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散文的标准是什么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好的散文是什么样(好的散文是什么样的作文)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好的散文是什么样
首先主题思想要好,有启发教育意义,能够打动人心;其次情节描写要真实到位;再是语言表达流畅,词句要简洁优美。这样的散文才是好散文。
怎样区别一篇文章是不是散文?
靠感觉吧,我认为。因为我初一的时候想写点与众不同的东西,写着写着,就被老师批出个“形散意不散”,当时我也不知道这是什么,也没有问老师。等老师讲这方面的知识的时候,我已经写散文2年了。不过,我可以把这种感觉告诉你(虽然只可意会,言传效果未必好):区别是不是散文,抒情散文:你可以看描写抒发感情的句子多不多,多就是,这是比较明显的抒情散文。 哲理散文:大致感觉很杂,写的东西很多的样子,但仔细看又没写什么。再仔细观察,他们都会有相同的特点,最前面一段或者最后一段结尾有总结,不过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比较高深的哲理散文是不会这样的,一般会在文章中间写点提示,让你看懂它的体裁。 记人叙事散文:他有可能和记叙文弄混,但他们有一个不同点就是记叙文全文写的就是一件事,用这件事来抒发自己的感受,而散文则是看似写事,其实仔细看,没写什么复杂的事,写事的中间夹杂的是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可以这么说,抒发感情,记叙文间接些,散文很直接。 写景状物:这不用说,借景抒情。 议论随笔:发表自己的看法,跟议论文有点相似,但议论文的论点明显,议论随笔比较看重感情,会有些句子加上感叹号的。以上是原创,一下照搬,希望不介意啦。(毕竟满意答案交我这几个字出去不大好,说白点,我在筹资数)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按不同标准.可以把散文分成不同类型.在古代.散文概念内涵非常宽泛.所涵盖的文章类别也很繁杂.刘勰所分散行体文章就有三十三类.清代姚鼐的删繁就简.将包划分为十三大类.除此以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分类法.但都因为分类标准杂而显琐碎.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古代没有将文学散文与非文学的散体文章区别开来.
新文化运动伊始.首当其冲的是古代[散文"--文言文.从反封建文化**的目的出发.首先就是将文言改为白话口语.还文化予大众,然后是将其只为圣贤立言的功用.扩展到强调个人的抒情言志.使其成为文学文体的一个种类.甚至提出了[美文"的概念.伴随着古代散文观念的变革和现代散文观念的形成.散文的分类方法也有了很大的改变.借鉴各家说法.依据目前散文创作的实际情况.从方便于把握的目的出发.我们按表达方式和内容的不同.将散文分成记人叙事.写景状物.抒情写意.议论随笔等四大类.并分别予以定义和论述.
记人叙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记人叙事以抒情写意的散文.这是散文中的一种基础文体.初学者大多从此类文体起步.中小学生的写作训练.阅读训练也是从此类文体入手.许许多多专业类作者或非专业类作者也大都能无拘无束地写这类散文.在散文大家族中.此类散文作者最多.作品最多.所反映的范围也最为宽阔.可选用的题材最广泛.所包含的内容也最丰富.
记人散文 记人散文以记述作者所熟悉的人物为主.通过记叙与人物有关的事迹来表现人物.表达作者对所记人物的情感.看法.意向等.它可以记一个人.记一个人的一生.一段生命历程.一个侧面.一个细节.一个生活场景.也可以记一组人物.一群人物.记人散文像通讯.报告文学一样.记述的是真人真事.不能像小说那样虚构.
叙事散文 叙事散文是以展示事件过程和情景为中心.以事件的发生.发展为线索组织行文的散文.其特点在于:一是有相对完整的事件和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但它不是像小说可以虚构故事.只是展示一个真实事件的真实过程.它可以取舍.删简.组合.可以有意安排叙述信息的详略.疏密.可以在叙事的同时倾注作者的感**彩.进行评说褒贬.目前散文界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越来越讲究叙事的故事性.情节性.读起来像小说.这只是为了追求一种叙事的艺术效果.并没有泯灭它与小说的基本界限.
