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孔子为什么注重仁义的推广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孔子的“仁礼”是什么?(孔子主张的“仁”和“礼”的思想内涵是什么?)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孔子的“仁礼”是什么?
孔子一面教导弟子,一面上下求索。他在理论上的最大成就,就是用“仁”对“礼”进行改造,提出并完善了他的“仁学”理论。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就是对人要尊重、关心和体谅,“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
为了实践“仁”,孔子十分重视“礼”,主张克制自己,使自己言论行为都符合礼的要求。对于夏、商、周三代的礼制,孔子最赞赏的是周礼,认为它综合了夏商之礼的优点。在他看来,周礼不仅继承了夏、商之礼的许多形式和“亲亲”、“尊尊”的核心内容,而且大大增加了夏商之礼所缺乏的道德理性精神,把“有德”、“无德”作为遵礼与否的主要标准。
在此基础上,孔子进一步阐发和弘扬礼的道德性,他用“仁”对礼进行改造和充实,从而把礼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当时,正是*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伴随着*隶的解放和社会各种关系的调整,人的价值和尊严越来越受到一些先进思想家的重视。
孔子提出的“仁”实际上就是赋予仁以普遍人人之爱的形式,换句话说就是对所有人,包括处于社会最底层的*隶,都要尊重、关心和体谅。这样一来,“仁”又成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即所有人都从“爱人”的原则出发,要帮助别人发达起来,不要把自己厌恶的东西推给别人。
当时正是百家争鸣时期,孔子的言论是百家争鸣中最有影响的。以孔子为代表以及他的弟子们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伦常关系,成为当时一个最重要的学术流派。
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主张之一
孔子特别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因当时社会动荡,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
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的达到仁德的境界的,孔子理想中的志士仁人,体现的是大道正义、民族正气,凝聚民族精神之精华,寄托着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崇高,是人的最高价值。
喜仁德的人固然好,但如果看不起不仁的人,讨厌不仁的人,那他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仁者。对不仁者应该教化他们,使他去恶求仁。
扩展资料
孔子教给我们的大道理:做人,要常积这“五德”。孔子身上有许多优点:温、良、恭、俭、让,乃是孔子具备处世的五德。
1、温和是人的品行
温和能够产生亲切感,一个商情商的人,性情总是温和的。温和并非一概地萎缩,而是具有原则的基础上,保持人的温和的状态,这是一个人高情商的表现。
2、善良是人的品格
善良是人人都具备的一种品格,好人善良,坏人同时也有善良的一面。大德至善,大善至美,倘若要做到大善,就不容易了。
人与人之间是一种善良,这只不过是一种基本的善良,而我们对待整个社会整个人类来说,更需要至善至美的大善了。爱惜生命,至善至美,是人的一种最为高贵的品格。
3、恭敬是人的修养
恭敬,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的修养。志同道合的人之间,相互恭敬,是人天生的一种本分;当政见不同时,相互恭敬,就是一种修养了。
4、俭朴是人的美德
俭朴是名人圣贤的一种高贵美德,穷人俭朴是本分,富人俭朴就是一种美德。汉文帝贵为天子,他善于体察民情,施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自己也非常俭朴,穿普通的衣服,责令皇后的衣服不许拖到地上去,蚊帐上面也不得文绣,敢于给天下人做榜样,终于迎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5、谦让是人的胸怀
齐恒公当上齐国国君,想让鲍叔牙做宰相,鲍叔牙却推荐了管仲。鲍叔牙说:“要想治理好国家,就要起用管仲。”管仲这个人,对百姓宽厚仁慈,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失权柄,我不如他;
指挥打仗军事谋略,我不如他;制定国家政策礼仪,我也不如他。
管仲有这么多优点,为什么不请管仲呢?”
果然,管仲当上齐国宰相后,大胆改革,使得国富民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鲍叔牙懂得谦让,成就了管鲍之交,唱响一段千古美谈。
没有五德的人,无论表现得多么天花乱坠,终究纸里包不住火,算不得成功;
孔子倡导的“仁”和“诚信”思想,对当今社会具有什么作用
孔子是儒学的鼻祖,生活与春秋末期.他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的仁说和礼说闻名全国.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极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意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的精华.
