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混凝土砂石的检定标准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现标准为JGJ52-2006。砂石筛分析、表观密度、吸水率、含水率、含泥量、压碎指标等等。查阅现标准JGJ52-2006全部有。

砂石料的标准是什么

粒径大于20mm的碎、块石,10mm~20mm的粗砾、,5mm~10mm的中砾、1mm~5mm的细砾、小于1mm的细砂、

求解 混凝土材料采购中 砂 石子 的含泥量 泥块含量 针片状颗粒含量 标准不大于多少?

内容出自《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 506666-2011)之附录G

混凝土原材料的现行国标希望大家能帮忙列出来,(水泥,砂石,矿粉,外加剂,粉煤灰,,,)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细节一 主控项目
(1)水泥进场时应对其品种、级别、包装或散装仓号、出厂日期等进行检查,并应对其强度、**性及其他必要的性能指标进行复验,其质量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GB 175)等的规定。
当在使用中对水泥质量有怀疑或水泥出厂超过3个月(快硬硅酸盐水泥超过1个月)时,应进行复验,并按复验结使用。
钢筋混凝土结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水泥。
检查数量: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袋装不超过200t为一批,散装不超过500t为一批,每批抽样不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2)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的质量及应用技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 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等和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严禁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当使用含氯化物的外加剂时,混凝土中氯化物的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产品合格证、出厂检验报告和进场复验报告。
(3)混凝土中氯化物和碱的总含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和设计的要求。
检验方法:检查原材料试验报告和氯化物、碱的总含量计算书。
细节二 一般项目
(1)混凝土中掺用矿物掺和料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用于水泥和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 1596)等的规定。矿物掺和料的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出厂合格证和进场复验报告。
(2)普通混凝土所用的粗、细骨料的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普通混凝土用碎石或卵石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3)、《普通混凝土用砂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JGJ 52)的规定。
检查数量:按进场的批次和产品的抽样检验方案确定。
检验方法:检查进场复验报告。
(3)拌制混凝土宜采用饮用水;当采用其他水源时,水质应符合国家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JGJ 63)的规定。
检查数量:同一水源检查不应少于一次。
检验方法:检查水质试验报告。

JGJ52-2006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

JGJ 52-2006 普通混凝土用砂、石质量及检验方法标准,现行行业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和构筑物中普通混凝土用砂和石的质量要求和检验。

建筑行业标准JGJ52-2006《普通混凝土砂石质量及检测方法标准》有哪些修改内容??

河北冠德消防设施检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注册资金510万元,,经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成立的建筑消防设施,电气消防安全检测机构。公司以企业**法人形式承担第三方公正检验,**对外行文和开展业务活动。
公司具有二级资质,以企业**法人形式。受河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委托对河北省内设有建筑消防设施、电气消防安全的单位进行建筑消防、电气消防安全施工质量及功能检测,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其满足国家有关标准,提高建筑消防、电气消防安全施工质量。

混凝土的原材料检测方法

对于原材料的检测,国家有相应的标准规范,试验室必须及时掌握标准的修订情况,同时注意到原材料某个项目可能在不同标准中有不同的检验方法,如GB/T1596-2005《用于水泥和商品混凝土中的粉煤灰》,GB/T18736-2002《高强高性能商品混凝土用矿物外加剂》2个标准都有粉煤灰需水量比试验方法,GB/T1596-2005的方法较为烦琐。有时使用者需对原材料进行快速检测来控制生产,或比较几个产品的优劣,需要有可行的检验方法,采取的方法未必是国家标准。

1.生产商品混凝土用水一般使用洁净的**水或自来水,应注意其有害离子(氯离子、硫酸根离子)不能超标。

2.石子的粒形和级配对商品混凝土的和易性影响较大。初次使用某个石场的石子应测定其压碎值,压碎值大的石子不能用于生产高标号商品混凝土。针片状多、级配不好的石子空隙率大,导致商品混凝土可泵性差,需要较多黄砂和水泥填充,经济性差,应避免使用。采用同一石场的石子,平时应重点检测其级配,注意针片状含量。

3.黄砂应尽量使用II区中砂,目测其中有无泥块,及泥块的多少。一般泥块多的黄砂含泥量也大,若使用则会影响商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含泥量多的湿砂用手搓,手上会有较多泥粉。使用粗砂和细砂应调整砂率和粉煤灰掺量,平时重点检测黄砂级配。

