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潮汕爷爷生日送什么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如何处理好家庭关系?
潮州人过生日有什么风俗习惯
潮州春节风俗 潮州春节习俗,说起来还真不少。最有特色的当首推新年送大桔了。在潮州 有“新年赠桔 大吉大利”的讲究。在民间,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人们习惯上把橘字写成桔字,而桔字和吉字又很相近,所以,新春时节民间用橘子相互馈赠以求吉利,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大吉大利。在潮州地区就流行着新春佳节互赠橘子的风俗。 送桔表吉祥 在潮州,人们把柑橘叫大桔,它的谐音又是“大吉”,因而,到亲戚家贺年都要带柑橘,主人就拿自家的大桔和贺客带来的互换,以便互尽好意,各得吉祥。通常的,女人到亲戚朋友家里拜年的时候都要准备一些红橘,用篮子提上作为新春的礼物,而所得的回赠礼物也都是这些东西。换大桔 送桔送红包 在潮州,与中国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至于赏赐红包,则是让孩子们自己去买些他们爱吃,爱玩的东西,这是后来为简化手续而变化的,虽然意思相同,但还是不如传统的送个橘子更有意义。 送桔赔礼 假如新春佳节期间甲家的孩子打了或骂了乙家的孩子,甲家必须送一对大桔去赔礼,而甲家的爸妈也不责备自己的儿童;乙家的人接受了大桔,也就原谅了甲家的孩子。这说明乙家遭受了不吉祥的打架,甲家赔礼以吉祥献给乙家,就可以使乙家和乙家的孩子今年没有不吉利的事情发生了。 带桔走亲戚 潮州揭西县客家地区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是走亲戚最热闹的时节,路上人来人往,称为“游正”。所带的礼物必要有生柑一对,蒜子二条,表示新正大吉,主人不能收受客人的柑和蒜,必留着与回礼一起带回。 有了大桔,潮州人的新年多了几分吉祥,多了几分春节的特色。 潮州春节拜年也有自己特色的习惯。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也称春节。清早,家家燃放鞭*、俗称“开门*”,辞去旧岁迎来新年。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 潮州市民选购吉祥饰品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 财神爷 潮州过年对吃也有自己的讲究。正月初一**吃素。初二各家才祭祖吃荤,俗称“开臊”。意思是对祖先的尊重。 除夕夜,家家户户关门“围炉”,菜肴丰盛。桌**,摆着“火炉”俗称“宾炉”。远离桑梓诸亲人,都赶在除夕来家围炉团聚。妙趣横生的是:吃完年饭,家长要拿出事先制好的“龟粿”,让每人尝一点,以祝贺健康,来年顺遂。 过年了,潮州人说话也有了特别的讲究。 大年初一,人人都要说吉利话,不准恶口骂人,不准扫地、倒脏水,不准动刀、剪,不得向人家讨债务,遇上小孩打破碗碟,马上说“无禁忌、勿过是”,或“缶开嘴、大富贵”“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的吉利话。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亲朋熟识者路上见面互道“新正如意、大吉利市”。 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中国龙 春节,潮州人也有自己特色的娱乐方式。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有赛锣鼓班的,有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有些乡村还要通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敲大鼓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祭拜时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参贺新喜。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舞狮 潮州人过年的确很丰富,吃的有滋有味,玩得酣畅淋漓……赠大桔的习俗更是增添了潮州人过年的喜庆和活气。 http://****daohii***m/ 好东西和大家分享。
老人家过生日祝福语
老人家过生日祝福语如下:
1、点燃生日蜡烛,唱起生日歌,共同祝愿老寿星增富增寿增富贵,添光添彩添吉祥。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天伦之乐。
2、体明身健可活百岁犹少,茶甘饭软尽享千乐以多。
3、岁月不饶人,长辈的生日到了,又老了一岁,在此特送上老人生日祝福语,愿您健康长寿。
4、亲爱的爷爷,向您送上最真诚,最温馨的祝福,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健康如意,福乐绵绵,笑口常开,益寿延年!