孔子的思想大致分为以下三种:
(一)以人为支柱的修己之学.
1.孔子对执政者提出了“正己”的要求.“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就是说,执政者必须从端正自身开始,通过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众.这样,才能造就一个良好的秩序社会.
2.孔子还对以执政者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克己”的要求.“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思想的纲要.在他看来,“克己”的三种方式分别是约束、自戒与不争.
3.另外,孝悌和爱人也是修己的基本内容.孝悌是仁民爱物的根本.如何做到孝呢?一是合礼.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前死后都能以礼待之,便是孝.二是真情实感.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就是说,赡养父母要有敬重的感情,不然,与对待犬马就没有分别了.同样,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关系时要爱人.爱人是仁的基本精神,是修己之学的根本.这里的“人”是一泛称,是一类概念,是超越了界限、种族的界限.
4.以“仁”的精神,贯彻于**生活的过程中,就是要做到尊无美,屏四恶.
(二)以“礼”为支柱的治人之学.
1.孔子对周礼抱着尊敬的心态,而在实际上又有所损益.在继承中创新,目的是为了救世.如“周礼”规定的宪法制、世袭制在孔子这里也被打破了,他提出的“举贤才”打破了亲亲尊尊,主张“学而优则仕”,向社会打开了取士的大门.孔子通过对周礼的损益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与“礼”配合,在修己的同时治人,在人的伦理道德完善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的良好秩序.
2.孔子继承西周德治思想,总结春秋德礼**,提出了“德化”、“德治”的治国思想.孔子认为“治国之礼”既要注重形式,又要注重精神实质,他说“礼云行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让”、“情”等方面.
仁:“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
恭:“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
敬:“入公门,鞠躬如也.”敬是对人严肃认真,以礼相待.
情:“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母乎?”
(三)以“中庸”为基本原理的“中和论”.
1.孔子对“中庸”原理的实际应用,是在极端中寻求平衡.一求双方在更高层次上的平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如何解决贫富矛盾?孔子提出“义”字, 用“义”作为标准,对双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求双方更高层次的统一.其次,避免“过”与“不及”这两种极端表现,必须通过“执中”来维持事物的平衡.第三,不可则止.处理事情要注意分寸,不要使行动突破质的规定性.为此,孔子提出不可则止.第四.无可无不可.《论语?微子》中,孔子把自己同一些逸民进行比较.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柳下惠、少连有些灵活性,“降至辱身矣”,但仍“言之论,行中虑,废中权”.这三类人有高低之分,各有自己的行动原则是“无可无不可”.
2.和而不同,和为贵.
孔子思想中的现实意义可归为以下几点:
启示一:在教育目的方面——培养怎么样的人才
孔子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论语》一书中 ,“从政”是孔教的任务,即“学而优则仕”.因此在孔子教育思想影响下的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均以培养安邦
治国之人材为目的.用现代术语来说,专业是一致的,不存在专业对口的问题.
孔子认为“政者,正也”.提倡的是“仁政”, 故把“仁”看作从政的最高准则 ,“优”实际上是“仁”的高低之分.孔子对仁的看法,意义广泛、复杂,但究其根本是爱人,即从爱人的思想出发,谦虚谨慎、勤勤恳恳地为他人服务,这就是仁人所具有的品德.按照孔子“为仁”就是“为人”的标准,仁是人生的最高理想.孔子的观点就是教育首先要解决受教育者“做人”的问题,他十分强调“做人”即做“仁人”,把仁看作从政的最高准则,牵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治国的**大事,把仁的范围推到更广阔的地步.孔子把仁和**结合起来谈 ,说出了“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一句名言,为后世儒家所广泛传述.“克己复礼为仁”便是孔子对如何才能达到“仁人”水准最有名的答复.“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事事都合乎行为规范,便是其具体要 求.综合孔教思想,中国传统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以培养“仕 ”为目的,以“仁教”、“智教”为手段,以实现“克己复礼”, 国泰民安的**思想.这在当时应该是具有进步意义的.但孔子反对学生学习与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无关的知识,反对与成德无关的东西.《论语?子路》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莫敢不教;上好义,**莫敢不服;上好信,**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被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孔子培养上层社会的管理者,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教育目的,显然与当前的经济社会是极不相容了.实际上,在当前新型社会思想下,从政只不过是一种职业而己,虽然这种职业有着特殊的意义.甚至在目前中国,这种职业的候选人也还不都是由学校培养.因此中国传统几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实际上己被摒弃,取而代之的却是需要各种专门人才,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经济的需要.