4.商品混凝土的强度是由水泥和水反应形成的水化产物,及活性掺合料的二次水化产物而逐步发展而成。水泥强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商品混凝土强度的高低。按水灰比公式C/W=fco/(fce×0.46)+0.07,可知水灰比一定时商品混凝土强度fco与水泥强度fce成正比。如原设计商品混凝土强度34.5MPa(C30等级),采用P·O42.5级水泥拌制,水泥强度48MPa,可知水灰比C/W=1.63,若因管理不善,误用P·O32.5级水泥,水泥强度38Mpa,水灰比不变,商品混凝土强度为27.3MPa,商品混凝土强度不合格。一般P·O42.5级水泥强度在45Mpa~52MPa之间波动,商品混凝土强度波动在设计强度等级范围内。可见预知水泥强度等级可有效控制商品混凝土质量。由于水泥强度要到28天才知道,这就要求试验室按批复试水泥强度,还要通过大量试验数据积累,建立早期(1天,3天)强度与28天强度的关系式,就能避免使用不合格水泥。据笔者经验P·O32.5级水泥3天强度小于20MPa,P·O42.5级水泥3天强度25MPa左右,由此可大致判断水泥强度等级,另外在检测水泥强度前,先测量水泥胶砂流动度,可初步判断水泥需水量多少。

5.粉煤灰掺入商品混凝土中可显著改善商品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大量用于制备大体积商品混凝土、泵送商品混凝土。值得一提的是,不同厂家、不同粉煤灰因煤种不同、生产工艺不同,导致粉煤灰需水量不一样,不同厂家的粉煤灰检测以需水量比指标为标准。同一厂家的粉煤灰一般细度越大,需水量比越大,可以以细度指标为标准。细度小、活性大、需水量小的粉煤灰掺入商品混凝土中可节约水泥,节约外加剂用量,而需水量大的粉煤灰会向商品混凝土中引入大量水,造成水灰比过大,强度下降,若使用则要增加外加剂用量,往往得不偿失。有条件的商砼站应做到每车取样检测细度,掌握粉煤灰质量波动情况,对因粉煤灰细度变化引起混凝度坍落度、强度变化应足够重视。粉煤灰需水量比检测方法建议采用GB/T18376-2002标准采用的方法,采用GB/T1767-1999规定的胶砂测定对比胶砂的流动度,测定试验胶砂在达到对比胶砂流动度时用水量。也可测定试验胶砂在用水225ml时流动度,流动度大的粉煤灰需水量小,反之粉煤灰需水量大。GB/T1596-2005的方法测定粉煤灰需水量比有3个不便,一是标准砂采用GB/T17671-1999规定的0.5mm~1.0mm的中级砂,需要对GB/T17671-1999标准砂进行筛分,较为烦琐,且因称量误差、筛子误差导致检测不准;二是对比胶砂在用水l25ml时,其流动度未必在130mm~140mm范围之间,对比胶砂用水可能要多次调整;三是试验胶砂流动度达到130mm~140mm之间用水也要多次调整,可见GB/T1596-2005的方法达不到准确快速检验的目的。

6.商品混凝土的许多性能由外加剂来调节,水泥的需水量与初凝时间相比,外加剂减水率与缓凝时间对商品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小得多。减水率差的外加剂用于商品混凝土,为使坍落度不变,需增加用水量或调整外加剂掺量。测量外加剂净浆流动度一般能反映外加剂减水率高低,但有时会引起误判,陈化时间较长的水泥,其正电性较小,适应性较好,初始净浆流动度较大,1小时净浆流动损失很小。笔者多次做过试验,用同样批次的外加剂测量新鲜水泥的净浆流动度为l63mm,1小时后流动度为68mm,该水泥陈化21天再测净浆流动度达240mm,差距很大。所以检测外加剂用水泥应为新鲜并**至室温的水泥,总之检测外加剂注意水泥的时效性,比较准确的是拌制商品混凝土,但较费时,我们一般检测外加剂砂浆减水率。测定一定掺量外加剂胶砂达到基准胶砂流动度时用水量。

我们工地是自拌混凝土,开盘鉴定记录里的砂率、水灰比、砂含水率、石含水率怎么算,怎么得的

1,砂率和水灰比是通过你们实验室混凝土设计得到的,即设计配合比上的显示。砂率=砂/(砂+石),水灰比=水/胶凝材料。
2,砂含水和石含水这个是每批砂石进场都要检测的,具体的检测方法按照国标上的说明。砂含水率=(烘干前砂m1-烘干后砂m2)/ 烘干前砂m1,石含水率=(烘干前石m1-烘干后砂m2)/ 烘干前石m1。
希望对你有帮助

道路桥梁经常有问题,是原材料石子和水泥的问题吗?如何加工品质才好啊。。

也有其他原因比如原料级配不合理、养护期间养护不当 、钢筋配率不当 、路基不稳定 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