5、祝奶奶生日快乐,身体健康,寿比南山!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6、今天您已迈入了古稀之年,对于您这样的老人,健康乃第一财富我衷心祝您健康、长寿!
7、欢乐就是健康,愉快的情绪是长寿的最好秘决。祝您天天快乐!
8、这一季的花开得格外娇艳,你可知,那是因为我用情感在浇灌只等你的生日赠与你,愿你喜欢。
9、爸爸,今天是您的生日,愿所有的快乐所有的幸福所有的温馨所有的好运围绕在您身边。生日快乐!健康!幸福!
10、愿你的生日充满无穷的快乐,愿你今天的回忆温馨,愿你所有的梦想甜美,愿你这一年称心如意!
潮汕人有哪些风俗习惯?
潮汕人外出习俗穿着——城乡人们外出办事、做客,都注意穿戴齐整。若做新客或参加节日盛会,要穿上最漂亮最适时质地最好的衣服,农村人叫“做皮衫裤”。60年代以前,农民上圩市做买卖,多赤足。80年代以后穿鞋着袜上圩市做买卖的日多。青年男女儿童,出门走亲戚则多有穿新衣习俗。
潮汕人待客送客习俗待客 迎客。客人到来,主人要上前迎接。客人若是生客,主人要向家人介绍客人身份、称谓,要招呼客人坐在适当位置。远道来客,还有递巾洗脸之礼。 敬烟茶。敬烟茶是潮人最普遍礼俗,在家待客更少不了。不吸烟的人,客人到来,也会很热切买烟。潮人好脸子,敬烟要用高级烟,若无高级烟,常向客人道声“对不起”。旧时,在农村,农民用烟筒吸烟,客人到来,为客人装烟点火,递烟筒时,常用手掌擦烟筒嘴,然后递与客人。后来,有了纸烟,就给客人卷纸烟。在清代,潮人还有敬槟榔风俗。乾隆《潮州府志》载:“蒌叶槟榔,无时释口,亲朋往来,不具酒茗,勿以为嫌,不设槟榔,便称简慢。”后来,槟榔蒌叶,少有,旱烟卷烟普及,敬槟榔礼俗,遂为敬烟茶代替。 送客 农村送客较为热情,凡客人有带礼品来者,主人只收一部分,另送礼物回敬,他们尊守古训:“来而不往非礼也。”送客也必送至巷口、村外。在城市,也有这种风俗,但不若农村之讲究。
潮汕人(英文名:Teochew people,Hokkien),即明清时期所称河洛人,近代所指潮州人,当代民系学里所指河洛民系、潮州民系、潮汕民系,系历代从中原南下福建后迁入粤东地区的早期汉人后裔,他们起源于中原、繁衍于潮汕、成名于海外,当代绝大多数潮汕人以潮州话(也称"潮汕话",简称潮语,近似秦汉魏晋时期的古汉语)为母语,现集聚于海内外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常住潮汕本土的潮人约一千万,常住国内其他地区的潮人超一千万,迁居海外的则有一千多万,故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之说,该群体在海内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力,近代以来享有盛誉,为各国元首所重视。
潮汕人敢于闯荡、善于经商,以"爱拼才会赢"为座右铭,他们在各大领域尤其是商界成就显著 。故早在上世纪初便被誉为"东方犹太人" 。
潮汕地区的前身是有着共同语言及民俗文化的潮州八邑地区 ,即今潮汕三市(1991年,汕头市 分置为潮州市,揭阳市和汕头市)和丰顺县,广义上还包括汕尾市,另在过去的定义中还分布加入潮州第九邑大埔县、漳州市南部。
近年来,潮汕三市已逐步落实同城化,并讨论构思规划潮汕城际轨道。2013年3月,关于合并潮汕三市并升级为副省级"潮汕特区"的提案已提交全国**讨论。2014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国商会会长兼**陈经纬再度提案,建言潮汕三市合并 。
潮汕生日祝福语,祝长辈生日快乐的,女的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过,潮汕人,最注重的是健康。所以,多说一些祝福健康的
潮汕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有哪些?
