣贤没有想到自己,完全是利益众人,那是真善,那是圆满的善。世间的人,不说别人,我们说范仲淹。范仲淹的行善、积善就是真实,就是圆满,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从来没有替自己着想,也没有替儿女打算一下,一心一意只知为国家、为社会造福,连自己的身家都忘掉了。我们读他的传记,他自己积善,一家积善,子孙皆知行善。自己做到宰相,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做过宰相,一个作过御史大夫。自己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钱到那里去?全都拿来做社会福利事业去了。所以印光大师赞叹他,说他的德行仅次于孔夫子。他的家庭一直到**初年——八百年不衰,子子孙孙都好,积德积得厚。我们今天行善,拿出自己百分之一、二的力量来行善,已经觉得我是善人了!而且还要舍一得万报!大家到佛寺来烧香布施,为什么?这个利润最大——一本万利。所以到佛门里来烧香拜佛,心想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得一个**中一万块),是这种心态到佛门里布施修善的,冤不冤枉!把佛菩萨看得真连小人都不如了。所以有很多人到佛门时,你看他很虔诚拜佛念佛——但是他自己不好,他的家庭后世都不好,真正的原因在此。好像不是有心把佛菩萨看成一个坏人,看成一个接受贿赂的人,可是有意无意他就是这种心态;虽然不明显,还是有这个心态。这是绝大的错误!我们在公家办事,要去拜托人,要送红包;所以跟佛菩萨打交道也送红包——接受拜托的都不是好人,那佛菩萨接受红包,也接受贿赂,也不是好人,这个罪就重了!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根心’,是从真诚里发心的,这是“真善”;我们跟人家去做,不是发自于真心,这是“假善”。‘无为’就是没有希求,没有希求的善是真善;行善而有所求就不是真善,就是‘有为’了。‘皆当自考’,自己要考量。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我们一定要从心地里面去区别,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行善。贪财、妄取是恶,而中峰禅师说‘未必然也’;如果取得是为了做好事、利益众生,这也是善,不能算是恶。常常有一些经商***来找我说:“五戒里的不妄语他们不能持;因为做生意天天打妄语,希望把别人荷包里的钱,骗到自己的荷包里来,不打妄语怎么做生意?”我说:“真正行菩萨道,未尝不可以。”现代的人,你劝他行善,他不肯;骗他,他肯。问题在那里?在我们自己是不是菩萨心。如果用这种手段(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手段),把他的钱财骗来了,替他做好事,你是行菩萨道;如果把他的钱骗来自己贪图享受,就是恶了。凡夫不知道做好事,不知道行善,我们替他修善、替他修福,这是好事。所以单单看表面,确实善恶难分。善恶在心地——积大善、建大功都要从心地上去修。尤其是大菩萨,外表上不露痕迹,不注重小节,纯粹是利人济世,所以他的观点,确实跟普通人不一样。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端’,是端庄正直,‘曲’,是委曲婉转。‘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见到唯命是从的、恭恭敬敬顺从的——这个人是好人。现在一般在位有权的人,想用人,都喜欢用这种人。为什么?他听话,叫他怎样,他就怎样;认为这是好人,喜欢用这种人。所谓愿意用“*才”,*才听话,一天到晚对你很恭敬,侍候你舒舒服服的。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大圣大贤他们用人,不用乡愿、谨愿。乡愿之士,是一般人讲的好人。圣贤用人才,人才倔强、傲慢,有时候无礼。为什么?他有一技之长,值得骄傲,有时候不一定能顺你的意思;可是这样的人能干、能办事。那个老好人(人是好人),不能办事,墨守成规,不能自动自发做事情。所以圣贤人‘宁取狂狷’,狂狷之人勇于进取,不拘小节。‘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这种好人往往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所以是‘德之贼’。‘德’是风俗道德,往往都被他们不知不觉当中破坏了。‘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大圣大贤的善恶标准跟世人的善恶标准不一样;即使在佛门中,大乘的善恶标准跟小乘的就不一样。小乘着重在事相上,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严格,一点都不敢犯;大乘人你看他好像是不拘小节(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大乘戒在心地,小乘戒在事相。前面讲的三种改过之法,小乘从事上改;大乘从心上改,不一样。所以小乘就是‘谨愿之士’,大乘是‘狂狷之人’,成就也不相同。譬如说大乘好像是不持戒,其实不然——他心地清净平等,人家往生的瑞相,站着走、坐着走、不生病,这就能看到结果。中国历代大乘修学,明心见性、了生死、出三界确实不少!诸位在《高僧传》、《神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都能看到。《善女人传》是专记在家女居士修行成就的。所以小乘不了解大乘,就是因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相同。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这是真善、假善,我们很清楚就能辨别。天地鬼神与圣人的标准相同,而不与世俗的标准相同。为什么?因为天地鬼神与圣人的用心见解是一样的。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我们真正要发心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发心度自己,首先‘不可徇耳目’,就是决定不可贪恋五欲六尘,一定要看淡。五欲六尘看不淡,你的自私自利断不了!