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中医如何区分病情程度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具体的这四个步骤指的是什么?(中医里面的望闻问切指的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具体的这四个步骤指的是什么?
望闻问切是中医上的用语,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了解过,像我们现在身体不舒服去看中医,其实也一直有这四个步骤的,只是有些人没注意到。那么这四个步骤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望诊
望诊顾名思义就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等进行观察,可以知道其内脏是否发生异常。相信去看过中医的人基本上都有这个经历,就是医生会让你伸舌头给他看看。
望诊首先是望神,一个健康的人的神态是有神的,目光明亮、神志清楚的,而表情淡漠、精神萎靡、目光晦暗的人基本上就是身患疾病。还有察色,面部的颜色和光泽也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的变化。
闻诊
闻诊包括了听声音和嗅气味两部分。患者声音高低、强弱、清浊、缓急都能够反映出其体内是否有问题,有什么样的问题。嗅气味也是一样的,把患者身上气味分为酸甜咸香臭,可以反映其身体的健康状况。
问诊
问诊是指询问患者症状,了解起病原因、发病经过,痛苦所在和自身感觉等以及过往病史和家族病史。古中医有这样一首问诊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问胸,七聋八渴及睡眠,九问旧病十问因,再看服药参机变,妇女应问经带产,小儿麻疹斑疹牵”。再想想之前去看中医的过程,就会知道原来这一过程是医生在进行问诊。
切诊
切诊就是我们去看中医时最为熟悉的摸脉象,用手指来触按患者的身体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有五摸四触的说法,五摸是指:一摸脉、二摸腹、三摸脊柱、四摸头、五摸腿,四触是指:一触头、二触交脚、三触颅骨、四触尾骨。
望闻问切从古到今一直被沿用,说明其在中医诊断病情上是有着非常好的作用的。
中医是如何诊断病情的??
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来诊断病情的;但是现代中医为了保证诊断的准确也采用物理检查。
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这四步是怎样看出来一个人的病情的呢?
通过查看一个人的气色、听他的气息,并且了解患者最近的身体健康状况以及一些比较特殊的症状,的确是可以很好的查看到一个人的病情,因为通过这几个方面的了解,专业的医生大致是可以判断出来患者是因为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并且能够快速的给出解决措施。
望闻问切,通过查看一个人的气色就可以很好的去判断这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像一些患者很少会出现气色比较好的情况大多数都是脸色比较苍白,正常人、普通人一眼看过去就可以感觉出来,所以通过气色查看,的确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到一个人目前的身体状况,像如果出现生病或者是情绪焦虑的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会出现脸色苍白、出冷汗、情绪不佳这样的反应。
望闻问切是中医的用语,所谓的“闻”指的是听患者的气息,专业的人士是可以很好的区分出来正常人和患者气息的,一般生病的人群和身体健康的人群气息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专业的人士可以通过“闻”可以很好的判断一个人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这一点如果平时对生活细节方面比较注意的人,也是可以很好的感觉出来,一个人比较虚弱的时候他的气息方面也会发生改变,所以通过望闻问切的确是可以感受到一个人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
问切主要指的是询问一些比较相关的问题,从而让患者更好地提供一些依据给专业的医生来进行判断,一般患者身体出现不适,同时它也会伴随一些不适的症状,而这些症状就可以更好的区分出来患者是因为哪些原因产生的疾病?并且治疗的方法是哪些?这一点对于专业的人士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我们现在到医院或者是诊所进行检查或者是看病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身体不适的症状不同那么采取治疗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分析就可以很好地了解到患者的病情以及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如此找到问题就可以更好的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医诊断学中的诊断是诊什么?断什么?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四诊、八纲、辨证、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
四诊:也叫诊法,是诊察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望诊,是对患者全身或局部进行有目的观察以了解病情,测知脏腑病变。闻诊,是通过听声音、嗅气味以辨别患者内在的病情,问诊,是通过对患者或陪诊者的询问以了解病情及有关情况。切诊,是诊察患者的脉候和身体其他部位,以测知体内、体外一切变化的情况。根据以上四诊合参的原则,不能以一诊代四诊,同时症状、体征与病史的收集,一定要审察准确,不能草率从事。
八纲:即*阳、表里、寒热、虚实。张景岳称为“*阳”、“六变”。四诊所得的一切资料,须用八纲加以归纳分析:寒热是分别疾病的属性;表里是分辨疾病病位与病势的浅深;虚实是分别邪正的盛衰;而*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的总纲。它从总的方面,亦即最根本的方面分别疾病属*属阳,为治疗指明总的方向。
辨证:包括病因、气血津液、脏腑、经络、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各种辨证既各有其特点和适应范围,又有相互联系,并且都是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加以深化。
诊断与病案:诊断分常见疾病诊断和征候诊断两个方面。疾病诊断简称诊病。就是对患者所患疾病以高度概括,并给以恰当的病名。征候诊断即辨证,是对所患疾病某一阶段中证候的判断。病案,古称“诊籍,又叫医案,是临床的写实。它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治疗经过与结果等,都如实地记录下来,是临床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病案分析统计,经验总结,医院管理等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因此,临床各科都应有完整病历、病案记录。
以上是“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的全部内容,由医学教育网小编为您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中西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请关注医学教育网!