潮汕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华夏子孙世代相沿的民间传统节日. 潮汕端午有各种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习俗。 潮人《端午》有名诗云:“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 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 诗文活灵活现地道出了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生动逼真情景。
凭吊屈原
自古尽管对端午的得名和始源历来众说不一,但农历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忧国伤时,悲愤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 屈原说的最早记载是: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在五月初五殉难后,楚国百姓便往江里扔粽子,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此说相沿至今。 故世人都把端午看作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龙舟竞渡
潮汕就有《保贺儿婿抢头标》的民歌生动地反映潮汕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风情。 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 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潮诗《端午赛龙舟》云:“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 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 ”这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
潮汕的龙舟分为两种:有“真龙”和“假龙”。 “真龙”,有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船全长20多米,宽1.5米;设15对桨有3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34人。“假龙”,通称为辑船,船全长10米,设5对桨,有1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14人。 (有的也可不设敲锣)
吃端午粽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潮汕人俗称“粽”为“粽球”。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 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历史悠长。 尤其是汕头老妈宫“双烹粽球”最为著名,最惹海外游子乡思,常念不忘。有的“老番客”刚回归故里,在汕头就专点“老妈宫粽球”,以先尝为快。品尝时先将包裹着的竹叶撕剥掉,呈现着热气腾腾,油香喷喷的糯米饭洁白晶莹,馅在里面的绿豆沙、瓜丁花生、香肠、虾米、香菇、猪肉、腐*汁、胡椒粉等可口的馅料五彩纷呈,自然而然地令人馋涎欲滴,细细品尝,香、甜、嫩、滑、色、香、味俱佳。
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
春节潮汕对联
在汉族传统的节日中,最热闹,最受人们重视的节日是春节。春节, 是农历的元旦,是一年岁月更新的开始。每当年底临近,人们便开始紧锣 密鼓地筹办年货了。因为这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大节,故此,潮汕地区便有 着许多既同于中原地区又异于中原地区的汉族民俗文化活动。例如,贴对联,门神,放鞭*,吃年夜饭,送压岁钱等等。
常见春联
东风迎新岁
瑞雪兆丰年 春草满庭吐秀
百花遍地飘香
东风吹出千山绿
