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写诗的评分标准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一首古诗的标准是什么(一首诗好的标准)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一首古诗的标准是什么

作为一首诗的判断标准,应该同时满足韵律、思想和结构三个方面的特点,只有各方面都好的诗才能被称作是好诗。所以,有时可以适当借助一些背景的渲染烘托和一些经典故事来让大家更好的融入自己的诗境中,让每一个读诗的人用心的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和优美的意境,做好这几点就可以看做是一首好诗。

一、韵律上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诗,也要注意用比较优美的文字和韵律表现出来,注意对仗工整,通过简单的为数不多的字句来表现很深的情感,让诗能在人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每一句诗的结束要注意韵脚等类似方法的运用,让诗在整体上相互协调、有序。

二、思想上写诗的目的就是为了抒发自身情感,表达自己的追求,但是如何表达就是体现诗人写作能力的时候了,适当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对表达有很大的提高。通过诗人的描写,将虚拟的场景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让大家看到场景自然而然的联想到这句诗并产生相对应的感情,这就是非常成功的作品了。

一首古诗的标准是什么

三、结构上诗人还要注意对整体结构的把控,社会生活中的事情和场景有很多,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全部写到诗中,这样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要将想象中的场景和情感与现实生活中的物体和内容进行适当的结合,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相互联系才能提升作品的传唱度。一首诗,只是进行自己情感的表达也还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要引起大家的共鸣,让大家在这首诗中也能产生很深的感情,联想到自己的真实情况,这样大家会记得更深刻,也会让作品更经典。

朗诵比赛评分标准

1、紧扣主题,内容充实生动,有真情实意。寓意深刻,富有感召力1分 。

2、衣着得体0.5分 。

3、 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2分。

4、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朗诵的内涵1.5分。

5、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正确把握朗诵节奏2分。

6、能正确把握朗诵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3分。

1、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2、选择朗诵材料,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3、把握作品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4、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深入的理解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

5、深刻,细致的感受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6.丰富、逼真的想象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好诗的定义是什么

好诗的标准是什么(木虫说诗之十)(2009-02-10 07:36:30)标签:名人 尺度 标准 木虫 云中一棵树 原创 文化 分类:木虫的随笔
好诗的标准是什么

木虫说诗之十



提出这个问题,就像自己为自己挖了一个陷阱!但既然挖了,就要勇敢地跳下去!

诗,究竟有没有标准?好诗,究竟有没有标准?

我们先假设它有一个标准。那,这个标准是什么?又有谁来制定?(如果没有标准,那为什么老有人说:某某好诗好诗!哦!原来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自说自话啊!)。既然诗有好坏之分就一定有一个标准,有一个尺度!即使这个标准很复杂,这个尺度很难确定;但只要有,我们就应该有勇气面对它、寻找它、明确它,而不是回避它。我先从大家较普遍的认识来分析一下:

——流传下来的就是好诗吗?有的朋友认为,只要流传下来的就是好诗!其实,这是一个最偷懒的办法,就像说“胜为王败为寇”一样耍滑!但就是这样一个偷懒的标准,果真就正确吗?因为,只要我们稍微动动脑筋,就会知道流传下来的东西,并不一定全是好的!就诗歌来看,一些诗只所以能流传下来,通常有以下三个原因:一是名人(特殊人)的诗。因为这个人流传下来了,所以他的诗才流传下来!他,只所以成为名人,是有多种因素的!比如,他由于写了一首好诗或几首好诗,出了名,成了名人;他其它的并不好的诗,也就此借光流传了下来!再比如:一名大**家的诗!一名大**的诗!一名名妓的诗!等等,他们都是因为自己在其他领域的建树,从而使自己的诗流传下来!诗以人传!二是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礼乐、人群产生了较大影响的诗!比如《三字经》、《菜根谭》等等,是由于这些诗对社会产生了教化作用,才得以流传。第三才是大家都认可的好诗!因为诗好,从而流传下来了!由以上简单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单纯说流传下来的就是好诗是不确切的!流传下来的孬诗、名人的孬诗,随时随地可见啊!

