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怎么才算教师的心理健康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内容)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是什么
俞国良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
(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4)积极与他人作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三、正确的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 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
(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5)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入家庭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俞国良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
(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4)积极与他人作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三、正确的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
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
(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5)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入家庭]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俞国良教授在《北京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撰文认为,教师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
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勤于教育工作,能积极投入到工作中去,将自身的才能在教育工作中表现出来并由此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并免除不必要的忧虑。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
(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相互协调。
(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也不以偏概全。
(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反面态度。
(4)积极与他人作真诚沟通。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建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犹豫行为较少。
三、正确的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感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
(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
(2)具有较高的个人教育效能感。
(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完善自己
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
(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己,学生、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
(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适的能力。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五、在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由于教师劳动和服务的对象是人,因此情绪健康对于教师而言尤为重要。具体表现在:
(1)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不迁怒于学生。
(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情境中的**事件。
(4)克制偏爱情绪,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5)不将工作中的**情绪带入家庭]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心理健康是指人具有完整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及较高的社会适应能力,它包括情感特征与意志特征、正常的认识、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等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标准是评价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尺。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提出了六项教师心理健康的指标:
正确的角色认知。即能恰当地认识自己,并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角色。
具有健康的教育心理环境。即在教育中教师的情绪稳定,心情愉快,反应适度,情绪自控,积极进取。
教育的独创性。不人云亦云,能创造性地工作。
抗教育焦虑程度高。能忍受困难与挫折的考验。
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学生、家长、同事与领导的关系。
能适应与改造教育环境。善于接受新事物、新理念,不断适应改革与发展的教育环境。
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如何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
心理健康教育 如何培养出一名清华学子[心理健康教育微课]_clip
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
程老师讲心理《心理健康的衡量标准》,10月10日“精神卫生日”科普视频分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