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良渚文化玉钺是干什么用的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良渚先民掌握了石器的哪些技术?(良渚先民掌握了石器的哪些制作技术)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良渚先民掌握了石器的哪些技术?

良渚文化 出现扁平的长方形穿孔石斧和有段石锛,都是伐木、析材、构建木架的工具,合乎高脚木屋和木架平台之用。

耕具方面有石犂、耘田器和石镰等,翻土工具石犂不但数量多,种类全,而且器型颇大。

礼器亦有石制,福泉山遗址用玉数量较少,大件琮、璧也有石质的。

“钺”是什么意思?

良渚先民掌握了石器的哪些技术?

钺(yuè; 音同“越”)是中国先秦时代**.   朱钺杖钺仗钺钺下钺斧钺星玉钺用钺元钺玄钺絻钺天钺受钺授钺白旄黄钺秉旄仗钺秉钺不避斧钺不辟斧钺赐鈇钺赐斧钺刀锯斧钺二钺鈇钺斧钺刀墨斧钺之人斧钺汤镬斧钺甘心鈇钺斧钺之诛伏钺釜钺衮钺麾钺黄钺假钺假黄钺节钺旌钺金钺旄钺戚钺齐钺桥公钺锵钺戎钺 钺作为一种兵器,由青铜铍头、长柄构成,铍头尖锋直刃、扁茎,穿透力很强,很可能是由扁茎短剑 钺发展而来。它出现于春秋时期,在战国时期大量使用。至于斧钺,由于其**力不如戈矛,在春秋时期实战中的地位已大大降低,已多用于仪仗、装饰之需,以作为军权的象征。   钺的形成与斧的形成属相同的时代,钺的式样与斧相同,惟较斧为大。钺比斧头大三分之一,杆长一尺半。钺杆末端有钻。钺在斧头之上加有突出之短矛,长约六寸。使钺之法合斧、矛、*三者为一体。其用法除有斧、矛和*之外,还有刺、拨、点、追四法。钺有长杆之钺和短杆之钺,如八卦掌拳派所用的子午鸳鸯钺,就是一种短双器械。  由来   銊为斧之由来,以时代论则为同时,以形式论亦正仿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巨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全相同,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相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矛头,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长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匆忙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余之搆造,则完全与斧相同,重量亦仿佛。斧之与銊,亦犹*之与矛,箭之与弩,形式之不同者,仅毫厘问耳;至其功能,亦不甚判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髓者,銊斧可并用也。  分类   1、玄钺(即铁钺)。裴《集解》载,“宋均曰:‘玄钺用铁,不磨砺’”。晋崔豹《古今注·舆服》云:“金斧,黄钺也;铁斧,玄钺也。”陆机《江陵侯陆公谏》称:“金钺镜日,云旗降天。”李白《赠张相镐诗》云:“拥旄秉金钺,代鼓乘朱轮。” 玉钺2、黄钺(饰以黄金之钺)。   3、戚扬(斧钺),《毛传》道:“戚,斧也;扬,钺也。”   4、双钺。由长柄钺演变而成,钺身一面为扇形刃,刃阔约13厘米,锋利无比;另一面为长方形钺背,上有竖孔,安装钺柄;柄端装有铁剌,状如*头,把端有牙形护手柄,长约53米。   5、子午鸳鸯钺,是武术短双器械,状如日月相叠,形似鹿角立竖,前后左右皆是刃尖,共有四尖八刃,锋利无比,握把于日月相交月弓处,用棉布丝绳缠绕以便握持。此器械小巧玲珑,变化多端,利于近战,以短取长,专破长兵利刃。它与古代之钺相差甚远,无论从形状上或技术特点上,已无多少相同之处,而成为武术运动中八卦门专门器械之一。其基本技法为拉割挑扎,身挂擒拿,撩裹劈剁,削抹攉带等。基本招式有狮子张口,海底捞月,蛟龙翻身,仙人指路,金鸡**,双手推月,玉女纫针等。技法   钺的基本技法有劈、剁、刺、搂、抹、钩、云、片、斫、撩等。   