——感动人的诗就是好诗吗?有的朋友认为,能感动人的就是好诗!这种说法其实也不确切!因为,人是分好多类的!即使同一人也是分阶段的!比如战场上口号诗、**时期的口号诗。这些诗歌,在特定的时间里,也确实感动了一部分人!(有时,不是诗歌,就是一句话也能感动许多人)。但我们不可否认,这些诗能感动这些人,但感动不了那些人!有时,今天感动了,明天又厌恶了!可见,感动具有不可确定性。因此,单纯以感动为标准,评价诗歌的好坏,显然是一种不负责任、不专业的行为(木虫无意讽刺任何人,请勿对号入座)!

——有所发现和创造的就是好诗吗?诗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发现和创造是必须的!但仅仅是有所发现和创造仍然不能说是一首好诗!为什么呢?因为发现和创造,有的时候是内容方面的,有的时候是形式方面的,要同时有所发现和创造,才能成为好诗的条件之一。另外,诗歌毕竟不是科学!发现和创造不是他最重要的职责,更不是他唯一的职责!创造和发现只是好诗的条件之一,但不是全部。发现和创造更不是乱搞!需要识别!需要连贯!(以后再论)还要遵守艺术的基本规律!

朗诵比赛评分标准

1、紧扣主题,内容充实生动,有真情实意。寓意深刻,富有感召力1分 。

2、衣着得体0.5分 。

3、 精神饱满,姿态得体大方2分。

4、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朗诵的内涵1.5分。

5、吐字清晰,声音宏亮,正确把握朗诵节奏2分。

6、能正确把握朗诵内容,声情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3分。

1、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2、选择朗诵材料,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

3、把握作品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4、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正确、深入的理解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望文生义。

5、深刻,细致的感受有的朗诵,听起来也有着抑扬顿挫的语调,可就是打动不了听众。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那就是朗诵者对作品的感受还太浅薄,没有真正走进作品,而是在那里“挤”情、“造”性。听众是敏锐的,他们不会被虚情所动,朗诵者要唤起听众的感情,使听众与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须仔细体味作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

6.丰富、逼真的想象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时,往往伴随着丰富的想象,这样才能使作品的内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动起来,就好象亲眼看到、亲身经历一样。

诗歌朗诵比赛打分制度?

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公平”二字,我去年也是参加过学校的诗歌朗诵比赛,因为当时自己把那次比赛看得特别重,可却得到评审的不公平待遇,最终只得到第二名,那次打击让我觉得崩溃。所以我觉得评分应该:1、公平2、是否读出作者写诗歌所要表达的感情3、节奏要随诗歌的感情变化而变化4、无读错字5、声音响亮6、整体完整度7、所朗诵的诗歌是否能征服评审。这七点来进行评分,以上属于个人见意请供参考

诗,什么样的,算是好诗?

让伪诗不再泛滥!——论诗与非诗的区别




现在旧体诗词曲虽然没有进入学校、进入文学史,一般不写诗词曲的人也不清楚当今诗词曲的创作状况,但现在诗词曲的发展势头越来越好,相反,表面上处于诗坛正宗的自由体诗却被普遍认为越写越差,萎靡不振是不争的事实。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除去本身没有诗词曲简洁凝练、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音律美因而不易传诵外(即使是押韵的自由体诗,要想像诗词曲那样简洁凝练、音律性特强也很难,当然,我并不是说没有),更重要的是自由体诗没有产生像古典诗词那样可供借鉴学习的经典,再加上现在一些人对“诗歌”二字的神圣含义根本就不懂得,同时随意分行再加上不用标点的横行,导致了人们现在对一些分行排列的文字到底是不是诗都很困惑。
如果按照我对自由体诗的主张,不押韵分行排列的文字不是诗,那么论述诗与非诗的区别就相当简单。因为但凡写诗想着押韵的人,肯定多少会受到古典诗词或者前人所写的自由体诗(比如闻一多、徐志摩等)的审美的影响,而这些人写成的分行的排列的文字是诗基本没有任何问题。而从自由体诗诞生到现在,不押韵分行排列被当成诗的文字确实很多,如果除去我所主张的对韵的要求,这些当中很多是诗(很多写得有诗意,我是承认的),但毕竟有一些尤其是现代人写的分行排列的一行行文字绝对不是诗!比如“梨花体”和“羊羔体”。这还是比较明显的伪诗,对于有些不甚明显的伪诗,不懂诗歌的人可能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诗,而懂诗歌的人很多虽然认为它不是诗,但好像没法说明它为什么不是诗,所以,很有必要确定诗与非诗的界限,也就是说诗与非诗的区别。
还有一点,中国的古典诗歌相当繁荣,也确实产生了很多影响千年的诗歌经典,同时为为后代人写诗词曲提供了典范,这对判断一首诗词曲到底是不是诗本来没有任何问题。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逐渐产生了很多与古代不同的新鲜事物、新名词以及与此相关的新的情感,那么我们现代人用诗词曲的形式抒发这些新的感情,把新的名词写进诗词曲里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如果真是这样写的话,所出现的效果肯定是和以往的古典诗词不同,那么这就会导致一些甚至是很多偏爱古典诗词但不知诗歌真谛的人对这些诗词的怀疑,而这个问题的本职并不在于是不是用了新词汇,而是在于对“诗歌”二字的理解,再直白点,就是诗与非诗的区别。所以,我这里论述诗与非诗的区别已经包含了诗词曲和自由体诗两个部分。