二是叙事散文叙述的是真实事件.这一点与通讯.报告文学相同.但散文写的事情可大可小.可取新鲜的.也可用陈旧的.而且比较常见的是一些琐碎的.平凡的事件.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叙述来传递作者的主观情感.它不像通讯.报告文学选材要求是新闻题材.讲究事件本身的时效价值与社会价值.并以此达到作用于社会.人生的目的.它可以作杂记.散记.侧记等.可以记一件事.也可以记多件事.
应该从那几个方面评述一篇散文?或者说评价散文好坏的标准?
我爱写散文,但深知所写粗浅丑陋,难窥散文写作之门径,既然我忝居“散文随笔” 板块的管理员,理应对散文的评判标准说一下自己的意见.如何界定一篇散文的好坏,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散文的形式广泛,不同架构、各种内容的题材皆可入文,而写作的手法亦是不拘一格,有抒情,有评论,有叙事,不一而足.这些因素决定了评价散文的困难性,但也不是没有脉络可循,我认为,一篇好的散文至少应该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实”,好的散文篇幅可以短小,但必须内容充实,它一定要承载着作者的真情实感,散文写作最忌讳的就是无病**,有时看完一大篇文章,都是些矫揉造作和装腔作势的东西,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事实证明,靠卖弄一些小资之类的泛泛之谈,终究是难以服众的.散文中的“实”其实不难做到,内容只要是你的真实心得,或者情感流露,即使写作手法稚嫩,驾驭文章的手段欠佳,都是可以感染读者的.二是“真”,散文中完全意义上的“真”可能不存在,但是文章的主线必须真实,作者心中有真,便会将散文写得亲切和自然,有了真,散文的遣词用句会更加朴实无华.朴实不代表简陋,相反,朴实的词句需要作者具有极深的文学功底,所谓“大拙若巧,大简实繁”就是这个道理.任何意义上的花哨和矫情,都是散文写作的大忌.我们都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会发现通篇没有一句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作深沉的卖弄,只有直抒胸臆的畅快淋漓,读罢,感觉只有平淡和舒服,这就是散文写作的最高境界.三是“博”,这里的博是渊博之意,说的是,要求作者本人必须博学强记,散文体裁的多样性,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以及宽泛的写作模式,决定了散文的内容既可涉及哲学宗教这一类严肃话题,又能描写市井村夫的平易生活,可以说无话不能讲,无题不能入文,这对作者知识的全面性提出很高的要求,可以说,没有厚实的文化积淀和知识积累,是不可能完成一篇好的散文,即使作者本人能够做到口若悬河,字字珠玑,也必是空泛的说教而已.四是“新”,耳熟能详的大散文家中,如余秋雨、沈从文、梁实秋等,莫不认为题材新颖,写作手法奇特是一篇好散文的必备条件,目前的散文创作,多是穿新鞋走老路,很多人喜欢在故纸堆里搜罗一些买点,辅以剪辑补充,另外加上本人的一番诠释,必要时还须发思古之幽情,这便算完成了一篇新作,这种投机取巧的做法,只能倒人胃口,也算是对读者的一种**.五是“趣”,一篇好散文,必须有很强的趣味性,情趣盎然会使读者产生继续读下去的冲动,读后又会产生愉悦的感觉.散文中的趣味,有的取材于日常的生活经历,有的纯粹是作者的妙笔生花,有时甚至需要掺杂一些戏剧性的元素,以增加散文的可读性.散文中的趣味是可以提炼的,需要作者平时用心积累,注意观察平凡生活中的人、事、情,并加以升华处理,以突出散文的趣点效应.当然,评价一篇散文的好坏,标准远不止此,以上说讲无非是三笑的一家之言,总的来看,一篇好的散文,除了应该具备实、真、博、新、趣之外,还应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而写作之时的精雕细琢亦不可少,且作者必须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刻画文章中的人或者事,以健康的方式,以发人深省的呐喊,来挖掘、提升文章的深度和潜力.