春雨洒来万象新 削平山岭铺大道
跨越江河架宏桥 山青水秀风光好
人寿年丰喜事多
笛弄梅花曲
莺啼杨柳风 春到碧桃树上
莺歌绿柳楼前 洞庭自有千重浪
世上今逢**潮 满怀生意春风蔼
一点公心秋月明 瑞雪映兆丰稔岁
神驹腾跃吉祥年
千山齐唱迎春曲
万水同吟幸福歌
桃红映人面
绿织克光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莺迁金谷晓
花发锦城春
春暖风和日丽
第丰物阜民欢
枝头梅绽新春丽
海角龙腾伟业兴
大地时时腾紫瑞
春风处处醉芳菲 雪爱梅花人爱雪
春回大地我回春
一言九鼎山河动
万户千村日月新
玉龙吐宝庆吉日
金凤含珠贺新年
雪映丰收果
梅传喜庆年 希望工程播希望
文明国度创文明
美酒欢心杯起舞
春风得意笔生花爆竹声声春讯早
桃符处处岁时新
人勤三春昌
地肥五谷丰 提高医疗质量
增进人民健康 四面青山看画展
三溪碧水听诗吟
乐滋滋为四化
笑盈盈迎顾客 春满神州苏万物
文昌艺苑谱千篇
室内声屏观世界
楼前竹柏写人生
禹地花明春柳绿
尧天日丽晓霞丹
处处**好
家家气象新 缩千里为咫尺
联两地为一家 元日有杯皆进酒
春来无处不飞花
海岛春融花竞放
南天日暖鸟争鸣
正是江南逢化雨
只缘冀北送春风
和风吹绿柳
时雨润春苗
喜报英雄门第
春到光荣人家春潮涌起千江雪
海域探来万斛珠 院庭不大聚财富
柴门虽低出人才
大地**好
农村气象新 春风春雨**
新年新岁新景
春临玉宇繁花艳
福到门庭喜气盈 几行柳绿山川秀
一树梅红天地春
百货风行财政裕
顾客云集市声欢
黄莺鸣翠柳
紫燕剪春风
红梅铮骨傲雪
桃李笑颜迎春 新春喜饮丰收酒
佳节乐吟改革诗 生意兴隆通四海
财源茂盛达三江 三春草木如人意
**河流似利源
爆竹传笑语
腊梅吐幽香 春满勤劳门第
喜融幸福人家
窗前细雨传春讯
枝上黄鹂送好音 学海无涯勤可渡
书山万仞志能攀 术业宜从勤学始
韶华不为少年留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春风吹绿千枝柳
时雨催红万树花 楼外春*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江山永因人民福
泽国长安大地春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去还来
艳阳照大地
**满人间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燕衔来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 风卷雪花辞腊去
香随梅蕊送春来
丽日驱寒梅早放
春风送暖柳先舒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好山好水好景
新岁新春新人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
柳展枝舞春风
人寿年丰歌盛世
山欢水笑庆新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
乐为两岸月圆时
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年丰人寿福满
鸟语花香春浓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雄鸡三唱送腊去
喜鹊一声迎春来
地暖花长发
村幽鸟任歌 旭日横空出世
腊梅做雪迎春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庆丰收**欢乐
迎新春满院生辉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年丰德茂福盛
家旺国兴人和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只因**春风到
顿教满园瑞草喧
风景这边 好
江山如此娇 共庆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间
阶前**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九天日月开新运
**笙歌乐太平
江山似画莺啼序
岁月如诗蝶恋花
锦秀山河美
光辉大地春 冬去山明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春风吹绿千枝柳