我认为,一段文字要想被称为诗,除去韵外,必须有意境,也就是说,无意境的绝对不是诗(那有意境的是不是就是诗了呢?从这里就能看出来我所主张的自由体诗必须押韵的重要性了,因为如果只是有意境的话,散文也可以写得很有意境,比如散文诗,那这时怎么区分诗和散文,总不能简单地看是否分行吧?)。对诗词曲而言,除了相对自由的古体诗只对韵有要求外,近体诗和词曲还有格律的要求,那么这时就应该是意境和格律的统一了。当然,即便是意境和格律的统一,我也认为意境比格律重要。也就是说,写近体诗和词曲时遣词炼句以意境为先,而不是以格律为先。如果有了佳句,哪怕是以出律为代价也在所不惜(古人出律的名篇多了去了)——虽然经常写近体诗的人很少发生这样的情况。
那么,什么叫意境?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意思”和 “境界”的组合。



“意思”是指情感,这情感是一种喜怒哀乐,也就是说一首诗你必须有自己的感情夹杂在里面,不能平平淡淡地从头到尾只是在客观地叙述一件事情。本来,通过这点应该不能判断一些文字是不是诗,因为文学作品就是宣泄感情的(说理、发议论也是抒发感情),尤其是诗歌,这只要是个正常人就应该能意识到的,无需多说。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不知是不懂诗,还是故作高深,就是在那不痛不痒地流水账式的写些客观文字,然后分行,就说是一首诗了。这种状况在诗词曲里很少见,但现在在自由体诗里好像很泛滥,前者我举一例,后者举三个例子(这样三首那么的长垃圾诗我实在不想让它们出现在我的文里,但既然批判,就得找出批判的靶子,我受下委屈了,读者看到这三首垃圾诗别吐啊):

锄地

天远树影小,啼近见飞鸟。
麦田三五人,弯腰正锄草。

不再玩笑——致唐晓涵

你说,从此以后
不要再跟你开玩笑了
你讨厌开玩笑的人
所开的一切玩笑
那是一种低级趣味的玩笑
你早就受不了了
是的,唐晓涵
我听你的就是了
我向你保证
从此以后
我决定做一个正直的人

黑客帝国

昨天我非常想再看一遍黑客帝国三
当时我和苏卡卡在木偶剧场边上
一个饭店吃饭
那天请客的是一个编辑
我觉得他挺讨厌
他已经连续给我打了一年的电话了
基本上是一个月打一次
每次我都在五分钟内挂掉他的电话
我叫他出来
就是想问清楚他到底想干嘛
他今天给我打电话说
他喜欢我
昨天我说出我想再看一遍黑客帝国三时
他们都没有反应
过了一会儿
苏卡卡说,咱们别看了,这电影看得人太晕了。
我一个朋友说,看这电影时有种他抽叶子时的感觉
咱还是去上网吧。
我想起我家电脑还不能上网,顿时一阵郁闷涌上心头
我说,我的黑客帝国三啊!
男编辑坐在对面,他说,我特讨厌看电影
他还说,我觉得你不如以前好看了。这要是大街上,
我还真不一定能认出你来