自私自利的意识是恶业的根源,由恶根所做的一切善,善也变成恶了。这就是为什么世间人讲的那些善,中峰和尚都不同意;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还有私心。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希望获得自私的利益,这个善就不真、不纯。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尘看淡,然后逐渐舍掉,不受五欲六尘干扰,这样才从‘心源隐微处’——没有人见到的地方、念头才动的地方,就要觉察。‘默默洗涤’,‘洗涤’就是洗心。也是《无量寿经》讲的洗心易行,“易”是换、改变——改变我们从前不善的行为,心地干净、光明,才充满智慧!‘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只有一个念、一个心,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明理,帮助他破迷开悟。他只要明理,破迷开悟了,他自然就会知道要断恶、要修善。所以佛法在世间的第一大功德,就是帮助人认识宇宙人生的**。都认清了,十法界你愿意取那个法界,随心所欲,佛不干涉,佛也不勉强;佛不是说“佛”好,你们都成佛,佛没有这样要求!佛希望你们成佛,但是绝不勉强你们。愿意来生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愿意到三恶道,就搞贪、瞋、痴,到三恶道。佛不会去阻扰我们,也不会帮助我们,佛只教人破迷开悟。这是纯真,所以这个叫‘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媚’,简单的说,就是巴结讨好群众之心,取得世间名闻利养;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取名闻利养为目的。他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不是端。‘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处世的态度应当谨慎,慎就是慎重。待人、接物、处事都要用谨慎恭敬的态度,玩世不恭是错误的,不可以不辨别清楚。何谓*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德。‘何谓*阳?’这一条也很重要。古圣先贤都叫我们要积*德,什么是*德?
佛教是宗教吗
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教诞生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中,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之一,其间经历代高僧大德的弘扬提倡,许多帝王卿相、饱学之士也都加入这个行列,终于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
扩展资料:
佛教还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文体、新的命意遣词方法。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本身就是伟大富丽的文学作品。
马鸣的《佛所行赞》带来了长篇叙事诗的典范;《法华》、《维摩》、《百喻》诸经鼓舞了晋唐小说的创作;般若和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苏轼的诗歌。变文、俗讲和禅师的语录体都和中国俗文学有着很深的关系。
佛经中的动人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曹不兴、顾恺之、张僧既、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善有三个层次的标准,善的反面即为恶,心行达不到善的要求即是恶。
1、下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不贪婪、不嗔恨、不愚痴、不恶口伤人、不挑拨离间、不说漂亮话恭维人,不说假话、大话和空话,不偷盗、不邪*、不杀生)。这一层次相当于儒家君子之道的层次,要落实儒家的《弟子规》,在家做一个孝顺的儿女,在学校做一个好学生,真正将这两句话落实在生活当中。佛经中的小乘佛法之基础——《十善业道经》,也是体现这一层次的善法。世间法(如儒家、道教和**教)普遍对应这一层次。这一层次修行较好来生可以保住人身,做得非常好的可以升到四天王天、忉利天等欲界天。如果修行不及格,来生肯定堕入地狱道、或饿鬼道、或畜生道,或阿修罗道去。
2、中善:在具足下善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至少要学习《五戒相经笺要》和三皈传授,出家修行的人要学《沙弥律仪要略》,最低的水平是沙弥十戒、二十四门威仪。“具足众戒“,就是十条戒圆圆满满。“不犯威仪“,是二十四门威仪落实在日常生活、处事待人接物中。道家思想中“修身养性”、“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思想部分达到了这一层次。这一层次,修行得好的人可以升到**天,甚至出离三界而达到阿罗汉、辟支佛的层次。但须在世最少须证得须陀洹。
3、上善:在做到中善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发**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佛教中的《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无量寿经》的教理体现这一层次的善,儒家、道家、**教哲学都没有达到这一层次。核心思想是“舍己为人、无私奉献、智慧精进、毫不利己、心怀天下”——全心全意为众生服务。“地”是心地,“藏”是心地的宝藏。这一层次,要求人们在事、理上都达到一心不乱的程度,内心毫不为外界所动。如果能做得很好,不但可以出离三界、脱离轮回,证得究竟圆满的佛道,达到菩萨、佛的层次。但是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又有智慧、又有能力救度众生的水平,谈何容易!
