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抛绣球是干什么用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招亲方式除了包办婚姻,古代还有哪些特别的方式?(古代招亲示范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招亲方式除了包办婚姻,古代还有哪些特别的方式?
在古代,女性相对于男性而言是“二等公民”,完全没有选择自己婚姻的权利。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是女人的宿命。这种对女性的束缚是一把**剑,女性固然无法自主选择丈夫,但是男性也同样丧失了恋爱的机会,无法认识心仪的女性,而婚姻也彻底沦为了传宗接代的工具。但是,即使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奉行包办婚姻的大环境下,古人也发明了许多相亲及嫁娶的方法,有许多青年男女,借此独辟蹊径成就了自己的“自主婚姻”。
比武招亲,唐高祖李渊史上最著名
比武招亲,最早来源于几千年前的“抢婚”制度。在弱肉强食的年代,男人孔武有力,自然就可以抱得美人归。《诗经》里有诗:“羔裘豹饰,孔武有力,彼其之子,邦之司直”,说的是孔武有力的人才能放心地去让他参与政事治理国家,其实在家庭里也是一样的道理。能够保护家庭,保护自己的女人不受欺负,在现代都是男人炫耀的资本。
比武招亲,在武侠片中是常常出现的事。比如在《射雕英雄传》里,穆念慈嫁人,就是比武招亲,因此与杨康有了一段孽缘。评书《三侠五义》里,展昭娶亲,也是类似于比武招亲,因此与丁月华喜结良缘。《杨家将演义》里,杨家的英雄男儿们,大多娶得武艺高强的女人归,杨继业与佘赛花,杨六郎与王怀女,杨七郎与杜金娥,穆桂英与杨宗保等,大多是采取的比武方式,相互满意后喜结良缘的。作为武林世家,凭借比武为女儿找到一个好相公,不失为一件美事。但真实的历史,纵然是比武招亲,女人亲自出面比武的事情,也是极为稀少的。由女人的父亲出面,找几个武艺高强的壮汉,与应聘者比武试试武艺,从中挑选出乘龙快婿,才是历史的真实。而且,在比武时,不只能看到武艺,还可以看到颜值,这样挑选出的佳婿,才更符合选婿者的意愿。那种只看武艺,不看颜值的所谓“唯才是举”,其实是不合情理的。
最早的比武招亲记载来自佛经,古印度善觉王须波弗的女儿名叫裘夷,长得非常好,有八个国家的君主都来求婚,最后须波弗与女儿商量,决定采取比武招亲的方式择得佳婿,最后净饭王的太子悉达多赢得了比赛,如愿娶得美人归。而这位胜利者,就是后来的如来佛祖。传说中三国关羽的儿子关索,师从花岳学习武艺,也是通过比武招亲娶得鲍三娘、王桃、王悦三位夫人的。
以上只是传说,历史上真实的比武招亲,有三个人比较出名。这三个人分别是唐高祖李渊、汉王陈友谅、明朝末年秦良玉的夫婿马千乘。北周时上柱国大司马窦毅为女择婿,采取比武招亲方式,窦毅在屏风上画了两个孔雀,规定同时射中两个孔雀眼睛的人胜出。结果参赛的公子王孙没有一个达到条件,轮到唐高祖李渊时,一箭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其百步穿杨的本事,赛过三国老黄忠。于是唐高祖如愿娶得窦氏女,同时也救了窦氏一门。因为北周很快被隋朝取代,而李渊与隋文帝是亲戚关系,窦氏一门也便成了皇亲国戚,免遭杀身之祸。后来李渊做了唐朝的皇帝,窦氏又成了国母。可见窦毅慧眼如炬,这场比武招亲,招来的是一代帝王。
除了李渊以外,元末与朱元璋争夺天下的汉王陈友谅,也是通过比武招亲抱得美人归的。他娶得是“白富美”潘金花;另一位明末的英雄马千乘,通过比武招亲方式,娶得了一位历史上最有名的巾帼英雄秦良玉,而这位秦良玉是历史上唯一一位作为王朝名将被单**传记载到正史将相列传里的巾帼英雄,生前被封为二品诰命夫人,死后被追封为忠贞侯。她通过比武招亲方式选中的大帅哥马千乘,乃是东汉伏波将军马援之后,也算是慧眼识才。
绣球招亲,陈光蕊在《西游记》中闪亮登场
抛绣球招亲,传说从汉朝时就有了,但大多数人的了解,是从影视剧上。因为正史里少有记载抛绣球的,这应该是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民俗,来源于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这个爱情的女主角因为思念**,眼睛哭瞎了,她想把绣球当**情的信物送给**,自己千针万线把它做好,因为眼盲,绣时经常针扎手,鲜血流到绣球上,把绣球染上了红色。后人便把红绣球当成爱情的信物,和西方丘比特的箭一个功能。把红绣球从姑娘居住的绣楼上抛下去,砸到哪位男人身上,哪位男人就是如意郎中,当真是“人的命,天注定”,指望着月老冥冥之中系红绳了。
