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怀孕8个月工资怎么算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怀孕病假怎么算工资(怀孕病假工资发放标准2021)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怀孕病假怎么算工资

一、怀孕病假怎么算工资1、怀孕病假工资,具体标准如下:(1)连续工龄不满2年的,按本人工资的60%计发;(2)连续工龄满2年不满4年的,按本人工资的70%计发;(3)连续工龄满4年不满6年的,按本人工资的80%计发;(4)连续工龄满6年不满8年的,按本人工资的90%计发;(5)连续工龄满8年及以上的,按本人工资的100%计发。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用人单位有下列侵害劳动者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一)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三)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四)解除劳动合同后,未依照本法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的。二、产假有多少天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产假工资怎么算

产假工资按照产假期限和生育时职工所在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以最低的1786.55元计算,98天的产假工资为5836.06元(1786.55除以30乘以98)。如果单位为当事人缴纳了生育保险的话,那是由基金来支付工资的,具体标准为当事人所在的单位上年度月平均工资。如果单位没有为其缴纳生育保险的话,那就是单位来支付工资,具体标准为本人产假前的工资标准。1、建议产前的检查费用不要使用市民卡;2、生育医疗费超过支付标准,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开支范围的,4000元(含)以下的费用,由个人支付,有条件的用人单位可以给予补贴;4000元以上的费用,由生育保险基金全额支付;3、产假期间的工资按照社保交纳基数支付,由社险办直接支付给公司,再由公司转付给员工。【法律依据】《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一)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二)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第八条 (一)女职工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按照女职工产假前工资的标准由用人单位支付;(二)女职工生育或者流产的医疗费用,按照生育保险规定的项目和标准,对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生育保险基金支付;对未参加生育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

女职工怀孕不上班工资怎么发

女工怀孕,休假按照规定,是不能休产假的,因为只是怀孕,不是分娩。如果确实因为怀孕不能上班,需要医院的病休证明,按照病假发放病假工资,如果没有医院病休证明,只能按照事假处理,不发给工资。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 女职工生育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可以休假15天;难产的,增加产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产假15天。 女职工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15天产假;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享受42天产假。

孕期被辞退,公司要给我多少赔偿?

怀孕病假怎么算工资

如果女职工有《劳动合同法》第39条规定的以下情形,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不支付经济补偿金。(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五)因《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除前述情况外,用人单位在女职工孕期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也就是辞退怀孕女职工,则属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此时,女职工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则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女职工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女职工支付赔偿金。

怀孕8个月要是提前休产假有工资么?

目前23岁,如果是第一胎的话,就属于晚育,按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你可以享受如下假期:产假90天30天(晚育)15天(难产),你最少可以休120天也就是4个月,通常产前15天休假,其它时间产后休假,休假期间单位发基本工资。你如果想孕7个月时就请假的话,假别属于产前假,需要你本人提出申请后由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批准休假,工资按基本工资8折发放。具体休假方法请向你们单位人事部门同事咨询清楚,最好按单位相关规定休假。
指导意见:
不要因对个人有意见就不去咨询单位政策,建议你就你的担心问题仔细询问人事部门同事,解除心中的疑惑。如果单位没有按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你正常的产假权利,你可以前往当地劳动监察部门申诉,也可以直接上诉法院争取自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