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时间上如何区分古今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常常听人说历史分为古代(人们时常说历史证明了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常常听人说历史分为古代,近现代,这样的一个时间的分界到底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
历史阶段性划分是有着不同的标准的,不同学派有着不同的分法,但大体上是以能体现其学术思想,比较公认的划分法有一下几种,
一西方划分法,他们把文字记述开始以前的历史,只能依靠文物考古研究的时代,称为史前时期,或史前文明,有了文字记载但国家尚未确立,历史记述杂乱不堪,并伴有大量的神话记载的时期称为传说时代,国家建立以后无论*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统称为农业文明或农业时代,以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的开端的标志性事件,也就是1500年前后大航海,或地利大发现为标准,区分古代史与近代史的,将二战以后作为现代史的开端,
当然我们认为应该以十月**为划分,而我们的划分方法,以马论为基础,将世界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社会,社会**社会,结合中国的文化也以此划分了不同阶段,原始社会被换分为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将原始社会后期国家开始以前,称为氏族时期,或称为传说时期,太古年间,将*隶社会称为上古或先秦时期,将封建社会称为古代,将1840年以后西方入侵封建社会尚未结束以及尚未正确找到方向的时期为近代,将,1919年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作为现代史的开端,建国以后称为当代
古今时间对照表
『古代时间怎么区分』
古代一天分为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
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古代的时辰一般为三个小时,那每个小时怎么称呼啊?
古代的时辰一般为两个小时,其中一个时辰内分为八刻,一小时内又分为四刻,一刻15分钟。每个小时就根据时辰的不同,加以刻数,来说明具体时间。中国传统计时单位。把一昼夜平分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的两小时。十二个时辰分别以地支为名称,从半夜起算,半夜十一点到一点是子时,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是午时。
时辰的说法为:子(鼠)时是晚上十一到一点;丑(牛)时是是晚上一点到三点;寅(虎)时是是晚上三点到五点;卯(兔)时是上午五点到七点;辰(龙)时是是上午七点到九点;巳(蛇)时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午(马)时是中午十一点到一点;未(羊)时中午一点到三点;申(猴)时是下午三点到五点;酉(鸡)时是是下午五点到七点;戌(狗)时是晚上七点到九点;亥(猪)时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
扩展资料: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宋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古代的更是按时间算的。19:00-21:00为一更,21:00-23:00为二更,23:00-01:00为三更,01:00-03:00为四更,03:00-05:00为五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时辰
中国古代社会 时间划分
1、原始社会(约170万年前有原始人出现-约公元前2070年夏建立)。
在原始社会初期及中期的旧石器时代(距今约250万年-约1万年前),人类的生产活动处于极其原始的萌芽阶段,靠使用木棒、石块等简单的工具,以获取食物。
在不断挑战恶劣生存环境的过程中,原始人类的大脑和智慧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工具的加工和改造,宣告了旧石器时代结束和新石器时代的开始,人类迈入了原始社会的晚期。
2、*隶社会(约公元前2070夏建立-公元前476战国)。
中国古代*隶之称自夏朝始用。夏商周社会,由全无人身自由的*隶和半无人身自由的庶民,共同构成*隶社会的主要劳动力。
*隶来源于战俘和罪犯,不但客观存在,且数量巨大。作为*隶主附属物的*隶殉葬,是中国*隶社会的重要特征。
3、封建社会(公元前476战国------公元1911清亡)。
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时间之长,为全世界仅见。中国封建社会经过了五百年多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发育演变过程,又经过一千余年的发展完善,是足月成熟、高度发达完备的社会形态。