北京大学《现代教育目的探讨》中指出:我们当今的教育目的是必须实行“人教”、“职教”、“个性化教育”的有机结合.简言之 ,“人教”即为接受人类文明、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的教育,即 “做人”的教育:“职教”即为求职而做准备的,适应日前高效经济、科技发展的教育:“个性化教育”即实现自我、理想、人格、个人潜力的发展的教育.这三者是相互依存,在罔→教育过程中完成的.这种教育体制既适应继承我们传统文化,又适应目前科技、经济及新文化浪潮的冲击,还兼顾了未来社会更**、更自由、更“个性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孔子“为政”的教育目的己不再适应新形势要求,但他对“做人”的实践要求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个人发展观对当代教育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所以,中国当代的教育目的应当是在批判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前提条件下实行职业化教育,再因势利导以帮助学生在正常发展过程中实践 “个性化教育”.结合这三者,以批评的眼光取长补短,才能找到真正适合我们国情、民惰的、适应目前新形势的,适合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制,从而培养出相应的社会人才.
启示二:在教育原则方面——如何倡导“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孔子对传统教学的一大挑战和突破,也是其对教育事业的伟大贡献.向民间开放教育,是打破世卿世禄制、得以“举贤才”的基础.有教无类的“类”, 一是指社会阶层的各个等级,二是指学生个人素质的优劣.孔子以 前,学在官府,教育为贵族之专利.孔子开出了“有教无类”的先例,开启了教育被贵族所设置的禁锢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孔子 收授学生,无任何限制,只要达到拜师求学的最基本的礼数,孔子决不舍弃一个求学者.其三千弟子们的出身,论籍贯: 有鲁、楚、秦、晋、陈、宋、吴、卫等国;论年龄:颜路、仲由等人与孔子年龄相仿,年龄小的比如公孙龙比孔子小五十三岁;论身世:孟熬子是世卿子弟,仲弓父为**,子路为野人,公冶长曾为罪犯,颜添聚当过强盗,子贡为巨贾,颜回、原宪为贫民,樊迟为农民……总之 ,学生形形**,但除了樊迟请学稼圃被孔子斥为小人外,孔子均能一视同仁.
孔子的有教无类,一是倡导教育的平民化,二是主张教育的公平性.以“六艺”教人,并非始于孔子,但使六艺大众化则从孔子开始.孔子以为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人的本质都是好的.虽然人的品行气质各有不同,但要使所有的人去恶从善,只能依靠教育.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蕴含了教育公平的先进教育思想 ,能在*隶社会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实在是一种飞跃.联系我们当前的教育 ,真正达到有教无类了吗? 城乡差别越来越明显,城乡教育的差别也越来越大.在城市里各个级别的重点校更是把教育人为地分成了若干等弟,教育的不公平性比比皆是.社会特权阶层开创的择校问题,苦了学生,穷了家长,丢了公正,失了公平,助长了社会**风气的盛行.素质教育所提倡的在社区中平等对待每一所 学校,在学校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年级,在各年级中平等对等每一个班级,在班级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不正是有教无类的思想吗? 但在以选择和现别为教育的基本手段的时代,所有的平等只能是一种理念,难以真正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中.社会投资与师资力量在社区中集中到重点学校,在学校中集中到重点班级,在班级中集中到优秀学生群体,这就是当今教育的有教无类吗? 重点学校、重点班级、分层次教学,美其名曰因材施教,其实是分类施教的典型代表.用形似正确的公众理论掩盖自己错误的行径成了当今社会的拿手好戏,相比*隶社会时期孔子的有教无类,处于社会**的当代教育还如此体现“有教无类”, 作为教育的相关部门,作为教育者,我们能不汗颜? 真的是该醒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