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10万2分的利息怎么算的知识,其中也会对10万元2分的利息怎么算(10万元2分利息一年利息是多少钱)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10万元2分的利息怎么算
首先,要区分是年息还是月息。
如果是月息,那么10万元2分利率,一月利息就是2000,一年利息为24000元;
如果是年息,一年的利息就是100000x0.02=2000元。银行一般说年息,年息2%就太低了,如果是月息2%,那约等于年息24%。
扩展资料:
利息的形式是非常明确的,其表面作用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但就像价格一样,它为什么是某一具体的数值而不应该是另外一种数值,让人感到疑惑的正是这种怎么决定的问题。
现实的经济中,很多物品的生产都具有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情况,这就是生产出的产量总要比一定时期的需求量大一些,这些物品未必都是人们订购的或者说不能立刻都销售出去,对此可称之为库存。库存的一个实用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购买量的波动,从而能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起到保障供给平稳的作用。当然,在正常情况下购买量的波动还是有一定之规的,于是各种物品的库存都会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因为增加库存总要涉及到增加费用的问题,所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企业并不愿意多保留库存。当消费者出于使用便利和预防的考虑而多购买一定量的物品时,这同样也不是为了立刻之需,也相当于主动承担起了库存保管的责任,对此可专门称为储备,库存也就变成了储备;或者说储备是私人的库存,目的是保障消费即起到消费平稳的作用。于是可以这么认为,库存更多的是企业的行为,而储备就是企业和消费者(包括国家)都有可能的行为。也可以这么认为,储备的概念一般要比库存的概念大,消费者家里的物品一定是储备,企业的库存也等于储备(随时都能成为家里或国家的储备),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总储备就是这两者之和。
当把储备进行货币化表示之后,所有的储备都可以用货币的数量来代表,这就构成了积累或者说储蓄。当然,当我们谈论积累时,一般指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或资本的积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货币的储蓄。经济学家们曾经争论过货币到底代表不代表财富,对此的观点很不统一。实际上流通中的货币(特别是用纸币来规定时)确实不能时时刻刻代表财富,也就是说不算生产货币的劳动以一天或多天来计算这仅仅起到了交换手段的作用。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短暂的财富,也是一种很快就会消失的、没有必要或不能积累的财富,像绝大多数的服务项目和日常消费就属于这种情况。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部分货币所代表的正是储备的数量,或者反过来说储备的交换也需要一定的货币,这种货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能与具体的储备对应上,此时的货币就基本上时时刻刻代表着确定的财富。由于这种财富一般都不会被立刻(几天、几十天、甚至几年)消费掉,对应的以货币为代表的持有人也就不必把货币立刻再交换出去,于是就可以把货币长期保留下来而形成了长期存款即储蓄。因此可以理解为,只有可储蓄的货币才是随时可以足额支取的财富,也是长期的、不会立刻消失的财富存量。
如果我们把对资本品的需要也理解为不仅仅是为了一天或几十天等的立刻之需的,那么多出来的部分也相当于一种储备;只不过这是不能直接消费的资本的储备,或者说是投资以及资本积累等。也可以这么认为,我们通常所称的储备更多的是指储存最终产品,其实像原油、煤炭、钢材等基础原材料也常叫储备,推而广之,所有与生产有关的、又不准备立刻用掉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储备。把最终产品、中间产品以及资本的储备加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积累;如果用货币来代表,这就是所谓的定期储蓄。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积累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它概括了各种储备。只不过积累十分容易与储蓄混淆,也常常专指的是资本,不利于理清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们就用储备来代表一般意义上的积累,也可称其为经济储备。
