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以作连词和介词如何区分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怎样区分介词 以 和连词 以 (介词的“以”和连词的“以”有区别吗?什么区别?)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怎样区分介词 以 和连词 以 ,举例说明. 从古代汉语的范围来说明.
1.译成中文,看译成连词顺还是介词顺
2.连词主要是用于连接前后两者的关系,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具有词性的相似性,或者表达方式上的承接关联性;至于介词,多用于补充说明一种状态或者方式,在应用上多具有状语的意味,另外介词以字前后的词句往往也没有承接的关联,反而是一种使用于被使用的感觉
例子: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处如果用介词是不能解释的,由于介词没有承接(包括顺接和转接)的意味,只能把“物喜”看作是一个整体的内容(动作),或者是一个切割开的两个内容,用以字表示一种行为的方式,以“物”作用于“喜”.相反,如果用作连词解析,就可以表示一种承接关系,译作:因为“物”而“喜”.
2.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此处的以是介词,表示一种行为方式:“把,用来”的意思.若看连词,其前后的内容一般有相似或逻辑上的承接关系,这里把“以”字分情况讨论:
(1)以的前边是”必“,后边是”分人“,不具有相似或联系性,故没有连词性质
(2)以的后边为”分人“,是译作分给其他人的意思,是一个动作,不是两个内容的逻辑承接关系,因此也不能译作连词
综上,此处的以字是介词的意味,译作:把,用于.
文言文中 “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以”作介词,它後面总要跟名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作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後一部分是谓词性成分。
以拼音:yǐ
释义:
1.用;拿:~少胜多。晓之~理。赠~鲜花。
2.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3.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4.表示目的:~广视听。~待时机。
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广~深。
7.姓。
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以期[yǐ qī]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希望达到的目的:再接再厉,~全胜。
2.予以[yǔ yǐ]
给以:~支持。~警告。~表扬。~批评。
3.难以[nán yǐ]
难于:~形容。~置信。心情~平静。
4.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石级更陡。县级~干部。
5.以还[yǐ huán]
过去某个时期以后:隋唐~,方兴科举。
6.以来[yǐ lái]
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自古~。长期~。有生~。改革开放~。
7.加以[jiā yǐ]
“加以”跟“予以”不同之处是“予以”可以用在一般名词之前,表示给予,如“予以自新之路”,“加以”没有这种用法。
8.以及[yǐ jí]
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短语,语义上一般前重后轻:这里种植麦子、高粱、玉米、谷子、棉花~其他大田作物。
9.借以[jiè yǐ]
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把上半句所说的内容作为凭借,以达到某种目的:略举几件事实,~证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文言文中 “以”字作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以”作介词,它後面总要跟名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以”作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後一部分是谓词性成分。
以拼音:yǐ
释义:
1.用;拿:~少胜多。晓之~理。赠~鲜花。
2.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3.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4.表示目的:~广视听。~待时机。
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广~深。
7.姓。
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
扩展资料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以期[yǐ qī]
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所说希望达到的目的:再接再厉,~全胜。
2.予以[yǔ yǐ]
给以:~支持。~警告。~表扬。~批评。
3.难以[nán yǐ]
难于:~形容。~置信。心情~平静。
