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假期出行有哪些副作用英语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翻译一篇关于假期外出旅游的英语作文(急用)(关于假期旅行的英语作文60字带翻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翻译一篇关于假期外出旅游的英语作文(急用)
Recently,our class have had a discussion about an Eco-travel. Some of my classmates are in favor of going to Red River Village. They say they could swim there and go boating on it. They also say they could learn about the birds by the river. What’s more,by staying at hotels in Red River Village,they can help the villages make money so that they can take care of the river and birds. However,other students are against the idea,they prefer Snow Mountain,saying that they could go hiking and looking at other animals there. They suggest planting trees on the mountains. They also say by going there,they could help the people to keep the mountain clean to take care on the birds on the mountains.
Last summer vacation,my family and I went to Qingdao by train.There was always sunshine and fresh air,which made us so comfortable.We went to the seaside,the sea was as blue as the sky,and bathing in the sunshine on the beach, was really an enjoyable thing.I also picked up a lot of colorful shells with my little sister.There we bought many interesting souvenirs,I was planing to send them to my friends.We ate many tings there,such as fish,prawn,and so on.They are very delicious.Then we lived in a clean and tidy hotel,and the price was not so expensive.I like Qingdao very much,and if I got a chance,I hope to come here again,it is such a beautiful and interesting place.
……
你觉得假期集中旅游有哪些弊病?
您好,我是爱 旅游 的大可,很高兴能够回答您的问题。
我说下我印象深刻的几点:
1.假期 旅游 就是看人从众,排队入景区说不定得排上2-3小时,有些地方景区内接驳车也要排队,典型意义上的排队三小时,打卡十分钟,得趁早走,走晚了,又是三小时。 2.体验感极差, 旅游 本来就是来散心的,结果耳边全是别人的喧闹声,我们也只能拍几张照片就走,完全没心思去领略美景跟景区文化,导致很多人去了一个地方,却还说不出景区里有哪些景致。 3.安全性不高,如果假期扎堆 旅游 ,像有的 旅游 景区,山路狭窄,人多的话,爬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很容易发生意外。 4.景区门**通拥堵,景区车位不足,导致秩序混乱,堵的是一点脾气都没有的,给人的感觉,一天都是闹心,再也不会节假日出去玩的感觉。 这就是我感觉到的几点弊端,所以我个人还是偏向于平时时间出去 旅游 ,节假日我选择待在家里,好好去休息,不想去凑那份热闹。
1,假期 旅游 的集中消费给 旅游 地与客源地之间的交通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2,由于绝大多数的 旅游 需求都指向名胜风景区,短期内超负荷的游客数量远远大于景区的环境。
3,安全性问题也不能得到有效保障。高峰期 旅游 ,人流量过大,对于人身安全有着很大的隐患。
以上三点,仅供参考,谢谢阅读!
你觉得假期集中旅游有哪些弊病?无需置疑,假期集中 旅游 的确有许多弊病,比如景点人多拥挤、到一些好玩的地方排队、各项消费较贵、旅途车多等等问题,但这是人们休假时间,也可以考虑另有一种方式,说说看法。 首先,认为最大的弊病应该是交通堵塞问题。 以往每到假期集中 旅游 时段,高速公路基本就成为了停车场。原因是假期期间一般高速免费,现在家家都有车,大部分人基本都是自驾游,再赶上路上有事故,致使高速公路极具拥堵,所以这是假期集中 旅游 最为苦恼的事情。
其实,凡是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怪乎就是早些出发错开拥堵高峰,或付出一些高速费也比路上耽误时间耗费汽油合算。
二是,景区人员拥挤问题也是人们头痛问题。 人们往往都是利用假期时间到一些 旅游 景点游玩,致使人员拥挤,实际上看的都是人,拍个合适照片都很难,这样 旅游 实际无趣,但人们很难改变这种出行方式,可能也是一种从众心理吧。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去 旅游 。利用假期时间到一些小众景区去 旅游 ,现在各地景区众多,何必凑热闹,这样才能享受 旅游 的乐趣。当然有些人可能就想去一些著名的景区,可以安排休年假人少时期去,或是在假期集中 旅游 时间到这些景区的人少地方看看,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再有,就是食、宿、行问题。 假期集中 旅游 一般在食、宿、行方面价格相对比较高,有时还会出现人多不好解决的问题,所以假期集中 旅游 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当然,假期正是人们集中休假时间,大多数人一般都会在这个时期外出 旅游 ,一是有时间,二是假期的时节应是最好时节。如何合理安排好,过一个愉快充实的假期我想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安排。
最后,我想提示大家,今年的五一假期马上就要到了,各地的景区陆续也都开放了。但疫情还没有真正结束,国家提倡尽量不要跨省 旅游 ,最好在家周边放松游玩。千万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少在外面食宿,提高警惕,做好防护措施,以保证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假期。 不知道会不会出现高速车堵,景区拥挤问题?