中医里把脉的脉象怎么看。
小柯学中医-第三集把脉
有的老中医仅靠诊脉和望诊就可以判断病情,中医真的这么神吗?
现代医学检测精确度比中医把脉更为靠谱,我相信在病情的某个阶段是有道理的,但是请站在老百姓立场上去思考一个问题,现在有90%中国人有亚健康问题,不是没个人都有足够的金钱和精力去让现代医学对自己进行精确分析(何况相当多的亚健康群体靠现代医学检测不出来病)。
拿自身来说,凭借学点皮毛中医知识,不去医院花几千大洋也能判断出自身的疾病。比如我五脏失和,现代医学只能检测出我的脾胃(胃溃疡),胆(胆囊炎),肠炎,肾结石,至于心肝肺肯定检测不出来什么问题的,怎么治呢?
西医只会针对各种病开出十来种西药,先不说能否治好,每天三餐这些药你愿意吃吗?那么停电了,因为恐袭,需三个月或更长时间恢复,那我们不活了吗?不生病看病了吗?
经络好像不是x光**胃镜什么的,老子不是靠气车,知天下的,也不是上网搜的知识,别生气历史的车轮辗压不了,老子的青牛据说飞天遁地,反正好几千年了,咱这文化它怎么没灭绝呢?很多人纳闷,连老外洋大爷还有学针灸的,真奇怪。
中医是私人定制,西医是大批发。普遍的现象是病人要等西医告知**为力时,便会去找中医,所以过分相信科学也是一种迷信。破坏、打击中国文化不遗余力的多是中国人。自古而然,当今尤烈。中医生自己的一知半解、民众崇洋**、西医的破坏心理,外加自虐心态,促成了这一切。
我相信西医也相信中医,各有长短,对于古人寿命不能以中医来衡量,因为好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寿命当然短,如果有乾隆的待遇那就不一样了!我这里有位老中医专门看妇科,对经期不正常的没有一个看不好的。
还有农村好多中草药,懂的挖来煮都能治好多病。对于中医把脉的原理好像西医也有研究过,据说是共振的原理。中医理论确实不像西医那样一是一二是二的百分之百精确,更多的是一种经验的总结,难免会让人觉得有点模糊,但这不代表中医没用,也不代表中医就是伪科学。
你穿越回牛顿伽利略时代,给他们讲量子力学,我相信他们也会认为你说的是伪科学:“概率的事情,那还能算科学吗?” 所以,满满等待中医发展科学进步就好,不要急于否定你不了解的事物。毕竟,人类现在连地球都离不开呢,科学并没有你以为的那么“发达”。
如果号脉不能准确判断,以前都是怎么治病的?号脉是技术,更是水平的体现,有一种很常见的情况,病人咳嗽多年,你用西医检查吧,只要没有癌或者结核,什么也查不出,但是到了中医那里号脉就知道你为什么咳嗽那么久,几副药基本好了,西医那玩意治不了病的。
其实没有必要争来争去,找中医、西医看病是每个人的自由,没人强迫你去找中医还是西医。无论中医、西医都做不到两全其美,二者结合才是强大而精准的力量,才能真正为患者减轻痛苦,早日康复,其它没什么卵用。
现代医学从微观入手治疗病人,但是受限于科学发展技术水平,对于人体奥秘的探索十之无一。中医从宏观入手治疗病患,中医正是通过望闻问切探知了解人体微观世界所产生的变化从而判断病情,这种综合手段是很科学。 糖尿病患者和胃溃疡病人的口气不同,早博和房颤脉象普通人也能区别。
肾衰竭病人的面色和身上气味都异于常人。不同的肝脏疾病会在眼睛,肤色,口气,大便形态方面各有不同的表现。 所谓的动脉搏动,在正常情况下和病态情况下都会发生变化。 这些所有的变化正是身体微观世界传递到人体表面的宏观现象。 科学素养?有吗?好像连常识都没有,稍微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感冒发热心跳会比正常时要快一些。
中医是将帅,西医是车马,应该统筹发展,纲举目张! 西医治标,哪些有事治哪里,治本大概就是直接切了! 中医讲治本,讲调理身体内的生态系统,促进其平衡运转!其缺点就是关联性没办法量化… 当需要靠自身免疫力对抗**时,西药就靠激素对身体破坏性太大…中医调节**功能会好很多,但是中医发展太慢,很难急救…
我尊重科学,因为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很多便利,同时对未知事物不停的研究发现。 我也尊重不同声音带来耳目一新。 我学习现代医学,虽然我早以知道目前现代医学对**没有什么好办法,但还是也尊重现代医学,因为现代医学是现代人用科学的态度发展起来的,比较适合现代人的需求。 但是我同时看到现代医学带来的医疗垃圾很多。
中医里的虚实寒热是什么意思?如何分辨病症的虚实寒热呢?