1、1965年青州市苏埠屯商墓出土,馆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该器出现于商代。宽弧刃,平肩,宽短,内有钺穿饰镂空人面纹,形象威猛。高32.7厘米,器身铸人面纹,眉、瞳、鼻突起,獠牙、咧口。钺正反两铸铭“亚丑”二字,系族微。同墓共出两件,另一件形制近似、略大、无名。商周时期、王者用钺,象征王权。史载:“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武王”。   2、钺:通长15.6、宽7.6厘米透闪石软玉。青色,半透明。器上有铜锈沁斑。整器平面近梯形,体扁平,平顶,器身平面近梯形,刃部外弧,两端微上翘,呈“风”字形,器身两侧各有对称突起的齿形装饰,扉棱对称,大小相同,由中部向外分为三组,中间一组的三个棱齿形成一下“山”字 玉钺 形。 3、玉钺:公元前31世纪---前22世纪钺为透闪石琢制,米**,扁平梯形,长17厘米。器表细致抛光。弧 钺形刃,刃的两端略为外翘,钝口,无使用痕迹。上部中间有一圆孔,以管钻从两面对钻,孔壁留有旋痕。在钺的一面圆孔上留有半个圆孔叠痕,当是钻孔错位所致。这件玉钺,在墓内人骨旁发现时,钺柄痕迹上下端均有玉柄饰,推知这是一件类似权杖性质的礼器。1984年上海青浦福泉山出土。4羊首青铜钺:2005年延安市文物研究所工作人员对甘泉县出土的一批青铜器进行鉴定时,发现了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珍贵青铜器“羊首青铜钺”。这是陕北地区出土的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为研究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陕北地区军事和青铜器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这件十分罕见的青铜钺,长21厘米,刃宽13厘米,钺上有饕餮纹,其纹饰和陕西关中地区出土的青铜器有很大差别,更重要的是它中间还有一个羊首,这在陕北地区尚属首次发现,暂时被定名为“羊首青铜钺钺”。这次鉴定的青铜器共有10多件,其中保存完整的除了青铜钺,还有青铜戈、青铜铃手剑和一尊青铜鼎。文物工作者认为这批青铜器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铸造的,具有北方青铜器文化的特征。 5、史前钺:出土于浙江省余杭县反山,现收藏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器高17.9厘米,上端宽14.4厘米,刃宽16.8厘米,厚0.8厘米。冠饰前端高4.6厘米,后端高3.6厘米,宽8.4厘米。端饰高2.3厘米,长8.4厘米。冠饰和端饰为白色,一侧有紫褐色暇斑,属同一玉料,钺体为青色,有少许褐斑,玉质优良,具有透明性。钺体呈“风”字形,两侧边略向内凹弧,左右不对称,上侧边较下侧边略窄。上部**小圆孔直径仅0.5厘米,小孔上方较粗糙,隐约可见两道斜向的捆扎和擦痕。顶端亦较粗糙。在刃角上各雕琢图象,下角为浅浮雕的鸟纹。神徽、鸟纹如出一辙。钺体上雕琢的图象,为所有良渚玉钺所仅见,堪称“钺王”。是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瑰宝。 虎纹钺   6、虎纹钺:出现于商代,青铜,规格:通长34.3厘米,刃宽23厘米,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此件作品上饰以当时十分典型的纹样。钺背与钺面上又有构造相似的动物纹,风格变异夸张,几至令人不辩原形。纹 钺样上复有线刻地纹,是方中寓圆的线条,倍增纹样的力度。钺的顶端饰以虎纹,较另外的纹样稍小,而力度气势丝毫不减。商代的青铜器是当时最优秀的文化表现之一,在制作工艺,造型美学等方面都达到十分完美的地步,在科学与艺术领域均取得令后世瞩目的成就。这件作品就是典型代表。器物的制作工艺十分精良,即使在几千年之后依然保持不变的外形,而它体现出来的强悍凶猛等气质也在久远的历程之后依然能够打动人。

