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校对古籍读物的作用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的前 言(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的前 言有哪些)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的前 言
我国出版事业迅猛发展,需要制订校对工作规程,作为规范校对工作的基本准则,以保障校对工作的有序化和校对质量的优化。《图书校对工作基本规程》是校对理论与校对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校对工作客观规律的反映,是现代校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本《规程》包含七项内容:校对的地位和作用;校对的功能;校对的基本方法;现代校对方法创新;校对工作的基本制度;书稿及校样差错的基本类型;校对管理。
什么是校对工作,
校对的意思是什么
校对的意思是:出版编辑过程里的一个必须工序,主要工作是按照原稿去审查订正排印或缮写的错误。校对也可以是从事这个工序的人员,即校对员。
运用示例:
明沈德符《野获编·著述·国学刻书》:"近年北监奏请重刊二十一史,陆续竣事,进呈御览,可谓盛举矣,而校对卤莽,讹错转多。"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命朱珪、戈涛、卢文弨、翁方纲等,校对于翰林院后堂东宝善亭内。"
校对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校对必须高度负责,认真细致,树立严谨周密,一丝不苟的作风。主要职责如下:
1、根据原稿,核对并清除校样上的差错。
2、改正在**思想上和科学性上遗留的不准确的提法和词句。
3、清除语法修辞上遗留的差错和毛病。
4、清除***等不规范用字。
5、解决和消除任何疑点。
古书没有标点,为什么卖的四大名著和古书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
其中的 习其句读 意思就是教小孩断句,古代没有标点,但读书人断句是基本功。现代给古书加标点不过是在断句的基础上添上合适的标点罢了
古文里头的 注 释 笺 疏 有什么区别?
一. 注、释、笺、疏等,是对古文或文字不同侧重点的解读、理解、记录、解释。如《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左传》
1.“笺”[jiān]: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2.“注”:除对思想内容解释外,侧重文字解释,以扫除读史的文字障碍。
3.“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作“疏”。即对经、传的进一步疏导说明
4.“释”:是对古书的解释说
扩展资料:
1. *注:疏原是两个概念,注是训诂字词,疏是疏释文意,如“十三经注疏”都有《注》、《疏》两本书,后人混用,为一般注解的代名词。
2.“正义”:解释经传而得义之正者称为“正义”,“注“、”疏“有时也可称为“正义”。
3.“集解”:汇集众说并加上编者意见的一种注释。包括集注、集传、集释等。如何晏的《论语集解》,朱熹的《孟子集注》、《诗集传》,郭庆藩的《庄子集释》即是。
4.“章句”:分析文字的章节与句读。分篇为章,析章为句。与传不同的是,其注释对象可为经以外的篇目,如王逸《楚辞章句。
5.“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6. “索隐”:对古籍的注释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