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鞋百科给各位分享哲学书籍入门技巧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自学哲学?(如何自学哲学知乎)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我们开始吧!

如何自学哲学?

建议先读读《哲学通论》,网上也有大学的课程视频,讲得还是不错的,会对你很有帮助的。康德的书是出了名的难懂,但其实如果懂了的话,也没什么难了。康德认为人的一切认知受到先天的限制,有眼睛才能看,有耳朵才能听,有脑袋才能想,眼睛、耳朵、脑袋这些都是天生的,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东西,它们即是你认知的基础,又是你认知的约束——你能获得它们能获得的,你无法获得它们所不能获得的。因此他得出一个结论,人只能认识自己能认识的,而不能认识自己不能认识的,人能认识的就叫做“存在”,人不能认识的,康德就假设它是“物自体”。人只能认识存在,而对物自体一无所知。这就是纯粹理性批判的最后结论。

如何学习哲学啊?新手入门.

如何自学哲学?

哲学最忌讳抽象理解。牢记一些典型事例。不要死记硬背,没用的,不会运用,不理解真正的含义,背的再多,再熟也没用。如:马过河,白马不是马等等...记得,我的老师在课堂上,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说:大便为什么这么臭?原因就是因为它太香了。香水为什么这么香?就是因为它太臭了。不信,你可以去生产香水的工厂试试,真的是臭不可闻。把大便稀释百万倍,结果真的很香。嘻~~~有趣吧。将观点和示例结合起来,很容易的 科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考察科学的一门学科。它以科学活动和科学理论为研究对象,探讨科学的本质、科学知识的获得和检验、科学的逻辑结构等有关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的基本问题。 哲学是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我们说它简单是因为它应该是哲学这门学科最基本的规定,但凡学习哲学的人都要从这个问题开始,如果一个学习或研究哲学的人说他不知道哲学是什么,那似乎是一件很可笑很滑稽很不可思议的事情。然而,这的确是事实。我们说它复杂就是因为迄今为止它仍然是一个问题,而且很可能永远是一个问题。 换言之,“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至今尚未有终极的答案。 对于初学者来说,“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翻翻哲学辞典或者大百科全书就行了,虽然他们并不一定真正理解那上面说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这些号称研究哲学的人,或者说自认为对哲学“略知一二”的人,却不能这样做,因为那并不能解决我们心中的疑问。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也令我们感到汗颜,虽然哲学这门学科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但是“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却至今尚未有定论。由于这个问题太大太难了,即使是以此作为书名的大部头著作业已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所以我们在此并不想(实际上也不可能)解决“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而只是想把这个问题本身当作一个问题,看一看会有什么答案。 从问题本身看,“哲学是什么”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表面上这两种表达方式所说的是一回事,都是关于哲学的基本规定或定义,似乎无论把问题中的“什么”放在后面还是放在前面,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区别。在西方语言中一说到“哲学是什么”或“什么是哲学”,其实就是一句话,例如英语中的“what is philosophy”,德语中的“Was ist die Philosophie”。虽然当我们把它们翻译成中文的时候,既可以译作“哲学是什么”,也可以译作“什么是哲学”,不过通常并没有要突出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的意思,但是实际上在这两种表达方式之间存在着某种差别,而且这一差别不仅仅是翻译的方式问题,而且是表述的含义问题。不要以为我们是在玩儿文字游戏,因为不同的表达方式的确可以有不同的意义。 “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当我们追问某种东西“是什么”的时候,通常在逻辑上问的是这种东西的“本质”或“本性”,亦即规定它“是什么”的“定义”。然而所谓“定义”所表述的既可以是曾经如此或现在如此的实际状态,也可以是将来如此或应该如此的理想状态,前者说的是“是如何”,后者讲的则是“应如何”,一个是“实然”,一个是“应然”。在一般情况下,一门学科的基本规定是没有这种区别的,或者说上述两方面是统一的,但是哲学却不一般。由于哲学家们在“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上始终未能达成普遍的共识,使得我们只知道以往人们关于哲学的不同规定,而无法确定关于哲学的一般规定,于是在“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之间就出现了差别。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什么”问的是作为历史事实的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而“什么是哲学”问的则是究竟什么样的哲学才能够被我们称之为哲学,亦即作为普遍意义的哲学“是什么”。 当我们以这两种不同的方式追问哲学的时候,似乎显得对哲学有点儿不太恭敬,因为这意味着在“哲学过去和现在是什么”与“哲学应该是什么”之间存在着差别,把这个问题问到底就很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哲学过去或者现在是什么样子,它有可能还不是它应该所是的样子。 有人可能会说,对于一门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之久的学科是不应该产生这样的疑问的,而且哲学也可以有一般的规定,如“世界观”和“方**”等等。从理论上讲的确是这样,但是事实上却不尽然,因为哲学是一门与众不同、十分独特的学问。不仅如此,对于一门学科而言,存在的时间长短其实并不重要,关键要看它是否已成定型。我们之所以不会向其他科学提出这样的质疑,原因就在于它们早就定型了,无论它们的内容、方法甚至对象的范围等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一门科学的定义通常是不变的。哲学就不同了。因为哲学与任何一门科学都不一样,我们简直无法将它看作是科学。

学习哲学有什么好方法?