妇好墓出土的钺

妇好铖细部妇好墓出土的象征兵权的大钺。从钺上两虎扑人的画面,可以感受到王权的威严气息(上)。盛有人头骨的青铜觑(右)。问是否要将祭物放在鼎中祭祀祖先。商王看过h辞后认为需要用鼎,而且还要另加香酒祭祀包括王亥在内的先祖。让后人更为信服的证据是殷墟出土的两片人头骨刻辞。两片刻辞均为人的头盖骨的一部分,其中一片上写“方伯用”,原来的内容可能是“方伯用作xx”,当然是用于祭祀目的。另一片上可看清的共五个字,写的是‘方伯,祖乙伐’。方伯指的是敌国首领,其全文应该是指用方伯来祭祀祖乙。方伯们被擒杀后,剥去头皮,再在头颅上刻字。如此血淋淋的做法,在后人看来十分残忍,但在殷商时期,这却是一项不可或缺的战争仪式,它每每让我们这些商朝战士热血沸腾!说到打仗,不能不提一位特殊的将军。在商朝五百年历史中,除了商王之外,众多威武的将军都没有留下姓名,只有一位有名有姓,还是个女将。考古学家在甲骨文中发现有关她的诸多记载,她的墓葬在1976年被发现,轰动一时。她叫妇好,商王武丁60余位妻妾中的一个,有人说她是中国第一位女将军,也有人说她是中国最早的女祭师。由于生前深得武丁宠爱,伴随她的香躯埋入**的,仅青铜器就重达1.6吨,此外还有玉器755件,宝石制品47件。她的墓中有大量的青铜兵器,其中包括两件象征手握重兵的青铜大钺。在我们等级森严的商王朝,这些随葬品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啊,要知道,一个平民死后的随葬品也就是个陶罐之类,可见妇好万人之上的尊贵地位。据说商王武丁在位59年,曾有60余位妻妾,妇好是他最宠幸的一位。她死在丈夫之前,因此武丁将其厚葬。据甲骨文显示,她不仅曾经协助商王主持过祭祀,而且常常伴随武丁外出**。更重要的是,她多次带兵作战,为维护商王朝的国家完整和在诸侯中继续享有盟主的地位立下大功。出土干殷墟、但后来流失到英国的一片甲骨记录了妇好征兵打仗的事迹。该片h辞说,被称为辛巳的这一天,占h是否派遣妇好已有的三千

http://****gotoread***m/vo/5663/page596895.html

脂肪粒是怎么长出来的?

‍‍眼睛周围的皮肤只有约0.07毫米厚,没有皮下腺,不能很好地进行新陈代谢。而且由于眼睛频繁地眨动,造成眼部周围皮肤很容易形成脂肪粒。另外,很多人在使用一些营养型的眼霜时,常常不进行按摩,直接将眼霜涂抹在眼睛周围,致使营养物质没有被皮肤全部吸收,这些残留物堆积在毛孔里,便会导致眼部周围产生脂肪粒。

既然使用眼霜会致眼部周围的皮肤出现脂肪粒,那么,是不是不使用眼霜就能预防和去除眼部脂肪粒呢?答案是不能。女性若要预防和去除眼部脂肪粒,一定要使用眼霜。这是因为女性眼部周围的皮肤过于干燥或因为使用磨砂膏、去角质产品等让眼部周围的皮肤受到**而产生了微小的创口,在皮肤上自行修补这些微小创口的过程中,会生成一个个白色的小囊肿,这些白色的小囊肿成形后就是脂肪粒。而眼霜可以保持眼部周围皮肤的滋润,减少微小创口的产生,从而可减少脂肪粒产生的几率。

女性可根据早晚的不同情况有选择地使用眼霜,从而达到预防脂肪粒产生的目的。早晨可选用清爽、保湿型的眼霜,这类眼霜含水量高,可让眼睛周围的皮肤保持滋润。晚上睡觉前可选用营养、滋润型的眼霜,这类眼霜含有滋养的成分,能很好地修护眼部周围的皮肤,而且晚上的睡眠可帮助这些营养物质被眼部周围的皮肤彻底吸收。