这个问题太好了,我一直认为要推动我国的 旅游 业发展,就必须提倡“带薪休假”,“错峰出游”。假期集中出游,弊端实在太多。
1、贵 机票贵、酒店贵、景点贵、用餐贵,除了高速不收费之外,其他都贵。
没办法,资源有限,求大于供,自然就涨价了。
2、闹 到哪儿,哪儿都人多,开车排队,吃饭排队,拍照排队,集中出去玩就没有不排队的地方,想要留张独照,只能靠回家自己P。
3、累 旅游 可以是一件休闲放松的事情,阳光沙滩发发呆,可惜假期出游只能,你抢我抢大家抢。回到家躺床上,就觉得“这出去玩一次,怎么比上班还累?”
4、险 本身人挤人就存在安全隐患,尤其是现在疫情期。我们也想保持社交距离,可惜硬件条件不允许啊。这种情况就更加容易造成**的交叉感染。
现在多地在推行2.5天休假制,我觉得这是在是太好的政策(如果能落实)!
既能促进我国休闲游的发展,又能让游客在旅行中放松身心。
旅行本该是件享受的事,你说呢?
大家好!我是江山草原!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间现在已是四月下旬,今年按序排列三天以上的节假日只剩下51国际劳动节、端午节、国庆暨中秋节三个假期了,少而短的假期对于职场人士计划 旅游 显得时间很紧张,内心更渴望。
常规说来,集中 旅游 存在一定弊病,表现在管理上不确定和制度上的难以贯彻,于人、于景、于事、于物均有一定负面影响,简单分析去如下:
(一)景点人满为患,场地拥挤不堪,匆匆忙忙、紧紧张张的过程减少了游客在一个地方的停留时间,影响了游客的鉴赏效果, 旅游 过程不能从从容容而影响了心情,这些因素合起来直接影响旅行效果;
(二)景点和人流量的比例超过正常值,景点旁挤满人,拍照留影,零距离接触,对景点景物会有间接损坏隐患,甚至造成直接损失,这些对景区建设、维护、修缮,提高了成本和要求;
(三)景区人多虽然门票收入提高了,但也造成管理人员工作量加大,治安事件发生几率压力增大,购物纠纷增多,消防通道不畅增添了安全隐患,人员安全管理和突发事故防范等等都需要加大力度,特别是近期还有新冠疫情的潜在传播情况存在,更不能马虎大意;
(四)集中游增添了附属设施配套和运行的需要,对景区就餐、如厕、医疗、交通、住宿、商业网点的压力和服务管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经济单元人员容易出现思想认识不到位、不作为、乱作为、涨价、欺骗等现象,对景区形象和声誉多有不好的影响。
对不同的景区,上述弊端的存在情况不同,环境和平台是决定因素,比如去草原、雪山、边境及冷门景区,可能少一些。工作时间和休假灵活,是劳动管理部门下阶段探讨的课题,只有错峰旅行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思路。
假期 旅游 ,就是放松身心,开拓眼界,增长知识的过程,如果在假期集中出行,拥挤的景点,高价的消费,让美好的心情变得很不爽。我觉得假日集中出行有以下几个弊端:
1、 增大出行费用。 假期集中出行,势必造成车票,住宿,餐饮价格走高,增加了旅行的总费用。同时也增大了 旅游 目的地的交通拥堵,使得出行时间得不到保证,变相增大了 旅游 费用。
2, 给当地文化造成破坏 。很多游客无视“游人免进”、“禁止拍照”、“不许嬉水”等告示,进入到文化保护区、古树林等自然保护地聚餐、拍照、野炊、露营,严重破坏了当地文化。
3、 影响 旅游 目的地人们的生活 。如,在云南某山村,由于 旅游 开发,本应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的当地的少数民族人,开始不再耕种,而是为游客服务,提供照相服务、开办农家乐等。总之,他们生活的改变已经失去了本来的特色。
4、 造成环境污染 。 旅游 过程中总有些不自觉的人将手中零食或包装袋随手丢弃,加重了环卫部门及环卫工人的人工作负担。每到节假日,我能看到,人群走过留下一片狼藉,真的是触目惊心。
弊病从轻到重排列如下
风险一级
成为他人拍照的背景板,人山人海,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你也成为他人照片中的人肉背景。样子特傻,**甲的表演出神入化。
应对:随机应变,实展腾挪闪躲的功夫,避开他人镜头。
风险二级
挤出一身又一身臭汗,酒店还好,水电不用再花钱,如果直接回家洗澡洗衣服费电费水费功夫。
应对:出了汗保暖不好容易感冒,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风险**
踩掉鞋,无处安放你的一双贵足,脚丫子有被完虐的风险,没准半月靠拐杖生活。
应对:靠边行走,尽量不要随大流。
风险四级
单身狗的悲哀,吃狗粮吃到吐。看他人出双成对,卿卿我我。 唯独你孤景自赏,暗自神伤。
应对:假装没看见,或者临时聊一个作伴。
风险五级
丢了孩子,孩子哭爹喊娘四处找爹寻娘,幸运的是熊孩子失而复得,不幸的是满世界张贴寻人启事。
应对:防丢失手环等数码产品,两只眼睛盯紧了,尽量少看别人家的**帅哥。
风险六级
因为跨境返回后被隔离14天,耽误工作,耽误生活,不能愉快的玩耍 。
应对:避免跨境越线,提前咨询有关部门,不要拍脑门,说走你就走,隔离真是不将就。
风险**
不幸被感染经历生死考验,幸运儿转危为安,不幸儿直奔西天(好可怕)!
应对:不去扎堆,不去凑热闹!
不**,不扎堆。合理安排出行,听从各方面的安排,才是上策。
让我说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事情:
1.假日 旅游 是观看人们跟随人群。排队进入景区可能需要2-3个小时。在一些地方,景点的班车也要排队。在典型意义上,队列持续3小时,时钟计时10分钟。你必须尽早离开。你必须再晚走三个小时。
2.体验的感觉非常差。旅行原本是为了放松。结果,别人的噪音就在我们的耳边。我们只能拍几张照片然后离开。我们不知道去欣赏美丽的风景和风景文化。结果,许多人去了一个地方,但却不知道那里有什么风景。
3.安全性不高。如果假期里有很多游客,比如一些景点,山路狭窄,人多,爬山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发生事故。
4.景区入口处的交通堵塞和景区停车位不足导致混乱。受阻的是一种没有脾气的感觉。它给人的感觉是,一个人整天都很担心,永远不会在假期出去玩。
这些是我感觉到的一些缺点,所以我个人更喜欢平时旅行。我选择在假期呆在家里好好休息,不想分享这种兴奋。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提问:集中出游的弊端?我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首先假期集中 旅游 ,景区人多。有的景区出现人满为患,严重影响人生安全,大大超出景区最大负荷量。人多的时候还会出现一票难求的景象,让游客深受奔波之苦,降低了 旅游 质量。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偶尔在网上出现,因为受不了排队之苦,大喊:我要回家的段子[笑哭]。
其次假期集中 旅游 ,酒店也会涨价,给游客也带来不小的经济压力 。平时几十元的酒店在假期间会飙升到二三百,大大的增加了 旅游 成本。
最后假期集中 旅游 ,也给游客订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为假期时间有限,都比较集中出行,所以会在假期时的间段出现飞机,高铁,***买票困难,不由得感叹让人欢喜又让人忧的假期[呲牙]。
虽说假期集中 旅游 有一些弊端,但从我们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目前还不能改变现状,因素很多,所以只有通过我们自己从时间上调配,尽量错峰出游来减少集中 旅游 的弊端。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假期几种 旅游 的弊病还是比较多的,我觉得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和大家探讨一下。
1.造成假期集中 旅游 现象的主要原因: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错不开出行时间,一年的假期就这么多,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假期东拼西凑每个假期普遍稳定在3天,像今年5天劳动节还是很少见的。在这些假期的出行选择中,绝大多数的朋友都会选择在国内游了。我国毕竟是人口大国,再加上景区的数量就这么多,想在这五个短假期中错峰出行,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一周以上的假期就只有两个,在这两个假期中还是有不少朋友会选择出境游,同时跨省游也主要在这两个假期,虽然假期时间长了,但实际上在长假期选择出行的人更多了,所以出现的 旅游 高峰会更多。
现在有关于2.5天周假期的说法,我个人是非常支持的,我们极力的推动 社会 的发展,却忽略了人生苦短,等我们退休再想出去转转的时候,又轮到我们的下一代忙碌了,这个时候我们很多人又要负责带孩子了吧。不如趁我们年轻的时候多给我们一点休息的时间,让我们多去亲近一下大自然,听说疫情的两个多月,因为各个行业的停摆,很多美好的以前隐藏起来的事物都重新出来了。
2.集中 旅游 的弊病主要就是体验感太差:
自驾出行要排队等停车位,跟团游到处跟着导游排队,排队的时间占去了我们大半的 旅游 时间,像上海的迪士尼,欢乐谷等景区,从到达景区和进入景区,完全是两个概念,尤其是逢年过节,想等一个项目真是要等到花都谢了。
户外的景区体现在人山人海,到哪里都是人挤人,放眼望去,每一个可以看到的景点附近都占满了人,有的甚至专门有人在旁边指挥,排队上去拍照,在极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情摆出美美的姿态,还是练就了很多人的惊人本领。
室内的景区一样是人潮拥挤,所有的 娱乐 项目和餐饮都要排队,到处都是人声嘈杂。空气质量也会非常差,有限制人数的景区还好,有的景区不限人数,真的是体验感极差了。孩子的哭闹声,大人的呵斥声会是一直萦绕耳旁了。
总之,集中 旅游 体验感太差,人也会累的精疲力尽,完全感受不到 旅游 带给我们的快乐。
3.假期集中 旅游 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这个弊端就很明显了,不管是出行途中还是游玩过程中,都会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路上车多了,越到景区车越多,尤其是很多景区的临时停车场都画到了山路边上,很多司机停车后不在轮胎后面垫石头,经常出现车辆溜车的现象,这是非常危险的。