4.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石级更陡。县级~干部。
5.以还[yǐ huán]
过去某个时期以后:隋唐~,方兴科举。
6.以来[yǐ lái]
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自古~。长期~。有生~。改革开放~。
7.加以[jiā yǐ]
“加以”跟“予以”不同之处是“予以”可以用在一般名词之前,表示给予,如“予以自新之路”,“加以”没有这种用法。
8.以及[yǐ jí]
连词。连接并列的词或短语,语义上一般前重后轻:这里种植麦子、高粱、玉米、谷子、棉花~其他大田作物。
9.借以[jiè yǐ]
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把上半句所说的内容作为凭借,以达到某种目的:略举几件事实,~证明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介词以和连词以表原因的区别
“以”兼有介词、连词两种用法。学习“以”要注意它在词性上的区别。
“以”是介词时,它后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
“以”字是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果“以”字后面紧接着“上、下、往、来、内、外、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它一定是连词。
文言文中如何判断“以”是介词还是连词,另外以做连词,如何判断句子前后是什么关系,例如什么承接了等等
连词是一种虚词, 它不能**担任句子成分而只起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以及句与句的作用。连词主要可分为两类:并列连词和从属连词。并列连词用来连接平行的词、词组和分句、句子。从属连词引导的从句可作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等。
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 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词。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
详细区别如下
一、看能否调换位置。连词“和”的前后两项次序具有双向性,可以对换而其基本意思不变。介词“和”的前后两项次序具有单向性,不能调换,如果调换与原来的意思就完全不同。如
(1)我和他联系过了。
(2)我和他一起去联系。
第一句“我”和“他”不能对换,如果对换就变成了“他和我联系过了”,同原来的意思完全不同,可见这句中的“和”是介词。
第二句“我”和“他”可以对换,说成“他和我一起去联系过了”而意思不变,可见这句中的“和”是连词。
二、看能否插入状语,连词“和”前不可以插入状语,介词“前”可以插入状语。如
(1) 我和他讲了许多话,他就是不听。
(2) 会上,我和他都讲了许多话。
第一句“和”前可以插入修饰成分,成为“我已经和他讲了许多话,他就是不听”,语**确,完全正确,是介词。
第二句中“和”前以不能插入介词成与,如果说我“会上我已经和他都讲了许多话”就不通了,只能说“会上,我和他都已经讲了许多话”,可见这句中的“和”是连词。
三、看能否出现在句首或某个成分的开头。连词“和”不能出现在句首,介词“和”在一定的语境中有可能出现在句首。如:
(1)……和你相比不差得远。
(2)小王和老赵都去。
第一句“和”,前略的内容是就说话人一方针对听话人一方这个特定的语境而省略的,其句子意思显而易见,读来不会使人产生歧义,所以这个句首的“和”是介词。
第二句“和”前的小王不可省略,否则“和老赵都去”的人是谁交代不明,可见这句中的“和”是连词。
四、看能否省略“和”,用顿号来代替。连词“和”可以省略,用顿号代替,介词“和”则不能。如:
(1) 老刘和小李比高低。
(2) 那里有工人、农民和***指战员。
第一句中“和”不能省略,用顿号代替,如说成“老刘、小李比高低”表义不明且语法也有错误,可见这句“和”是介词。
第二句中“和”可以省略,用顿号代替后仍表示几个词语间的并列关系,其意思没有变,是连词。
一般考试练习中用第一条就够了,我就是这样做的,正确率很高哦
至于怎么判断句子的前后关系,那要结合语境及内在逻辑关系,如果你熟悉“而”字的用法的话,那是很简单了,因为他们2个基本一样的用法,只是“以”不能用于表转折,此外,表因果的位置不同,“以”在前,学习要联系,变通,这两个字记住一个就相当于掌握了两个
具体例子(已掌握基本连词用法为前提)
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看这个句子,以的前后是两个形容词,则立刻想到可能的用法即表弟进,并列,或修饰,再根据语境,或者将这三个意思代入理解,一发现是表并列的,可译为“而”“又”等,或者省略
2.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入的这一动作行为是拥火的目的或结果,可知是承接或修饰,但这两个的区别我一想也是分不清的我往往是认为修饰的,承接的很难区别,呵呵,不好意思,我啊,就是多背承接的例子了,这个就是承接的
3.作《师说》以遗之
这句就很明显了,作《师说》的目的是留给别人,即表目的的连词
4.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结构上以与而对应,这个句子是对偶句,知道而的用法即是以的用法了。这是个典型的状语+中心语的句子,即是表修饰的
5.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二于楚也
看句子结构,以的前后是分居,排除介词的用法
,晋侯秦伯围郑,主谓宾都有了句子完整,是个复合句再看逻辑关系,易知后文是解释前文的,因此“以”是表因果的连词
文言文中 “以”字作动词、连词和介词的区别?