另外,眼部出现脂肪粒也不必担心。如果不是很严重,可等脂肪粒呈白色或淡**的时候用针将其挑出。其方法是:先用温水和柔和的洁面*将眼部周围的皮肤洗干净,用温度为40度左右的毛巾敷在眼部3分钟,以使眼部皮肤的毛孔打开。然后,把按摩膏涂抹在长有脂肪粒的地方,并以打圈的方式进行按摩。之后拿一根用酒精消毒过的绣花针,用绣花针慢慢地把脂肪粒从脂肪囊中挑出来(要注意的是挑破脂肪囊时下手一定要轻,不要破坏皮肤的真皮层,以免留下疤痕)。再用棉签蘸点酒精对伤口进行消毒,最后涂上药膏,贴上创可贴即可。这种方法可有效地去除刚长出来的脂肪粒,但已经很成熟的脂肪粒则应到美容院请专业医师来处理。

还应该注意的是,JMS一定不要用手去挤压脂肪粒,而且要避免使用营养成分很高的眼部护理产品。相对来说,诸如小黄瓜、红茶袋这样的天然保养品反倒更适合护理已经长了脂肪粒的眼部皮肤,另外自己治疗前最后去医院作下咨询,做到心中有数。

‍‍

江余姚河姆渡和良渚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早在六七千年前,长江下游已经有了比较进步的原始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良渚文化遗址群已成为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良渚遗址是“良渚文化”的命名地,它的发现对研究长江下游地区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希望对你有用

你觉得“良渚古城遗址”最令你震撼的地方是什么?

我认为良渚古城遗址最令人震撼的地方是城市的布局三重向心式的结构,在之后的几千年的都城都有这样设计良渚还是这些5000年古城中其中规模最大的,拥有最完善水利系统的,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的,以及良渚城特有的良渚石钺文。

良渚古城西北的水利系统由谷口高坝、平原低坝和山前长堤组成,是中国最早的经过科学规划的水资源管理系统。渚玉文化。玉在中华文化中一直被赋予美好的品德,良渚玉则是权力的象征。首先,它精巧。微雕镂空雕浮雕都有,特别是微雕,一毫米五条清晰细线。

其次,它象征等级制度。玉璧玉钺玉琮是权力的象征,从反山十二号良渚王墓里出土的大量精美的玉。以神徽像作为共同信仰的神,并与玉琮、玉钺、玉璧为代表的神权、军权、王权形成良渚社会独具特色的用玉礼制,反映了良渚社会是具有政教合一特征的国家形态。良渚玉琮传播四方,延绵至今,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与传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良渚文化出土玉器上的那些神秘图案到底在诉说着什么?

八十多年前,杭州西湖博物馆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工作人员,在自己的家乡良渚,采集到了一些古老的黑陶片和石器,作为文博工作者的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些陶片和石器属于史前文化,于是他对自己家乡有陶片和石器的地方开始了探索,而他的这一举动,使得一个震惊中外考古学界的重大发现——良渚文化展现在了世人的面前。古老的良渚文化也由此慢慢地开启了他神秘的面纱。

良渚古城成为世界遗产

而这位杭州西湖博物馆年轻的工作人员名叫——施昕更。施昕更在自己家乡发现陶片和石器后,凭借文博人的直觉他又相继在故乡采集到了大量的陶片和石器,这一系列的文物面世之后,让他深深地感觉到他的故乡可能将将会是史前文化期的一个重要遗存。于是他开始为自己的故乡寻到了它史前的根脉。

良渚文化玉琮

施昕更原名兴根(经过后来的考古发掘,学者们已经确定良渚文化古遗存是最初始的中国,是华夏文明的故乡之一),这让我们觉得,他的这个名字,似乎就是为了发现和兴旺故乡而取的。通过数次的采集工作之后,施昕更又很快的对良渚遗址进行了几次田野考古发掘,随着发掘的深入,良渚文化遗存因为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文物纹饰的独特性,所以考古学界便将这种神秘的史前遗存命名为良渚文化。后来,又经过考古人八十多年的努力探寻,让一个5000岁的大良渚古城展露在世界面前,而这座古城是我们中国古文明光辉闪耀的一角。