景区内人多了,尤其是孩子到处乱跑的现象很多,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踩踏现象,一直抱着孩子游玩也是不太现实的。
以山为名,以水为名的等景区的安全隐患就更大了。不少的危险提示牌都会被踩倒,出现受伤的情况是非常多的。
4.假期集中 旅游 的消费增加:
这一点非常明显,几乎每个环节都变贵了。
用一句话来形容假期集中 旅游 ,就是排队花钱买罪受。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作者简介:从大学时期喜欢上 旅游 ,不知不觉间去了很多地方,从开始的户外探险到现在的城市慢游, 旅游 真实的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
欢迎关注“0 旅游 生活0”,让生活去旅行。
现在在的小程序平台如何
小程序平台还是很好的趋势的
如果需要可以开发自己的小程序
分析假期的调整对旅游业的发展有哪些影响
法定节假日调整对我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
刘思敏 程海涛 龙京红
刘思敏,中国旅游报社经济编辑部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郑州大学、四川大学等兼职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城市、旅游景区的策划、规划与营销;程海涛,郑州大学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旅游企业管理;龙京红,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旅游规划和旅游企业管理方面的研究。
摘 要:我国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对旅游消费需求、旅游产品、旅游经营管理、游客出游模式、旅游服务质量等都产生了影响,对此旅游企业应采取一些应对措施,而被取消的“五一”黄金周,应该考虑恢复,不仅将起到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也能够满足广大民众的休假需求。
关键词:法定节假日 旅游业 影响
一 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的社会背景及内容
(一)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的社会背景
1999年,我国根据当时情况对节假日进行了调整,将全体公民放假的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3天,共10天。其中,新年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劳动节放假3天,国庆节放假3天。全年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了3天,使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休息时间,有利于方便广大群众安排出行活动、**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法定节假日安排出现诸多弊端:
1.法定节假日安排过于集中
在10天的法定节假日中,有9天集中安排在春节、“五一”、“十一”三个假期。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国家一年中安排多个全民统一放假的长假,容易对其经济和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波动。由于黄金周的假日时间过于集中,使得交通运输压力加大,景区超负荷接待,旅游业服务质量下降,不利于旅游业长期可持续的发展。
2.传统文化特色仍显缺乏
我国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长期的历史积淀已经形成了一批世代相传、富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节日,但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元宵等传统节日都没有列入法定假日。这些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纪念意义,即使不能法定休假,民间也会自发组织一系列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居民生活与工作的矛盾。
3.法定节假日成为主流
居民个人的出行包括休假、旅游、探亲等活动,本来应该通过各种不同长度的假期来安排。由于我国带薪休假制度没有全面落实,大多数群众只能集中选择在公共假期出行,供求关系的矛盾也就凸显了出来。
因此,近年来,人们对我国现行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调整的呼声越来越高,建议对法定节假日安排进行调整,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分散法定节假日安排。
(二)我国法定节假日调整的内容