所以,最起码要做到下善,才可以称之为善男子、善女人。人们千万不要做井底之蛙,自欺人人,天真的认为自己有多么善良、自己还不错,我们世间人绝大多数离下善的标准都差得很远。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大善:1.在天灾**面前给以物质或精神上的帮助(如鼓励受灾群众重拾生存的信心等);2.救人命者;
大恶:害人命者;
小善:平常的帮助——为迷**指路,帮忙拿东西等;从自我做起——生活中节电节水,爱护环境;拾金不昧等;为弱者让座。。。。。日常生活中的举手之劳;
小恶:占小便宜,但无害人之心者;
呵呵,这只是本人的一些看法,可能会比较肤浅
何为善?什么是真正的善?
⑴善的辨别 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修善最重要的是出于真诚而无所求,这是真善。有条件的善,不但不是善,而且是造恶。譬如我们这个世间不少人——尤其是佛**,不明白佛陀教化众生破除妄想执着的道理;他们来佛寺烧香拜拜,都是有所求而来的;他要没有所求,就“无事不登三宝殿”。他在佛菩萨面前许愿烧香拜拜,求佛菩萨保佑,目的达到之后再来还愿供养奉献——谈条件,把佛菩萨当做什么人!不但心不诚,且把佛菩萨当做恶势力包庇者,岂非罪过!支立的父亲,是正人君子,囚犯那种做法,就等于把他当做小人看待。支立的父亲不生气,仍旧帮他忙,真是难中之难!所以他得的果报是应当的。前面举十个例子,现在再讲道理;也就是积善的事和理不可以不知道。先说真假——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中峰和尚’是元朝时候人,我们对他应该相当熟悉,因为常常拜的《三时系念》就是中峰和尚编辑的,这是专修净土的一个方法。那时有一些念书人去拜访中峰禅师。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佛家常讲,道家也讲:“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他们说‘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这是讲现世,现前的善人子孙不好;‘某人恶,而家门隆盛’,恶人反而‘家门隆盛’。他们就说:‘佛说无稽矣!’佛法说的果报与事实不符。拿这个问题来向中峰禅师请教。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一般人是肉眼凡夫——你的俗情,你的心地不干净;就是妄想执着还很多,没有慧眼,看不到事实**。‘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善恶颠倒了,这就叫迷惑颠倒。‘往往有之’,不但这样的人在世间确实有,而且还很多。禅师客气,不说很多,说有这种人就是了。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他不晓得自己反省,不辨是非,反而怨天尤人,说老天报应不公平。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世间迷人,为什么把善看成恶,恶看成善?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大师就叫他们自己说说。一个人就讲,‘詈人殴人是恶’,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这是那些学生自己说的,他们善恶标准在此地——骂人打人是恶,恭敬人、对人有礼这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禅师说:“你的标准不可靠。”一个人又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贪赃枉法是恶,廉洁有守有为的是好官。中峰禅师又说:‘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这些标准禅师皆不同意。‘因请问’,于是大家就请问老和尚,我们的标准你不同意,你的标准讲给我们听听。⑵善的定义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这是佛法讲的标准。‘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打他、骂他都是善。‘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所谓有意讨好、巴结、谄媚之类是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这就找到一个真正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存心利益社会大众,为一切众生造福,这是善。为大家造福,自己还要得相当的报酬,这是善里夹杂着恶——善不纯。先讲真善、假善,后面还讲圆满的善、不圆满的善掺杂在一起;有半满、有圆满,有纯、有杂,都要搞清楚。所以诸佛菩萨、世间圣贤没有想到自己,完全是利益众人,那是真善,那是圆满的善。世间的人,不说别人,我们说范仲淹。范仲淹的行善、积善就是真实,就是圆满,是我们的好榜样。他从来没有替自己着想,也没有替儿女打算一下,一心一意只知为国家、为社会造福,连自己的身家都忘掉了。我们读他的传记,他自己积善,一家积善,子孙皆知行善。自己做到宰相,五个儿子中,有两个做过宰相,一个作过御史大夫。自己死的时候买不起棺材。钱到那里去?全都拿来做社会福利事业去了。