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如何区分各种本草著作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本草经集注》将药物是怎么分类的?(本草经集注记载多少种药物)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本草经集注》将药物是怎么分类的?
虽然陶弘景对各种动、植物的描述也存在有许多不确切之处,但在本草系统中,《神农本草经集注》是比较注重药用动、植物形态,并用之于生药鉴别的。这在植物学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方面都很有价值。
《本草经集注》突破了《神农本草经》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参考了《尔雅》的动植物分类模式,先将药物分成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等8类,然后在每类中再分为上、中、下三品。这种分类一直为唐宋时期的大型本草著作沿用。
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有什么区别?
1、一个是时间上的差别,《本草经》是远古时期的著作,而《本草纲目》则是到了明代才有的;
2、另一个方面说《本草经》中的内容虽少但是著的都是精华的部分,从远古时期来说,那时人们所认识到的东西倒是实实在在的真东西;
而《本草纲目》中则是收集的内容很全,但是也形成了好坏兼收的局面,所以《本草纲目》中的内容并不一定都是真正能用的到的实际东西,其中也有不少的缺点和错误,但它的特点就是全,不管是好的、坏的全都收录进来了。
3、神农本草经创作时间不明,语言难懂;本草纲目创作时间较晚,之前已经积累大量临床实践经验,且明代的气候和生物与今天差异较小,应用价值较高。
扩展资料: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百度百科
本草纲目——百度百科
中国四大名香是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中国四大名香分别有沉香、龙涎香、檀香、麝香。每一种香料都是大自然经给人们的馈礼,过时间沉淀下来的极品与精华。沉香龙涎香檀香麝香沉香是瑞香科植物白木香含树脂的心材,它在燃烧时发出浓烟及强烈香气,是供佛修持的最佳圣品。古来常说的“沉檀龙麝”之“沉”,就是指沉香。沉香香品高雅,而且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之首。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的,混合了油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檀香是檀香科植物檀香树干的心材,它的焚香需求量不少于沉香木,其独特香味具有安辅作用,对于冥想很有帮助,因而广泛用在宗教仪式中。檀香,佛家谓之“栴檀”,素有“香料之王”、“绿色黄金”的美誉。它取自檀香科乔木檀香树的木质心材,愈近树心与根部的材质愈好。常制成木粉、木条、木块等或提炼成檀香精油。麝香,是雄性麝类动物位于肚脐和***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初为液态,逐渐浓缩成深褐色粉末状或籽粒状。麝香的香味浓郁,经久不散,对人的心理和生理系统有极其显著的影响,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龙涎香是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过去,人们认为海中这种漂浮物是“龙”的口水,故名“龙涎香”。排入海中的龙涎香起初为浅黑色,在海水的作用下,渐渐变成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古代谓之“龙脑”以示其珍贵。天然龙脑晶体多形成于树干的裂缝中,体积小的为细碎的颗粒,大的多为薄片状。以片大整齐、香气浓郁、无杂质者为佳。
清代的本草著作有哪些
在清代400余部本草著作中,普及性本草书籍竟占大半,这不能说是完全正常的,但普及性本草著作中仍不乏高水准之作。
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著作是汪昂的《本草备要》。他以《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为基础加以综合节要而成。该书最大特点是实用,所选400种药物皆常用之品;另一特点是通俗,解说简明扼要,易懂易记。
**洛的《本草从新》是《本草备要》的增补本。共录药物720种。分类编次悉同《本草备要》。补充了许多未见于本草著作记载的民间药材。在药物识别上他也根据体会予以记述,其次在产地、道地药材、*灸等方面都有新的见解。
其它如郭佩兰的《本草汇》、张璐的《本草逢原》、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等也各有特色。
我国现存最早的且最完整的本草是?
已知最早药物专著现存早完整本草《证类本草》
唐氏鉴于《嘉佑本草》、《本草图经》问世以后,"而世之医师方家,田父里妪,犹时有以单方异品,效见奇捷,而前书不载,世未知者。"所以他除了系统地集录自《神农本草经》以下唐宋各家医药名著外,还收辑"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书中有关药物的资料,编为30卷,载药1558种,附方3000余首,有图和*制方法。因此,本书可称是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在明代《本草纲目》问世之前500多年时间,一直是研究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它取材广泛,故后世有许多已经失传或散佚的古书,可从其引文中略窥梗概。所以李时珍对它的评价是:"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它不但具有很高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本书在宋代曾几次修订,在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经医官文晟等重修之后,被作为官定本而刊行,遂改名为《经史证类大观本草》。至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又经医官曹孝忠重加校订,再次改名为《政和新修证类备用本草》。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又作校定,名为《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于淳佑九年(公元lop年),有平阳张存惠将寇宗爽的《本草衍义》随文散人书中,作为增订,因又改名为《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
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有什么区别?
1、一个是时间上的差别,《本草经》是远古时期的著作,而《本草纲目》则是到了明代才有的;
2、另一个方面说《本草经》中的内容虽少但是著的都是精华的部分,从远古时期来说,那时人们所认识到的东西倒是实实在在的真东西;
而《本草纲目》中则是收集的内容很全,但是也形成了好坏兼收的局面,所以《本草纲目》中的内容并不一定都是真正能用的到的实际东西,其中也有不少的缺点和错误,但它的特点就是全,不管是好的、坏的全都收录进来了。
3、神农本草经创作时间不明,语言难懂;本草纲目创作时间较晚,之前已经积累大量临床实践经验,且明代的气候和生物与今天差异较小,应用价值较高。
扩展资料: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
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
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在李时珍出版《本草纲目》之前,该书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权威的医书。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
参考资料:
神农本草经——百度百科
本草纲目——百度百科
我国本草学著作只要有哪些?