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研究小组从2007年11月9日起,公开在网上征集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的意见。根据这一方案,2007年12月,国务院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三个黄金周保留两个,取消一个,同时将除夕、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四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
新方案调整后,只剩下春节和“十一”两大黄金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除夕等民族传统节日各休一天,加上周末的两天休假,则成了3天的中短假期。这样,每年将出现2个集中休假高峰——春节(7天)、国庆(7天)以及5个集中休假小高峰——元旦(3天)、清明(3天)、五一(3天)、端午(3天)、中秋(3天),出现了法定节假日与周末连休3天的小长假、黄金周和个人带薪休假并存的新局面。
(三)新的法定节假日的特征
1.时间上分布更均匀
调整前的节假日,由于集中出游,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许多人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反而增添了不少疲惫。从长远看,不利于社会和经济的正常平稳运行,也不利于旅游业持续发展。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将3个黄金周变成了两个黄金周和5个3天的小长假,使集中的出游人群得到分流,有效淡化了旅游旺季和淡季之间的界限,对部分景区、时段供需矛盾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同时,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时间上增加了1天,也体现了**对老百姓的关心。人们可以更从容地和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有助于人们的休假方式更丰富多彩和人性化。
2.注重民族传统节日,顺应人们的情感需求
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可以充分地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让这些传统节日的精神内涵在我们的时代生活中延续和发扬光大。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增强中华儿女的情感认同、民族认同,顺应了人们的情感需求。同时,将传统节日定为法定节假日,将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使得中国文化和旅游与世界有更多的交流。
二 法定节假日调整对旅游业及居民社会生活的影响分析
(一)对旅游消费需求的影响
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小长假的增加势必使长线游、短线游的比例发生新的变化,人们将更加倾向于选择短线就近出游。在新的节假日方案中,中秋节、清明节这些传统节日使人们旅行出游时将更倾向于选择与这些传统节日相关联的线路。由于“五一”黄金周的取消,长线旅游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二)对旅游产品的影响
调整后的法定节假日,对旅游产品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中国有许多地区还保持着一些长达百年以上的重大节日民俗文化传统,如清明假日,不少地方就结合清明扫墓踏青的风俗,推出了有特色的系列民俗活动,如放风筝、荡秋千、寻根祭祖等。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健全以及家用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大大提高了人们短程、短期旅行的便利程度,周末(小黄金周)出游、城郊游等短途旅行将更为便捷、更为频繁。对旅行社而言,最明显的就是其长短线产品结构的调整,大城市1000公里以内的郊区游、农家游、周边游等国内游将大规模上升。
(三)对旅游经营管理的影响
以往的经营管理较多地围绕着黄金周,研究如何应对大规模人流的集中消费。旅游企业淡季时由固定员工进行管理维护,黄金周期间雇用临时工。实施新的节假日后,这就要求景区一年要经常搞活动、不断有卖点,企业的经营成本要提高。对旅游**管理部门而言,以往也会针对黄金周推出一些特定的管理措施,如建立全国黄金周旅游预报统计系统,对一些城市和景区进行监测。随着五一黄金周的取消,对以往黄金周模式下的旅游景点的宣传方式、给旅行社的折扣、黄金周门票涨价、淡季降价等运营模式,将带来一次大的变革。
(四)对旅游出游模式的影响