良渚文化五角形刻画

那么在讲述完良渚文化的发现、命名和历史文化意义之后,我们今天就主要来讲述一下良渚文化遗存的具体地理位置和良渚文化神秘而又繁复的玉雕纹饰。

施以彩绘的良渚玉雕神人纹

首先就良渚文化遗存而言,良渚文化是一个相比于同时期史前文化而言以农业为主且农业高度发达的原始文化。这一点我们在良渚古城的建筑遗存上就可以看出,在良渚古城以东约20公里处的茅山遗址发现了结构完整的稻田,尤其是在古城莫角山之东发现了迄今为止所有史前文明没有出现的现象,这一现象就是在这里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先民们的“粮仓”在这个“粮仓”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堆积重量高达上万公斤的炭化稻谷。单凭这两处发现我们就可以得知位于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原始社会生存场景

从地理自然环境方面来看,我国的长江下游地区多雨多涝,所以发展农业的话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看出,封建社会初期主要的**中心、经济中心、农业种植区都绝大部分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如商朝的朝歌是今天的河南安阳(安阳处于河南的最北边,临近山西、河北);周朝首都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秦朝在咸阳;汉朝在长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因为北方战乱和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人口和经济**中心开始南移出现了吴国的建康,南宋的临安,明朝的南京,以及清朝的江浙】。但是,不管是在魏晋南北朝以后的中国还是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要想发展稻作农业,水利工程的支撑是必不可少的。

依山傍水的原始先民的草棚

所以,拥有如此发达的稻作农业的良渚文化肯定会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水利工程的。而这一观点很快就在良渚文化遗存的考古中得以证实,在良渚遗址中有,由高坝系统和更大的低坝系统组成的复杂水利系统,这个复杂而又精密的水利工程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水利系统之一。

原始农业种植沙盘

不仅如此,新的考古研究还揭示,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的稻作农业不仅是社会建立的象征,更是古代文明出现的标志。因为良渚古城和大型水坝的成功而又精密的建设,这就反映出良渚文化必定拥有一个完善而又有效的凌驾于群体之上的社会组织体系和管理机构。这一点体现在考古出土的墓葬随葬品多寡以及精美与否之上。墓葬的随葬物反映出良渚文化存在贫富分化和社会等级,良渚文化上层人的墓葬中会有大量的精美玉器随葬,特别是哪些首领的墓葬中会有用于祭祀的玉琮和表现战争权威的玉钺,这一系列的文物出土反映出良渚文化出现了神权和王权的观念和意识。所以,在讲述完良渚古城遗存以及良渚文化时期发达的稻作农业与水利工程之后,我们就很有必要去探索良渚文化最为神秘的地方——良渚玉器。

戴羽冠的良渚先民首领形象图

在良渚文化遗存中考古学者们在良渚贵族墓葬中挖掘出土了大量的刻有精美图案的玉器,而这些玉器图案自成系统,在这些良渚图像系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神**面纹。通过对这一主题纹饰和有一定规律的辅助纹饰的解读,让我们仿佛看到,极为精细的微刻工艺背后所折射的良渚人的精神世界以及匠人精神……

良渚文化玉钺

良渚文化玉琮

良渚文化因玉器而彰显其精彩雅致,亦因玉器更令人觉得神秘莫测。良渚人精心制作的玉器里,珍藏着他们的精神世界。良渚人的信仰,他们的虔诚,都雕琢在那些晶莹的玉器上。良渚人的希冀,他们的情怀,都包容在那些精美的玉器里。