学习哲学的三个必要前提: 一、明确哲学的意义——哲学是人生的意义之源,学哲学能让人懂得人生的来龙去脉;系统地学哲学,人的智慧就能呈几何级数增长;能在哲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必然青史留名,并往往长寿。 二、拥有自我批评、闻过则喜、知错能改、纳谏如流的操养、勇气和习惯。 三、有一定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积累。一般高中文化是基础。 学习哲学的方法: 简言之,就是用兴趣引导阅读,用思辨形成体系,用实践检验学习。 一、培养兴趣。长期、间断性地**对哲学的爱好之情——说白了就是不停地问为什么,并为此而感到喜悦。 二、反复阅读。阅读原著、评论、总论等各种哲学类书籍,可以从哲学故事、哲学史、哲学人物传记等大众读物读起,这样利于兴趣的积累,先凭兴趣翻阅,然后由翻阅扩展为泛读,再然后是精读感兴趣的某类哲学著作和该哲学的哲学史,最后是全面系统地阅读各流派哲学著作和哲学史。阅读中肯定会发现并提出问题,不一定要立刻解决(有些也不用解决),要保持这种发问的心态——这是不断、反复阅读的内在动力。 三、思辨。先试着自己回答问题,再参看书中的回答,在比较中不断修正结论。这时你已经有了一定哲学基础,就有必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哲学爱好者和专业哲学研究者——大学里哲学系的学生、老师,向他/她们请教问题、互相探讨。一定要本着求知的态度友好地交流,展开不针对个人人格的讨论和辩论,放弃狭隘的立场,取而代之的是求真知、求真理的态度。这一阶段一定要思辨,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复习已有知识、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不断地重新肯定自我。有条件的话去上哲学专业课,系统地学习某一流派哲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四、实践。联系身边实际,进行主客统一的实践活动,检验学习本身。哲学脱离了实践便失去了其自身。其实学哲学不可能不用哲学的。但要有意识地检验自己的知行是否统一。仍然保持爱问为什么的习惯,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导。 哲学种类虽多,但殊途同归,宗旨离不开人本身。学习某类哲学时,最好时刻保持警惕心态——不要陷入或沉迷于不同意识形态的争端和无谓的理论冲突。不可否认,冲突是经常存在的,冲突甚至是必要且有益的。但“君子和而不同”,本着为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思想指导的宗旨,我们学习哲学时最好自觉避免个体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和理论分歧,求同存异为上。不妨将冲突和对立内化在自身、内化在自己的思想中、内化在哲学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这样才不至于偏狭,不至于陷入哲学流派的纷争,不至于迷失最初学哲学的目的,进而才能把时间和心血投入到哲学学习中,把精力集中到为他人服务的日常工作上,把理想定位在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事业上。

学习哲学先从哪些书入门?

哲学不能包治百病,却能让你对人生有更清晰的认识。

今天本想列出5本哲学家的著作,但思来想去,哲学对多数人而言还是太晦涩了,如果你有兴趣,先来看5本入门书吧。

1

《苏菲的世界》

作 者:乔斯坦·贾德

豆瓣评分:8.7

本书是西方社会公认的优秀哲学通俗读物,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所以小编认为本书的最佳适读年龄是14-25岁,不能再晚了。

本书的主人公,苏菲,一个14岁的少女,她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上面写着——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至今各位西方大哲们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由于是小说的形式,语言并不算简练,所以小编慎重建议:如果要达到哲学入门的目的,请务必自行梳理一下时间线,不然这本书就白读了。

2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作 者:林欣浩

豆瓣评分:8.6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小编第二次推荐这本书了。实在是因为它很适合中国人去了解西方哲学史,可以被称为中国版《苏菲的世界》。

本书读起来非常带感,没有晦涩的哲学名词,通篇都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读本书的时候,每一章你都有种身临其境的穿越感,像是你的灵魂附体在一个个哲学家身上。

尤其可贵的是,它的观点并不片面,绝不是“戏说”“解密”这类闲书。它的逻辑相当清楚,从不同角度,多个环节,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哲学观念,还加了很多生活化但非常贴切的比喻。

小编建议这本书和《苏菲的世界》二选一,如果你喜欢像看小说似的和主人公走下去,选苏菲;如果你喜欢穿越到一个个小故事里,选这本。

3

《中国哲学简史》

作 者:冯友兰

豆瓣评分:8.8

黑格尔曾经说中国是没有哲学的。他的意思,也许是指中国没有类似于西方这样主要依靠理性而搭建的哲学体系。但小编认为,如果他多活100年,看到这本书,就不会这么说了。

本书的前身是冯友兰先生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作为中国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哲学呢?