所以印光大师赞叹他,说他的德行仅次于孔夫子。他的家庭一直到**初年——八百年不衰,子子孙孙都好,积德积得厚。我们今天行善,拿出自己百分之一、二的力量来行善,已经觉得我是善人了!而且还要舍一得万报!大家到佛寺来烧香布施,为什么?这个利润最大——一本万利。所以到佛门里来烧香拜佛,心想这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今天布施一块钱,明天得一个**中一万块),是这种心态到佛门里布施修善的,冤不冤枉!把佛菩萨看得真连小人都不如了。所以有很多人到佛门时,你看他很虔诚拜佛念佛——但是他自己不好,他的家庭后世都不好,真正的原因在此。好像不是有心把佛菩萨看成一个坏人,看成一个接受贿赂的人,可是有意无意他就是这种心态;虽然不明显,还是有这个心态。这是绝大的错误!我们在公家办事,要去拜托人,要送红包;所以跟佛菩萨打交道也送红包——接受拜托的都不是好人,那佛菩萨接受红包,也接受贿赂,也不是好人,这个罪就重了!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根心’,是从真诚里发心的,这是“真善”;我们跟人家去做,不是发自于真心,这是“假善”。‘无为’就是没有希求,没有希求的善是真善;行善而有所求就不是真善,就是‘有为’了。‘皆当自考’,自己要考量。什么是真善?什么是假善?我们一定要从心地里面去区别,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行善。贪财、妄取是恶,而中峰禅师说‘未必然也’;如果取得是为了做好事、利益众生,这也是善,不能算是恶。常常有一些经商***来找我说:“五戒里的不妄语他们不能持;因为做生意天天打妄语,希望把别人荷包里的钱,骗到自己的荷包里来,不打妄语怎么做生意?”我说:“真正行菩萨道,未尝不可以。”现代的人,你劝他行善,他不肯;骗他,他肯。问题在那里?在我们自己是不是菩萨心。如果用这种手段(当然这是一种非常手段),把他的钱财骗来了,替他做好事,你是行菩萨道;如果把他的钱骗来自己贪图享受,就是恶了。凡夫不知道做好事,不知道行善,我们替他修善、替他修福,这是好事。所以单单看表面,确实善恶难分。善恶在心地——积大善、建大功都要从心地上去修。尤其是大菩萨,外表上不露痕迹,不注重小节,纯粹是利人济世,所以他的观点,确实跟普通人不一样。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端’,是端庄正直,‘曲’,是委曲婉转。‘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见到唯命是从的、恭恭敬敬顺从的——这个人是好人。现在一般在位有权的人,想用人,都喜欢用这种人。为什么?他听话,叫他怎样,他就怎样;认为这是好人,喜欢用这种人。所谓愿意用“*才”,*才听话,一天到晚对你很恭敬,侍候你舒舒服服的。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大圣大贤他们用人,不用乡愿、谨愿。乡愿之士,是一般人讲的好人。圣贤用人才,人才倔强、傲慢,有时候无礼。为什么?他有一技之长,值得骄傲,有时候不一定能顺你的意思;可是这样的人能干、能办事。那个老好人(人是好人),不能办事,墨守成规,不能自动自发做事情。所以圣贤人‘宁取狂狷’,狂狷之人勇于进取,不拘小节。‘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这种好人往往不明事理、不辨是非,所以是‘德之贼’。‘德’是风俗道德,往往都被他们不知不觉当中破坏了。‘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大圣大贤的善恶标准跟世人的善恶标准不一样;即使在佛门中,大乘的善恶标准跟小乘的就不一样。小乘着重在事相上,所以小乘人守戒守得很严格,一点都不敢犯;大乘人你看他好像是不拘小节(小乘人看不起大乘人)。大乘戒在心地,小乘戒在事相。前面讲的三种改过之法,小乘从事上改;大乘从心上改,不一样。所以小乘就是‘谨愿之士’,大乘是‘狂狷之人’,成就也不相同。譬如说大乘好像是不持戒,其实不然——他心地清净平等,人家往生的瑞相,站着走、坐着走、不生病,这就能看到结果。中国历代大乘修学,明心见性、了生死、出三界确实不少!诸位在《高僧传》、《神僧传》、《居士传》、《善女人传》都能看到。《善女人传》是专记在家女居士修行成就的。所以小乘不了解大乘,就是因为是、非、善、恶的标准不相同。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这是真善、假善,我们很清楚就能辨别。天地鬼神与圣人的标准相同,而不与世俗的标准相同。为什么?因为天地鬼神与圣人的用心见解是一样的。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我们真正要发心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发心度自己,首先‘不可徇耳目’,就是决定不可贪恋五欲六尘,一定要看淡。五欲六尘看不淡,你的自私自利断不了!自私自利的意识是恶业的根源,由恶根所做的一切善,善也变成恶了。这就是为什么世间人讲的那些善,中峰和尚都不同意;不同意的根源就是你还有私心。有私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希望获得自私的利益,这个善就不真、不纯。所以先要把五欲六尘看淡,然后逐渐舍掉,不受五欲六尘干扰,这样才从‘心源隐微处’——没有人见到的地方、念头才动的地方,就要觉察。‘默默洗涤’,‘洗涤’就是洗心。