大树

这就是它∶附近没有比它更大的树,它是大树
它是这里最大的树
有比它高的树,河这边就有一棵
它在河那边。河那边它不远的地方也有一棵
但仅仅比它高不行,高不等于大
与它们相比它从来也没有小过,它一直大
一直作为大树存在
这是事实。附近没有哪一棵树大到可以取代这个事实
远一些的地方不知道有没有
反正附近没有,反正方圆三千里以内没有
方圆三千里以内都算附近
方圆三千里也就是往南三千里,往北三千里
往东三千里,往西三千里
不用说有比它粗的树,虽然不多,但不是没有
一直往西,距离它三百里零三尺就有一棵
从底到上都比它粗
仅仅比它粗同样不行,粗也不等于大
它是大树,它在那里站着
它仿佛在说,大就是大,大才等于大
老也不等于大。比它老的树数也数不清,远近都有
仅仅比它老也不行。老甚至更不等于大

这四首就属于我上面所说只是客观叙事而感情一片空白的情况。
第一首,据作者自己说,他就是描写所看到的景色,这也验证了我的论断,只有景没有情。而且,这首诗还有其他问题,比如前后不连贯,显得脱节,“天远树影小,啼近见飞鸟”和后面的人锄草有什么关系?没有飞鸟就不能锄草了?我这样说,有人可能会说我较真。我只是想说,诗作为文体之一,前后得连贯,你前两句和后两句如果没有联系的话,那就是失败的。还有,“弯腰正锄草”中的“弯腰”二字也是废话,谁锄草不得弯腰?
诗句描写景色而广为流传的诗有没有?有!但这些诗并不是“纯粹”写景的,有的是通过景色就能明显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有的是部分句子有景,而其他句子是情,比如下面五首: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画》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邵康节《山村咏怀》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这几首除了最后两首各有个别字词表达出感情外(倒数第二首有“愁”字,倒数第一首有“王孙自可留”),都是景,但即便都是景,第一首和第四首也明显感觉出诗人孤独、凄冷的心境,而其他几首也明显能感觉到诗人的喜悦之情,这才是情景交融!
下面接着说我上面举的那三首垃圾的自由体“诗”。
第二首《不再玩笑——致唐晓涵》一看就不是诗,他的朋友劝他别开玩笑了,然后他说好,以后就和他/她不开玩笑了,先不说意境半丝没有,连最基本的感情都没有,作者对“唐晓涵”劝他不开玩笑是感激,还是不得已接受?文字里一点都没表达出,这缺少诗歌最基本的感情要素。而且,这文字还有个问题,按照前后文,最后作者应该是想说从此以后做一个“正经”的人,而不是“正直”的人,“正经” 和“正直”的意思不仅只差一点吧?我真怀疑,这段话是不是当时作者用手机短信发给“唐晓涵”的,然后分分段,不禁大喜:啊!给你发短信还意外收获了一首诗啊!淡,就是这么扯的!如果这也是诗,每个人一天都能写几十首!
第三首《黑客帝国》不但绝对不是诗,就连合格的散文都算不上,就是流水账式的记录。这文字无非是说了两件事,一件是昨天想看黑色帝国没看上,有点感慨;另一件是一个编辑喜欢作者,然后昨天见面时说不喜欢看电影。这两件事有什么半点关系?竟然放到一起写,而且还自认为是诗?!而且,即便是记录,文字上也有问题,根据上下文,昨天请客的是一个编辑,可作者非得突兀地说成是“那天请客的是一个编辑”,那天是哪天?不就是昨天嘛?根据前句完全可以省略“那天”,这除了让初读者不知是哪天感到突兀进而感觉作者“高深”外,真是废话!如果这样的流水账是分行排列就是诗的话,那我几十万字的日记分行全是诗,而且很多是长诗,而且是好诗!因为,虽然我的日记是记流水账,但有很多细节描写,完全可以当成散文,随便举一篇2011年5月15日的日记(**记中的原文都是真实地名和人名,此处用“X”代替):