《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陈光蕊,就经历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幕。他是个新科状元,骑马游街夸官,正好碰到了殷温娇抛绣球招亲,陈光蕊并没有抢,但绣球砸到了他的身上,于是成就了一番姻缘。新娘子也没有亏了他,乃是开国元勋殷开山的千金。后来二人有的“唐僧”,其实是佛如来送犯了佛规的转世投胎。虽然是神话小说,但这段抛绣球选亲的故事,形象地描述了古代绣球招亲的全过程。
实际上古代绣球招亲是这个样子吗,答案是否定的。以心比心想一想,哪一个大家闺秀会把自己的幸福注定在空中轻轻一抛,如果象陈光蕊经历的一样,万一抛到一个乞丐身上怎么办?万一抛到一个年长者身上怎么办?万一抛到一个已婚人身上怎么办?有一万个万一等着这件不确定的事。凡是抛绣球招亲者,都是大家豪门,平头百姓,没有小姐,更没有绣楼。这些豪门的太公,哪会那么糊涂,置女儿的幸福于不顾,凭一个绣球的不确定性而招一个女婿呢。
那么,真实的古代抛绣球是什么样子呢?第一,先经过海选,通过报名确定参选者。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入围的。路过的看客,是没有资格参加抛绣球招亲的。象陈光蕊那种情况,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因为他没有报名。通过海选,过滤去已婚者,年长者,门不当户不对者,长得太丑连老太公都不中意者等。第二,小姐勤练抛绣球,并不是“人的命,天注定”,而是精准抛球。小姐的抛绣球功夫,虽然不像黄忠射箭,百步穿杨,但也不会胡抛乱抛,这是她的终身大事,为了找到一个好郎君,她会勤加练习,在抛绣球现场,精准抛出中意的郎君,基本上是百发百中的。第三,抛绣球是有程序的,分为发邀请,回复,会集,对唱,抛球,野餐,入户坐堂,进餐,对歌,分别等。抛中的新郎官,还是要经过三媒六聘一套手续的。古代结婚的手续繁杂,哪一道关也不能少。
历史上最早的绣球,其实是一种兵器,名叫“飞砣”,一般在**时使用。《封神演义》中邓婵玉曾经抛过一个绣球,重达500公斤。这么重的绣球,只有二郎神杨戬才能拿得动。后来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布囊,互相抛接游戏,成了相亲用的绣球。抛绣球是有历史记载的,宋朝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有“男女目成,则女爱砣而男婚已定”的说法。该方法在广西壮族比较流行,很有可能是壮族人的一个发明。抛绣球对于男女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赋予女人一定的选择权,一种是代表着男人的一种促狭的趣味。万一被美娇娘砸中,有一种“天上掉馅饼”的感觉。
同年大会,贵族们争抢人才当佳婿
除了比武招亲和抛绣球招亲外,“同年大会”是贵族们招亲的最主要选择之一。什么叫“同年大会”呢,古代的科举考试,学子们考中状元、榜眼、探花和进士及第的,也同时正是娶亲择妇的好时机。朝中贵族们如果家中有女,自然是从这种人才中选拔,包括皇帝、**家的公主、郡主,自然也将眼光对准了这些万中选一的人才。如果才貌双全,更是贵族豪门的抢手货。金榜题名时与洞房花烛夜齐名,并不是空*来风的。
最有名的同年大会择婿,当属宋朝时新科状元陈世美被择,陈世美进京赶考,中状元后被宋仁宗招为驸马,他隐瞒了自己在家有妻有子的身份,是以未婚青年的身份被皇帝择中的。结果事情成功后,却引来的秦香莲携子进京,妻找夫,子寻父,弄得陈世美好尴尬。最终包公出面,引发了“铡美案”。当然陈世美的故事在历史上并不存在,只是一段戏文。历史上清朝还真的有一个陈世美,但他是一个清官,没有秦香莲那样的故事,对于宋朝时发生的有辱陈世美名声的故事,当地人很生气,至今有“北门街不唱陈世美,秦家楼不唱秦香莲”的俗话。