1)《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问世后不久,即因战乱动荡或传抄讹误而残损不全,因此极有必要对该书进行整理。首次从事此项工作的,是著名医学家王叔和。
他在《伤寒论》中说:“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侯、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表明其研究《伤寒沦》是从脉、证、方、治几方面着手,亦即按照张仲景辨证论治的精神进行的。现行《伤寒论》本,一般认为卷一、二《辨脉法》、《平脉法》、《伤寒例》三篇及卷七《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为王叔和所增。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至《辨*阳易差病脉证并治》共十篇,保存了张仲景对伤寒病辩证论治的主要内容,也是现行《伤寒论》的主要部分。《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以下八篇,主要是王叔和从仲景治法研究《伤寒论》的思想,启以治法分析《伤寒论》之端。
对王叔和整理《伤寒杂病论》一事,后世医家议论褒贬不一,指责者以方有执、喻嘉言为代表,明代方有执作《伤寒论条辨》,认为《平脉》乃王叔和赞经之词,又说叔和伪作《伤寒例》,使仲录之道反晦,“究其叛乱,则叔和亦罪之魁”。因此,他把《伤寒论》原文不易讲通之处,说成王叔和编次该书时造成的错简。但是,历代多数医家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评价,还是较为客观的,宋代林亿说:“自仲景于今八百余年,惟叔和能学之”;金代成无己说:“仲景《伤寒论》得显用于世,而不堕于地者,叔和之力也”;明初王安道说:“叔和搜采仲景旧论之散落者以成书,功莫大矣”,同时也批评了王氏于书中杂以自己的言论;有玉石不分,主客相乱之嫌;总的来看,由于王叔和距离张仲景生活年比较近,故其编次整理之书,应较接近仲景书原貌。不但传书之功应予肯定,且将仲景汗、吐、下、温、刺、灸、水、火诸法,分类进行比较分析,亦切合临证运用,较勉强定为397法,更为符合实际。
(2)《黄帝内经》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校注《黄帝内经》的书籍,即齐梁间人全元起所著《内经训解》,这是已知有关《黄帝内经》的最早校注本。
全元起校注的《素问》本,北宋时尚存,以后便散失不见了。今从林亿等所校订的《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尚可看到全元起编排的卷目次第和少量注文。例如,他在解释《素问·生气通天论》“风客*气,精乃亡,邪伤肝也”时说:“*气者,*阳之乱气,因其相乱,而风客之,则伤精,伤精则邪入于肝也。”把“*气”解释为内在因素,“风客”为外在条件,合理地阐析了病变机理。再如对《素问·热病论》中“三阳经络皆崇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也”一句,全氏以“脏”为“腑”,并解释说:“伤寒之病,始于皮肤之腠理,渐胜于诸阳,而未入府,故须汗发其寒热而散之”,亦甚合理。现在虽不能看到全元起校注《素问》的全貌,于此亦可窥视其学术造诣之一斑。
(3)《神农本草经》 陶弘景作《神农本草经集注》,除保存《本草经》原有药物365种外,复增补东汉以降名医所用药365种。
以上四部典籍文献,经过吕广、王叔和、全元起、陶弘景的分别整理注解,得以保存流传,对中医药学发展和后世文献研究,有着深远影响。
比较《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好!
《本草纲目》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农政全书》既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还反映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相同点:三部书都总结了前人成果,都有大量插图。
不同点:《本草纲目》是总结性的药物学著作;《农政全书》既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还反映了作者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天工开物》是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草本与本草有何区别?
草本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具有木质部不甚发达的草质或肉质的茎,而其地上部分大都于当年枯萎的植物体。但也有**茎发达而为二年生或多年生的和常绿叶的种类。二是指文稿的底本。
草本 (Herb) 是一类植物的总称,但并非植物科学分类中的一个单元,与草本植物相对应的概念是木本植物,人们通常将草本植物称作“草”,而将木本植物称为“树”。
本草的中草药的另一种说法. 古人有大量关于中草药的著作以本草命名,如:
神农本草经、吴普本草、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食疗本草、海药本草、本草图经、本草衍义、汤液本草、滇南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本草、蒙筌本草纲目、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征要本草、易读本草、新编本草备要、本草经解、本草从新、食鉴本草、本草思辨录、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便读、本草撮要、本草问答、神农本草经赞、本草择要纲目、得配本草、本草害利、本草分经、本草简要方、证类本草。
《新修本草》一书对比以往的本草著作有哪些改进?
以往本草著作往往只注重药物功能、产地及名称的辨别,略于药物形态的描述,并且没有附图。作为我国第一部由国家组织编写的《新修本草》,是一部带有指导国人用药性质的著作,除了对每种药物的性味、产地、采收、功用有详细的说明外,还特别注意对动植物药材的形态描述,并附有《药图》和《图经》。这对于人们认识药用动植物非常有用,具有较高的生物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