经济储备的意义是:储备是生产出来但不必立刻都消耗的部分,这既可以用于消费同时可以用于投资。这是一种基于自然的特殊需要,可以保障和改善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求情况,总之与微观和宏观经济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当我们再提到储备——即经济储备——这一概念时,向上引申就代表了积累,向下扩展也涵盖了库存的意思。可以说这是把生产与消费以及投资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特殊的纽带,也是经济学中微观与宏观相连接的主要桥梁。
有了储备的概念我们首先就能理解这样的一个事实,为什么在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影响到市场上的正常价格。因为此时的储备就像是水库的作用一样,虽然水库的水面要远远高于下游河流的水面,但只要水库的水位控制得当即保持储备率的变化为零或在一定范围之内采取相机变动的策略,那么下游河水的流速就基本不会改变,即有了延迟作用之后最终的消费或者说流量可保持不变。实际上储备或水库的作用是什么呢,正是为了抵御突然的、又是对我们非常不利的供给变动。如果生产者非要把库存中的物品在一时间内都强行处理掉,这就等于不再保持储备率变化为零的状态或是违反相机变动原则反倒要顺势改变储备量,也等于水库要故意放水,那就会供大于求,价格必然下跌。正是基于这种道理,除非物品不易保存,没有哪个商人会傻到昨天刚生产出来的物品不管什么价格非得要在今天天黑之前都处理掉不可。
那么,从生产或消费的角度来看,在理论上怎么解释此时的价格可以维持不变呢?其实这种原理很简单,所谓的库存或储备就等于生产者或消费者拿出了一笔资金充当起了一个预期的投资者或想象的消费者,以经济储备的方式暂时“消化”或者说“消费”了这些物品,也相当于这些物品根本就没有生产出来或即便是生产出来了也都“卖掉”了,这就是延迟的作用,正是延迟的作用维持了供需不变从而使得价格相对比较稳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利息
10万元2分的利息怎么算
首先,要区分是年息还是月息。
如果是月息,那么10万元2分利率,一月利息就是2000,一年利息为24000元;
如果是年息,一年的利息就是100000x0.02=2000元。银行一般说年息,年息2%就太低了,如果是月息2%,那约等于年息24%。
扩展资料:
利息的形式是非常明确的,其表面作用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但就像价格一样,它为什么是某一具体的数值而不应该是另外一种数值,让人感到疑惑的正是这种怎么决定的问题。
现实的经济中,很多物品的生产都具有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情况,这就是生产出的产量总要比一定时期的需求量大一些,这些物品未必都是人们订购的或者说不能立刻都销售出去,对此可称之为库存。库存的一个实用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购买量的波动,从而能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起到保障供给平稳的作用。当然,在正常情况下购买量的波动还是有一定之规的,于是各种物品的库存都会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因为增加库存总要涉及到增加费用的问题,所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企业并不愿意多保留库存。当消费者出于使用便利和预防的考虑而多购买一定量的物品时,这同样也不是为了立刻之需,也相当于主动承担起了库存保管的责任,对此可专门称为储备,库存也就变成了储备;或者说储备是私人的库存,目的是保障消费即起到消费平稳的作用。于是可以这么认为,库存更多的是企业的行为,而储备就是企业和消费者(包括国家)都有可能的行为。也可以这么认为,储备的概念一般要比库存的概念大,消费者家里的物品一定是储备,企业的库存也等于储备(随时都能成为家里或国家的储备),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总储备就是这两者之和。
当把储备进行货币化表示之后,所有的储备都可以用货币的数量来代表,这就构成了积累或者说储蓄。当然,当我们谈论积累时,一般指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或资本的积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货币的储蓄。经济学家们曾经争论过货币到底代表不代表财富,对此的观点很不统一。实际上流通中的货币(特别是用纸币来规定时)确实不能时时刻刻代表财富,也就是说不算生产货币的劳动以一天或多天来计算这仅仅起到了交换手段的作用。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短暂的财富,也是一种很快就会消失的、没有必要或不能积累的财富,像绝大多数的服务项目和日常消费就属于这种情况。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部分货币所代表的正是储备的数量,或者反过来说储备的交换也需要一定的货币,这种货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能与具体的储备对应上,此时的货币就基本上时时刻刻代表着确定的财富。由于这种财富一般都不会被立刻(几天、几十天、甚至几年)消费掉,对应的以货币为代表的持有人也就不必把货币立刻再交换出去,于是就可以把货币长期保留下来而形成了长期存款即储蓄。因此可以理解为,只有可储蓄的货币才是随时可以足额支取的财富,也是长期的、不会立刻消失的财富存量。