象陈世美这样的戏文,在真实的历史上还真的有类似的一出。北宋时的状元曾文斌,家在贤妻,在朝廷发榜时正在看榜,莫名其妙地被十余个壮汉抢走,结果抢到了哪里呢,兵部尚书府。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响当当的省部级干部,结果当兵部尚书向曾文斌指名为女求婚时,曾文斌没有象陈世美那样应允,而是从容应答:我出身寒微,如能高攀,固然是件幸事。要不您等我回家和妻子商量一下再说,怎么样。兵部尚书的女儿怎能做妾,曾文斌的说法说白了就是拒绝,结果围观众人哄堂大笑,兵部尚书也闹了个没趣,抢亲之事就此作罢。
陈世美的故事和曾文斌的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同年大会”竞争的激烈性。状元如果长得好,基本上就是皇亲国戚的公主、郡主们先抢去了,剩余的榜眼、探花以及几百名进士们,只要是未婚的,这时候都很容易择到如意女。不用自己操心,就被京城中的豪门“抢”走了。这下就明白了古代为什么学子们要千方百计参加国考了,范进中举式的疯狂也就可以理解了。对于一个寒门秀才来说,如果考中了,那不只是金榜题名时,接着就是洞房花烛夜,世界上所有的幸运,都会**之间落到头上。
**节里,“泡妞”高手显身手
对于普通人来说,古代也是有“自由恋爱”的机会的。这个机会就是“**节”。古代的**节有三个。一个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一个是三月初三上巳节,一个七月初七乞巧节。这三个节日,都被称为古代的**节。
元宵节,又被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夜等,这一天,青年男女可以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玩个不亦乐乎。要知道,古代的女子是不允许随便出门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待字阁中。但元宵节却是人例外,这天是可以女人们出来结伴游玩赏花灯的。这样就给了青年男女相亲的机会,怀春的女子,一面看灯,一面看中意的相公,而那些未婚男子们,灯下观**,也自然不肯放过这个绝好的机会。“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就在灯火阑珊处”。双方看中了,留下名字和联系地点,就可以通过家里上门求亲了。机会就这么一小会,错过就没有了。
上巳节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在壮族里是对山歌的日子。“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在这一天,久在闺中的女子可以出来踏青。于是在河两岸,青年女子与青年帅哥,可以在明婿的**里,折柳为誓,通过山歌的方式表达对**的爱意。著名的刘三姐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上巳节在北方不太流行,但在两广地区,至今仍然是热闹的节日,每年的三月初三,青年男女们都会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山歌大会是少不了的。在这个日子表达情感乃至最后喜结良缘,正有一番风趣。
乞巧节是七月初七,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民间故事。这个故事有几千年历史,织女是天上的仙女,牛郎是人间的帅哥。一对有**被王母娘娘无情地分开,只有七月七才能相会一次。因为织女是天上的仙女,心灵手巧是肯定的,所以这一天地上的女子们会向织女乞巧。乞巧节在古代并不是**节。牛郎与织女的故事太凄惨了,两口子被无情分离,一年才见一次,只是近代被赋予**节的含义。女人乞巧,难免也会心中怀春,乞求这一辈子,能得到一个如意郎君。
女人也是有追求爱情权利的。
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利用节日求爱外,泡妞技巧也很重要。古代有许多**才子,都是泡妞高手。如有名的唐伯虎点秋香,就是一段绝美的泡妞佳话。白娘子追求许仙,七仙女追求董永,都是借神话传说传达难得的平等意识。
婚礼上抛花是什么意思
就是一环节,一种寓意,代表接到捧花的人会收获幸福,会是下一个结婚的人。
谁知道“抛绣球”的来历是什么?