时雨催红万树花 楼外春*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雨洗杏花红欲滴
日烘杨柳绿初浮
**遍草木
佳气满山川 笑盈盈辞旧岁
喜滋滋迎新春
江山永因人民福
泽国长安大地春
福泽百姓方为好
绿遍九州始是春
处处桃花频送暖
年年**去还来
艳阳照大地
**满人间 春自寒梅唤起
香由*燕衔来
人寿年丰家家乐
国泰民安处处春
千里春风劳驿使
三秋芳讯寄邮人
彩龙起舞迎春到
金凤腾飞报喜来
寒尽桃花嫩
春归柳叶新 日暖风凋雨顺
家和人寿年丰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面花
春妆祖国春不老
喜看侨乡喜气多
两手茧花芳岁月
一身农艺富山乡
春情寄柳色
日影泛槐烟 国强家富人寿
花好月圆年丰
花承朝露千枝发
莺感春风百啭鸣
风卷雪花辞腊去
香随梅蕊送春来
丽日驱寒梅早放
春风送暖柳先舒
有天皆丽日
无地不春风 好山好水好景
新岁新春新人
腊梅吐芳迎红日
绿柳展枝舞春风
人寿年丰歌盛世
山欢水笑庆新春
最是一年春好处
乐为两岸月圆时
风移兰气入
春逐鸟声来 年丰人寿福满
鸟语花香春浓
穷而有志思壮举
学不自满求创新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雄鸡三唱送腊去
喜鹊一声迎春来
地暖花长发
村幽鸟任歌 旭日横空出世
腊梅做雪迎春
燕翻玉剪穿红雨
莺掷金梭破绿烟 沾墨才题梅似雪
挥毫又赋柳如烟
庆丰收**欢乐
迎新春满院生辉
巧理千家事
温暖万人心 年丰德茂福盛
家旺国兴人和
晴绿乍添垂柳色
春流时泛落花香
珠树自绕千古色
笔花开遍四时春
只因**春风到
顿教满园瑞草喧
风景这边 好
江山分外娇 共庆春回大地
同歌喜到人间
阶前**浓如许
户外风光翠欲流
九天日月开新运
**笙歌乐太平
江山似画莺啼序
岁月如诗蝶恋花 节日人人共乐
江山处处皆春
虎踞龙盘雄宇宙
山青水秀壮乾坤
析春邻里传捷报
佳节锣鼓庆功臣
人梯巧搭登攀路
心血勤浇栋梁材
旭日融和开柳眼
春风摇曳送莺喉
到处山欢海笑
遍地虎跃龙腾
白雪纷飞梅吐艳
红霞绮丽岁争荣
春风绿染千山秀
善政辉昭万户新 柳绿花繁春早到
猪多肥足岁丰盈 昨夜春风才入户
今朝杨柳半垂堤
为江山溺秀色
与日月争光辉 北国冰封笼大地
南疆雪化始新春 四面春山悬画卷
三江碧水涌诗涛 邦基永固农为本
国运长兴教领先 解趣黄鹂频送韵
知情绿柳渐拖丝
岁岁风调雨顺
年年韧阜民康
三峡冰消舟放胆
五湖水暖鸭知春
一身正气好公仆
满腹才华作栋梁
五岳红梅开盛世
九州瑞雪兆丰年
岁自更新春不老
花多增艳水长流
履洪涛如平地
拥大海作良田
尊师爱生风尚美
勤学苦练气象新
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一家和睦一家福
四季平安四季春
万树欣随春水流
百花争向艳阳红
日丽凤和人乐
国强民富年丰
兢兢业业育桃李
勤勤恳恳做园丁
储蓄不嫌存钱少
节省经常积累多
军民团结家家乐
*政清廉户户欢
一片彩霞迎旭日
万条金缕带春烟
冬去山青水秀
春来鸟语花香
开源能引千泓水
节流可聚万盘金
春到山乡处处喜
喜临农家院院春
开发财源为民致富
唯才是举替国进贤
冬雪欲白千里草
春晖又红万朵花
庆幸一元夏始
祝福万户更新
军属门上光荣匾
战士胸前英雄光 运际升平人共乐
气当和淑鸟知春
灵活经营财源茂盛
薄利多销生意兴隆
柳眼才舒芳草地
桃腮正晕碧云天
昨夜春风入户
今朝喜气盈门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人间福满门 校园沸腾春来早
师生团结佳话多
水陆舟车四通八达
城乡客货纷至沓来
风吹杨柳千门绿
雨泣桃花万树红
香梅含苞怒放
瑞雪吐絮迎春
春回大地千峰秀
日暖神州万木荣
劳动门第春常在
勤俭人家庆有余
保家卫国全民有责
当兵服役满院增光
勤饲养六畜兴旺
多积肥五谷丰登
几点梅花添逸兴
数声鸟语助吟怀
莺梭织出添花锦
燕剪裁来特色春 淑气千重山水秀
****画图新
东风吹暖英雄门第
喜报映红光荣人家
国逢**百事好
时际芳春万象新
山河有幸花争放
天地无私春又归
花香满院花觉趣
鸟语飘林鸟知春
桔井泉香杏林春暖
芝田露润蓬岛花浓
五湖四海皆**
万水千山尽朝晖
绿柳千条征淑气
红梅万点缀新春
渔歌唱平千顷浪
螺号唤醒万家春
注意卫生延年益寿
讲究科学祛病去灾
冬去犹留诗意在
春来身入画图中
崭新岁月春天地
喜庆年头寿山川 旭日寿星赠五福
东风彩笔绘三春
燕舞莺歌喜盈在地
桃欢李笑春满校园