如果我们把对资本品的需要也理解为不仅仅是为了一天或几十天等的立刻之需的,那么多出来的部分也相当于一种储备;只不过这是不能直接消费的资本的储备,或者说是投资以及资本积累等。也可以这么认为,我们通常所称的储备更多的是指储存最终产品,其实像原油、煤炭、钢材等基础原材料也常叫储备,推而广之,所有与生产有关的、又不准备立刻用掉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储备。把最终产品、中间产品以及资本的储备加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积累;如果用货币来代表,这就是所谓的定期储蓄。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积累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它概括了各种储备。只不过积累十分容易与储蓄混淆,也常常专指的是资本,不利于理清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们就用储备来代表一般意义上的积累,也可称其为经济储备。
经济储备的意义是:储备是生产出来但不必立刻都消耗的部分,这既可以用于消费同时可以用于投资。这是一种基于自然的特殊需要,可以保障和改善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求情况,总之与微观和宏观经济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当我们再提到储备——即经济储备——这一概念时,向上引申就代表了积累,向下扩展也涵盖了库存的意思。可以说这是把生产与消费以及投资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特殊的纽带,也是经济学中微观与宏观相连接的主要桥梁。
有了储备的概念我们首先就能理解这样的一个事实,为什么在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影响到市场上的正常价格。因为此时的储备就像是水库的作用一样,虽然水库的水面要远远高于下游河流的水面,但只要水库的水位控制得当即保持储备率的变化为零或在一定范围之内采取相机变动的策略,那么下游河水的流速就基本不会改变,即有了延迟作用之后最终的消费或者说流量可保持不变。实际上储备或水库的作用是什么呢,正是为了抵御突然的、又是对我们非常不利的供给变动。如果生产者非要把库存中的物品在一时间内都强行处理掉,这就等于不再保持储备率变化为零的状态或是违反相机变动原则反倒要顺势改变储备量,也等于水库要故意放水,那就会供大于求,价格必然下跌。正是基于这种道理,除非物品不易保存,没有哪个商人会傻到昨天刚生产出来的物品不管什么价格非得要在今天天黑之前都处理掉不可。
那么,从生产或消费的角度来看,在理论上怎么解释此时的价格可以维持不变呢?其实这种原理很简单,所谓的库存或储备就等于生产者或消费者拿出了一笔资金充当起了一个预期的投资者或想象的消费者,以经济储备的方式暂时“消化”或者说“消费”了这些物品,也相当于这些物品根本就没有生产出来或即便是生产出来了也都“卖掉”了,这就是延迟的作用,正是延迟的作用维持了供需不变从而使得价格相对比较稳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利息
十万元二分的利息一个月利息是多少
本金十万元,月利率0.2%。 计算方式:本金*利率=利息 100000*0.2%=200元 。
扩展资料:
利息的多少取决于三个因素:本金、存期和 利息率水平。
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X 利息率 X存款期限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国税函〔2008〕826号规定,自2008年10月9日起暂免征收 储蓄存款利息所得 个人所得税,因此目前储蓄存款利息暂免征收利息税。
利息
1.利息是指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是资金时间价值的表现形式之一,从其形式上看,是货币所有者因为发出货币资金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
因存款、放款而得到的 本金以外的钱(区别于‘本金’)。
2.利息(interest)抽象点说就是指货币资金在向 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增值额。 利息讲得不那么抽象点来说 一般就是指借款人(债务人)因使用借入货币或资本而支付给贷款人(债权人)的报酬。又称子金,母金(本金)的对称。利息的计算公式为:利息=本金×利率×存款期限(也就是时间)。
利息(Interest)是资金所有者由于借出资金而取得的报酬,它来自生产者使用该笔资金发挥营运职能而形成的利润的一部分。是指货币资金在向实体经济部门注入并回流时所带来的 增值额,其计算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存期x100%
3.银行利息的分类
根据银行业务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银行应收利息和银行应付利息两种。
应收利息是指银行将资金借给借款者,而从借款者手中获得的报酬;它是借贷者使用资金必须支付的代价;也是银行利润的一部分。
应付利息是指银行向存款者吸收存款,而支付给存款者的报酬;它是银行吸收存款必须支付的 代价,也是银行成本的一部分。
借10万元,日利率2.1,一年多少钱怎么算?