姑娘抛出的绣球,代表着姑娘的心. 用彩绣做成的绣球,是中国民间常见的吉祥物。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娘领,就预定于某一天,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当然,姑娘一般会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在很多地方,太新娘的花轿,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意图吉庆瑞祥。 800多年前的靖西县旧州古镇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居住着一户贫穷人家。贫穷人家的儿子阿弟爱上了邻村的姑娘阿秀。阿秀美丽漂亮、生性善良,也深深地爱上了诚实、勤劳、勇敢的阿弟。有一年春天,阿秀在一次赶圩时,被镇上一个有钱有势的恶少看上了,要娶阿秀为妻,阿秀以死相胁,坚决不从。当恶少得知阿秀深深地爱上邻村的阿弟时,为了让阿秀死心,恶少眼珠一转,计上心来。他贿赂官府,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阿弟关进地牢,并判了死刑,等待秋后问斩。阿秀听到这个消息后,似晴天霹雳,整日以泪洗面,哭瞎了双眼。在阿秀哭瞎了双眼以后,阿秀开始为秋后就要被问斩的阿弟一针一线地缝制绣球。针扎破了手,血流在了绣球上,被血浸染以后,绣球上的花更艳了,叶更绿了,鸟更鲜活了。经过九九八十一天,载满阿秀对阿弟深深的爱恋,浸透了阿秀鲜血的绣球做好了。在阿秀变卖了自己的手饰,买通了狱卒,在家人的陪伴下,在*暗潮湿的地牢里摸到日思夜想、却已被折磨的骨瘦如柴的阿弟时,阿秀绝望了,摸索着从身上取出绣球戴在了阿弟的脖子上。这时,只见灵光一闪,阿秀、阿弟和家人便飘然落在远离恶魔的一处美丽富饶的山脚下。后来,阿秀和阿弟结婚了,生了一儿一女,靠着自已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抛绣球是壮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项目。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造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作战和**中运用。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的提高,飞砣也逐渐发展成现在的绣花布囊即绣球。绣球是姑娘们用手工做成的彩球,以圆形最为常见,也有椭圆形、方形、菱形等。绣球大如拳头,内装棉花籽、谷粟、谷壳等,上下两端分别系有彩带和红坠。人们在茶余饭后互相抛接以娱乐身心,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 抛绣球是广西壮族人民在歌圩开展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每年春节、三月三、中秋节等传统佳节,壮族人民都要举行歌圩。在歌圩中男女青年相邀**在地头、河畔,他们分成男女两方,拉开适当距离,互相引吭高歌,用歌声来表达问候和增进了解,歌词内容广泛,涉及理想、情操、农事等。对歌有问有答,丝丝入扣,声音此起彼落,娓娓动听,姑娘们情不自禁地拿起手中精致的绣球,向意中人抛去,小伙子眼疾手快,准确无误地接住绣球,将它欣赏一番后,又向姑娘抛回去。经过数次往返抛接,如果小伙子看上哪一位姑娘,就在绣球上系上自己的小礼物(例如银首饰或钱袋),抛回馈赠女方,馈赠愈重说明小伙子对姑娘情意愈深。姑娘接住小伙子的礼物时,若收下,就说明她接受了小伙子的追求。这时,两人或继续对歌表达情意,或相约到僻静处聚会。 抛绣球的另一种民间形式是男女分为甲、乙两队,甲队选出两名歌手抛绣球至乙队并唱一首壮歌,乙队接到绣球后派两名歌手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球送还甲方,并回歌一首,如此循环往复。参加“送球”、“还球”的歌手一般都是七步成诗的民歌高手。另外还有一种形式就是在场地上立一高10m左右的木杆,杆顶钉有中间挖成圆洞的木板,男女分列两旁,将球投向圆洞,以穿洞而过者为胜。 抛绣球作为壮族人民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广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一定的社会性、民族性、实用性及趣味性,这无形中增强了此项目的吸引力,而美丽的绣球和其乐融融的歌声更使人有一种心动不如行动的感觉。抛绣球技术动作简单,易于掌握,它能促进人们的友谊,起到以球传情、以球传神的作用,其中的奥秘是不可言喻的,只有加入这项活动中才能体会到它的魅力所在。抛绣球不但具有社交娱乐的作用而且能锻炼人的体力、意志,提高人的灵敏性和身体素质,能培养果断、坚毅、自信和积极向上的高尚品质和情操。
古代真有抛绣球选夫婿的习俗吗
有,但是能去抢绣球的人都是经历选拔才能进去的,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去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