以的用法如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怎样区分介词以和连词以,举例说明.从古代汉语的范围
在文言文里,“以”的用法如下。
一、 “以”可以作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二)起提宾作用,即动作的对象。"把"。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二、“以”可以用作连接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双音节的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连词和介词有什么区别
功能上语法结构不同。
连词是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介词一般用于名词或者代词前面,表示该词与句中其他成分的关系。介词后面的名词或代词称为介词宾语(如果是人称代词,则要用宾格)。介词和介词宾语合在一起构成介词短语。
拓展资料:
介词主要用途
表示时间
1、表示在某时间.常用介词at,on,in等。
用 at 来表示在某一段时刻:at dawn/daybreak: 在黎明at six :在6点钟at midnight :在午夜at 4:30 :在4点30分用 at 来表示在……岁时at sixteen/at the age of sixteen :16岁的时候
用 on 来表示在星期几/某日on Monday :在星期一on January fifth:在1月5日on Christmas Day :在圣诞节那一天 也可用at Christmason New Year's Day:在新年那天
用in来表示一天中的早中晚,月份,季节或年份in the morning/afternoon/evening在早晨,下午,晚上in January/February在一月,二月in Spring在春天in 2014在2014年
2、表示 期间 常用介词during,for,over,within,throughout,from和to等。
during用于已知的一段时间包括大家熟知的节日或者某种已确切限定的时期或阶段之前during the Middle Ages: 在中世纪during 1942 :在1942年中during the summer(of that year):在(那一年的)夏季during his childhood :在他童年时期
for用来表示一段时间for six years :六年之久for two months :有两个月for ever :永远 [1]
3、表示其他时间概念的介词有before,after,since,until,till,between,up to等
表示方位
at ,in, on, to,forat (1)表示在小地方; (2)表示“在„„附近,旁边”in (1)表示 在大地方; (2)表示“在„范围之内”。on 表示毗邻,接壤,“在„„上面”。to 表示在„„范围外,不强调是否接壤;或“到„„”
above, over, on 在„„上above 指在„„上方,不强调是否垂直,与 below相对;over指垂直的上方,与under相对,但over与物体有一定的空间,不直接接触。on表示某物体上面并与之接触。The bird is flying above my head.There is a bridge over the river.He put his watch on the desk.
below, under 在„„下面 under表示在„正下方 below表示在„„下,不一定在正下方There is a cat under the table. Please write your name below the line.
in front [frant]of, in the front of在„„前面 in front of…意思是“在„„前面”,指甲物在乙物之前,两者互不包括;其反义词是behind(在„„的后面)。There are some flowers in front of the house.(房子前面有些花卉。) in the front of 意思是“在„..的前部”,即甲物在乙物的前部.反义词是at the back of…(在„„范围内的后部)。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the front of our classroom. 我们的教室前边有一块黑板。Our teacher stands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我们的老师站在教室前.(老师在教室里)
beside,behind beside 表示在„„旁边 behind 表示在„„后面
表示进行
著名学者周海中教授曾经指出:作为表语时,英语介词可以表示正在“进行”的动作。他举例说明:
He is at work. (他正在工作。)
The house is on fire! (房子着火了!)
The road isunder construction. (路正在修。)
表示原因
表示原因常用的介词有for 等。
表示方法
表示“方法 ,手段”的介词常用by,with,through等
by bike : 骑自行车
表示数量
表示数量的常用介词有about(around),over等
与不及物动词搭配
不及物动词不能够直接跟宾语,且没有被动语态。但是和介词搭配后,不及物动词不但可以跟宾语,也有了被动语态。
介词(英语介词)-百度百科
介词以和连词以表原因的区别
“以”兼有介词、连词两种用法。学习“以”要注意它在词性上的区别。
“以”是介词时,它后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介宾结构,来修饰动词谓语。
“以”字是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部分中后一部分往往是前一部分的目的或结果。如果“以”字后面紧接着“上、下、往、来、内、外、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它一定是连词。
本文标签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