也是《无量寿经》讲的洗心易行,“易”是换、改变——改变我们从前不善的行为,心地干净、光明,才充满智慧!‘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只有一个念、一个心,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一切众生;帮助他明理,帮助他破迷开悟。他只要明理,破迷开悟了,他自然就会知道要断恶、要修善。所以佛法在世间的第一大功德,就是帮助人认识宇宙人生的**。都认清了,十法界你愿意取那个法界,随心所欲,佛不干涉,佛也不勉强;佛不是说“佛”好,你们都成佛,佛没有这样要求!佛希望你们成佛,但是绝不勉强你们。愿意来生做人,佛就教你做人的道理;愿意到三恶道,就搞贪、瞋、痴,到三恶道。佛不会去阻扰我们,也不会帮助我们,佛只教人破迷开悟。这是纯真,所以这个叫‘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媚’,简单的说,就是巴结讨好群众之心,取得世间名闻利养;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求取名闻利养为目的。他所做的一切善事、善行都是‘曲’,不是端。‘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处世的态度应当谨慎,慎就是慎重。待人、接物、处事都要用谨慎恭敬的态度,玩世不恭是错误的,不可以不辨别清楚。何谓*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德。‘何谓*阳?’这一条也很重要。古圣先贤都叫我们要积*德,什么是*德?
佛教如何看待善恶 ?
在佛教里,应该如何认知善与恶? 其实,如果按佛教的逻辑去分析,里面的善与恶是没有太大的区别的。因为佛教所做的是,管好自已,不去管其它人。管也是很有限的管。这才是它最最常见的做法。因为佛教就是叫那些佛教的人不要去管人世间的锁事的。
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有一天,忽然下了雨,他就近躲到一个肉铺里避雨。一会儿,来了一个买肉的人,对老板说:“给我割一斤好肉,我全要瘦肉,不要肥的。”老板说:“好呵!我这一刀切给你的都是瘦肉。”买主称心如意地走了。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买一斤肥肉,炼油用,不要瘦肉。”老板说:“好!给你一刀肥肉。”这人也称心而去了。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要一斤又肥又瘦的五花肉。”老板说:“好,我给你切一刀肥瘦相半的好肉。”买主也称心而去。老板说:“看呵!我这里块块都是好肉。”啊!这个禅师听了,当下大悟。
的确,这个猪肉哪里为好、哪里是坏呢?完全是买肉人的心在分别。而这分别心又是多年养成的习气所产生的知见。你养成喜欢吃瘦肉的习惯,就讨厌肥肉,于是说瘦肉好,肥肉不好;他的习惯是喜欢吃肥肉,就认为瘦肉不好,肥肉好。就象人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其实,瘦肉和肥肉,萝卜和青菜,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坏,完全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喜恶而形成的妄想知见所致。倘若习气消除了,妄想没有了,哪里还有好有坏呢?
有人会说:“东西没有好坏,人总不能说没有好坏吧?有的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有的人老老实实,与人为善。”是的,人的行为的确有好坏之分。
在这方面,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身体、命运、环境等各自不相同的原因和由来,指明了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之所以万有不齐,苦乐贫富悬殊,因其间都遵循着一条因果规律。“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现在的环境和遭遇,所受的果,是以前所造的因。“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现在的所作所为,就是你未来所受的果报。其中的因因果果虽然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一样,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丝毫不差。
所以佛教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利人即是自利,害人实是自害,我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因此,见了坏人,我们也不要厌恨他、蔑视他,而是要劝告他、教育他,使他改恶向善、改过自新。若心里总是存着“这个人很坏”的见解,把这个人完全剔除在外,又怎能改造他呢?
佛教是积极向上的,其基点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就为佛,是平等的。但是成就的迟、早、快、慢,要看时节因缘而定了。所以,学佛的人要心量大,要能容忍各种各样的众生,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