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念佛往生的标准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念佛念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有把握往生(念佛念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有把握往生法门)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念佛念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有把握往生

大安法师:念佛念到什么境界才有把握往生
居士:念佛念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有把握往生?念佛有追求数量的,有追求质量的,哪种念法更易成就?
大安法师:念佛念到什么境界才有把握往生?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你只要具足信愿,就是往生的条件,没有说你要念到什么水平才能往生。你只要具足信愿,感通弥陀的愿力,就能往生。如果说你不在信愿上下工夫,只是在工夫上注重,你工夫再好也往生不了。
所以我们在念佛上,数量和质量的追求,最终还是质量。什么叫质量呢?就是我们跟阿弥陀佛非常的亲切,有一种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就是全体的佛号就是我们的心,这就是有质量。
那么,这个质量是要靠数量来完成的。我们刚开始念佛时肯定是很浊染,很散乱。慢慢地,你念的时间长了,数量多了,这句佛号就越来越有力量,比较能够伏住烦恼,比较清净。所以,这种念法还是从数量开始,以数量求质量,这两者不是分开的。

如何具备念佛往生的条件

信,愿,行为往生的首要条件,再兼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能往生。信,就是相信有西方极乐西界,有阿弥陀佛,想信佛的四***愿,念佛能往生。愿,是发愿把一切念佛善行的功德回向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行,就是努力念佛,念念都是佛,念念求往生。信,愿,行三缺一不可,有信不发愿往生,众然念佛也不能往生,有信有发愿但不实行去念佛也不能往生,当然不信那也是不能往生的,所以以上三者必须具备,加上多行善不造恶多忏悔没有什么不能往生的,如果能感化家人族人学佛信佛那就更好了,这样临终还有助念,起码不受干扰,如果自己能证得念佛三昧到时想怎么往生都行

大安法师:从理则上说,往生的条件纯是信愿持名,称为净土三资粮。临终念头在阿弥陀佛上,固然往生无疑。

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什么样的善根福德因缘可以往生净土呢?阿弥陀经中接着说的就是念佛,也就是念佛就是善根福德因缘。
所以不是说临终不颠倒才是多善根福德因缘。
如果临终昏迷就不能念佛,就不能往生净土,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如果这样,我们平时念佛有什么用呢?还不如临终一念。所以往生与否,关键在于念佛,而不是临终念佛。
鸠摩罗什译的阿弥陀经,也就是现在最流行的阿弥陀经,其实给我们的误解太大,因为里面有一心不乱、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极乐国土。这些话使得我们误以为必须临终心不颠倒才能往生净土。
鸠摩罗什是东晋时人,那时净土宗尚未形成,所以鸠摩罗什未必知道净土宗的真义。其实阿弥陀经还有唐代玄奘的译本,玄奘一本中说:是人终时,阿弥陀佛现于其前,令心不乱。由此可见,平时念佛的人,临终时,阿弥陀佛会现于其前,令其人心不乱。所以我们不要担心临终时心不颠倒的问题,有阿弥佗佛来接引,我们一定能心不颠倒。
另外也不是临终时要念佛才往生。关键在平时念佛,平时念佛,临终时就一定有阿弥佗佛来接引。

往生需要什么条件,没人助念能往生吗?

念佛念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有把握往生

往生需三个条件:信、愿、行。信,相信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和极乐众菩萨,愿,有强烈的愿望去极乐世界,行,念南无阿弥陀佛(或者其它佛菩萨名号,或诵经持咒,最后回向往生极乐世界),但要注意,经言:唯除五逆、诽谤**,不得往生。

金刚经中的“断疑生信”和“绝相超宗”是什么意思?

断疑生信:指断除疑惑而信实相之妙理。天台宗谓如来以权实之二智为妙能,而以本门之法华经具有断疑生信之胜用。

绝相超宗:相有形之物质,宗便是背后其无形的宗源,一切的有来自破相,不执着方可探视其本源之貌。

断疑生信,绝相超宗:绝相就是身空于外,表示让自己置身于外为宗旨。

扩展资料:

《金刚经》思想重心

一、着重“无相”:如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於一切相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不取於相,如如不动”。“无相”与原始般若的“无受三昧”、“是三昧不可以相得”称之为“离相门”一样。《金刚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

二、着重“无我”的菩萨行:如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习惯大乘我法二空者,或不解於菩萨行着重“无我”。而古传般若即以“无我”悟入实相。

“原始般若”阐明菩萨(我)与般若(法)不可得(空),原理是一样的。但《金刚经》不只说“无我”,也说“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三、着重“利他”的菩萨行:般若的原义,菩萨行重於自行。《中品般若》的不退菩萨“报得波罗蜜”、“报得五神通”,“成就众生”,“庄严国土”。《金刚经》着重菩萨“受记”、“度众生”、“庄严国土”,与《中品般若》的重利他行相合。

四、着重佛的体认:如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是离一切相的。“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佛是不能於色声相中见的。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佛是不能从威仪中见的。如来说法,其实“无有定法如来可说”,“如来无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佛度众生,其实“实无众生如来度者”。如来能知一切众生心,其实“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五、佛和法的并重:早期佛教视舍利塔为佛,从下品到上品般若却宁取般若经不取舍利塔(重法)。而《金刚经》是重法又重佛(塔)的(与《法华经》相同),如说:“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在在处处若有此经……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与法藏部是非常接近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