如果你平常就喜好看点春秋战国,读点孔孟之道,听点百家讲坛,那这本书会帮你把零散的知识汇成体系。

4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作 者:托马斯·内格尔

豆瓣评分:7.8

本书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齐名,是哲学入门的必读书目。小编这里没有选《西方哲学史》,是因为小编觉得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太过宏观,不适合入门,更适合你在读完所有入门书后做系统的整理。

这本小书一共9个问题,越靠前的越基本,越往后的问题越具体。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平时想不通的问题,早就被哲学概括了,无论是对错、公正、死亡还是生活意义。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甚至可以作为一本关于哲学的目录简介,它只引我入门,然后教你顺藤摸瓜去看其他的书。如果你被《苏菲的世界》那500多页吓到了,就投奔这本书吧。

5

《哲学的慰藉》

作 者:阿兰·德波顿

豆瓣评分:8.1

看过本书的人可能会惊讶一下,这本书和前面4本不是一个套路啊?

是的,在本书里,哲学不再是智慧的追问,而是你空虚心灵的慰藉。

看到作者德波顿,你就不用担心文字的可读性了。他将用他美妙华丽且不失乐趣的文字带领我们走进6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这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哲学的人来说,既增长了见识,又满足了精神需求。

当然这种类型的书势必会出现文学气太浓,哲学味太淡的特点,只能说是为你了解哲学开辟一条另类的道路。如果你喜欢同类型的《文化苦旅》,那这本书是适合的。

学习哲学有什么好方法?

学习哲学的三个必要前提: 一、明确哲学的意义——哲学是人生的意义之源,学哲学能让人懂得人生的来龙去脉;系统地学哲学,人的智慧就能呈几何级数增长;能在哲学上有所成就的人必然青史留名,并往往长寿。 二、拥有自我批评、闻过则喜、知错能改、纳谏如流的操养、勇气和习惯。 三、有一定的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积累。一般高中文化是基础。 学习哲学的方法: 简言之,就是用兴趣引导阅读,用思辨形成体系,用实践检验学习。 一、培养兴趣。长期、间断性地**对哲学的爱好之情——说白了就是不停地问为什么,并为此而感到喜悦。 二、反复阅读。阅读原著、评论、总论等各种哲学类书籍,可以从哲学故事、哲学史、哲学人物传记等大众读物读起,这样利于兴趣的积累,先凭兴趣翻阅,然后由翻阅扩展为泛读,再然后是精读感兴趣的某类哲学著作和该哲学的哲学史,最后是全面系统地阅读各流派哲学著作和哲学史。阅读中肯定会发现并提出问题,不一定要立刻解决(有些也不用解决),要保持这种发问的心态——这是不断、反复阅读的内在动力。 三、思辨。先试着自己回答问题,再参看书中的回答,在比较中不断修正结论。这时你已经有了一定哲学基础,就有必要寻找志同道合的哲学爱好者和专业哲学研究者——大学里哲学系的学生、老师,向他/她们请教问题、互相探讨。一定要本着求知的态度友好地交流,展开不针对个人人格的讨论和辩论,放弃狭隘的立场,取而代之的是求真知、求真理的态度。这一阶段一定要思辨,就是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复习已有知识、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不断地重新肯定自我。有条件的话去上哲学专业课,系统地学习某一流派哲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 四、实践。联系身边实际,进行主客统一的实践活动,检验学习本身。哲学脱离了实践便失去了其自身。其实学哲学不可能不用哲学的。但要有意识地检验自己的知行是否统一。仍然保持爱问为什么的习惯,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导。 哲学种类虽多,但殊途同归,宗旨离不开人本身。学习某类哲学时,最好时刻保持警惕心态——不要陷入或沉迷于不同意识形态的争端和无谓的理论冲突。不可否认,冲突是经常存在的,冲突甚至是必要且有益的。但“君子和而不同”,本着为工作、生活和学习提供思想指导的宗旨,我们学习哲学时最好自觉避免个体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和理论分歧,求同存异为上。不妨将冲突和对立内化在自身、内化在自己的思想中、内化在哲学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这样才不至于偏狭,不至于陷入哲学流派的纷争,不至于迷失最初学哲学的目的,进而才能把时间和心血投入到哲学学习中,把精力集中到为他人服务的日常工作上,把理想定位在为人类创造美好未来的事业上。