日利率是2.1(意思就是一万块钱每天的利息是2.1),那么用10万每天的利息是20.1,所以用一年的话总利息是7336.51.利息计算的基本公式为:利息=本金×存期×利率2.利率的换算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三者的换算关系是:年利率=月利率×12(月)=日利率×360(天);月利率=年利率÷12(月)=日利率×30(天);日利率=年利率÷360(天)=月利率÷30(天)。拓展资料:一.利息计算公式中的计息起点问题;1、储蓄存款的计息起点为元,元以下的角分不计付利息;2、利息金额算至厘位,实际支付时将厘位四舍五入至分位;3、除活期储蓄年度结算可将利息转入本金生息外,其他各种储蓄存款不论存期如何,一律于支取时利随本清,不计复息;二.利息计算公式中存期的计算问题:1、计算存期采取算头不算尾的办法;2、不论大月、小月、平月、闰月,每月均按30天计算,全年按360天计算;3、各种存款的到期日,均按对年对月对日计算,如遇开户日为到期月份所缺日期,则以到期月的末日为到期日。三.利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利息金额与贷款资金(本金)金额之比。利率不仅是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主要因素,也是企业融资投资的决定性因素。对金融环境的研究必须关注利率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利率是指每一期间应支付的利息金额与贷款、存款或借款金额的名义价值(简称本金总额)之比。贷款或借款的总利息取决于总本金、利率、复利频率以及贷款、存款或借款的时间长短。利率是借款人为其所借款项支付的价格,也是贷款人延迟消费并贷款给借款人的回报。利率通常按一年的利息和本金的比例计算。四.分厘毫是我国特有的利率表达方式,利率一般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年利率按本金的百分之几,在中国即为分,月利率按本金的千分之几,在中国即为厘,日利率按本金的万分之几,在中国即为毫。
10万元2分的利息怎么算
首先,要区分是年息还是月息。
如果是月息,那么10万元2分利率,一月利息就是2000,一年利息为24000元;
如果是年息,一年的利息就是100000x0.02=2000元。银行一般说年息,年息2%就太低了,如果是月息2%,那约等于年息24%。
扩展资料:
利息的形式是非常明确的,其表面作用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但就像价格一样,它为什么是某一具体的数值而不应该是另外一种数值,让人感到疑惑的正是这种怎么决定的问题。
现实的经济中,很多物品的生产都具有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情况,这就是生产出的产量总要比一定时期的需求量大一些,这些物品未必都是人们订购的或者说不能立刻都销售出去,对此可称之为库存。库存的一个实用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购买量的波动,从而能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起到保障供给平稳的作用。当然,在正常情况下购买量的波动还是有一定之规的,于是各种物品的库存都会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因为增加库存总要涉及到增加费用的问题,所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企业并不愿意多保留库存。当消费者出于使用便利和预防的考虑而多购买一定量的物品时,这同样也不是为了立刻之需,也相当于主动承担起了库存保管的责任,对此可专门称为储备,库存也就变成了储备;或者说储备是私人的库存,目的是保障消费即起到消费平稳的作用。于是可以这么认为,库存更多的是企业的行为,而储备就是企业和消费者(包括国家)都有可能的行为。也可以这么认为,储备的概念一般要比库存的概念大,消费者家里的物品一定是储备,企业的库存也等于储备(随时都能成为家里或国家的储备),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总储备就是这两者之和。
当把储备进行货币化表示之后,所有的储备都可以用货币的数量来代表,这就构成了积累或者说储蓄。当然,当我们谈论积累时,一般指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或资本的积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货币的储蓄。经济学家们曾经争论过货币到底代表不代表财富,对此的观点很不统一。实际上流通中的货币(特别是用纸币来规定时)确实不能时时刻刻代表财富,也就是说不算生产货币的劳动以一天或多天来计算这仅仅起到了交换手段的作用。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短暂的财富,也是一种很快就会消失的、没有必要或不能积累的财富,像绝大多数的服务项目和日常消费就属于这种情况。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部分货币所代表的正是储备的数量,或者反过来说储备的交换也需要一定的货币,这种货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能与具体的储备对应上,此时的货币就基本上时时刻刻代表着确定的财富。由于这种财富一般都不会被立刻(几天、几十天、甚至几年)消费掉,对应的以货币为代表的持有人也就不必把货币立刻再交换出去,于是就可以把货币长期保留下来而形成了长期存款即储蓄。因此可以理解为,只有可储蓄的货币才是随时可以足额支取的财富,也是长期的、不会立刻消失的财富存量。
