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血液hp标准是多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红细胞正常值是多少!急(红细胞正常范围值是多少?)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红细胞正常值是多少!急
我国成年男子正常每立方毫米血液平均约含红细胞500万个,女子较少约为420万/mm3。红细胞的数量常随年龄、季节、居住地方的海拔高度等因素而有增减,初生儿较多,可超过600万/mm3。儿童期较少,并保持于较低水平,至青春期逐渐增至**水平。在长期居住于高原空气稀薄处的慢性缺氧情况下,使造血功能亢进,红细胞增多,网织红细胞也大量出现
(正常循环血液中网织红细胞仅为0.5%~1.5%)。
正常情况下,单位容积中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高低一致,我国成年男子每100毫升血液中约含血红蛋白12~15克,女子约为11~14克(初生儿的血红蛋白含量较高,儿童期较低,以后渐增,至15~16岁接近**水平)。
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过少时,由于携带的O2和CO2不足,就不能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反之,红细胞过多则增加血流粘滞性等,出现红细胞过多症。
人体血小板标准值是多少?
(100~300)×10^9个/L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巨核细胞虽然在骨髓的造血细胞中为数最少,仅占骨髓有核细胞总数的0.05%,但其产生的血小板却对机体的止血功能极为重要。
因血管创伤而失血时,血小板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的功能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创伤发生后,血小板迅速黏附于创伤处,并**成团,形成较松软的止血栓子;第二段主要是促进血凝并形成坚实的止血栓子。
扩展资料:
血小板为圆盘形,直径1~4微米到7~8微米不等,且个体差异很大(5~12立方微米)。血小板因能运动和变形,故用一般方法观察时表现为多形态。血小板结构复杂,简言之,由外向内为3层结构,即由外膜、单元膜及膜下微丝结构组成的外围为第1层;第2层为凝胶层,电镜下见到与周围平行的微丝及微管构造;第3层为微**层,有线粒体、致密小体、残核等结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血小板
血液检查项目标准值
这个血液检查的项目大大小小有上百种,而且不同医院用的试剂不一样的话,标准值也不一样,所以这个项目的标准值不是很好列明细,建议你至医院查询。
血液里有哪些重要指标
血常规化验它包括的内容很多:白细胞计数(WBC)、白细胞分类计数(DLC,包括嗜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淋巴/单核细胞的比例与绝对计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计数(Hb/HGB)、血细胞比容(HCT/PCV)、血小板计数(PLT/PC);除此之外还有红细胞的一些参数: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以及血小板的一些参数。另外,在血细胞分析仪上你还可以看到红细胞/白细胞的直方图和白细胞的散点图等。
血常规正常值是多少啊?
血常规正常值有:一、白细胞的数量是4000到1万/mL,中性粒细胞的比例是50%-70%,淋巴细胞的比例是20%-40%,单核细胞的比率是3%-8%,嗜酸性粒细胞的比例是0.5%-5%,嗜碱性粒...
血粘度多少是正常?
血液粘度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它是血浆粘度,血细胞压积,红细胞变形和**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等的综合表现。正常人血液粘度值虽有波动,但却有一正常参考值范围,但由于各实验室的检测仪器类型不同,所选择的剪切率不同,检测方法不统一,检测条件不一致,所用器材缺乏标准化,操作方法缺乏规范化,以及检测人员技术水平的差异等,目前要制定一个适用于各实验室的统一正常参考值是比较困难的。但各实验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条件,制定出本实验室的正常参考范围,提供给临床,切忌借用外地正常参考值。
每一所医院的化验单异常的都有指出是高了还是低了呀,它们多以箭号表示,没有表示的也有正常的参考值对照。
为了预防血粘度过高,可从饮食、起居和药物等方面控制血粘度升高。
1.饮食方面:提倡低脂肪饮食,因为血脂升高可加重血粘度升高。早餐可选择豆浆或牛奶250毫升,鸡蛋一个,少许主食或燕麦制品。中午有意识地吃蔬菜,如西红柿、茄子和芹菜等,这些蔬菜都有一些降低血粘度的作用,以西红柿的作用为最佳。晚餐宜少吃一些。
2.起居方面:适当延长睡眠时间,不要过早起床。过早起床可能促使血粘度升高。老年人在中午气温高时少出门,适当午休,睡眠要充足。锻炼身体时不要做剧烈活动,以防止血粘度升高造成心脑血管破损。
3.对血粘度较高者或有血栓史的人,可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地服用适量的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藻酸双脂钠,也可服用活血化瘀的中药,如:复方丹参片、深海鱼油等。头晕、眼花、心难受时到医院及时测试“中风”预报,检测血粘度是否升高。
4.适量增加水分的摄入,如淡盐水、白开水、蔬菜汁或水果汁,这些液体能够增加血容量,起到稀释血液的作用。尤其是出汗较多时,更应及时补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