渔歌晓迎红日出
风帆暮载锦鳞归
蛇盘玉兔年有吉
雪舞红梅院多祥
风回山野波争舞
春到人间花怒开
布谷鸣春人勤物阜
瑞狮舞彩国富年丰
堤外波光**碧
海上渔舟千担银
天泰地泰三阳泰
家和人和万事和
天上月明千里共
人间**九州同
为人师表诲而不倦
替国树才教必有方
点点轻舟腾巨浪
阵阵渔歌卷春风
翻腾稻菽千重浪
笑绽工商万朵花
刚尝盛世开怀酒
又赋春风得意诗
指点江山**满目
激扬文字彩笔生花
春来处处绿成海
花放枝枝红到楼
山经春雨清如洗
柳坐东风翠欲流
桃花已恨三层浪
玉树长含**风
树雄心攻克科学堡垒
立壮志攀登世界高峰
和风舞动门前柳
喜雨催开苑里花
商业繁荣迎客笑
药都珍草祝人康 **和风吹柳绿
九州**映桃红
常备不懈苦练过硬本领
紧握钢*守卫大好河山
紫笋破冰辞旧岁
红梅得意闹新春
玉树暖迎沧海日
珠花光动锦城春
槽边不乏千里马
仓内常存万石粮 企业自主干群意气奋发
质量优先生产捷报频传
两制策启千秋业
五星旗开一统天 芳草多**益寿
鸣禽得意世升平 百问不烦百拿不变
笑容常在笑口常开 货架上下朵朵红梅争艳
柜台内外张张笑脸迎春
八方财富八方景
十里春风十里街 花开彩槛呈**
莺啭芳林报好音
人民**所向无敌
钢铁长城坚不可摧 世上无难事无心人不就
科学有真谛有志者竟成
造林直上千重岭
筑坝横阻万顷波 碧岸雨收莺语柳
蓝天日暖玉生香 民族正气山川增色
功臣喜报门第生辉 文明经商门庭若市春满店
礼貌待客宾至如家暖人心
屋满春风春满屋
门盈喜气喜盈门 春风荡荡河山秀
旭晶瞳瞳大地新 民拥军意比泰山重
军爱民情似东海深 丽日悬天腊尽春回华厦美
神州翘首山呼水唤游子归
喜看五湖添秀色
欣闻三峡放高歌 千帆竞发风和顺
万马争驰路康庄
祖国风光莺歌燕舞
侨乡面貌月异日新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
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
千百年来,潮人写春联,贴门对,所书写的总是些吉祥如意之言,祈祷祝颂之语,但也有一些内容相佐、新奇怪异、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春联。
古时潮汕某村,先后出了两个进士,还是父子,这一老一小当官以后专横跋扈,不可一世。有一年春节,父子俩为了炫耀,除夕夜在家门口亲撰自夸春联:“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双进士;婆夫人、媳夫人,婆媳两夫人”。正巧,镇上有一穷秀才路过进士家门。看到这副春联之后,秀才先是露出鄙视的神态,接着又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到了晚上,他见四下无人,便悄悄地用火炭在春联上加了一些笔画。第二天一早,进士家门口围满了一大堆看热闹的人,他们有说有笑,议论纷纷,大家都说“改得好!改得好!”门口人声鼎沸,吵嚷声惊动了进士父子,以为是下属来拜年,于是高兴地命管家打开大门。只见大家指着春联议论着,父子甚感奇怪,也回头看。一看,立即昏倒在门前的台阶上。原来,进士门前的春联已被秀才改成了这样:“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双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两失夫”。
潮汕春联中最有名的莫过于明朝潮州才子林大钦撰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为历代人们所传颂,至今流传全国各地。传说当时林大钦在私塾当先生。有一年正月初一,东家夫人过生日,请来先生撰写春联、寿联。只见林大钦提笔沾墨,不假思索便写出此联。
潮汕某村有个暴发户略通文墨,极爱以文人自居。其母生日恰逢大年初一,故年年大开筵席,喜贴春联。这一年,账房先生写好流传广泛的一对春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暴发户想,既是过年,又是给娘祝寿。应该改动一下才贴切,于是让账房先生改上联为:“天增岁月娘增寿”。上联既然改了,下联也应改得对仗工整才是。他又想起小时候塾师指教的“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便吩咐将下联改为:“春满乾坤爹满门”。账房先生忙说:“东家,不能这么改”。暴发户正色道:“爹对娘不是很对仗吗?!”