最具代表性的良渚神人纹

良渚玉器器形繁多,主要有璧、琮、钺、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柱形器、半圆形器、环、镯、璜、玦、串饰和带钩等,以礼玉为主,也有人、蛙、鸟、鱼、龟、蝉等象形雕刻品。很多玉器上还雕刻有细腻的纹饰,而且多采用微刻方式表现,技艺精湛,以雕刻神**面像最是神秘,也最是引人关注。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雕鱼、龟等

良渚玉器的研究取得许多重要成果,学界对不少玉器的形制与用途,玉作工艺,特别是纹饰意义的探讨,随着新发现的不断积累越来越深入。良渚人琢玉、用玉、崇玉的文化还传播到邻近地区文化中,甚至向南、北辐射极远,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良渚人的崇玉传统还影响到后来三代的礼制文化,良渚文化创制的玉礼器亦成为夏商周玉礼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始源之一。

良渚文化玉雕神人纹

良渚玉工微刻出的旋纹,全都采用的是“*夹阳”的技法,这个技法在微刻上是难上加难。看到这阳纹的宽度,才能真正懂得良渚玉工的高难技术。所有的*线都是作为阳纹的衬纹出现的,必须是一丝不苟,才能功成画就。看到这些排列密集的弦纹,完全可以与现代计算机软件类似的作品相媲美,如果填满青紫,也一定无比绚烂。

良渚玉雕细图

如上图这样一幅华丽的神像,却只有3~4厘米见方大小,在1毫米之内刻画有表现阳纹的3~5根*线,良渚人做到了。我非常疑惑,在坚硬的玉石上,在目力难以企及的微小画面上,他们又是怎样创造出奇迹的?

良渚玉雕细图

总之,良渚文化,她,为中国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她,呈现了东亚地区距今5000年前后稻作文明发展所能取得的最高成就;她,以其规模宏大的城址、等级鲜明的墓葬、高度复杂的外围水利系统引发国际学界瞩目,堪称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杰出范例;她,在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之后5000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将随着进一步的考古不断揭示………

参考文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王仁湘先生《申遗成功|谁发现了良渚》、《世界遗产|良渚古城》两篇文章

良渚遗址玉器有什么文化价值?

良渚文化距今已有4000~5300年的历史,目前已发现的良渚遗址群面积约有30平方公里,各类遗址有30余处。主要位于浙江太湖流域。

反山遗址是良渚文化遗址群中等级、身份、地位最高,具有“王陵”性质的墓地。

反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开始于1986年历时3个多月,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配合基建工程完成。

反山是一座并不起眼的小土台,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高约5米。发掘证实,它是良渚文化时期人工营建的土台,兼有祭坛和墓地双重功能。在太湖流域3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经江、浙、沪考古学家发掘、调查得知,这类称之为“山”或“墩”的地点,已有100多处,皆由人工营建,埋葬着大大小小、等级不同的贵族墓。

考古工作者在反山发掘了660平方米。

在距地表1.60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处祭坛遗迹和9座良渚文化的贵族大墓,这是一座高度超过5米的人工土台,也就是反山的主体。9座墓葬分列南北2排,南列5座,北列4座。墓葬均是南北向的长方形竖*土坑墓,3米多长、1米多宽,大多深1.3米,这在良渚文化时期是很少见的。这些墓葬内随葬了丰厚的器物,多则数百件,最少的也有数十件,总数达到1200多件(组),其中以玉器为主,超过1100件(组),以单件计达到3500余件。

众所周知,中国并非产玉大国,在四五千年前的古代,中国最有名的玉器文化中,以辽西和内蒙东部的红山文化与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最突出。据不完全统计,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数量大约已超过万件,而反山一处几乎占了1/3。而且种类丰富,有琮、壁、钺、柱形器、环、镯、冠状器、三叉形器、锥形器、半圆形器、璜、串饰、坠、带钧、长短不一的管、形态不同的珠、鸟、龟、蝉及大量镶嵌用的玉片、玉粒等20多种,几乎包括了所有的良渚文化玉器种类,其中很多是新发现的,极大地丰富了良渚玉器的器种。