散文怎么赏析
怎样欣赏散文?我在漫天雪论坛也遇到一些网友也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即怎么样欣赏现代散文?笔者结合网络散文写作和欣赏实践,谈点体会,仅供参考。
看到一篇散文,写篇读后感还可以,如果人家提出要你欣赏一下,可能就作了难。因为老虎吃天,无从下口,一片茫然。是欣赏他的立意,还是欣赏它的结构?是欣赏它的语言,还是欣赏它的气质?是了解它的创作技巧,还是了解它的写作背景?总之,欣赏有许多方面。如果是一篇短而浅的散文,全面地谈谈也未尝不可,但如果是一篇有份量的名篇佳作,或者是一部散文集,如果全面地欣赏分析,没有宏观的把控能力,可能就要感到吃力,甚至于写出来自己不满意或作者不以为然。
我要告诉读者的是:以我多年从事理论评论工作的经验来看,如果不是受人之托非要就一部散文集做评论,我还是建议,要把你读一篇散文之后印象最深的一点生发开去,写成一篇欣赏散文的短文。也就是说,攫取一个方面,或者是立意(主题),或者是结构(包括开头结尾各个层次的安排等),或者就语言谈点观感。因为这是你可以并且有能力把握的小题目,是散文的一个侧面,抓住这个侧面,就可谈深谈透,把握实质。我在评论陈翰乙杂文帝王系列时,就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抓住帝王系列这一部分,从而作出中肯的分析和论证,并给予方向性的指点。在评论米奇诺娃的那本散文集时,尽管我是从宏观上谈她散文创作得与失的,但我还是就语言这方面谈得最多最细最透,也最容易打动读者。
在这里举个例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名篇佳作,而金志华在写赏析时仅仅抓住散文在结构与语言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加以分析评论,因此就被编进了《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文章开头,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朱自清写这篇散文的历史背景,是1927年作者极其苦闷时,寻求超脱和自由的心境下出去走走,在月光下看到荷塘而缘情写景的。评论文章第二部分着重分析结构上的安排,中间三段怎么样写荷塘月色之美,然后介绍内外结构的均衡安排,形成一个圆型结构。然后又介绍这篇散文在语言上的特色,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平白如话,毫无雕饰之感,更有精心练句用词。
欣赏网络散文,其实还是美学范畴,是一种审美活动。就是说,你对一篇散文或一部散文集读后,就感受美的地方发表评论,它是不是美的,美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写得这样美?这是一种以散文艺术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特殊思维活动,也是沟通作品与读者的桥梁和途径,同时更是一种再创造。好的鉴赏文章本身也是艺术品。从欣赏主体即评论者来说,需要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生活经验。只有经验过的东西才能与作者产生共鸣。其次,要有一定的艺术修养。一位哲人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缺乏应有的艺术情趣和修养,就难以找到欣赏作品的途径。有些读者在一片叫好中感到茫然,谈不出哪里好来,就说明这种缺少艺术修养的情况。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谁要想作出伟大作品,他就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教养,才可以像希腊人那样,把琐碎的实际自然提高到精神高度。欣赏亦如此,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功。等你在最好的作品中打下牢固的基础,你就有了用来衡量其它做的标准,估价不至于过高,而是恰如其分。
欣赏散文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一是看立意如何?即有没有真知灼见,独到的思想内容,奇特的人生感受,深沉的生命追问,自然个性的张扬。好的散文一定是立意新奇、思想独到、个性突出,有着深刻生命体验的。反之就不是好的或优秀的散文。还是那句话:散文谁都会写,写好不容易!二看散文的构思技巧如何?有人概括为“新、奇、巧、妙”四字,也不无道理。一篇散文,特别是司空见惯的题目或题材,别人都写过,比如生命啊、幸福啊、人生价值啊、理想啊等等。如果你在结构上没有新意,很可能就会落入旧巢。欣赏者就可以从这里发现问题,越是老题目,越要看有无结构上的新奇巧妙。三是看意境创造。因为散文是造境的艺术,它不同于小说,看有没有故事,人物刻画怎么样?散文主要看意境,一篇散文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就是对文学史的贡献。四是看语言特色。有没有语言特色,是衡量一篇散文成不成功的标志。成功的散文往往是语言上有特色的,能不能创造出独特的散文语言风格,也是衡量散文好或差的重要标志。我在评论米奇诺娃散文时,就抓住她在语言上的创造和特色进行评论,别的不是没有价值,而是语言有独特的价值。这就是我的发现。罗丹在《艺术论》中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就是性格和表现。”要善于发现散文语言的含蓄美、音乐美和智慧美。由于散文是介于诗歌与小说的文学样式,因此,在散文里读出诗意,特别是那些散文诗,更应该是美的语言。同样是叙述一件事或故事,散文也与小说不一样,小说平铺直叙即可,而散文却要求叙述时带有感情和节奏,要朗朗上口,要有诗意。所以,大家看于坚等人的散文好,好在哪里?在语言。他们原来都是诗人,后来转写散文,就把诗歌语言带进了散文,于是有了诗意:悦耳动听,节奏明快,抑扬顿挫。因此,有人主张,年轻人要想学散文,最好先从写诗练起,诗写好了,再写散文就得心应手。其它的方面,比如作者思维、写作背景、反映内容等,都可以在欣赏中一并了解,不是重点,有的评论者甚至于不去过问那些。