新的节假日方案,增加了清明、端午、中秋3天假期以及春节放假起始时间至除夕的节假日调整工作在增强传统文化影响力、符合广大群众过节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假日的次数,使节假日分布趋向合理。将使旅游者出游时段的选择更加理性分散,客流的空间、时间分布将更加均衡。有利于人们的假日消费由集中消费转为“分散式”消费,可以更个性化地安排自己的假日。
(五)对旅游服务质量的影响
法定节假日的调整将对旅游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带薪休假能够全面落实,游客在一年中精心选择一周出游,其幸福指数和享乐指数要求更高,自然比黄金周出游时更挑剔,这就要求景区全年的服务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准。此外,出游的分散均衡化,将使旅游者的脚步放慢,慢节奏的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提出这一倡议是与慢节奏对应的,则是对旅游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
(六)对旅游景区发展的影响
对旅游景区自身而言,节假日调整要求其注重内涵发展,提升游客的游览质量,旅游景区的发展定位也要进一步与旅游者的消费模式相适应。另一方面,从旅游景区的空间分布来看,出游能力强的区域,如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塘等地区的旅游景区,将更多地吸引本区域范围的旅游者,或是地处大城市郊区的景区获益将会更多。而距客源地较远的区域和景点,比如中西部远离中心城市的旅游目的地,无论是观光游、休闲游还是其他形式的旅游,其发展都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七)对旅游经济效益的影响
2007年,我国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达到4.45%,同比增长0.4个百分点,2007年国内旅游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71.29%,同比增长1.57个百分点。而节假日期间的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2007年春节、“五一”和“十一”三个黄金周的旅游人次和收入合计,分别占到了全年旅游人次和收入的24.1%和17.5%,其中五一黄金周表现更为突出,两项指标占全年的比重分别达到了10.3%和7.1%。2006、2007、2008年以来,三大黄金周的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速远高于全年水平,其中五一黄金周的增速又远高于三大黄金周。综合以上数据分析,调整黄金周,尤其是取消五一黄金周,势必给整个旅**业带来较大的波动。
三 旅游企业应对节假日调整的措施及策略
(一)加强中短线旅游产品的开发
调整后的节假日,黄金周减成2个、小长假增至5个,一增一减将促使人们为自己安排更多的中短途旅游。因此,长线旅游与短线旅游比例发生了重要变化。旅游者将更加倾向于近距离的休闲旅游,以健康、放松为主要目的旅游产品将受到更多更广泛的欢迎。因此,旅游企业要结合各个小长假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更多3天时间的中短旅游线路,充分发掘产品的休闲内涵,对原有景点推陈出新,抢占中短假期这一新的旅游主战场,尤其是一些放松休闲类的近郊生态游、省内休闲游、农家乐旅游等。
(二)积极发展传统和民俗文化旅游
新的节假日中,清明、端午、中秋、除夕、春节等传统节日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因此,旅游企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满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要,搞好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挖掘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打出响亮的民俗牌、文化牌、亲情团聚牌,用高品位的文化品牌、文化内涵和文化档次增强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个性化的旅游线路开发
新的节假日使人们在出行时间、行为、方式、追求上更为多样化、个性化,这要求旅游企业要进行个性化开发,不仅能适应消费者的需求,还能开发新的需求。同时,旅游企业还要通过市场细分与产品开发来寻找自己的服务对象和生存空间,塑造旅游产品个性是大势所趋,是顺应假日调整后旅游需求变化的重要方面。
(四)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使得旅游者有了更多的选择,旅游消费越来越具有理性。因此,对旅游服务质量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餐饮、旅游景区和旅游交通等各旅游相关部门,应进一步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全面安排好旅游者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的各个环节,为旅游者营造良好舒适的氛围,使其获得高质量的感受,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服务,从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