直到六点多才睡着,等九点多时强制自己起床,十点多点到XX给杜同学上课,因为她快中考了,所以我建议她再加次课,她也同意了,说要和杨老师商量商量。完课后我取了我上个月的100块钱课时费(我感觉XX很正规,不扣老师的工资,比XX好多了),然后就推车子准备走。我本来就作好了那个人来收钱时问她是不是合法收费的打算,等她来向我要钱时,我说:“你们这是给哪个部门收费啊?”她笑了笑说了一个什么公司(当时就没听清),我接着笑着说:“你们这有行政许可吗?”她倒是很理直气壮,笑着说:“没有。”“那你们这可是非法经营啊?”她接着说出了一句雷语:“现在不都是非法经营嘛?”我笑着嘲笑她说:“非法经营可是要坐牢的啊——”她倒是没说什么,然后就走开了。在回来途中买了两个煎饼果子,然后再刚进小区时买了西瓜,当做午餐了。因为昨晚睡的时间太短了,所以三点多我准备好金XX的课后就躺床上准备休息一会儿,本来我想到是四点左右准时到XX的,一方面要我的上个月的工资,另一方面不知道那个高二的学生是否上课,但是当时实在是太困了,当时我想如果那个高二的学生来了,我也能很快到XX(因为我离XX很近),所以就睡了很长时间(中间XX也没给我打电话)。五点多我出发去XX,本来是想要上个月工资的,但是当时门都锁了,王老师走了,所以没要成,我就直接去XXX准备给金XX上课了。七点到九点给金XX上课,我们一起从XXX回去。回到住处,我吃了饭,感觉很困,就躺床上睡了。

我这篇日记虽然也是流水账,写了一天的事情,但有细节描写和对话,比那个《黑色帝国》应该好多了吧?
第四首《大树》是我举的三首自由体诗中写道最烂、最垃圾的文字,写这样文字的人根本就是对文字的**!别说是对诗的**了!这段文字废话连篇、逻辑混乱、牛头不对马嘴:“方圆三千里也就是往南三千里,往北三千里,往东三千里,往西三千里”这是不是废话?“方圆三千里以内都算附近”,“附近”是这样的定义法吗?大树,本来是相对于小树来说的,可以理解成是“成年树”,作者好像是想用诗歌的形式来说明这棵“大树”,但只有同种的树才能去比较大小,不同种怎么比较大小?作者写这本身就很荒诞的题材,写出来的文字当然是荒诞的,是可笑的,果然够垃圾!不愧是垃圾派的创始人的代表作啊!自由体诗作者如果都像这样,好好的感情不去抒发,整天只想着这些怪诞的事情,不精神病才怪!很多写自由体诗的人**,难道是这个原因?!



“境界”可以简单理解成“意象组成的画面”,再通俗点讲,就是“诗得让人看到东西”,不能说空话。
那么文字怎么样才能有境界?
有两种表现手法:一是通过形象思维,比如 “朝如青丝暮成雪”、“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这个表现手法不是一般诗人能做到的,需要很有才华,而且思维需足够敏捷。这样的诗人首推李白,他的绝大部分诗都有靠形象思维而写出的佳句,其他的如杜牧、苏轼、黄景仁、袁枚、徐志摩和顾城等。
二是写景,我这里说的“景”,不仅仅是指一般人所理解的自然之景,还包括生活场景,再通俗点讲就是细节描写。
自然之景融入诗,千百年来一直很常用,包括现在很多人写诗也总是用自然意象。这方面以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而且这样写出的诗也很多,我就不举例了。
至于用生活场景写成的诗并不少,但相对来说流传开来的并不多,原因在于用生活场景写出的诗确实不如用自然之景写成的美,也不如用形象思维写成的诗显得有才,这方面的诗人首推杜甫,这在他的古体叙事诗里体现得更明显。用生活场景写成的诗,自由体诗如顾城的《小巷》(当然,这首有深意),旧体诗里绝句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岑参的《逢入京使》等,律诗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和李商隐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等,古体诗很多,而且叙事的古体诗绝对有生活场景,所以我就不举例了。


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我把意境的表现手法分为两大类、三小类,是从诗词的整体而言的。很多时候,诗人写一首诗词时很可能会不自觉地综合运用上面三种表现手法,比如我上面举的《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昨夜星辰昨夜风”是自然之景,“画楼西畔桂堂东”、“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和“嗟余听鼓应官去”四句是生活场景,而“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走马兰台类转蓬”三句又是形象思维了。


以上是摘自一位朋友的文章,不知道楼主认同否?

现代诗写作有些什么要求?

没有规定的格式化,但需要用比较诗化的语言。
以诗歌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