欣赏与批评有没有区别?有的。欣赏是批评的基础,批评是欣赏的升华。凡是读散文者,都在欣赏,;有的只是欣赏,而不发表高见,即不对作品品头论足;有的在跟贴中说一两句观感,有的则诉诸文字,写出读后感或欣赏文章。所以,欣赏是大众的、普遍的、低层次的文学活动。而批评就不一样了,批评是在欣赏的基础上,对作品做出判断和评价,从而揭示作品的客观价值帮助和提高欣赏者的鉴别能力。不但要肯定优点和成就,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缺点和失误。这就需要批评着把读者的欣赏观感集中起来,集思广益,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批评不但引导读者欣赏,还对作者有益,能帮助作者总结成功与失误,提高创作水平。
请采纳。
如何辨别自己写的东西好坏比如散文
1.找身边可以需求帮助的人,如老师,同学,网友
2.在网络或者报社投稿,如果被采纳,那就是写的好
3.呵呵,作者不介意的话可以给我看一下,我帮你鉴别鉴别哦
望采纳,谢谢!
什么是散文?散文的特点是什么?
概念
散文是指以文字为创作、审美对象的文学艺术体裁,是文学中的一种体裁形式。
1.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散文与韵文、骈文相对,不追求押韵和句式的工整。这是广义上的散文。
2.在中国现代文学中,散文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这是狭义上的散文。
特点
形散神聚:”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散文写人写事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不散的神”,而人与事则是“散”的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形”。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语言优美: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也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列子·黄帝》一篇,见有列子“乘风而归”的说法。又有列子对尹生说的一段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意不知风乘我耶?我乘风乎?”这里的“心”与“神”相通,张湛注《列子》即把“心凝形释”说成“神凝形废”了。
什么叫做“神凝”呢?《黄帝》篇里就有“用志不分,乃疑(通凝)于神”的话。指用心专一。当然,这“神”与“凝”,都不是停滞的、枯死的,而是如《周易·系辞·上》所说:“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也就是说,“神”是可以超越空间而自由驰骋的。具体到文章写作,也就是如上文所说,“神”是有趋向性的,富于动感的。
至于“形”的含义,《乐记》里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话。钱钟书先生释为“‘形’者,完成之定状”。钱先生还引述亚里士多德论“自然”有五层含义。其四,是“相形之下,尚未成形之原料”,也就是“有质而无形”的状态;其五,是“止境宿归之形”。这种由“原质”,“原料”而“成形”的说法用之于文章写作,也如钱先生所阐述的,“春来花鸟,具‘形’之天然物色也,而性癖耽吟者反目为‘诗料’”。指明做为“诗料”的“形”,即包括着“题材”的内。“吟安佳句,具‘形’之词章也”。指明做为诗文的“形”即指“词章”,包括语言、结构等。我在上文所论“形”的概念,也具有同这里所引说法的一致性。
总起来看,论述散文创作的某种特色所惯常运用的提法“形散神不散”,其“神”与“形”的含义许是取喻于《列子》“神凝形释”的。而运用“神凝形散”或“神收形放”一类话来赞美散文的构思谋篇,在概念上虽属借喻,但是同《列子》的提法具有相当的对应的类比性质,且用语简括,概念现成,有较强的表现力。那么,散文研究领域里的“形神”说之所以被承认,被沿用,原因之一,正在于此。
线索
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常见的线索有以下几类:
1、以核心人物为线索。
2、以核心事物为线索。
3、以时间为线索。
4、以地点为线索。
5、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怎样区别一篇文章是不是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应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⑴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⑵以作品中的“我”来作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文章阅读网http://****sendfon***m/)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