(五)积极应对“散客时代”的到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不满足于随团旅行对个性的压抑,进而选择了自驾游、自助游、半自助游等自由出行方式,旅游市场呈现出“散客化”的趋势。新的节假日的执行,“3天小长假”导致散客数量大大增加,加上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健全以及家用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大大提高了人们短程、短期旅行的便利程度,周末(小黄金周)出游、城郊游等短途的散客旅行将更为便捷、更为频繁,自驾、自助游,将加快“散客时代”的到来。对此,旅游企业做好应对。
四 法定节假日调整的得失分析与反思
(一)对旅游业及居民社会生活积极意义分析
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将3个黄金周变成了2个黄金周和5个3天的小长假,使集中的出游人群得到一定程度的分流,相对淡化了旅游旺季和淡季之间的界限,对部分景区、时段供需矛盾暂时起到了缓解作用。同时,调整后的国家法定节假日在时间上增加了1天,有利于扩大需求释放。再者,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赋予了人们一种特殊的情感内涵和情感需求,将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能更充分地发挥其巨大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使人们能有更充裕的时间来享受此节日,有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增强民族凝聚力。
(二)对旅游业及居民社会生活成本增加分析
“五一”黄金周存在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在带薪休假长达12年不能落实的背景下,保障居民获得休假的权利,满足了人民对长假的需求,而改成传统节日休假后,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只有在长假中才能实施的事情无法进行;在我国城市化大幅推进的社会转型期,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无比频繁,取消了“五一”长假,施行3天小长假就意味着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少了一次返乡或探亲的机会。
(三)对节假日调整的反思——是否应该恢复五一长假?
1.多数民众反对取消五一长假
据中国社会调查所(SSIC)调查显示:此次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中最有争议的就是“五一”长假被取消。当问及“您是否支持取消‘五一’黄金周?”时,21.5%的被访者表示“支持”,9.2%的被访者表示“无所谓”,多达69.3%的被访者明确“反对”取消“五一”长假。一些民众认为取消“五一”黄金周,主要是担心《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得不到有效落实,减少现有长假将影响长途旅游、探亲等活动,同时也会导致“十一”和春节假期更加拥挤,从而使得“十一”、春节面临更大的出行压力。
2.“五一”时节适合人们出门观光旅游
在“五一”这个时间段,正是春回大地、花草初绽的好时节,草木返青,漫山遍野春花绽放,城市乡村处处都洋溢着春天的活力,无论是气温还是自然风光都很适合人们出门观光旅游。这个时候,趁着大假出门旅游已成为许多市民的计划,取消了“五一”长假,把“五一”黄金周的时间缩短为3天,这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出行计划,甚至会使很多人放弃出行计划。
3.取消“五一”黄金周不利于整个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2006、2007、2008年以来,三大黄金周的旅游人次和收入增速远高于全年水平,其中“五一”黄金周的增速又远高于三大黄金周(我国历年来节假日期间的旅游人次和收入情况详见表2)。这表明中国居民旅游需求通过黄金周得到了极大释放。调整黄金周尤其是取消五一黄金周,势必会给整个旅**业和我国经济带来不利影响。据统计,2008年元旦、清明、“五一”、端午4个三天假期加起来,营业额都抵不上一个“五一”黄金周,利润更是无法与之相提并论。据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称,2008年5月1日至3日,全国纳入监测的119个直报景区(点)共接待游客894.07万人次,同比下降了24.45%。
4.对恢复五一黄金周的争论与期待贯穿2008全年