如果我们把对资本品的需要也理解为不仅仅是为了一天或几十天等的立刻之需的,那么多出来的部分也相当于一种储备;只不过这是不能直接消费的资本的储备,或者说是投资以及资本积累等。也可以这么认为,我们通常所称的储备更多的是指储存最终产品,其实像原油、煤炭、钢材等基础原材料也常叫储备,推而广之,所有与生产有关的、又不准备立刻用掉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储备。把最终产品、中间产品以及资本的储备加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积累;如果用货币来代表,这就是所谓的定期储蓄。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积累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它概括了各种储备。只不过积累十分容易与储蓄混淆,也常常专指的是资本,不利于理清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们就用储备来代表一般意义上的积累,也可称其为经济储备。
经济储备的意义是:储备是生产出来但不必立刻都消耗的部分,这既可以用于消费同时可以用于投资。这是一种基于自然的特殊需要,可以保障和改善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求情况,总之与微观和宏观经济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当我们再提到储备——即经济储备——这一概念时,向上引申就代表了积累,向下扩展也涵盖了库存的意思。可以说这是把生产与消费以及投资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特殊的纽带,也是经济学中微观与宏观相连接的主要桥梁。
有了储备的概念我们首先就能理解这样的一个事实,为什么在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影响到市场上的正常价格。因为此时的储备就像是水库的作用一样,虽然水库的水面要远远高于下游河流的水面,但只要水库的水位控制得当即保持储备率的变化为零或在一定范围之内采取相机变动的策略,那么下游河水的流速就基本不会改变,即有了延迟作用之后最终的消费或者说流量可保持不变。实际上储备或水库的作用是什么呢,正是为了抵御突然的、又是对我们非常不利的供给变动。如果生产者非要把库存中的物品在一时间内都强行处理掉,这就等于不再保持储备率变化为零的状态或是违反相机变动原则反倒要顺势改变储备量,也等于水库要故意放水,那就会供大于求,价格必然下跌。正是基于这种道理,除非物品不易保存,没有哪个商人会傻到昨天刚生产出来的物品不管什么价格非得要在今天天黑之前都处理掉不可。
那么,从生产或消费的角度来看,在理论上怎么解释此时的价格可以维持不变呢?其实这种原理很简单,所谓的库存或储备就等于生产者或消费者拿出了一笔资金充当起了一个预期的投资者或想象的消费者,以经济储备的方式暂时“消化”或者说“消费”了这些物品,也相当于这些物品根本就没有生产出来或即便是生产出来了也都“卖掉”了,这就是延迟的作用,正是延迟的作用维持了供需不变从而使得价格相对比较稳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利息
10万元2分的利息怎么算
首先,要区分是年息还是月息。
如果是月息,那么10万元2分利率,一月利息就是2000,一年利息为24000元;
如果是年息,一年的利息就是100000x0.02=2000元。银行一般说年息,年息2%就太低了,如果是月息2%,那约等于年息24%。
扩展资料:
利息的形式是非常明确的,其表面作用我们也很容易理解。但就像价格一样,它为什么是某一具体的数值而不应该是另外一种数值,让人感到疑惑的正是这种怎么决定的问题。
现实的经济中,很多物品的生产都具有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情况,这就是生产出的产量总要比一定时期的需求量大一些,这些物品未必都是人们订购的或者说不能立刻都销售出去,对此可称之为库存。库存的一个实用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购买量的波动,从而能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起到保障供给平稳的作用。当然,在正常情况下购买量的波动还是有一定之规的,于是各种物品的库存都会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因为增加库存总要涉及到增加费用的问题,所以在有可能的情况下企业并不愿意多保留库存。当消费者出于使用便利和预防的考虑而多购买一定量的物品时,这同样也不是为了立刻之需,也相当于主动承担起了库存保管的责任,对此可专门称为储备,库存也就变成了储备;或者说储备是私人的库存,目的是保障消费即起到消费平稳的作用。于是可以这么认为,库存更多的是企业的行为,而储备就是企业和消费者(包括国家)都有可能的行为。也可以这么认为,储备的概念一般要比库存的概念大,消费者家里的物品一定是储备,企业的库存也等于储备(随时都能成为家里或国家的储备),社会在某一时期的总储备就是这两者之和。