扩展资料:
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
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制度,到了夏朝建立了*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西周为了巩固*隶制国家政权,**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隶制国家。
春秋战国时期,*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集权地需要。
秦汉时期是结束春秋战国诸候混战局面之的“大一统”时期,社会经济上从停滞**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
明清文化具有新的时代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日趋没落,导致了反封建的**思想的产生,到了近代,在外国侵略的情况下被动完成封建社会解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史
古时的五更天是现在的几点
五更即现在03:00—05:00(凌晨3点—凌晨5点)。古人把夜里四十刻分为四段共五个节点,夜里的这些节点被称为“更”。**即有“五更”。
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三更是23点至凌晨1点,四更是1点至3点,五更便是是3点至5点。
夜晚说时间又有用“更”的,这是由于巡夜人,边巡行边打击梆子,以点数报时。全夜分五个更,第三更是子时,所以又有“三更半夜”之说。出处:《宋史·赵昌言传》:“四人者(陈象舆、胡旦、董俨、梁灝)日夕会昌言第。京师为之语曰:‘陈三更,董半夜’。”
扩展资料:一更在戌初一刻,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在亥初三刻,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在子时整(即子正,亦即00:00),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四更在丑正二刻,名鸡鸣,又名荒鸡。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狗盗”之时。
五更在寅正四刻,称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五更
关于古代汉语假借字和古今字的问题
古书里的用字,如果它所记录的词义不是该字的本义或引申义,这个字就是假借字。假借字产生的原因是书写者只考虑语音因素而不考虑形体因素,造成不同字之间的通用和假借。这也就是许慎所说的“依声托事”。
2、假借字的两类情形
(1)本无其字的假借
本无其字的假借:某些词原先并没有为它专门造字,人们就从现有的文字中选取某些同音字来记录。例如:表示“没有谁,没有什么”意思的否定性无定代词,原先没有为它专门造字,就借用与之同音的莫”(本义为昏暮)字来记录它。这样,“莫”也就成了记录否定性无定代词的专用字。为了区别,人们后来又造了“暮”来表示日暮的意思。“莫”和“暮”的关系,属于古今字的关系。再如借用本义为“燃烧”的“然”,来记录表示“如此,这样”意思的指示代词;借用本义为“畚箕”的“其”,来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借用本义为“呼叫”的“乎”来记录表疑问的句末语气词;借用本义为“捣臼的棒槌”的“午”,来记录十二地支的第七位,等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2)本有其字的通假
本有其字的通假:某些词原先已为它造过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使用本字,而是另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例如:
早晚的“早”写成“蚤”;
屈伸的“伸”写成“信”;
飞翔的“飞”写成“蜚”;
屎尿的“屎”写成“矢”,“尿”写成“溺”;
背叛的“叛”写成“畔”;
抗拒的“拒”写成“距”;
修养的“修”写成“修”;等。
二)古今字1、 什么是古今字
2、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汉字除了表示本义,还用于表示引申义和假借义。汉字的表词功能扩大以后,为了区别不同的用法,以字为基础加以改造造出新字,来分担原字的某些义项。原字和新字是为记录同一个词先后用的不同的字,此形成了一对古今字。例如“其”的本义是畚箕。但是“其”在古书里被借用记录代词和语气词,并且成它的最为常见的用法。为了区别起见,于是在原字的基础上增加意符“竹”,造出了新的“箕”,专门用承担“畚箕”的义项。“其”和“箕”就是在畚箕这个意义上形成的一对古今字。
你的问题先前也有人问过,在这里可以看看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0783198.html?fr=qrl
希望以上能帮你找到你要的!!!