首先,假日改革方案**伊始,就有专家撰文质疑——“**虽然对社会**做出了积极善意的回应,但是对真实的**并没有做更深入的调研,仅仅是通过网络来调查是极不科学的。所谓科学决策,就是要进一步对黄金周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效应做更科学的研究论证,绝不是根据一个漏洞百出的假日改革课题组的研究就可以轻率决策;所谓**决策,就是面对莫衷一是的**调查结果(主要是网络调查),应该邀请国际上权威的专业调查机构(或者利用经济普查的队伍),组织一个具有科学性、说服力的大型**调查,真实、全面地反映人民大众关于黄金周的看法。”
其次,2008年春节假期遇到雪灾,相当多的人回家不成,出游也不成,“假期”无形中被“冻结”了。春节之后,就有网友和专家呼吁临时性恢复“五一”黄金周,引来一片热议。
第三,取消“五一”长假之后,人民大众对“五一”黄金周的怀念情绪大增,媒体充斥大量报道。人民网的调查,在是否同意缩短“五一”长假的调查中,只有38.7%的人支持“五一”长假“瘦身”。
第四,国庆黄金周之前,有关专家关于“下一步取消十一黄金周”的言论,引发**大哗。另有专家针锋相对地指出2008年“‘十一’黄金周果然如预言般井喷,成为史上最火爆的黄金周!更重要的是,这次井喷是在今年一连串的天灾**打击了公众的安全信心、大面积财富缩水打击了公众的消费信心、假日改革之后十一黄金周井喷预期导致公众尽可能出行回避的情况下发生的。2007年以取消五一黄金周为核心的假日改革脱离了实际,已经被证明成为事实。假日改革确有再度讨论的必要。决策者应该知错就改,恢复五一黄金周——把被损害的社会福利还给大众!”“因此,在没有切实有效的替代措施的情况下,哪怕取消一个黄金周,都不但不能‘分流泄洪’客观存在的庞大出行需求,相反更是等于人为制造大众出行需求的‘堰塞湖’……何况,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在城市化、社会转型大幅推进的背景下,取消黄金周只能是以牺牲民众的幸福与现实福利来暂时消弭矛盾,根本不可能解决所谓黄金周长假制度最突出的弊端——交通和环境保护的困境。”
综上所述,“五一”黄金周应该重出江湖,通过黄金周旅游消费将起到扩大内需的积极作用,对我国经济以及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都将具有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恢复“五一”黄金周可以在不增加社会总成本的情况下,切实保障人民大众的休假权和满足其对长假的需求。
参考文献
《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2007。
《旅游公报》,国家旅游局,2005,2006,2007。
王兴斌:《中国休闲度假旅游的必由之路:从“黄金周”到带薪休假》, 《旅游学刊》2005年第4期,第51~55页。
李幼常:《黄金周假日旅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综述》,《旅游学刊》2006年第11期,第12~18页。
赵英鸽:《关于旅游黄金周制度的经济学思考》,《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
金榜:《科学休假——假日经济的理性思考》,《科学决策月刊》2006年第4期。
刘琴:《法定节假日调整后对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分析及旅游发展因应对策》,《江苏商论》2008年第9期。
刘文涛:《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及旅游产品应对策略》,《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年第4期。
朱剑红:《法定节假日为何要调整》,2007年11月10日第005版《人民日报》。
朱剑红:《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获大多数人支持》,2007年12月17日第002版《人民日报》。
关于“黄金周”调整方案的思考,2007年11月9日第006版《光明日报》。
祁颖:《法定节假日调整后的旅游业新格局》,2008年4月25日第009版《光明日报》。
范非:《节假日调整旅游业咋“变脸”》,2008年3月31日第B02版《山西日报》。
东民、博飞:《多数老百姓希望保留“五一”黄金周》,中国网 http:///。
蔡华锋:《专家乐观估计“十一”黄金周还能保持十年以上》,2008年9月10日《南方日报》。
何忠洲:《长假之痒:黄金周存废之争》,《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4月30日总第321期。
刘思敏:《假日制度变革:需要制度设计想象力》,2007年3月《中国旅游报》。
刘思敏:《假日改革的三个疑问》,2007年12月12日《南方日报》。
蔡华锋:《临时性恢复“五一”黄金周》,2008年2月13日头版《南方日报》。
刘思敏:《黄金周能否被替代?》,《旅游学刊》2008年第6期。
刘思敏:《恢复五一黄金周,疏通出行需求“堰塞湖”》,《环球游报》2008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