当把储备进行货币化表示之后,所有的储备都可以用货币的数量来代表,这就构成了积累或者说储蓄。当然,当我们谈论积累时,一般指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或资本的积累,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货币的储蓄。经济学家们曾经争论过货币到底代表不代表财富,对此的观点很不统一。实际上流通中的货币(特别是用纸币来规定时)确实不能时时刻刻代表财富,也就是说不算生产货币的劳动以一天或多天来计算这仅仅起到了交换手段的作用。
对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短暂的财富,也是一种很快就会消失的、没有必要或不能积累的财富,像绝大多数的服务项目和日常消费就属于这种情况。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部分货币所代表的正是储备的数量,或者反过来说储备的交换也需要一定的货币,这种货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总能与具体的储备对应上,此时的货币就基本上时时刻刻代表着确定的财富。由于这种财富一般都不会被立刻(几天、几十天、甚至几年)消费掉,对应的以货币为代表的持有人也就不必把货币立刻再交换出去,于是就可以把货币长期保留下来而形成了长期存款即储蓄。因此可以理解为,只有可储蓄的货币才是随时可以足额支取的财富,也是长期的、不会立刻消失的财富存量。
如果我们把对资本品的需要也理解为不仅仅是为了一天或几十天等的立刻之需的,那么多出来的部分也相当于一种储备;只不过这是不能直接消费的资本的储备,或者说是投资以及资本积累等。也可以这么认为,我们通常所称的储备更多的是指储存最终产品,其实像原油、煤炭、钢材等基础原材料也常叫储备,推而广之,所有与生产有关的、又不准备立刻用掉的东西都可以称为储备。把最终产品、中间产品以及资本的储备加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积累;如果用货币来代表,这就是所谓的定期储蓄。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认为,积累是一个更大的概念,它概括了各种储备。只不过积累十分容易与储蓄混淆,也常常专指的是资本,不利于理清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我们就用储备来代表一般意义上的积累,也可称其为经济储备。
经济储备的意义是:储备是生产出来但不必立刻都消耗的部分,这既可以用于消费同时可以用于投资。这是一种基于自然的特殊需要,可以保障和改善人们对使用价值的需求情况,总之与微观和宏观经济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样当我们再提到储备——即经济储备——这一概念时,向上引申就代表了积累,向下扩展也涵盖了库存的意思。可以说这是把生产与消费以及投资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特殊的纽带,也是经济学中微观与宏观相连接的主要桥梁。
有了储备的概念我们首先就能理解这样的一个事实,为什么在这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影响到市场上的正常价格。因为此时的储备就像是水库的作用一样,虽然水库的水面要远远高于下游河流的水面,但只要水库的水位控制得当即保持储备率的变化为零或在一定范围之内采取相机变动的策略,那么下游河水的流速就基本不会改变,即有了延迟作用之后最终的消费或者说流量可保持不变。实际上储备或水库的作用是什么呢,正是为了抵御突然的、又是对我们非常不利的供给变动。如果生产者非要把库存中的物品在一时间内都强行处理掉,这就等于不再保持储备率变化为零的状态或是违反相机变动原则反倒要顺势改变储备量,也等于水库要故意放水,那就会供大于求,价格必然下跌。正是基于这种道理,除非物品不易保存,没有哪个商人会傻到昨天刚生产出来的物品不管什么价格非得要在今天天黑之前都处理掉不可。
那么,从生产或消费的角度来看,在理论上怎么解释此时的价格可以维持不变呢?其实这种原理很简单,所谓的库存或储备就等于生产者或消费者拿出了一笔资金充当起了一个预期的投资者或想象的消费者,以经济储备的方式暂时“消化”或者说“消费”了这些物品,也相当于这些物品根本就没有生产出来或即便是生产出来了也都“卖掉”了,这就是延迟的作用,正是延迟的作用维持了供需不变从而使得价格相对比较稳定。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