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节假日加班人数标准是多少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新劳动法是怎么规定春节加班的(劳动法 春节加班)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新劳动法是怎么规定春节加班的

春节放假属于法定假日,符合劳动法44条规定的,是要支付三倍工资的。

劳动者在法定节日工作的,不允许安排补休,只能按照劳动者本人日平均工资标准的300%支付加班工资。用人单位不能以安排补休代替支付加班工资。

如果单位不支付加班费的话,按照劳动法的规定可以向劳动单位所在地的劳动监察大队投诉,另外可以提起劳动仲裁。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条 用人单位在下列节日期间应当依法安排劳动者休假:

新劳动法是怎么规定春节加班的

1、元旦;2、春节;3、国际劳动节;4、国庆节;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节日。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1、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3、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即平时晚上的加班费是本人工资的150%,双休日是200%,国家法定休假日是300%。但这只是国家规定的比例,加班费发放额的关键是工资基数。

职工加班费的基数可以由企业和职工协商来确定,否则企业应按照劳动者本人正常劳动应得的工资确定。企业计算加班工资的工资基数,首先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者本人所在岗位相对应的工资标准确定。

如果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没有约定的,职工代表可与用人单位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协商结果应签订工资集体协议(用人单位经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度的,则不执行上述规定)。日工资计算是以基数除以每月平均制度工作天数21.75天(有些企业为方便,按每月21天计算)。

扩展资料:按照国务院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最新节假日及休假规定》第二条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新年,放假1天(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初二);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参考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百度百科

国家法定节假日怎么计算加班工资?

一年几个节日传统节日算加班的

每年有11天是法定节假日,加班应该支付劳动者3倍工资的加班费。

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

(一)元旦,放假1天(每年1月1日)。

(二)春节,放假3天(正月初一、初二、初三)。

(三)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

(四)劳动节,放假1天(5月1日)。

(五)端午节,放假1天(农历端午当日)。

(六)中秋节,放假1天(农历中秋当日)。

(七)国庆节,放假3天(10月1日、2日、3日)。

计薪天数

针对节假日多一天对加班费到底有无影响的问题,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证实,“《通知》理清了一个概念,就是‘月计薪天数’。

加班工资应以此计算,而月计薪天数只与双休日有关,与法定节假日无关,因此对加班费并无影响。”因此在这个新增的“月计薪天数”的意义上,加班费确实比以前按“月工作日”算减少了,但今后无论法定节假日增加到多少天,都对加班费没有影响。

法定节假日加班费计算方法及标准

法律分析:1、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2、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日工资的计算方法是:月工资除以一个月计薪的天数。节假日调整后的月计薪天数是21.75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四十四条 支付加班费的具体标准是:1、在标准工作日内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150%的工资报酬;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200%的工资报酬;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2、标准工作时间以外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和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都是占用了劳动者的休息时间,都应当严格加以限制,高于正常工作时间支付工资报酬即是国家采取的一种限制措施。3、但是,在上述三种情形下组织劳动者劳动是不完全一样的,如法定休假日对劳动者来说,其休息有着比往常和休息日更为重要的意义,也影响劳动者的精神文体生活和其他社会活动,这是用补休的办法无法弥补的,因此,应当给予更高的工资报酬。用人单位遇到上述情况安排劳动者加班时,应当严格按照劳动法及本法的规定支付加班费。属于哪一种情形的加班,就应执行法律对这种情况所作出的规定,相互不能混淆,不能代替,否则都是违反劳动法和本法的行为,都是对劳动者权益的侵犯,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