饶平县龙湾村有一户人家,三代人以养鸭为生。户主虽仅读了三个月的书,却能写善说。新春时,他在鸭间撰写一对春联:“手执长矛阅百将;口喝畜牲点千兵”,横批是“六畜兴旺”。他的鸭业兴旺,年产量居村之首。有一年,得知各地养鸭户要前来参观,他便把门口春联改写为:“母鸭一日生双卵;公鸭**娶九妻”。奇联贴出后,乡人和来者一见无不捧腹大笑,都称他为奇才。
同村有一户兄弟要分家,兄弟俩争要家中财产,其妹也趁此要出嫁,闹要父亲为她厚嫁。其父甚为生气,却也无计可施。转眼新春到了,其父心生一计,在大门请人写上一对特大春联:“好男不争分家米;好女不念嫁时衣”,横批是“自力更生”。此春联感动了吝啬的兄弟,主动请求父母主裁,女儿也罢厚嫁之贪念。此事在乡里遂成为美谈。
潮汕春联趣事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阐述。
潮汕特色的风俗习惯
潮汕传统节日的习俗都有哪些?
潮汕端午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华夏子孙世代相沿的民间传统节日. 潮汕端午有各种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习俗。 潮人《端午》有名诗云:“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 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 诗文活灵活现地道出了潮汕人过端午节的生动逼真情景。
凭吊屈原
自古尽管对端午的得名和始源历来众说不一,但农历五月初五,是爱国诗人屈原怀才不遇,忧国伤时,悲愤投汨罗江殉难的日子。 屈原说的最早记载是:萧梁时吴均《续齐谐记》中说:“世人作粽,并带五彩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在五月初五殉难后,楚国百姓便往江里扔粽子,使屈原之尸免遭鱼虾之侵吞,此说相沿至今。 故世人都把端午看作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龙舟竞渡
潮汕就有《保贺儿婿抢头标》的民歌生动地反映潮汕民间端午节赛龙舟的民俗风情。 潮汕水乡,江河交错,池塘遍布。 岁逢端午,龙舟竞渡。锣鼓喧天,旌旗招展,划桨如翼,竞夺锦标,万人空巷,泼水助威,热闹非凡,潮诗《端午赛龙舟》云:“端午云开阵雨收,万人江上赛龙舟。 心随鼓点声声急,忘却屈原当日愁。 ”这是诗人描写人们观看赛龙舟的真实情景。
潮汕的龙舟分为两种:有“真龙”和“假龙”。 “真龙”,有龙头、龙颈、龙身、龙尾,龙船全长20多米,宽1.5米;设15对桨有3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34人。“假龙”,通称为辑船,船全长10米,设5对桨,有10人,打鼓、敲锣、泼水、舵手各1人,共14人。 (有的也可不设敲锣)
吃端午粽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之形,故曰粽,曰角黍。 ”潮汕人俗称“粽”为“粽球”。 潮汕人家,世代相沿,端午包粽,是祭吊屈原遗风之一。 民间有句“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可见粽球已成为潮汕名小吃的历史悠长。 尤其是汕头老妈宫“双烹粽球”最为著名,最惹海外游子乡思,常念不忘。有的“老番客”刚回归故里,在汕头就专点“老妈宫粽球”,以先尝为快。品尝时先将包裹着的竹叶撕剥掉,呈现着热气腾腾,油香喷喷的糯米饭洁白晶莹,馅在里面的绿豆沙、瓜丁花生、香肠、虾米、香菇、猪肉、腐*汁、胡椒粉等可口的馅料五彩纷呈,自然而然地令人馋涎欲滴,细细品尝,香、甜、嫩、滑、色、香、味俱佳。
悬插“五瑞”
潮汕人家,端午相沿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旧俗传为“合五”以招屈原之魂,其实,古代潮人先贤是针对“恶月”瘟疫猖獗而采取的防疫保健措施,意在驱瘟辟邪。
澄海旧县志就载有:“端午门上插艾,用艾叶和榴花(页)簪在头发上,可辟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