反山玉器的雕琢技艺和形式也属一流水平。除了光素无纹的玉器外,共有100余件玉器雕琢了对称和谐、规整精致的纹样。纹样主要以神人面纹和兽面纹相结合的为主,这是良渚文化独特的标志,即集中反映了良渚文化对神的尊敬和崇拜,也体现了良渚文化强烈的凝聚力,另外还有少量新发现的龙首纹。

神人面纹和兽面纹既能组合,又能分解后单独出现,有的雕琢繁褥复杂,有的则十分简化。反山玉器上发现了完整的神人和兽面复合的图像。这是在玉器器表仅有3×4厘米的面积上,用浅浮雕和*刻线两种技法结合的手段雕琢而成的。图像的上部是头戴宽大羽冠的神人面纹,脸面作倒梯形,圆眼重圈,两侧有小三角的眼角,宽鼻以弧线勾出鼻翼,阔嘴内用长线、短线刻出16颗牙齿。神人的双手呈抬臂弯肘,扶在所骑跨的兽头之上的状态,五指呈伸展状,细腻之处清晰可见关节。神人之下为骑跨之兽,兽面以椭圆形的凸面为眼睑,中以重圈为眼,眼睑以桥形凸面相连,宽鼻上勾画出鼻梁和鼻翼,阔嘴刻出嘴唇、尖锐的牙齿和两对獠牙,兽的前肢作蹲伏状,有尖利的爪子,这种兽的外貌特征与虎相似,是一种食肉动物。神人和兽面复合,表达了良渚先民“通天绝地”的神巫观念,反映了当时意识形态的深层内涵。如此完整的神**面图像,堪称微雕一般的工艺水平,只有在反山玉器中出现,它代表了良渚文化玉器雕琢技术的高峰。

反山良渚文化玉器的大量出土,引发了学术界、古玉爱好者、收藏者的极大兴趣和关注,学术界迅速掀起古玉研究的热潮。八十年代以来,“北有红山,南有良渚”,加上三星堆、大洋洲、石家河、凌家滩、三门峡虢国墓地、曲村晋侯墓地、成都金沙遗地等等,从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春秋,中国古代玉器的频频出现,使得玉器文化更灿烂辉煌,极大推动了研究的进展。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玉琮。这种造型奇特的玉器是良渚先民的创造,器形为外方内圆,中间是上下贯通的圆孔,所有的良渚玉琮均刻饰神**面纹。对于玉琮的用途、功能,可说是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研究者在论述时,都把玉琮与神、巫联系起来进行阐说,而玉琮的主人,则应是掌握神权的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的地点,也不过十余处,凡是随葬品中有琮的墓葬,其他随葬品一定比较丰富,反映了墓主人身份、地位之高。反山共出土了21件玉琮,其中最大的重达6500克,而且是所有良渚玉琮中唯一在中间直槽上雕琢了八幅完整的神**面纹的一件,被称之为“琮王”,成为国宝级文物。

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唯一不雕琢神**面纹的器种,以厚重、圆大、光素为特点。在良渚文化随葬品中较多见,反山23号墓出土玉璧多达54件。研究者多认为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物。

玉钺是与石钺形态基本一样的器物,石钺是良渚文化常见的石器,作为砍伐的工具或**。用玉材制成钺,就不具实用性,但意义就不同寻常了。在大型的良渚文化玉器中,玉钺的数量最少,而随葬品中只要出现玉钺,尤其是那种钺的上端带王冠饰、把手也用玉制作的豪华型玉钺,其主人的身份、地位就特别高。不具实用性的玉钺,象征着军事指挥权。

反山墓地的主人们拥有代表神权的玉琮、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体现大量财富的玉璧,以及装饰在冠帽上、佩带在身体上的各种特殊玉饰件,充分显示了他们是凌驾在广大平民之上的贵族阶层。

玉钺的文物说明

上图为二里头文化玉钺,下图为良渚文化玉钺。


本文标签属性:

农业种植区农业种植区是什么生肖 农业种植区域图

原始农业种植:原始农业种植方式笔记 原始农业种植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