想学哲学,怎么入门?先看什么书?要做些什么?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我是研究哲学的,有一点点体会介绍给你分享:
学习哲学是非常好的爱好,不必专业学习,其实人一辈子都在学习,特别是哲学,时刻都不能离开我们的生活,所以学习哲学很重要。
根据你的情况,还是需要拿出一点时间来攻读一下,才会自然而然的往前走。现代**多数人静不下来,说是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会有大量时间上网、玩游戏。我认为你是会挤出时间完成一下专著的学习,一天30分钟-2小时即可,半年时间就可以掌握很多哲学门派了。给你建议的书是:
《近代西方哲学史》上下册,内容包括了西方各个流派的哲学观点,中国哲学就是读一读《道德经》、《论语》,这两本书需要精读、读懂。这就是老庄哲学和孔孟哲学的根。由以上三本书,你就会基本掌握东西方文化的主脉络,届时,你的境界将会提升很多。
以上三套书内的各个哲学流派,按照自己的喜好,在分门别类的专研,定会收获不菲。
祝你成功!

学习哲学先从哪些书入门?

哲学不能包治百病,却能让你对人生有更清晰的认识。

今天本想列出5本哲学家的著作,但思来想去,哲学对多数人而言还是太晦涩了,如果你有兴趣,先来看5本入门书吧。

1

《苏菲的世界》

作 者:乔斯坦·贾德

豆瓣评分:8.7

本书是西方社会公认的优秀哲学通俗读物,被当作西方青少年哲学启蒙书。所以小编认为本书的最佳适读年龄是14-25岁,不能再晚了。

本书的主人公,苏菲,一个14岁的少女,她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上面写着——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就这样,在某个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至今各位西方大哲们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由于是小说的形式,语言并不算简练,所以小编慎重建议:如果要达到哲学入门的目的,请务必自行梳理一下时间线,不然这本书就白读了。

2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作 者:林欣浩

豆瓣评分:8.6

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小编第二次推荐这本书了。实在是因为它很适合中国人去了解西方哲学史,可以被称为中国版《苏菲的世界》。

本书读起来非常带感,没有晦涩的哲学名词,通篇都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读本书的时候,每一章你都有种身临其境的穿越感,像是你的灵魂附体在一个个哲学家身上。

尤其可贵的是,它的观点并不片面,绝不是“戏说”“解密”这类闲书。它的逻辑相当清楚,从不同角度,多个环节,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哲学观念,还加了很多生活化但非常贴切的比喻。

小编建议这本书和《苏菲的世界》二选一,如果你喜欢像看小说似的和主人公走下去,选苏菲;如果你喜欢穿越到一个个小故事里,选这本。

3

《中国哲学简史》

作 者:冯友兰

豆瓣评分:8.8

黑格尔曾经说中国是没有哲学的。他的意思,也许是指中国没有类似于西方这样主要依靠理性而搭建的哲学体系。但小编认为,如果他多活100年,看到这本书,就不会这么说了。

本书的前身是冯友兰先生的英文讲稿,后经整理写成这本《中国哲学简史》。此书一出,立即成为西方人了解和学习中国哲学的首选入门书。多年来,一直是世界各大学中国哲学的通用教材。

作为中国人怎么能不了解自己国家的哲学呢?

如果你平常就喜好看点春秋战国,读点孔孟之道,听点百家讲坛,那这本书会帮你把零散的知识汇成体系。

4

《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作 者:托马斯·内格尔

豆瓣评分:7.8

本书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齐名,是哲学入门的必读书目。小编这里没有选《西方哲学史》,是因为小编觉得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太过宏观,不适合入门,更适合你在读完所有入门书后做系统的整理。

这本小书一共9个问题,越靠前的越基本,越往后的问题越具体。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平时想不通的问题,早就被哲学概括了,无论是对错、公正、死亡还是生活意义。

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甚至可以作为一本关于哲学的目录简介,它只引我入门,然后教你顺藤摸瓜去看其他的书。如果你被《苏菲的世界》那500多页吓到了,就投奔这本书吧。

5

《哲学的慰藉》

作 者:阿兰·德波顿

豆瓣评分:8.1

看过本书的人可能会惊讶一下,这本书和前面4本不是一个套路啊?

是的,在本书里,哲学不再是智慧的追问,而是你空虚心灵的慰藉。

看到作者德波顿,你就不用担心文字的可读性了。他将用他美妙华丽且不失乐趣的文字带领我们走进6位哲学大师的精神世界。这对于没有系统学习过哲学的人来说,既增长了见识,又满足了精神需求。

当然这种类型的书势必会出现文学气太浓,哲学味太淡的特点,只能说是为你了解哲学开辟一条另类的道路。如果你喜欢同类型的《文化苦旅》,那这本书是适合的。