①八纲辨证中辨别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邪气盛为实证,正气衰为虚证。《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②指人体*阳的消长。《素问·宝命全形论》:“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吴昆:“虚实,人之*阳消长也。”
虚实两纲,主要辨别机体强弱与病邪盛衰。虚指正气虚,实指邪气实。
一、虚证:即正气虚弱或机体有形物质不足所产生的证候。如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身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舌净无苔、舌质淡嫩、脉细弱无力等。治疗宜用补益法。
注意:
1. 辨虚证必须结合脤体脏腑及气血、*阳,才能指导治疗。如脾虚宜健脾,气虚宜补气,*虚宜滋*等。均可从脉象中了解之。
2. 虚证常与寒证或热证同时存在,如阳虚生寒(即机能过度减退),故阳虚多兼有寒象(虚寒证);*虚生热(即*虚液少,阳气偏盛而化热),故*虚多兼有热象(虚热证)。
3. 相对地说,久病多虚证,老年人患病也多虚证。
二、实证:主要系指病邪过盛所产生的证候。但病邪过盛,人体必将增强其机能代谢活动以抵抗病邪,故实证往往表现在两方面:病邪过盛,如痰饮、水湿、瘀血、食积、虫积等;机能亢盛,如精神与奋、声高气粗、发热面赤、腹满痛而拒按、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洪有力等。治疗实证宜用泻下法或消导法。
注意:
1. 辨实证也要结合脤体脏腑及气血、*阳,以便指导治疗。如气实(气滞)则行气破气;血实(瘀血)则宜活血化瘀或破血等。
2. “热”也属机能代谢亢盛的表现,故实证常与热证同时存在(实热证)。
3. 相对地说,新病多实证,壮年人患病也多实证。
三、虚实夹杂:临床上除单纯的虚证或实证外,常有虚中夹实或实中夹虚等虚实来杂的情况,如同硬变腹水病人,由于病久身体已虚(正气虚),但又有腹水实证(邪气实)。在治疗上对虚实夹杂的病证,应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取先补后攻、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等不同治疗方法。
①病状名。主要证见发冷发热,或战栗不欲食。《素问·风论》:“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不能食,名曰寒热。”
②恶寒发热。《灵枢·五邪》:“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
③指寒性和热**物。见“寒热内贼”。
④指寒证和热证。《灵枢·禁服》:“必审按其本末,察其寒热,以验其脏腑之病。”
⑤指寒热之邪毒。《灵枢·寒热》:“此鼠瘘寒热之毒气也。”
⑥指寒热相兼的病证。《素问·皮部论》:“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
⑦八纲辨证的两个纲领。详寒证、热证。
中医证候学的证候概述
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中医的“证”是指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各种病理因素在体质、自然环境、社会心理等因素和多种矛盾综合作用于机体的整体反应,是诊察和思辨所得。“证”实际上包括“证候”和“证名”。在疾病过程中,都具有各个内在联系的一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脉浮紧,舌苔薄白等,可将其称为风寒表实证的“证候”。对病变过程中某阶段所表现的证候,通过辨证而确定其病位、病性本质,并将其综合归纳而形成“证名”。证候是证的外在表现,证名是代表该证本质的名称。以“病”为经,以“证”为纬,病证结合才能正确把握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所以说:单一的症状和体征无法表现一个完整的证候,证候一定是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的综合,证候无论如何千变万化,都不能脱离疾病而**存在,疾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表现共同构成了证候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