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贺知章有哪些作用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唐代诗人贺知章资料(唐代诗人贺知章资料介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唐代诗人贺知章资料

贺知章(约659年— 约744年),唐代诗人、书法家。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秘书外监”,越州永兴(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少时以诗文知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年)中乙未科状元,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后历任礼部侍郎、秘书监、太子宾客等职。
贺知章为人旷达不羁,好酒,有“清谈**”之誉,晚年尤纵。86岁告老还乡,不久去世。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与李白、李适之等谓“饮中八仙”;又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司马承祯等称为“仙宗十友”。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其中《咏柳》《回乡偶书》等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全唐诗》录其诗19首。
年少成名
贺知章早年迁居山*(今浙江绍兴)。少时即以诗文知名。唐武后证圣元年(695年)中进士、状元,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官宦之路

贺知章中状元后,初授国子四门博士,后迁太常博士。开元十年(722年),由丽正殿修书使张说推荐入该殿书院,参与撰修《六典》《文纂》等书,未成,转官太常少卿。


开元十三年(725年)为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后调任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晚年生活
天宝三年(744年),因病恍惚,上疏请度为道士,求还乡里,舍本乡家宅为道观,求周宫湖数顷为放生池。皇帝诏令准许,赐鉴湖一曲。唐玄宗以御制诗赠之,皇太子率百官饯行。回山*五云门外“道士庄”,住“千秋观”,建“一曲亭”自娱,繁纸不过数十字。

其间,写下《回乡偶书二首》,为人传诵而脍炙人口,未几病逝,年八十六。乾元元年(758年)唐肃宗以侍读之归,追赠礼部尚书。
书法创作
贺知章的作品被爱好书法者视为珍品。他的墨迹留传很少,现存尚有绍兴城东南宛委山南坡飞来石上的《龙瑞宫记》石刻和流传到日本的《孝经》草书。

贺知章书法善草隶。窦氏兄弟评唐名家书多讥贬,惟推崇贺知章“与造化相争,非人工所到”,可知贺知章当时书法之声誉。
贺知章传世书法作品中,墨迹有草书《孝经》、石刻《龙瑞宫记》等。《孝经》全卷纵笔如飞,一气呵成,龙蛇飞舞,神采奕奕。略取隶意,融入章草,以求高古。既有唐人的严谨作风,又有晋人流润飞扬的风姿,对晚唐和宋人书风影响巨大。
据记载御府藏贺知章草书十二幅,惜已佚失。绍兴东南宛委山南的飞来石上,曾有贺知章所书摩崖石刻十二行,原刻在南宋嘉泰年间漫灭,现在的石刻为后人重刻。张旭之外,另一位唐代书法家钟绍京也是贺知章的好友,画圣吴道子还曾向贺知章学过书法。

编导:用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编个故事 800字。

唐代诗人贺知章资料

“母亲,我走了,多保重,我还会回来看您的!”我临走时对母亲这样说。她老人家眼里含着泪,我着我的手说:“章儿,在京城做官要注意身体,多为咱们老百姓干好事,干实事。记住了吗?”“恩,好的母亲,我走了,多保重!”说完转身走了,母亲在后面哭,我知道,但是我没回头,忍住了泪,男儿有泪不轻弹。
我是贺家的独生子,从小聪明好学,这次去京城只是做一个县令,官职虽小,但是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就像母亲说的那样:“多为咱们老百姓干好事,干实事。”我不会辜负母亲的希望的!
到了京城,我兢兢业业,但是我发现,国家之所以不太平,内战多多,都是因为官府里的**、昏官数不胜数。几乎全部都是每天吃喝玩乐,对管理国家的事不是敷衍了事,就是干脆不管,任强盗、土匪等人为非作胆。我打算做一个清官,平平淡淡的来,戴着大红花回去接母亲,她老人家见了一定会非常高兴的。于是我认真处理每一件事,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年轻时“戴着大红花回去”的幻想不知在什么时候就已经破灭了,变成了不带一屡灰尘的回去,这么多年了,我看透了**的血腥、撕杀、你死我活。才知道官是这么难做。也许我很懦弱吧,受不了**的滋味,就辞官回家,算一种逃避,我原来已经辜负了母亲的希望……
我回到家乡,这里的变化几乎没有,还是原来的山乡村野,想起这曾经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不由得叹了口气。
我的头发已经花白,路过一个店铺时发现那是儿时伙伴张有福开的铺子,生意真的做大了啊!刚要进去,只见有福笑着迎上来问:“这位客官,打哪来啊?我们这里还有空床铺。”
“有福,我是知章啊,贺知章!”
有福打量了我一下,笑着摇摇头。
我笑了,很僵。
……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