刚找到一更好的,来改一下
古今字的形成情况
古今字形成的情况十分复杂,主要有三种:
① 在本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
古字是记录某一词义的本字,由于经常借作他用,后来又另造新本字来专表该词义。这样,先造的本字和后造的本字,就形成了古今字。例如,“莫”的本义是“傍晚”,《说文》:“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茻中,茻亦声。”(“茻”从二艸会意,义为“众草也”。)《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礼记·聘义》:“日莫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情。”句中的“莫”即其本义之用。但“莫”又被借作虚词(六书假借字),如:《荀子·天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国语·鲁语下》:“女知莫若妇,男知莫若夫。”(韦昭注:“言**之智不如妇,童男之智不如丈夫也。”)前句中的“莫”是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义为“没有什么(东西或人)”;后句中的“莫”是否定副词,义为“不”。“莫”还常被用作通假字,如:《诗经·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清人陈奂传疏:“莫,读为‘谟’,此假借字。”“谟”即谋划之义。《庄子·***》:“何不树之于无何之乡,广莫之野。”“莫”为“漠”之通假字,义为“大也”,等等。后来,就新造“暮”字表示“傍晚”之义。南唐文字学家徐锴(公元920—974)在《说文解字系传》一书中解说“莫”字云:“平野中,望日且莫将落,如在茻中也。今俗作‘暮’。”“莫”、“暮”二字即为古今字。
这种类型的古今字,常见的如:然燃、孰熟、队坠、县悬、何荷、责债、其箕、暴曝、要腰、止趾、奉捧、匪篚、益溢、虚墟,等等。
② 在假借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
表示某一词义的古字是六书假借字,后来,又为这一词义另造新本字。这样,原先的六书假借字与新造的本字就形成了古今字。
例如,我们在前文中所举的“辟”(本义“法也”)与“避”、“僻”、“嬖”、“譬”、“襞”、“躄”、“壁”、“璧”、“擗”等字的关系,就属于这类古今字。
再如,《说文》:“说,说释也。从言,兑声。一曰,谈说。”段玉裁注:“‘说释’即‘悦怿’。说悦、释怿,皆古今字。许书无‘悦’、‘怿’二字也。”按:从字形上分析,《说文》“一曰”所云之“谈说”,应是“说”的本义,而“悦”则是“说”的假借义。古书中用“说”表示“悦”义的例子很多,如:《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雍也》:“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等等。
这种类型的古今字,常见的如:属嘱、共供、田畋、戚戚、舍舍、栗栗、采彩、或惑、放仿、师狮、泉钱、涂涂、陈阵、错措、禽擒、章彰、弟悌、适嫡,等等。
③ 在引申义基础上形成的古今字。
古字是记录某一词义的本字,后来,该词义的某一引申义,由于经常使用,需要加以区别。于是,专为这个引申义造一新本字。这样,原字与新本字就形成了古今字。
例如,“贾”的本义是“集市”,通用义是做生意、做买卖。《说文》:“贾,市也。”段玉裁注:“市,买卖之所也。因之凡买凡卖皆曰市。贾者,凡买卖之称也。……引申之,凡卖者之所得、买者之所出皆曰贾,俗又别其字作‘价’。”可见,在“价值”、“价格”、“价钱”这一“贾”的引申义上,“贾”与“价”形成古今字。
又如,“取”的本义是“割取(猎获的**或捕捉到的战俘的)左耳”。《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司马法》曰:‘载献聝。’聝者,耳也。”按:《周礼·夏官·大司马》:“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郑玄注:“得**者取左耳,当以计功。”《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这儿的“取”是割取战俘左耳之义。“取”由本义引申为“取物”、“获得”、“收取”等,如《礼记·丧大记》:“取衣者亦以箧。”《战国策·赵策三》:“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取”又引申为“婚娶”之义,如《诗经·豳风·伐柯》:“取妻如何?匪媒不得。”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取,亦作‘娶’。”“取”所表的“婚娶”之义,后来又专造“娶”表示,在这个意义上,“取”、“娶”形成古今字。
属于这种类型的古今字,还有:昏婚、竟境、知智、赴讣、道导、景影、反返、敛殓、沽酤,等等。
古字和今字在字形上一般都有联系。通常是以古字为声旁,再加上形旁构成今字。例如:然燃、孰熟、责债、其箕、共供、舍舍、栗栗、采彩、取娶、竟境、反返、景影,等等。也有一些古字和今字具有相同的声旁、不同的形旁,如:赴讣、敛殓、沽酤、错措。只有少数古今字在字形上无联系,如:泉钱,等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古今字和通假字是不同的概念,两者之间的界限是很清楚的。但是,由于今字用得广泛,其含义为人们所熟知,所以人们往往以今字为正字,而把古字看成是它的通假字。例如:《列子·汤问》:“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不少古汉语读本、古汉语教材中,把“反”字注成“通‘返’”(“通”是说明通假字的专用术语)。从理解词义角度讲,这样注解无可指摘(在一般考试中,把古今字看成通假字加以解释,应当算对);但是,如果从科学性角度分析,这样就违背了文字发展的历史事实。因此,严格地说,不能在古今字和通假字之间划等号。
http://202.119.109.14/gdhy/jxnr/dzjc/tl1-5.htm
这个资料我看了,真的很不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